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12
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证据的是( )A.龙山文化出土了薄如蛋壳的黑陶B.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米C.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等金属物D.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随葬品的数量多寡悬殊2.下表为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资料。
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3.随着饮荒习惯的普通化,南北方茶叶贸易繁盛。
唐贞元九年(793年)正月颁行《税茶法》规定:“都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者,委院司分置诸场,立三等时估为价,为什一之税。
”此后,茶税正式成为新税种。
这说明( )A.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B.经济发展推动制度变革C.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加强D.国家严格控制茶叶经营4.北宋时期,“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从中可知,宋代( )A.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D.经济结构发生剧变5.明后期至清中叶,民间出现了大量侧重于孝行、贞节烈女、乐善好施、诚信、知恩善报等内容的小说。
这些小说的流行(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B.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C.呼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D.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6.下图为1907年北京《益森画报》所载的《厮役演说》,这反映了当时( )A.女学的兴起瓦解了封建礼教B.演说成为救亡图存重要方式C.近代教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D.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并存7.下表为1902-1930年美、英、德、日四国在华投资消长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其中丁是( )8.下图为邓中夏早期经历简表。
这反映了( )C.青年学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D.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觉醒民众的重要性9.1943年,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开辟专栏连续报道陕甘宁边区推选出来的劳动英雄模范事迹。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 C C B A C A B C 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 B B C B D B A C D二、材料解析题(共4题,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2分,24题12分,共50分)21.【答案】(14分)(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扩大;文学世俗化、平民化趋势的加强;商人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等等。
(5分,任答三点即可)(2)信息:阿寄身为徐家仆人,经商致富后却将财富还给徐家;商人施复和吕玉检到巨额财物后归还给失主,这些行为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等思想,说明儒家思想的世俗化趋势。
冯少卿作为传统儒士,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商人蒋生;程宰、程寀“世代业儒”,但却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这些现象体现了社会对商业及商人价值的认同,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明代“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三言二拍”中商人追求金钱、酒色的欲望得到充分肯定,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物质生活的富足促使人性得到解放,但过度的私欲膨胀也会导致悲惨的结局,如商人阿寄心存善念,最后积累了巨额财富,而商人王禄却纵欲而亡。
(9分)22.【答案】(12分)参考标准要点:(1)分类与价值史料1、5、6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档案与文书,是最原始、可靠、权威性的记录,史料价值最高。
可用于研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鸿章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和作用。
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报刊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
史料3、4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文集与书信,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可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活动。
2022届高三月考历史试卷2021、1024.周初分封都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领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把握,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中之居民叫“国人”,“野”中之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正确的是()A.“国”在西周进展为封建城市B.“野”的范围大小打算着诸侯国的地位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25.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来何。
造成这﹣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京官周渭对符彦關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心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26.观看图,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A.经济进展水平与水旱灾难次数成正比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难较少C.农耕经济进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两宋时期水旱灾难较多导致经济倒退27.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北欧诺曼人就曾远达冰岛、格陵兰和北美洲东岸。
但是诺曼人的发觉并没有引起全球地理大发觉,这是由于()A.当时的欧洲商品经济不发达B.诺曼人到达的地方比较偏远C.诺曼人没有开拓通往中国与印度的新航线D.诺曼人没有带回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黄金与原料28.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当属于全部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
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反了人的自然天性。
这些学者()A.确定了人的重要性B.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C.阐述了社会契约论D.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缘由29.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装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
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A.音乐演奏技艺高B.私有制已经形成C.已出现早期国家D.宗法制开始萌芽2.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
”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
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C.对儒家理念的坚守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3.秦朝统一全国后,经群臣争议,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
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这说明秦汉时期()A.地方行政建置趋于更加合理完善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着认知分歧C.郡县制带有削弱王室的严重弊端D.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以安天下4.北魏名臣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一改《三国志》中的“国书”为“录”,各国主的“纪”为“传正朔,自相君长”,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记录。
