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765.00 KB
- 文档页数:26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GUIDELINES OF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 ESOPHAGEAL CANCER202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长李进副组长(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程颖郭军赫捷江泽飞梁军马军秦叔逵王绿化吴一龙徐瑞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2020组长王绿化副组长黄镜韩泳涛李印傅剑华毛伟敏秘书王鑫执笔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陈克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方文涛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樊青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傅剑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韩泳涛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胡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黄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梁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李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刘慧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毛伟敏浙江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牟巨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束永前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绿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疗科王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吴式琇杭州市肿瘤医院放疗科薛丽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袁响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张述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赵快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祝淑钗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庄武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顾问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白玉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包永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曹国春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曹建中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陈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陈俊强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陈龙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戴广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邓艳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樊祥山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科高树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葛红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龚新雷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内科郭石平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韩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韩大力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何义富安徽省立医院肿瘤化疗科侯英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胡春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科黄晓俊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惠周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姬发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贾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江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姜宏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姜慧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康明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康晓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李宝生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李鹤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李涛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李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李志刚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梁玮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刘波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刘俊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心外科刘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刘思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莺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刘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刘月平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柳硕岩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路平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罗素霞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骆金华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吕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马建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马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毛友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庞青松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彭贵勇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彭林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钱晓萍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秦建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屈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盛剑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宋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隋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孙明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孙新臣江苏省人民医院放疗科孙益峰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谭锋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谭黎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田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王大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王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王晖湖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王澜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王奇峰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王实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王维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王维威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王哲