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儿科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一、前言儿科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优势病种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全面总结儿科优势病种诊疗工作,现将2023年度儿科优势病种诊疗工作总结如下。
二、儿科优势病种1. 肺炎喘嗽:肺炎喘嗽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在肺炎喘嗽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治愈率达到了95%。
2. 哮喘:哮喘是儿科常见慢性病,中医治疗以平喘、止咳、化痰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哮喘诊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病情控制率达到90%。
3. 紫癜:紫癜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紫癜诊疗治愈率达到85%。
4. 肾病:肾病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健脾补肾、利水消肿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肾病诊疗取得了显著成果,病情控制率达到80%。
5.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急性扁桃体炎诊疗治愈率达到90%。
6.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为主要方法。
2023年,我院支原体肺炎诊疗治愈率达到85%。
三、工作亮点1. 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病种诊疗技术研究:我院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病种诊疗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2. 加强中医儿科人才培养:通过开展中医儿科医师培训、进修等活动,提高医师诊疗水平。
3. 加强中医儿科医联体建设:与周边医院建立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加强中医儿科宣传推广:通过举办讲座、义诊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医儿科的认识和信任。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医师对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掌握不够熟练,诊疗水平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加强医师培训,提高诊疗水平;鼓励医师参加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五、总结2023年,我院儿科优势病种诊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儿童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儿科诊疗水平,为儿童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绪论1.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儿科医生。
2.《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终的儿科专著。
提出了“纯阳之体”。
3.北宋钱乙后世称其为“儿科之圣”。
4.明代世医万全系统的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等观点。
5.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也是一位儿科专家。
其所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例特点。
第二章儿科学基础一、小儿各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
孕期保健必须从妊娠早期(前12周)开始2、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内。
发病率,死亡率高。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生后7足天。
3、婴儿期:出生到满一周岁。
出生后6月被动免疫逐渐消失,易患疾病。
4、幼儿期:一周岁到满三周岁。
5、学龄前期:三周岁到6,7岁入学前。
6、学龄期:6,7岁到12,14岁青春期前7、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基本停止增长的时期二、小儿体格生长1、体重体重测量最佳时间在清晨空腹排尿后出生时平均体重3kg≤6月龄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0.7×月龄7到12月龄体重=6+0.25×月龄一岁至青春期=8+2×年龄(kg)2、身高出生时平均身长50cm,一岁75cm,两岁85cm2至12岁身高7×年龄+753、颅骨前囟,测对边中点连线为囟门大小,六个月后逐渐骨化变小,1至1.5岁闭合。
测量对儿科临床重要意义后囟,出生以很小或闭合,最迟6到8周。
颅骨缝,生后3到4个月闭合4、牙齿乳牙20颗,约6月起(4至10月)萌发,12个月未出为异常,最晚2岁半出齐,两岁内乳牙数目为月龄减4或6。
6至7岁换恒牙,28到32颗5、血压收缩压(mmHg)=2×年龄+80,舒张压为收缩压2/36、变蒸学说:古代医家阐述婴儿生长发育规律32日为一变,两变为一小蒸,两小蒸为大蒸。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概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儿科疾病。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儿童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二、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西医理论:西医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通过临床实验和科学研究,探索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西医注重病因学和病理学,通过准确诊断和药物治疗来治疗疾病。
三、中西医结合儿科的诊断方法1.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
包括望诊(观察患儿的面色、舌苔、舌质等)、闻诊(听取患儿的声音和呼吸情况)、问诊(询问患儿的症状、病史等)、切诊(通过脉搏来判断患儿的体质和病情)。
2.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主要通过检查患儿的体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病情。
包括观察患儿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等体征,询问患儿的症状、病史等,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四、中西医结合儿科的治疗方法1.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儿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力;通过针灸来调整患儿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恢复。