此外,在该书中还改变《三国志》“夷”“夏”分开的说法,创造了“夷夏”“戎夏”“胡晋”等新名词。
《十六国春秋》的出现表明当时()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B.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C.各民族关系相互平等D.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5.两税法是以资产和田亩来征收户税和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田产多者多征税,反之少纳税。
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不过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所以“户税只是依据土地征税的变象”。
据此可知,两税法()A.减轻了百姓徭役负担B.改变了资产为主的标准C.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D.适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宋代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控和节制各州,然而路级诸司职任有交叉而各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
高三历史自主学习效果评估2024.10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年的常州东滩头遗址发掘出陶鼎、石斧、纺轮等各类文物逾2000件。
其中石斧、石锛等多发现于男性墓葬中,纺轮多出自女性墓葬中。
这说明当时A.农耕技术先进B.出现社会分工C.阶级分化明显D.存在小农经济2.陈树镛在《汉官答问》中如此写道:“考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
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低。
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
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
”这一叙述反映了两汉时期A.尚书省制得以确立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开始加强尚书职权D.皇权加强相权削弱3.东晋时期租调制下的户调征收品常为纺织品,到南朝时,南齐推出按比例折纳货币的制度,准许扬州、南徐州将当年户租的2/3纳布,1/3折换为钱。
上述变化A.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说明南方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推动了政府赋税收入的增加D.表明经济重心正在逐渐南移4.宋代学者李觏说:“古者锦文不粥(买卖)于市,不示民以袭也。
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绂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
工女机杼,交臂营作,争为织巧,以渔倍息。
”这反映出宋代A.奢侈品消费的市场化B.纺织品加工的机械化C.城镇化发展的广泛性D.农牧业生产的进步性5.1529 年,明朝嘉靖帝下诏,要求“每州县村落为会,每月朔日,社首社正率一会之人,捧读圣祖《教民榜文》,申致警戒,有抗拒者重则告官,轻则罚米入义仓,以备赈济”。
这反映了明代A.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B.乡村教化具有浓厚国家色彩C.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D.百姓生活受到国家严密监控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
2021年高三月考试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2.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下列有关“铸刑书”的观点表述错误的是A.这很可能是中国首次公布成文法B.肯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成果D.开创了我国古代法制建设新纪元3.金开诚先生在《漫画清高》中说: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思想和行为。
据此,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清高”的是A.商鞅B.屈原C.贾谊D.郑燮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5.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6.“自古帝王为治之道,莫先于亲亲。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佐证的是A.汉初行郡国并行制B.东汉桓帝启用宗室C.晚清重用汉族地主D.清末组建皇族内阁——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B.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D.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8.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黄爵滋曾经指出:“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
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期十月阶段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1.下表为不同古籍中关于大禹时期“万国”的描述,据表可知,大禹时期(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春秋·《左传》(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战国·《庄子》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西汉·《战国策》A.分封制度盛行B.内外服制确立C.打破禅让传统D.王权初步形成2.秦郡置“守”“尉”分掌民政、军事之权。
到西汉末期,就出现“守”“尉”互兼的事例。
东汉时期大部分郡都废“尉”而并其职于“守”。
这一变化(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D.体现了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3.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
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
隋炀帝的做法(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
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
此举旨在( )A.强化中央权威B.巩固统治基础C.推进科举改革D.平衡派别利益5.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
据此推测,当时(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6.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
《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7.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1.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这一主张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实现儒学的生活化C.稳定社会秩序D.确立儒学主导地位2.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这些现象反映出()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3. 宋代地方官员在奏议中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
”“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
”这反映了宋朝()A.土地兼并加速了人口的流动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百姓摒弃了安土重迁的观念D.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4. 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这表明科举制度()A.推动了基层自治B.促进了阶层流动C.扩大了统治基础D.有益于社会教化5. 下表为明代小说《金瓶梅》前100回中白银花费的初步统计。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商人群体的道德沦丧B.商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C.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D.民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6. 《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
这表明《海国图志》()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7. 1904年5月,山东巡抚周馥与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名上奏,要求同时将山东济南、周村、潍县自辟为通商口岸。