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王铸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郗彦凤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相加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向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肖菊香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肖泽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徐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许洪伟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许建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于振涛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张百江山东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张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张仁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张小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张艳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赵林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周平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谦君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外科周炜洵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朱向帜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前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基本任务之一。
【指南解读】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管癌诊疗指南》解读全⽂发布于《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2020年33卷第4期285-290页通讯作者:韩泳涛E-mail:*******************韩泳涛教授[专家简介]韩泳涛,主任医师,硕⼠研究⽣导师,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中⼼副主任。
2019版、2020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管癌诊疗指南》编写组副组长,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FRCS),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管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管外科专委会委员,国际⾷管疾病学会(ISDE)会员兼中国区常委,全国⾷管癌临床研究分中⼼负责⼈,全国⾷管癌规范化诊治培训基地负责⼈,国家“⼗⼆·五”、“⼗三·五”⽀撑课题四川组组长,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部放疗协会胸部肿瘤专委会常委,四川省抗癌协会⾷管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胸⼼⾎管外科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管癌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管胃结合部肿瘤学组副组长,陕西省抗癌协会微创外科专委会常委。
《⾷管癌根治术胸部淋巴结清扫中国专家共识》编委会成员,《⾷管癌》专著副主编,《中国⾷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编委,《⾷管癌微创外科⼿术教程》编委,《癌症》杂志编委。
擅长胸外科肿瘤的⼿术及综合治疗,在⾷管癌微创⼿术联合多学科综合治疗系西部的学术技术带头⼈。
展开剩余88%⾷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排第7位,死亡率排第6位。
中国是⾷管癌⾼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半,其在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第5位和第4位。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我国⾷管癌特⾊,中国临床肿瘤学会2019年在⼈民卫⽣出版社⾸次发表了《⾷管癌诊疗指南》(ISBN 978-7-117-28359-5)。
伴随着⾷管癌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于今年迎来了第⼆次指南更新,现拟对该2020版《⾷管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解读。
2020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要点为提高我国食管癌早诊早治水平,改善我国食管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现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食管癌筛查策略,我国多个学会先后制定发布了3部共识意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
为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国食管癌筛查策略,专家组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在之前共识意见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
本共识针对筛查人群、筛查目标、筛查流程、初筛方法和内镜筛查5个方面问题,提出了16项推荐意见。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癌、腺癌等,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国家,2018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13.9/100000)和死亡率(12.7/100000)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 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5%。
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低,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
我国食管癌早诊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发生转移性症状后就诊而发现,此时肿瘤往往已达中晚期。
本共识针对筛查人群、筛查目标、筛查流程、初筛方法和内镜筛查5个方面问题,提出了16项推荐意见。
筛查人群[推荐1]推荐40岁为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至75岁或预期寿命小于5年时终止筛查。
(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推荐2]对于符合筛查年龄人群,推荐合并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为筛查目标人群:(1)出生或长期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2)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3)本人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4)本人有头颈部肿瘤病史;(5)合并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热烫饮食、饮酒(≥15g/d)、吸烟、进食过快、室内空气污染、牙齿缺失等。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癌、腺癌等,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1]。
2018年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7位(6.3/100000),死亡率居第6位(5.5/100000)。
食管癌的发病率及发病模式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亚地区发病率最高,可达世界平均水平2倍(12.2/100000),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而欧美等相对低发区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主。
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国家,2018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13.9/100000)和死亡率(12.7/100000)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2]。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5%。
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低,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3-4]。
我国食管癌早诊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发生转移性症状后始就诊而发现,此时肿瘤往往已达中晚期。
英国、美国胃肠病学会针对巴雷特食管和食管腺癌的筛查和监视制定了一系列指南[5-6],目前国外尚无针对以鳞癌为主的高发地区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指南共识。
为提高我国食管癌早诊早治水平,改善我国食管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现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食管癌筛查策略,我国多个学会先后制定发布了《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7]《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2015年,北京)》[8]和《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万宁)》[9]3部共识意见。