2.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消除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例如,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通过手术来纠正先天性畸形或进行病变切除等。
五、中西医结合儿科的典型疾病及治疗方法1. 儿童感冒:中医治疗可以通过中药汤剂来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缓解症状。
西医治疗可以使用退热药、抗病毒药等来缓解发热和症状。
2. 儿童哮喘:中医治疗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肺脾肾功能,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程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总结第一章:绪论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五十二病方》里记载用下气汤(淳于意)治疗小儿嗝病,为最早的儿科医案。
钱乙所著《小儿要证直诀》首创小儿五脏辩证体系,重视脾胃的调理,提出“疳皆脾胃论”的论点,被誉为“儿科之圣”。
明代万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等观点。
简称“三有余,四不足”。
第二章:儿科学基础小儿年龄分期:围生期(28W-出生后1W),新生儿期(出生后-28d),婴儿期(出生-满一周岁),幼儿期(一岁到三周岁),学龄前期(三周岁-6、7岁入学前),学龄期(6、7岁-青春期前),青春期(女孩以出现月经为开始)。
体重:(正常为2.5-4.0kg,<2.5为低体重儿,<1.5为极低体重儿,<1.0为超低体重儿,>4.0为巨大儿),<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0.7*月龄;>2岁体重=2*年龄+8;出生时平均身高为50cm,2-12岁身高=7*年龄+70新生儿头围约34cm,胸围约32cm;前囟门出生时宽约1-2cm,1-1.5岁时闭合,前囟门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和脑肿瘤等疾病,凹陷则见于脱水和极度消瘦者。
骨龄的判断,年长儿拍摄左手腕骨的正位片,10岁时骨化中心出全,共十个,1-9岁骨化中心数目=年龄+1;乳牙共20颗(6个月-2.5岁出齐,6-7岁开始更换恒牙。
儿童血压:收缩压=2*年龄+80,舒张压=2/3收缩压。
发育规律:自上而下,由近到远,由不协调到协调,先正向动作,后反向动作。
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纯阳之体:纯指小儿未经情欲克伐,胎元之气尚未耗散;阳指以阳为用,说明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因此纯阳并不等于“盛阳”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
中西医结合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实践与思考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作为一名行业专家,我深感中西医结合在儿科领域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本文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思考。
二、核心观点一: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注重调整患儿的整体状态,通过辨证施治,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与西医的局部治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西医的精准诊断西医在儿科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精准的检测手段和明确的诊断标准能够迅速确定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西医的治疗往往侧重于局部症状的缓解,忽视了患儿的整体状态。
因此,将西医的精准诊断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儿的病情,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3.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方面,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方法能够调整患儿的整体状态,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西医的精准诊断和现代治疗技术能够迅速缓解患儿的症状,减轻痛苦。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患儿的康复。
三、核心观点二:中西医结合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实践应用1. 呼吸系统疾病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对于小儿哮喘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抗炎、解痉等药物进行治疗,而中医则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采用宣肺平喘、健脾益气等中药进行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2. 消化系统疾病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止泻、补液等药物进行治疗,而中医则根据患儿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采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等中药进行治疗。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知道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起为40周。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成为新生儿期。
此时小二开始独立生活,是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
3.围生期:又称围产期,是指胎龄满28周至生后7足天。
这一时期包括了胎儿分娩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生命受到最大危险的时期。
4.核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l/d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当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成为核黄疸,一般多留有后遗症。
5.缺氧血性脑病(HIE) 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所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拾音器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
6.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成为哮喘持续状态。
7.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出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8.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发作者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期间意识不恢复者。