这一要求反映出()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B.“实业救国”的迫切愿望C.近代官员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D.清末新政下的图存自强8. 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作战示意图。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其次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20道,总分60分)4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打算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剧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由此推断当时的状况是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君主干脆限制地方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4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
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
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
父子之情,重久违之。
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起先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适应统治须要成为官方哲学43.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
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
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A.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 B.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C.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 D.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44.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邻居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
这从侧面反映了A.坊市制度肯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C.唐朝城市经济的发展 D.市民与政府的冲突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冲突45.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
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
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
如有发觉,可以封还并奏报。
据此推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秦汉时期的九卿 B.隋唐的门下省C.宋初的中书门下 D.清朝的军机处46.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觉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
湖南省平江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时量:90 分钟总分: 100分)(一)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子武庚于殷,修葺被纣杀害的比干之墓.打开监牢释放被囚的百姓,并散发府库中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
这些举措说明()A.商朝的势力被彻底消灭 B.推行分封制势在必行C.以殷治殷方略成效显著 D.周武王具有仁德之心2.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
据此可知()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 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 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
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
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4.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
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
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5.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
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
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6.明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认为蒙元政权“奉天承运”“顺天应人”“元祖功德在人”,并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
云南省元阳县三中2025届高三10月份考试高三历史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0分,共42分)1.下列活动能体现李鸿章“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思想的是他创办( )A.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汉阳铁厂D.湖北织布局2.“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扰全部制来揭开的……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爱护债务人的财产。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准确地说,恩格斯在这里所指梭伦实行的“所谓政治革命”措施所代表的是A.全体公民的利益B.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新兴工商业的阶层利益D.下层平民的利益3.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共享公有土地的同等权利。
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通过贵族的妥协让步不断完善法律体系B.通过平民的不断斗争来保障平民的利益C.适度调整公民内部关系来稳定社会秩序D.借助常见的领土扩张来维护帝国的统治4.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这表明白苏格拉底( )A.重视学问,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B.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C.主见不断相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D.强调生命的宏大意义、确定作用5.傅吾康曾说:“抗日斗争起先时,一种反抗敌人究竟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充满了全中国。
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
抗日斗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斗争的复活。
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反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抗日斗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冲突D.抗战初期的坚决反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6.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殊的公民大会,投票确定将那些严峻威逼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A.不按时参与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困公民D.拒绝参与城邦实行的戏剧表演7.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德州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每个小题都有4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 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 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 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 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 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目材料“西周晚期”“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可知,西周晚期出现土地私有化现象,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土地私有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对井田制的破坏,而不是完善。
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信息。
故BD项错误。
题目材料未体现青铜铸造工艺,故C项错误。
所以选A。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3.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
