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二、三大地貌单元

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

四、丰富多样的植被

五、陕西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一、四大地质构造单元

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

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

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

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

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

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

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

二、三大地貌单元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 800~1300 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拔 325~8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 1200~20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6% 。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以白于山和长城为界,以北为风沙区,以南为黄土区。风沙区分布着连绵起伏的沙丘,在沙丘之间和洼

地上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沼与草滩地。黄土区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塬、梁、峁为主体的沟间地和以各种沟壑组成的河沟地。塬面一般平坦开阔,边缘支离破碎;梁顶多呈穹性,两侧缓倾,脊线起伏;峁呈园穹状,顶部面积不大,峁坡较长且陡。高原上自北而南分布有白于山、崂山、子午岭和关山等山脉。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绵延 360 多 km ,号称 "八百里秦川" 。其南北宽窄不一,宝鸡附近只有 30km,西安以东宽达 100 多km ,状似喇叭型。关中平原以渭河为轴,项两侧呈台阶式结构,即河床—河漫滩—河流冲积阶地—黄土台塬—山前洪积扇。但两侧并不对称,南窄北宽。平原北部渭河北为一断续低山,自西向东较高的山峰有岐山、五峰山、嵯峨山、将军山、尧山、梁山等。关中平原是陕西主要的产粮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陕南山地,北自秦岭、南至大巴山,中间夹汉江谷地。秦岭东西走向、横贯中部、山坡南缓北陡,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其主峰太白山是我国大陆东半部的最高峰。巴山位于陕西最南端,是陕西与重庆、四川的交界线。在陕西境内的是大巴山的北坡,山势交换,岩溶地貌比较发育。汉江把一连串的谷地和峡谷连接起来,谷地中较大的盆地有汉江盆地、石泉盆地、安康盆地等,其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是陕西的鱼米之乡。

陕西地貌复杂性不仅从地貌分区上表现出来,即便是在同一地貌区中,地貌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在黄土区,有塬、梁、峁、沟、石质山地及沟谷地貌之分;在秦巴山地,有低山丘陵、中山、高山及河谷地貌之别。又因组成物质的不同,它们在地貌形态上,也表现着各自的特点。因此,陕西地貌形态处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第三个大地貌原类型之外,此下还可分出比较小的 13 种二级地貌单元类型。

三、差异明显的气候与水系

(一)气候特征

1. 陕西省地处中纬地区,从太阳辐射粮的特点上,决定了其在气候热量带中的位置。同时,因东亚季风的影响破坏了行星风带的正常分布,从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多为荒漠的同纬度地带,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东亚季风区这块“绿洲”。由于陕西省位置偏于内陆,海洋水气输送受到限制,所以其降水量不如东南沿海那么充沛,夏热冬冷的大陆性特点也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地处中纬度东亚大陆所具有的特定辐射、环流和海陆相对位置,在根本上决定了陕西气候具有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季风气候的特征。表现为:

四季分明,分配不均。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升温较快,秋季降温迅速;干湿季节分明,秋末冬春少雨,夏季初春多雨。

2.因南北而异,随地形而别。温度南高而北低,降水南多北少。

在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上,由于受纬度、海岸距离和冬夏季风影响的程度不一,使得北部比南部呈现出更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温度变化,无论年较差或日较差都比较大,春季温度( 4 月)高于秋季温度( 10 月),春旱严重。相反,关中、陕南由于夏季风影响,雨季长而雨量大,但每当 7 月中旬至 8 月,由于副高的控制,常出现伏旱。秋季副高中心区退居长江流域时,关中、陕南又位于东、夏季风交绥地带,秋雨连绵。

根据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差异,通常把陕西省划分为长城沿线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北高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秦岭山区温带湿润气候、秦岭高山寒温带湿润气候、汉江河谷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大巴山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等七个气候区。

3.年际多变,灾害较频。

陕西省气候资源不仅在季节和地区间差异明显,而且年际间变化也很悬殊,尤以降水为甚,加之其它气候要素的年际波动,造成频繁的灾害。

全省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但各地夏雨的集中程度及其旬、月分配也不尽相同。由南向北集中程度渐次增加,且由双峰型转换为单峰型。陕南、关中降水峰值有两个,分别出现在 7 月和 9 月,而 6 月和 8 月则为雨季里两个相对少雨时期。因而夏初及伏期干伏旱明显。陕北雨季短而集中,最大降水出现于 7 月、 8 月,无明显伏旱,而春旱及夏初旱严重,影响春播和夏田生长。全省降水变幅,与常年平均值相比,涝年最大可偏多250~300mm ,旱年则偏少150~250mm ,各地旱涝年降水量极差均在 570mm 以上, 7 月降水极差可达 195 — 332mm 。以汉中为例,年降雨量 1956 年多达 1137.2mm , 1959 年只621.1mm ,而 1976 年同期仅 33.5mm ,相差 8 倍多。其它气象要素的年际波动亦相当剧烈,以至灾害较频。

4.雨热匹配,同季同区

陕西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农地休闲或农作物越冬苗期,温度低、雨量少。夏季农作物旺盛生长期,温度高、雨量多。四季的冷暖干湿变化与作物的生长需求匹配。雨量和热量的南北低于分布也是同步的。温度南高北低,降水量相应南多北少,即雨热同季同区。但在垂直分布上,预热却不同区,一般是低处温热而干燥,高处冷凉而湿润。在时间分配上,夏热的雨季内,还会出现伏旱期这样的少雨时段。确切的说,谁热在宏观分布上,基本协调匹配,而在垂直地带及个别具体的旬月时段上,也有不协调现象。这正是在正常年份有规律的出现旱涝时段或旱涝地区的直接原因。

(二)两大河流水系

在河流方面,全省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面积为 133301km2(其中内流区面积km2,占全省面积的 2% ),占全省面积的

64.6% ;长江流域面积 72265km2,占全省面积的 35.4%.据统计,省内流域面积大于 10000 km2 的大河由 7 条,5000 —10000 km2 的河流由 14 条, 1000 — 5000 km2 的河流 47 条, 500 —100 km2 的河流由 64 条, 100 —500 km2 的河流由 427 条, 3726 条 100 km2 的河流由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