《展开与折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1.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展开与折叠的定义介绍展开与折叠的概念,解释展开是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折叠是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
2.2 基本展开与折叠方法讲解常用的展开与折叠方法,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展开与折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如纸盒、纸袋等,引导学生观察展开与折叠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3.2 新课讲解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及基本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或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3.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讨论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方法的掌握。
4.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展开与折叠方法的运用。
4.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展开与折叠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素材准备展开与折叠的相关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素材。
5.2 教学工具准备剪刀、胶水等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3 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软件或教学软件,展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展开与折叠的实践项目,如制作一个纸盒。
6.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提高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
7.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展开与折叠任务,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挑战和发展。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物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立体图形展开后的平面图形形态,掌握简单的几何体展开图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美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理解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关系,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
展开是指把一个已经折叠或组合在一起的物体或图形展开成其原始状态,而折叠则是指将某个物体或图形按照一定的方式弯折起来。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纸张的折叠与展开,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介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变化,如长方形折叠成正方形、三角形展开成平行四边形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展开与折叠是图形转换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
对于平面图形,我们可以教授如何通过连线、标注角度和长度等方式来进行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对于立体图形,我们将介绍如何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折叠方式,如沿着某一轴线进行折叠。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独立进行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深刻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理解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关系,并熟练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
这将为他们在后续学习中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简要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展开与折叠》。
展开与折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理解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
2.能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正方体图形。
【教学难点】
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正方体形状的盒子,为了设计和制作的需要,我们应了解正方体盒
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展开棱柱自然地引入本课课题,让学生动手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效果:动手操作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解决问题,在总结中思考,培养学生课堂小结的好习惯。
效果:以小组的形式总结,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反思,老师加以引导,小结效果明显。
展开与折叠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展开和折叠的概念;
2. 学会正确展开和折叠物品;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易于展开和折叠的物品,比如纸折、箱子、折叠椅等;
2. 准备展示物,比如图片或视频,以便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展开和折叠方法;
3. 准备一些练习题和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品的展开和折叠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展开和折叠的含义和意义。
2. 展示与讲解: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的正确展开和折叠方法,并讲解每个步骤的关键点。
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展开和折叠的过程。
3. 操作练习:
a. 让学生自己动手展开和折叠一些简单的物品,比如纸折。
b.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物品,让他们合作展开和折叠,并互相比较谁完成得更好。
c. 练习题:给学生分发一些展开和折叠的练习题,让他们独
立完成并互相检查答案。
4. 深化运用:
a. 让学生观察一些复杂的物品,如折叠椅,让他们说出展开和折叠的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关键点。
b. 让学生尝试设计自己的折纸作品,并向同学展示展开和折叠的过程。
5. 总结:让学生总结展开和折叠的要点,并与他们共同建立起正确的展开和折叠方法。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对展开和折叠过程的操作是否准确、流畅;
2. 检查学生在练习中完成的练习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3. 通过课堂讨论或学生展示,评估他们对展开和折叠的理解程度。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多篇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4 篇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七年级《数学》 (上)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本节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量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及小组的讨论、合作,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教学难点:准确判断出可有效展开或者折叠的图形并能合理制作。
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上节又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
对展开与折叠的实践及探索活动参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操作实践活动,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实验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增强美感。
教辅工具:多媒体、、三角板、圆规学生课前准备:绘图的基本工具、纸板、剪刀、粘胶教学流程: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将下面的纸板,为一厂家折叠出如图所示的产品包装盒吗?(学生运用实物模型,尝试动手操作。
可以小组形式探讨、交流有效、合理的操作方案。
)教学活动2 请学生提问:通过动手制作及观察后,你能对这个包装盒的外观提出几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也让思维发散开来。
5.3展开与折叠(一)一、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挥讨论等方法,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
2 能正确判断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
3 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不用模型,展开想象,由展开图怎样叠成几何体是重点。
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是难点。
三、教学资源:教具准备:一盒制作精巧的正方体纸盒、一个圆柱形纸筒、一个圆锥形冰淇淋纸筒、一把小剪刀、透明胶、双面胶、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几个规定边长的正方体、小剪刀、透明胶。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拿出一盒制作精巧的正方体纸盒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这个正方体纸盒漂亮不漂亮?又拿出另外一个同样制作的正方体纸盒的平面展开图给学生看并用手慢慢地折叠成正方体纸盒,提问:折叠成的正方体纸盒与前面的正方体纸盒是否一样?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人们是如何将平的硬纸板做成如此漂亮的纸盒的呢?顺势导入新课:展开与折叠(一)(板书)精美的图形给学生视觉美的享受,学生感受美的过程中激起了学习兴趣。
学生经历了平面图到立体图的变化过程,有了空间概念。
新课的导入自然。
二、活动探究,寻求新知:1.拿出圆柱形纸筒,边展示边问学生:沿圆柱形纸筒上所画虚线展开,圆柱形纸筒的侧面是一个什么图形?根据学生回答,用幻灯片展现出它的示意图。
2.拿出圆锥形冰淇淋纸筒,边展示边问学生:沿虚线展开,圆锥形冰淇淋纸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回答,用幻灯片展现出它的示意图。
3.拿出一个长方体盒子,边展示边问学生:沿棱展开,侧面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回答,用幻灯片展现出它的示意图。
活动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体不显空洞,学生有这些实物的形象概念,学习过程容易深入。