临床分为惊厥性点此案持续状态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前者以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为主,后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
9.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出生两个月以后骨髓外造血停止(除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外)。
当婴儿遇到各种感染、溶血、贫血、骨髓受异常侵犯及骨髓纤维化等情况时,因骨髓造血储备力小,其肝、脾淋巴结可以随时适应需要,回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此时肝脾淋巴结肿大,周围血象出现核红细胞和油脂中性粒细胞。
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成为骨髓外造血。
10.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又称川崎病(KD),是一种i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血管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手足红斑和硬性肿大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中西结合儿科知识点总结一、婴幼儿营养1. 中医养生理念中强调根据婴幼儿的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调节饮食,注重防病强身。
2. 西医营养学认为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
3. 中西合璧的饮食方案在确保婴幼儿各种营养素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平衡膳食,增加对婴幼儿消化系统的保护。
二、小儿常见疾病1. 中医宣称小儿常见病与季节、体质相关,通过中草药和针灸调理身体,增强儿童的自然免疫力。
2. 西医常见小儿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等可通过抗生素、退烧药和止咳药进行治疗。
3. 中西结合治疗小儿常见病则是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通过调理体质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三、小儿卫生保健1. 中医强调孩子的日常卫生习惯,如洗澡、穿衣保暖、饮食卫生等。
2. 西医强调小儿接种疫苗、定期体检、预防传染病等卫生保健措施。
3. 中西结合的儿科卫生保健则是以西医的预防医学为基础,结合中医的保健理念和方法,通过提高免疫力、加强体质调理等,提高小儿的健康水平。
四、小儿心理健康1. 中医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强调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2. 西医强调小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干预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3. 中西结合的小儿心理健康工作则是通过中医养生理念和西医心理咨询方法相结合,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小儿家庭医生1. 中医强调家庭医生应该根据家庭成员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建议。
2. 西医家庭医生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体检、疾病预防和药物治疗等。
3. 中西结合的家庭医生则是从中医的养生理念和西医的临床诊疗技术相结合,为家庭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六、小儿整体健康管理1. 中医倡导孩子要“以病为师”,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养生防病。
2. 西医着重于小儿慢性病的管理,如哮喘、过敏性疾病等。
3. 中西结合的小儿健康管理则是充分运用中医养生理念和西医临床诊疗技术相结合,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全面提升小儿的整体健康水平。
西学中中医儿科跟师笔记一、中医儿科基础理论部分。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均不够完善,如肺常不足,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脾常不足,饮食稍有不慎就易出现呕吐、泄泻等脾胃病。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理上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如身高、体重、智力等方面都在快速变化,这也体现了小儿纯阳之体的特点,阳主生长,小儿生长发育迅速。
- 跟师体会:师傅强调在治疗小儿疾病时,要充分考虑其脏腑娇嫩的特点,用药不可过于峻猛,以免损伤正气。
同时,要顺应小儿生机蓬勃的特性,在疾病康复期注重调养,以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例如,在治疗小儿肺炎后期,虽然炎症已基本控制,但肺气仍较虚弱,可采用温和的补肺健脾之法,如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等中药调理。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对外界邪气的抵抗力较弱,所以容易发病。
而且一旦发病,病情变化较快,如外感风寒之邪,可能很快就入里化热,出现高热、烦躁等症状。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虽然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但由于其机体生机旺盛,脏气清灵,在患病后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恢复也比较快。
- 跟师实例:曾遇到一位小儿感冒患者,初起仅有轻微流涕、咳嗽,两天后就出现高热、惊厥。
师傅指出这就是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体现。
但经过及时的清热平肝、息风止痉等治疗,患儿在三天内体温恢复正常,惊厥未再发作,病情迅速好转,这也说明了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
3. 儿科四诊特点。
- 望诊:在中医儿科诊断中尤为重要。
- 望神色: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色能反映其健康状况。
如面色红润、眼神灵动则为健康表现;若面色萎黄可能提示脾胃虚弱,面色苍白可能有气血不足或寒证等。
- 望形态:包括观察小儿的形体和姿态。
如形体消瘦可能与疳积有关;小儿喜俯卧可能有食积内热等情况。
- 望苗窍:苗窍指五官。
例如,望舌可以了解小儿的脾胃、气血等情况;望目可察肝之病变,目赤多为肝经有热;望鼻可判断肺的情况,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
中西医儿科学重点中西医学是世界上两个主要医学体系,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儿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领域,中西医儿科学在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儿科学的重点领域以及其在儿童健康中的应用。
一、常见儿童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和推拿。
中药汤剂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来缓解症状,针灸和推拿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退热药等药物治疗。