上述共识意见发布以来,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受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筛查技术手段不断进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20版完整版)摘要:GERD是临床常见病,我国曾在2014年颁布相关专家共识意见。
近年来我国GERD患病率逐年上升,对其流行病学、症状学、诊断方法和治疗的研究均有不少进展,因此有必要更新诊治共识意见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我国本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并投票,最终达成共识。
GERD是临床常见病,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差异较大。
全球基于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周至少发作1次GERD症状的患病率为13%,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1],亚太地区有上升趋势[2]。
我国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周至少发作1次烧心症状的患病率为1.9%~7.0%[3-4]。
GERD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年龄、饮酒、NSAID、社会因素、心身疾病和遗传因素等[5]。
GERD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食管交界处功能与结构障碍,食管清除功能障碍和上皮防御功能减弱,肥胖和饮食等生活相关因素削弱食管抗反流功能,以及食管敏感性增高等。
免疫因素介导所致食管黏膜损伤和食管功能的改变也可能与GERD发病有关[6-7]。
近年来,对GERD的流行病学、症状学、诊断方法和治疗的研究均有不少进展,有必要更新诊治共识意见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本共识是在《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8]的基础上,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我国本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首先由工作小组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制订了本共识的草案,随后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级别分为6个等级:(A+)非常同意;(A)同意并有少许保留意见;(A-)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并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
相应证据等级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极低质量,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本文旨在介绍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
食管鳞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
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
本次专家共识由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中鳞癌和腺癌是两种常见的病理类型。
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7位,死亡率居第6位。
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其中约90%的食管癌病例为鳞癌。
2018年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
食管癌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诊时的临床分期,早期食管癌经微创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经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五年生存率仍不足30%。
食管癌存在长达5~10年的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阶段,这为筛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窗口期。
针对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___、___和我国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均已制定了指南和共识意见。
但对于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其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随访和治疗等关键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本次专家共识旨在规范我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便更好地指导食管癌的防控工作。
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将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
0.45%[28]。
EP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症状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反酸等。
2020《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2020《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2020年11月,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牵头,联合发布了《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今天,我就这个最新的共识,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解读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是临床概念,癌前病变是病理概念,都代表着一种癌前期的状态,都有可能发展为癌。
癌前疾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但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肥厚性的胃炎、恶性贫血等。
癌前病变是指已经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又称上皮内瘤变;1、萎缩与肠化(CAG)胃黏膜萎缩是指胃腔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
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其中病理性萎缩又包括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它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
进展为胃腺癌最常见的胃黏膜状态是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统称为CAG。
2、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GIN)又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分为轻、中、重3类;其中轻中度的异型增生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重度异型增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3、CAG和GIN都有癌变的可能根据肠型胃癌的Correa模式,发展路径为: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IN→胃癌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GIN均有发生胃癌的风险。
但癌变几率不同,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的风险依次增高。
胃黏膜萎缩范围与胃癌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但一般经过异型增生阶段。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摘要】我国是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食管鳞癌疾病负担沉重、防控态势严峻。
食管鳞状上皮在癌变前存在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阶段,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
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前状态;癌前病变;诊断;治疗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鳞癌)和腺癌等。
2018年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7位,死亡率居第6位。
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2018年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1]。
食管癌的发病模式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亚高发地区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我国约90%的食管癌病理类型为鳞癌;而欧美等相对低发区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主[2]。
食管癌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诊时的临床分期,早期食管癌经微创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经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五年生存率仍不足30%[3-4]。
食管癌存在长达5~10年的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阶段,这为筛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窗口期。