新华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下图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拓片资料,据此可知,其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交易的需要B.审美观念的不同C.铸铁技术的进步D.国家统一的需要2.屯田是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汉代自武帝以来,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
此后,昭帝、宣帝、元帝置都护尉屯田,后汉光武帝以后列帝因之。
这些措施A.保证了军队给养 B.加强了边疆治理 C.加重了边民负担 D.抑制了土地兼并3.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
唐玄宗以后,诏令被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
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
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
这一变化说明()A.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B.君主对政务的控制加强C.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4.宋代,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
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
朝廷此举力图()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 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5.清代在布政使上面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
巡抚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
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制,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都不能做主,中央还要另行派人。
可见,督抚()A.是临时性的官员B.权力归属中央 C.行使职能单一D.完全代表中央6.清初,中央设有礼部,负责接待外国贡使、番邦或属国,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总揽外交及各项洋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高2024级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24.有学者在谈到《淮南子》“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时说:“自庄、荀以下评骘诸子,皆比较其同异得失,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盖含有相当之真理。
”据此可知,诸子学说的兴起()A.体现了显明的文化目的性 B.促进了社会变革的到来C.彰显了各学派风格的特性 D.供应了文化重组的机会25.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下诏:“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削减,谷价颇贵,人以流亡。
”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又下诏:“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不负。
”这可用于说明()A.畜牧业在汉代农业中地位重要 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C.东汉的人口迁移引发社会危机 D.汉代的重农政策有所松弛26.北宋前期,乡村中催征赋役与社会治安的职责,分别由乡、管和耆负责。
后来,宋朝实施保甲法,这两项职责由都保头目统一负责。
这一调整()A.强化了社会限制 B.开启了基层自治C.加强了中心集权 D.协作了税制改革27.元代,不少城市都依据不同的产品交易置有特地的商业留易区。
据记载,元代初期,杭州城内有各种市、行百余种。
“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温之漆器……皆以地得名。
”这反映出元代()A.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B.商业市场分工趋于细化C.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加强 D.江南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表1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A.经济半殖民化程度逐步减弱 B.近代工业有所发展C.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29.1842年,清政府在答复英国政府的照会中称:“中国官吏对于禁止鸦片的权力,当然只以不准中国军民吸食为限。
至于各国商船是否载运鸦片,中国无须过问。
”清政府的这一照会()A.标记着鸦片贸易合法化 B.完全满意了英国的侵略要求C.导致白银起先大量外流 D.致使鸦片走私现象更加严峻30.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党人一再强调要进行“文明革命”“秩序革命”,并在布告中要求“各人照旧做事:读书的还是读书,种田的还是种田,做工的还是做工”。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1. 汉字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从商代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再到秦篆、汉隶、楷书等,虽然书体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一直绵延至今。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具有()A.多元性B.包容性C.连续性D.统一性2. 在云南晋宁汉代益州郡城旧址中,考古发掘了两枚东汉简。
一枚写着“□季氏旅于”,一枚写着“能救与对曰不”。
与《论语·八佾》的内容“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高度吻合。
据此可推知,当时()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B.郡县制度推动了文化统一C.书写材料未出现革新D.统一多民族国家深入发展3. 魏晋时期,皇帝对高门子弟多有倚重,部分望族相继掌权把持朝政;而到了南北朝,各国君主不论贤能与否,都做到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与人”。
这一变化()A.源于民族交融加强B.满足南方经济开发的需要C.保障了政治的稳定D.体现了士族衰落庶族崛起4. 南宋陈剪说,湖州等江南地区农家“唯籍蚕桑办生事,十口之家,养蚕十箔……以此岁计衣食之给,极有准的也。
”同时期的另一部志书则称:“(吴兴)山乡以蚕桑岁计,富室育蚕有数百箔,兼工机织。
”这些现象表明,江南地区()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B.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C.传统经济结构逐步解体D.民众服饰材质发生根本改变5. 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特设四辅官以协理政务。
他从民间征召了德高望重的老儒,让他们每月轮流辅政。
四辅官是正三品的高官,但没有实权,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势力。
此举意在()A.抑制内阁权势扩张B.提高君主行政效率C.缓和君权相权矛盾D.强化中枢机构权力6. 1898年,清廷发布“明定国是”诏书,意图更张政治。
该诏书明确指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据此可知,维新变法运动()A.动员了社会各界参与革新B.确立自强求富的目标C.囿于中体西用的传统藩篱D.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7. 如图是民国初年的国产火柴的系列广告,此类广告的大量发行,从侧面反映了()A.广告成为主要营销方式B.反帝爱国斗争高涨C.民族工业占领外国市场D.火柴企业举步维艰8. 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后,部分“社会主义者”,指责国民党“挂的是赤色的招牌,却卖底黄色的货物”,共产党加入其中是“潜身于劣根性最深的所谓民主派中,未免太滑稽了”。
2021年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xx.10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东西方哲学思想流派纷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
右图两孔子苏格位人物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下面对他们思想的相同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B.都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C.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知德合一”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2.美国学者伊佩霞女士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指出“胜利者将敌人的耳朵割下来献到祖庙;战俘的鲜血被涂在典礼所用的鼓面上;盗贼被砍去双足;国君被刺的危险也总是存在。
但这同时又是一个认真钻研和完美实践外交艺术的时代。
”以上材料旨在表明那时:A.频繁的外交活动促进了国家的统一B.思想活跃,百家争鸣C.社会动荡,战争残酷D.战争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3.1371年太祖对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120进士抱怨说,朝廷诚心寻求才能之士,但得到的只是空话连篇的人。