2. 儿童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整气血平衡,缓解病情;中药调理则能改善体质,减少复发。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类固醇等。
3. 营养不良儿童营养不良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脾胃、增加食欲的中药方剂。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营养补充剂、膳食改善等。
二、中西医儿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1. 免疫系统的研究免疫系统在儿童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西医儿科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研究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与功能。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可以开发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2. 脑神经系统的研究儿童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是中西医儿科学另一个重点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儿童脑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与其相关的疾病,如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
3. 儿童药物治疗儿童药物治疗是中西医儿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由于儿童生理和药物代谢的特点与成人不同,合理用药对于儿童的疾病治疗至关重要。
中西医儿科学致力于研究儿童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西医儿科学的应用与前景中西医儿科学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例如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未来,中西医儿科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儿科总结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诊断与治疗。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表现,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中医儿科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调理和预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儿科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
根据中医理论,儿童的生长发育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的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气血运行不畅,抵抗力较弱。
因此,在治疗儿童疾病时,中医医师需要针对儿童的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抵抗力。
中医儿科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推拿。
中药是中医儿科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医医师会根据儿童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配制个体化的中药方剂,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将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促进健康。
推拿是通过按摩、推拿、拍打等手法刺激儿童的经络和脏腑,调理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中医儿科适用于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如感冒、咳嗽、腹泻、便秘等。
中医儿科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儿童的症状、体质特点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医师会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选择温中散寒的方剂,帮助儿童祛寒、解表。
在治疗腹泻时,中医医师会根据腹泻的性质,选择止泻、调理脾胃的方剂,帮助儿童恢复消化功能。
除了治疗疾病,中医儿科还注重调理和预防。
中医认为,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医师会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和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帮助儿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例如,在儿童生长发育期,中医医师会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选择补益气血的中药,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在儿童的免疫力较弱时,中医医师会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选择调理免疫系统的中药,增强儿童的抵抗力。
中医儿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表现,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的体会2011-07-20论文导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上疮;若发于上吻,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
在临床上应加以细致的辨别,以免疏忽误治。
方中山栀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善于清泻三焦之邪而除烦,与黄连、...《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上疮;若发于上吻,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
”在临床上应加以细致的辨别,以免疏忽误治。
方中山栀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善于清泻三焦之邪而除烦,与黄连、连翘、黄芩配伍,以增加凉血解毒之力;竹叶、灯心清热解毒,清心利尿,导邪热从小便而出;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配石膏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