美国胃肠病学会[5]、英国胃肠病协会[6]、我国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均已就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癌前状态(巴雷特食管)的诊治和监视制定了指南和共识意见[7]。
但对于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其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随访和治疗等关键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2020年,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8-9],提出和规范了我国食管癌前状态和病变的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本共识采用国际通行的Delphi方法达成相关推荐陈述,临床证据质量的评估采用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系统[10],分为高、中、低和很低4个等级,推荐等级分为强和弱。
共识意见投票由参与讨论的多学科专家完成,表决意见按照对共识意见的同意程度分成5级:①完全同意;②部分同意;③视情况而定;④部分反对;⑤完全反对。
表决意见①+②占比>80%的陈述条目属于达成共识,共识水平即①+②占比。
本共识内容分为食管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随访和治疗3个部分,共21条陈述建议(表1)。
一、定义癌前状态属临床概念,是指本身不是肿瘤性病变、但会使恶性肿瘤患病风险增加的疾病或临床状态。
癌前病变属组织病理学概念,是指相应的病理变化比正常组织或其他病理改变更易发生癌变。
上皮内瘤变是各种上皮来源肿瘤的癌前病变,与异型增生(dysplasia)是同义词,是指基底膜以上上皮的一种非浸润性肿瘤性改变,其在细胞形态学和细胞排列方式上较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异型性,在遗传学上也存在基因克隆性改变,在生物学行为上具有潜在的侵袭性[11]。
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组织学分类(2000年第3版)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引入胃肠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诊断,拟代替异型增生等名词。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12]。
本共识的推荐陈述中统一采用WHO推荐的LGIN和HGIN,但所列证据中相关术语以原文为准。
[陈述1]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腐蚀性损伤、食管白斑、食管乳头状瘤、食管憩室和弥漫性掌跖角皮症是食管鳞癌的癌前状态,我国大部分食管鳞癌并非在目前已知的癌前状态基础上发生。
(中等质量,强推荐,共识水平:92.2%)贲门失弛缓症是以食管正常蠕动波消失、下段括约肌舒张障碍和食物滞留为特征的少见食管动力性疾病[13]。
因长期食物滞留、细菌过度生长和亚硝胺生成增加等因素,文献报道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癌(特别是食管鳞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4]。
一项荟萃分析纳入40项研究、11 97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结果显示食管鳞癌发病率为2.6%,发病风险是全球平均风险人群的10~50倍,诊断食管鳞癌的平均时间为吞咽困难症状出现后22.2年或治疗后(括约肌切开术或球囊扩张术)11.5年,癌变部位集中在食管中段(40%)和下段(42%)[15]。
腐蚀性食管损伤多始于儿童时期误服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液体,因腐蚀性液体直接损伤、瘢痕形成、食物残留等因素作用,食管鳞癌发病风险是平均风险人群的1 000~3 000倍[16-17]。
一项文献分析纳入118例腐蚀性食管损伤基础上发生的食管癌,发现其中115例有强碱摄入史,仅3例有强酸摄入史,因此强碱可能比其他腐蚀性液体更易导致食管鳞状上皮癌变[18]。
腐蚀性食管炎癌变时间一般在摄入腐蚀性液体后10~40年,最常见的部位是中段食管瘢痕形成处[19]。
有研究报道腐蚀性食管损伤基础上发生的食管癌预后较一般食管鳞癌好,中晚期癌经外科手术切除或姑息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达52%,推测原因可能与瘤周纤维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肿瘤浸润及转移有关[20]。
食管白斑是存在于食管黏膜的白色斑块状改变,其病理学本质为食管复层鳞状上皮表皮化生和过度角化[21]。
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食管白斑内镜检出率差异较大,较低的<1%[21-23],最高的达14.8%[24]。
目前对食管白斑自然病程及临床转归的研究仍不充分,国内外学者对是否将其纳入癌前状态范畴仍存在争议。
陈梁萍等[24]报道的213例食管白斑活检病理结果显示3例(1.4%)存在鳞状上皮内瘤变。
Singhi等[25]报道18例食管白斑中3例(16.7%)存在相邻区域的鳞状上皮HGIN或癌变。
Taggart等[26]研究显示,37例病理结果显示的食管鳞状上皮过度角化中,7例(19%)合并异型增生,17例(47%)与既往或现存食管鳞癌相关。
基于上述证据,本共识将食管白斑归入食管鳞癌癌前状态。
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EP)是发生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的良性肿瘤[27],其上消化道内镜检出率0.01%~0.45%[28-30],病因可能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相关。
EP是否为食管癌前病变存在争议,基于国外近年研究数据,本共识将其归入癌前状态,但其癌变率不高。
d’Huart等[30]报道了78例EP,其中2例存在LGIN,1例进展为食管鳞癌(癌变率1.3%)。
Cho等[31]报道了1例EP进展为原位鳞癌,并在内镜下成功根治性切除。
何明等[32]报道了1例EP癌变,行外科手术切除。
食管憩室是指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袋,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咽食管憩室、食管中段憩室和膈上憩室[33]。
由于食物残留、物理刺激和慢性憩室炎等因素,食管憩室有一定癌变率。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咽食管憩室癌变率为0.3%~7%,食管中段憩室癌变率1.8%,膈上憩室癌变率0.6%[34]。
弥漫性掌跖角皮症又称胼胝症(tylosis),是一种以掌跖皮肤过度角化为特征的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位点位于17q25,患者生命周期中患食管鳞癌的比例可达40%~95%[16-17]。
虽然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腐蚀性损伤、食管白斑、乳头状瘤、憩室和弥漫性掌跖角皮症均可视作食管鳞癌癌前状态,但上述疾病均属少见病或罕见病,即使在我国食管鳞癌高发地区检出率也并无明显增高,对人群预防、筛查工作意义有限[35]。
[陈述2]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是食管鳞癌的癌前病变。
(高质量,强推荐,共识水平:96.1%)食管鳞癌由鳞状上皮内瘤变进展而来,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鳞状上皮内瘤变无论何种程度,患食管鳞癌风险均显著增加。
我国学者等对河南省林州地区682例受试者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13.5年的随访中,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以及鳞状上皮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分别为8%、24%、50%和74%,与正常鳞状上皮相比,轻度(RR=2.9;95%CI:1.6~5.2)、中度(RR=9.8;95%CI:5.3~18.3)、重度(RR=28.3;95%CI:15.3~52.3)异型增生者食管鳞癌发病风险均显著增加,重度异型增生(HGIN)者癌变风险显著高于轻、中度异型增生(LGIN)者[36-37]。
我国食管鳞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21 111名居民8.5年的随访数据结果显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中度异型增生和轻度异型增生者食管鳞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5.5%、4.5%和1.4%,与病理活检正常者相比HR值分别为55.78(95%CI:29.78~104.49)、15.18(95%CI:8.98~25.66)和4.55(95%CI:2.82~7.34)[38]。
经大规模人群研究证实,筛查发现并处理食管癌癌前病变可降低食管癌的人群发病率[39]。
二、诊断[陈述3]单独使用白光内镜诊断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灵敏度不高,易造成漏诊。
(中等质量,强推荐,共识水平:92.2%)常规白光内镜检查是诊断食管黏膜疾病的基础。
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在白光内镜下可有如下表现:(1)黏膜颜色改变:可为斑片状黏膜发红或发白,边界欠清晰;(2)黏膜形态改变:呈微隆起或凹陷,部分完全平坦,黏膜表面粗糙,可伴有糜烂或结节样改变;(3)血管纹理改变:黏膜下血管模糊或消失[8-9]。
相比于进展期病变,鳞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食管癌在白光内镜下改变常不明显,甚至难以发现,因此易造成漏诊。
据研究报道,在食管鳞癌高危人群筛查中常规白光内镜对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灵敏度为55.2%~66.7%[40-46],即约40%的早期病变可能在白光内镜下漏诊。
[陈述4]内镜下卢戈染色联合异常区域靶向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准方法。
(高质量,强推荐,共识水平:96.1%)[陈述5]组织病理学是诊断食管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
(中等质量,强推荐,共识水平:94.1%)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糖原,遇碘后呈现棕褐色。
内镜下卢戈染色(Lugol chromoendoscopy,LCE)即通过内镜活检孔道或喷洒管以1.2%~2.5%的卢戈染液对食管黏膜进行均匀喷洒[9,47],异型增生或癌变的鳞状上皮由于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或消失,呈现出淡染或不染色区,与正常染色黏膜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可对不染或淡染区进行靶向活检[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