他不仅停止了科举考试达十几年之久,而且重编了《孟子》,删去了其中85条内容。
原因可能是孟子主张:A.君轻民贵B.君舟民水C.仁政爱民D.人性本善4.“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
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
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
”以下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5.汉密尔顿说:“将十三个不同的州以友好、联合的共同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共同契约,必然是许多不同利益的倾向互相让步的结果。
此种原则安能制出完美无缺的成品?”此话旨在说明:A.《独立宣言》不是完美无缺的B.1787年宪法是维系十三个州的共同纽带C.1787年宪法充满错误的偏见D.《独立宣言》是十三个州相互妥协的结果6.阅读统计表1750年至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依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以下各项,对统计表解释正确的是:①19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产量急剧下降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优势缩小③废除奴隶制有利于美国制造业的起飞④明治维新并没有使日本工业获得增长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7.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优越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避免“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现象的纲领。
下列孙中山的主张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B.“核定天下地价”、“土地涨价归公”C.“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D.“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8.1924年,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中提到“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
”这说明:A.孙中山决定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B.民生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C.孙中山推动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D.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已无原则区别9.被称为“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由此可以得出的准确判断有:①唐朝时瓷器已形成青、白两大系列②唐朝时白瓷质量不如青瓷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陆羽推崇越州青瓷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以上材料可看出:A.枢密院使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枢密院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11.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蒸汽机提供动力,工业生产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②蒸汽机的使用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③蒸汽机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④欧洲列强以武力侵略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2.中国人民早在古代就创造过世界航海壮举。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过程,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A.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B.海上交通比陆上方便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向南转移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13.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社会形态转变B.政权发生更替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A.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B.西方“福利国家”的建立C.英美“混合经济”的出现D.中国对经济体制的改革15.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
德国在拥有“思想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①拜伦创作《西风颂》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16.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C.毛泽东模式——具有全面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性D.邓小平模式——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17.“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
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
而到了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中国社会动荡,政治腐败 B.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始C.工业革命的出现D.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第二次反思”开始于: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19.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张骞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
这主要得益于:A.洋务运动的诱导B.群众性的反常爱国运动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0.《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有人认为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仅次于《圣经》,其原因不包括A.它是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基础B.其基本原则已融入西方各国的法律中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它为近代欧美国家法律制度影响深远21.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对此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西用”思想最早是由地主阶级提出的B.“西用”以“中体”为前提主要是天下“多为泥古而顽梗之人”C.“中体西用”的观点受传统的夷夏之辨的影响D.由于缺乏依托“西用”最终没有进入中国的大门22.伏尔泰赞扬中国“几乎没存丝毫地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
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
伏尔泰对中国的赞美反映出的主张是A.倡导君主立宪制B.反对古典希腊文化C.倡导天赋人权学说D.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社会主义工业化2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25.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对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排列的正确的是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B.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C.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二、材料题(26题11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35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汴都(按:即开封)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按:即是煤炭),无一家燃薪者;今驻跸吴越,山林之广,不足供樵苏。
——庄季裕《鸡肋编》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很明显,不管是低收入阶层还是高收入阶层,在开封城内租一间房子都是租得起的。
只是低收入者只能租一到两间房子,要想住宽敞一点儿,恐怕就得跑到远郊了。
《醒世恒言》里收录有一篇《卖油郎独占花魁》,这篇故事的男主角秦重在南宋都城杭州挑担卖油,平时租房居住,“在众安桥下赁了一间小小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