、如图,第一行的几何体表面展开后得到、如图,哪一个是棱锥侧面练习巩固:1.基本几何体的展开图是什么?圆柱、圆锥、三棱锥、三棱柱、四棱柱等学生要能准确连线。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技巧。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分类介绍什么是展开与折叠,展开与折叠的分类及应用。
2. 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学习如何将平面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3.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学习如何将立体图形进行展开与折叠,如立方体、圆柱体、锥体等。
4.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中的应用探讨展开与折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包装设计、建筑设计等。
5. 展开与折叠的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熟练进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引导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创新实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与折叠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展开与折叠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的能力。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创新成果,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
制作PPT,展示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知识。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分类和应用;掌握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了解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原理。
1.2.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1.3 教学内容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及分类;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原理。
第二章: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2.1 基本概念展开图的概念;折叠图的概念。
2.2 展开与折叠方法矩形的展开与折叠;三角形的展开与折叠;平行四边形的展开与折叠。
2.3 实际应用制作纸盒;制作纸扇。
第三章: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3.1 基本概念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原理;常见空间图形的特征。
3.2 展开与折叠方法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圆柱体的展开与折叠。
3.3 实际应用制作纸箱;制作纸灯笼。
第四章: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1 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了解服装展开与折叠的方法;掌握服装设计的展开与折叠技巧。
4.2 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了解包装展开与折叠的方法;掌握包装设计的展开与折叠技巧。
4.3 建筑模型制作中的应用了解建筑模型展开与折叠的方法;掌握建筑模型制作的展开与折叠技巧。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课程所学内容;强调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2 拓展活动进行展开与折叠创意作品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第六章: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续)6.1 特殊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了解不规则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掌握圆形的展开与折叠技巧。
6.2 综合应用制作简易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模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展开与折叠应用。
第七章:空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续)7.1 组合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学习组合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探讨组合图形展开与折叠的技巧。
展开与折叠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相关术语;2. 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技巧,并能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中;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技巧;2. 难点:运用展开与折叠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学生练习册;3. 折纸纸张。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折纸作品,并问学生该作品如何制作出来的。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何种方法将一张纸折叠成精美的折纸作品。
Step 2 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折纸作品背后的展开与折叠原理。
2.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Step 3 理论学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介绍展开与折叠的常用技巧,并通过示意图进行示范和解释。
3.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模仿示范进行展开与折叠的练习。
Step 4 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折纸活动,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折叠完成指定的折纸作品。
2.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折纸作品,并用板书整理归纳出折纸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Step 5 知识巩固(10分钟)1. 教师通过练习册的相关题目,进行课堂练习。
2. 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答案,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Step 6 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技巧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折纸作品。
2.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解其中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展开与折叠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 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技巧。
2. 提醒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折纸设计灵感,并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展开与折叠》问题數學教案設計主题:《展开与折叠》问题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图形的展开和折叠的基本概念,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2.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各种基本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难点:理解和掌握三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如纸盒、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由平面的纸张折叠而成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立体的物体再次展平,引出今天的主题——《展开与折叠》。
2. 新课讲解:(1) 教师首先介绍什么是“展开”和“折叠”,并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 接着,教师分别讲解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 最后,教师讲解三维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推理来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3. 练习巩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如画出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或者根据给定的展开图折叠成相应的立体图形,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或者提出他们对这个主题的一些疑问或困惑,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完成练习的情况以及他们在总结反馈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展开与折叠》问题数学教案的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展开和折叠(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一些立体图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由观察、折叠等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3)、了解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能由侧面展开图想象出棱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归纳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表达,合作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生动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数学活动认识棱柱的特征,能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四、教具准备:圆锥冰淇淋筒、长方形纸、供折叠用平面图形若干棱柱实物、胶纸。
五、教学过程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演示:⑴将圆锥形的冰淇淋筒沿一虚线剪开展成一平面的扇形。
⑵将长方形纸折叠数次围成棱柱的侧面。
Ⅱ.探究新课问题:如何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以上活动?能否用语言归纳以上活动中你的感受?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活动,并能主动说出“展开”和“折叠”。
同座交流感受并能大胆表达。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Ⅲ.做一做1、图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学生动手操作。
图一图二2、由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
3、演示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棱柱。