手足口病一般是通过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等传播,在小儿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小儿被传染后,过了4 天后才出现发热症状,因此小儿在发病后要及时隔离,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清理好口鼻排出的分泌物,提倡合理饮食,平时注意让小儿多喝水,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少吃生冷、烧烤食物,不吃不洁食物,要让小儿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小儿抵抗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胃炎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改变,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的发病呈单纯性、糜烂性、化脓性,其组织学变化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慢性胃炎的发病部位多在胃体、胃窦、贲门。
慢性胃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占首位。
近几年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胃炎,效果良好。
典型病例:男, 6岁,于2003年9月 25日初诊。
自述上腹部疼痛,如烧灼样痛,伴有嗳气泛酸,在市医院作胃镜检查, 诊断为亚急性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多发性浅溃疡。
视诊患儿体瘦弱,精神疲倦,面色萎黄,嗳气泛酸,纳呆便溏,舌质淡,脉濡细, 证属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治拟益气健中, 和胃止痛。
中医期末中医儿科总结一、引言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预防、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
中医儿科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健康保障。
在本期末总结中,我将回顾和总结我在中医儿科课程中所学到的内容和经验,以及对儿童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的提升。
二、学习内容回顾1. 儿童体质辨识中医儿科重视儿童体质的辨识和分类,根据“先天禀赋”和“后天养脱”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我们学习了通过舌苔、脉象、面色等客观指标来判断儿童体质的方法。
2. 儿科常见病与中医治疗在中医儿科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以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例如,感冒、咳嗽、腹泻、痢疾、疳积等疾病,我们学习了中医针灸、草药、按摩等治疗方法,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 中医辨证论治在中医儿科中,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学习了中医辨证的方法和分类,包括寒热、虚实、表里等辨证要点。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相应的中医药物和治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艾灸等辅助治疗的技术要点。
三、个人体会1. 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医儿科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但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途径。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案例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多角度学习:中医儿科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学科,需要兼顾中医基本理论、儿科学知识以及现代医学的进展。
因此,多角度的学习能够提升对儿童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3)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讲座等活动,与其他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能够拓宽思路,增加知识。
2. 临床实习经验在临床实习中,我遇到了很多儿童疾病的实际病例,提升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病历记录不详细:儿科病历的记录需要更加详细和全面,包括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家族病史、过敏史等,这些信息对于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十分重要。
(2)沟通和解释不足:儿童患者的年龄较小,他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限,需要医生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和沟通,以便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儿科疾病最大的特点是患者不会主诉,只能以哭代诉;小儿体质不强抵抗力弱,更易感染疾病,而一旦感染疾病却又不能像成人那样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如能发扬中医传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可以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既能促进疾病的尽快好转,又能避免幼小肌体承受太多的病痛和伤害。
[1]1中西医结合对儿科疾病的诊断由于小儿不能主诉或者表达不清,因此西医更多借助于现代检验检测技术,如测量体温,进行血尿便等常规化验,必要时还进行放射科拍X光片检查,而中医更多的还是望闻问切,看患儿精神状态、看体征症状、看舌苔颜色、看大便干湿,更注重了解患儿生病前有无吃过什么、有无受风着凉、有无挑食偏食、有无不良僻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辩证分析。
1.1呼吸系统有关疾病比较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西医了解一位5岁女患儿,1年内曾反复外感,感冒基木每个月1次,支气管肺炎患了3次,并经相关化验,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而中医了解到该患儿体重超标,平时爱吃肉而不太喜欢蔬菜,晚上睡觉手心脚掌都发热,大便干巴有时便秘,舌苔较少舌头发红,故诊断为易感儿,这种情况跟小儿爱食肉导致体内热量积聚,而摄入粗纤维少,时间长了胃肠蠕动消化减弱,致使表里阴阳平衡遭破坏,容易受外邪侵入。
1.2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见的是小儿腹泻,西医主要考虑其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临床上可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功能性、感染性、药物相关性和炎症性四种腹泻,一般行大便常规、血常规化验即诊断[2]。
而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体内各脏器稚嫩,还没有积聚强劲的精气,故对气温变化、不洁或变质食物、湿热因素等影响,致使抵抗力减弱,导致肠道疾病患生,一般从患儿近期生活诊察。
1.3淋巴系统疾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中医问知患儿平素喜冷饮,喜食肉食,现食欲下降,大便干燥且不能每天排泄,小便偏黄偏红,晚上睡觉不实,舌苔也异常。
遂诊断辨证为邪热入里,毒聚喉核。
1.4其他病症如麦粒肿,也不是就眼睛看眼睛,而是由一小儿眼睑红肿疼痛,深入了解到其患病时间已久,平时喜欢吃肉和辛辣,现在胃口不好,3天未大便,继而观察小便、舌苔、脉搏等情况,综合辨证为脾胃积热,循经上攻眼睑,毒结眼睑所致麦粒肿。