4、观察理解归纳。
(1)、棱柱的有关概念: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都叫棱,其中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侧棱。
(2)、棱柱的特征:①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②棱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图形,且都是多边形;③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
(3)、棱柱的分类: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它们的底面分别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四棱柱。
(4)、棱柱中各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个n棱柱(n≥3且n为正整数)有2n个顶点,3n条棱,(n+2)个面(两个底面和n个侧面),且顶点数+面数-棱数=2.5、学生在自己的模型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基本方法。
2. 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3.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难点: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引发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及特点,讲解基本方法。
3. 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观察、分析常见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4. 展开与折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包括:1. 学生对展开与折叠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常见几何图形展开与折叠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展开与折叠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能力。
5. 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七、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正方体、长方体等。
2. 教学课件:展开与折叠的动画演示、案例分析等。
3. 练习题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题。
4. 讨论素材:生活中展开与折叠的图片或视频。
《展开与折叠》问题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展开与折叠》一、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2.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2. 难点:从平面图形想象出立体图形,以及通过折叠制作立体图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包装盒,让学生思考这些盒子是如何由一张纸折成的。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展开与折叠》。
2. 新授环节:(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分别是什么形状?可以怎样折叠成原来的立体图形?(2)小组活动:分发相应的剪纸材料,让学生动手尝试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平面展开图,并尝试折叠成立体图形。
(3)教师讲解: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解释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题目,包括识别平面展开图对应的立体图形,以及根据平面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等。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习题。
2. 利用家里的废纸,尝试制作其他的立体图形,如锥体、球体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性,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
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要及时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加法运算中的展开与折叠;2.掌握加法中的展开与折叠的运算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2.掌握加法运算中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教学难点:1.应用展开与折叠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计算卡片;2.实物模型。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知1.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个折叠成盒子的纸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将纸模型展开后是什么样子?将纸模型折叠成盒子后是什么样子?2.将学生的观察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概括出展开和折叠的概念。
Step 2 讲解与练习1.教师讲解加法运算中的展开与折叠概念。
2.教师通过计算卡片上的实例,向学生展示加法中的展开与折叠方法,并让学生跟着计算卡片上的题目进行练习。
Step 3 游戏巩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游戏,让学生将折叠成盒子的纸模型展开后,快速计算出展开后的图形中的图形个数。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游戏的难度,让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展开与折叠计算。
Step 4 实际问题解决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教师提供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展开与折叠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Step 5 总结与评价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教师与学生进行回顾和评价,检查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理解程度。
Step 6 作业布置1.布置练习册相关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展开与折叠的例子,并进行运算。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展开与折叠的加法运算题目,然后交给同学互相解答,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了加法运算中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五篇材料)第一篇: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一、教材简介《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第二节《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二、教学目标(一)最近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何体,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逐步树立起空间观念.具有很好的空间观念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在各实验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考所占的分值也逐年增大。
(二)教材分析《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是从学生身边丰富多彩的实物开始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它通过“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从三个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图”四小节内容,初步让学生从几何直观的角度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图形直观是人们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将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这种直觉将有效地增进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展开与折叠”以及后面即将学习的“截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都是采用了化归的方法,将几何体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平面图形,从平面的角度去研究几何体.本节共分为两课时,第1课时主要是研究直棱柱与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第2课时主要是研究正方体和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从直观图形入手,通过学生动手剪、展、折叠等操作积累经验,建立起正方体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联系.本节首先遵循从立体到平面的方向,将几何体展开,得到平面上的展开图形,然后又将平面图形折叠,还原得到几何体,进行平面到立体的转化.(三)学情分析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更多的是关于平面图形的认识,缺少的是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对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还显得很弱,学生的认知条件也有差异,尤其是初次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两个角度研究几何图形,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准确识别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解决难点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使学生形成对正方体与平面展开图之间关系的认识.(四)经验剖析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探求新知,小组合作学习便成为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五)课时目标本节是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篇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继"长方体的认识"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与折叠》教案
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根据平面展开图来判断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2、建立正方体或长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
3、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
4、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难点:明确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课前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子各一个,格子纸一张,作业纸,学具袋(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包装盒都见过吗?大多是什么形状的呢?