儿科学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一、小儿生长发育1、体重:1周岁内:1-6个月=出生时体重+月龄*0.77-12个月=6+0.5*月龄2岁-12岁:体重=年龄*2+82、身长:出生约50cm,第一年长25cm2-12岁身长=年龄*7+703、头围:新生儿34cm,1岁头围46cm,2岁约48cm4、胸围:出生时32cm,1-1.5岁胸围=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年龄+头围-15、囟门:前囟关闭年龄是:12-18个月6、新生儿期呼吸:40-45脉搏:120-140生长发育规律:头尾、近远、初级-高级、简单-复杂、粗细。
血压:收缩压=80+年龄*2舒张压=收缩压*2/36个月起乳牙开始萌生,,6-7岁更换恒牙。
二、小儿营养蛋白质10-15%脂肪25-30%――供给热量的重要来源糖50-60%――热量的主要来源维生素与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是:VitB三、小儿诊法小儿望神的重点是(察目),首选观察:眼神小儿形体望诊的顺序是:头囟、躯干、四肢、毛发、指甲四、小儿体液平衡1、小儿脱水程度:轻度:5%;中度:5-10%;重度:>10%2、补液(1)定量:轻度30-50ml/kg;中度50-100;重度100-200 (2)定性:原则:先盐后糖。
低渗脱水:补2/3张含钠液等渗脱水:1/2张含钠液高渗脱水:1/3-1/5张含钠液(3)定速:重度脱水:首选快速应用2:1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输注速度宜稍慢小儿--肺常不足—咳嗽等—体现在—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脾常不足—呕吐、泄泻小儿—肝常有余—高热、惊厥望形体头方发少、囟门迟闭---佝偻病头大颈缩、前囟宽大---解颅。
观察目:两眼凝视或直或斜---肝风内动瞳孔散大、对光迟钝—病危瞳孔缩小---热毒内闭、中毒3岁指纹: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风关—病轻气关—病较重命关---病病情危重。
小儿啼哭声正常:哭而有泪,哭声洪亮饥饿---哭声缠绵、口做吮乳状腹痛---突然大哭、声高而急,时作时止咽喉水肿---哭声嘶哑口疮--哭而拒食,伴流涎烦躁。
中医儿科跟师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跟随一位中医儿科专家进行学习和实践。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对中医儿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以下是我跟师总结的一些体会。
首先,中医儿科非常重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异。
儿童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及疾病常见症状均有所不同。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生命力较强,自愈能力也更强,但他们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儿科重视以疗法的疏导和药物的滋补为主,让儿童身体自我恢复健康。
其次,中医儿科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由于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足或病邪侵犯而产生的。
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判断患儿的体质以及疾病所在。
通过调理整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孩子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三,中医儿科注重预防保健。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儿科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适当的运动、调整生活习惯等方面,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患病的机会。
此外,中医儿科也注重家庭和教育机构的参与,通过合理的调理和日常护理,预防儿童常见的疾病发生。
第四,中医儿科强调个性化治疗。
中医将每个儿童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不同的儿童相同疾病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
中医儿科注重综合分析患儿的体质、病情及环境等多个因素,针对性地制定调理方案。
他们利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旨在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最后,中医儿科强调医患关系的互动。
中医儿科强调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信任关系。
医生会耐心听取家长的诉求和孩子的症状,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和身体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也会主动解释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要点,不断与家长共同调整孩子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跟随中医儿科专家学习和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儿科的独特魅力。
中医儿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在儿童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代世医万全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具体内容是什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简述小儿个人史内容?①出生史:记录胎次,胎龄,分娩方式及过程,出生时有无窒息产伤,体重等②喂养史:婴儿喂养方式,喂养乳品种类,调制方式和量,辅食添加情况,饮食情况,食欲是否偏食③生长发育史:体格及智力的发育过程④预防接种史:曾经接种过的疫苗种类时间次数,是否有不良反应。
简述指纹的临床应用?临床根据指纹的浮沉,色泽,推之是否流畅及指纹到达的部位来辩证。
并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作为辩证纲领。
根据指纹在手指三关中出现的部位,以测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
指纹显于风关附近者,表示邪浅,病轻;指纹过风关至气关者,为邪已深入,病情较重;指纹过气关达命关者,是邪陷病深之兆;若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是所谓“透关射甲”,揭示病情危重。
纹色鲜红多属外感风寒。
纹色紫红,多主热证。
纹色青,主风证或痛证;纹色青紫或紫黑色,是血络闭郁;纹色淡白,多属脾虚。
如指纹浮而明显的,主病在表;沉隐不显的,主病在里。
纹细而色浅淡的,多属虚证;纹粗而色浓滞的,多属实证小儿感冒兼证包括哪些,为什么容易这些兼证?夹痰,夹滞,夹惊。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感邪之后,肺气失宣,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痰。
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致使乳食停滞,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为感冒夹滞。
小儿神气怯弱,感邪之后,热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惊剔抽搐,此为感冒夹惊。