2、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家里的包装盒尽量少占地方吗?
学生想办法,出主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引起学生探究的需要,
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为本节课探索活动的展开做铺垫。
)
(二)探索解决。
(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展开探索,层层设疑,层层深入。
)
1、教师出示正方体包装盒,并且沿着正方体一个面上的三条棱剪开,展开一个面。
请大家想象,如果把这个正方体完全展开,并且各个面相互连接,是一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
请大家把你们想象的这个正方体的展开图画到方格纸上。
(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商量完成)
(设计意图:教师沿棱剪开一个面,是为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也是为学生展开想象,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积累初步表象。
要求学生把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画在方格纸上,是教师对学生已有空间观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思维挑战。
)
2、大家刚才画的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你门有什么办法验证呢?(展开或者折叠,进行方法选择讨论)
3、教师请一名同学和自己合作展开教师手中的的正方体。
你画的展开图和老师的展开结果一样吗?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教师把正方体的一个展开图展示给学生,一是让学生感受立体图象转化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难道自己画的展开图和刚才展开的不一样就真的不对吗?激发学生再次验证的欲望。
)
4、请同学合作展开自己手中的正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呢?
要求同桌二人把正方体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
(同桌讨论,合作完成2个正方体的展开)
全班反馈展示。
你们有什么感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同学的合作和要求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给了学生展开过程中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同是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
5、看来同一个正方体展开后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刚才哪些同学画的展开图都在黑板上能找到呢?还有谁画的在黑板上找不到呢?
因为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看来展开的方法并不能验证所有同学画的展开图,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要验证我们刚才自己画的是不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该怎么办呢?(折叠)
全班学生进行折叠,教师找出典型例子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折叠的需要。
学生经历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
6、说明正方体一共有11种展开结果,请观察他们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7、请大家拿出学具中的展开图找自己喜欢的一张展开图折一折。
说说你的感受。
提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展开图折叠?
(个别交流的学生:1、选择折叠自己感觉最不可能折成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同学2、选择长方体展开图的同学)
(设计意图:给出正方体的所有展开图,激励学生寻找规律,要求学
生再次选择其中一张展开图,再次折叠,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不可能的折一折,积累几何图形丰富的感性经验。
)
8、小结探索过程。
(三)巩固提高。
课本上15页的练一练第1-3题。
(四)总结延伸。
课件播放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各种展开折叠的过程,请学生注意观察,剪的棱的条数,观察相对的面。
你有什么发现?还有哪些疑问?关于展开和折叠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你们去探索发现呢。
请下去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是对强化知识的,也是对本节内容的回顾,同时,引起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
七、作业设计:
1、用六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做成如图所示的拼接图形,它折叠后能得到一个密封的正方体纸盒吗?若不能,如何改?
2、一个同学画出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的一个部分,还缺一个正方形(如下图所示),请在图中添上这个正方形。
3、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如图所示,则正方形4的对面是正方形。
八、板书设计
5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