1、从中医角度简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趁康复。
试述“脾常不足”对临床指导意义?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较多,但小儿脾胃薄弱,且不知饮食自节,易损伤脾胃引起运化功能失调出血呕吐,销滞,泄泻,厌食等。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重点知识总结引言: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儿童医疗服务。
本文将重点总结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关键知识,包括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儿童感冒:中西医结合治疗感冒时,可以采用中药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对症支持疗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2. 儿童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时,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气机、增强体质,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达到控制病情、减少发作次数的目的。
3. 儿童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时,可以运用中药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同时结合西医的补液、抗菌治疗,加速康复。
4. 儿童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时,可以通过中药调理体质、清热解毒,结合西医的外用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减少复发。
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1. 综合优势: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综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既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又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药物治疗,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 强调预防: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注重疾病的预防,通过中医的养生保健和西医的疫苗接种等措施,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根据患儿的体质、病情和家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副作用减少: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中药的温和性质和西医的剂量控制,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降低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三、研究进展1. 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儿童疾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的基础研究涉及中药的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揭示中药治疗儿童疾病的科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总结第一章:绪论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儿科医生。
《颅囟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
《五十二病方》里记载用下气汤(淳于意)治疗小儿嗝病,为最早的儿科医案。
钱乙所著《小儿要证直诀》首创小儿五脏辩证体系,重视脾胃的调理,提出“疳皆脾胃论”的论点,被誉为“儿科之圣”。
明代万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等观点。
简称“三有余,四不足”。
第二章:儿科学基础小儿年龄分期:围生期(28W-出生后1W),新生儿期(出生后-28d),婴儿期(出生-满一周岁),幼儿期(一岁到三周岁),学龄前期(三周岁-6、7岁入学前),学龄期(6、7岁-青春期前),青春期(女孩以出现月经为开始)。
体重:(正常为2.5-4.0kg,<2.5为低体重儿,<1.5为极低体重儿,<1.0为超低体重儿,>4.0为巨大儿),<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0.7*月龄;>2岁体重=2*年龄+8;出生时平均身高为50cm,2-12岁身高=7*年龄+70新生儿头围约34cm,胸围约32cm;前囟门出生时宽约1-2cm,1-1.5岁时闭合,前囟门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和脑肿瘤等疾病,凹陷则见于脱水和极度消瘦者。
骨龄的判断,年长儿拍摄左手腕骨的正位片,10岁时骨化中心出全,共十个,1-9岁骨化中心数目=年龄+1;乳牙共20颗(6个月-2.5岁出齐,6-7岁开始更换恒牙。
儿童血压:收缩压=2*年龄+80,舒张压=2/3收缩压。
发育规律:自上而下,由近到远,由不协调到协调,先正向动作,后反向动作。
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纯阳之体:纯指小儿未经情欲克伐,胎元之气尚未耗散;阳指以阳为用,说明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因此纯阳并不等于“盛阳”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
小儿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驱康复。
婴儿喂养方法: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母乳喂养的优点:1.母乳生物效价高,易于被婴儿吸收;2.母乳富含抗体,提高婴儿抵抗力;3.母乳经济方便;4.母乳喂养有助于亲密母子间感情;5.母乳温度和泌乳速度适宜,无细菌污染,直接喂哺。
辅食添加原则:1.由少到多;2.由稀到稠;3.由细到粗;4.由一种到多种;5.天气炎热或者婴儿患病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
部分母乳喂养首选补授法,其次为带授法。
婴儿一周岁以内的计划免疫:“五苗七病”——0.1.6月为乙肝,2.3.4为脊髓灰质炎,3.4,5为百白破,8个月为麻疹。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其汗,三问头身,四问胸间,五问饮食,六问睡眠,七问饥渴,八问溲便,九问旧病,十问遗传。
望神色: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部表现,即人的生机和动态,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查指纹:适用与三岁以下的小孩,食指三指节分为风气命三关(查指纹的方法见28页),辩证纲领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透关射甲”是指指纹透过了风气命三关到指甲的部位,则病情危笃。
小儿脉诊:一指定三关,又称寸口一指脉;以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本脉象为纲。
儿科治疗原则:1.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2.治疗要及时,方剂要精简;3.注意调理和顾护脾胃;4.注重整体治疗,合理调护。
小儿药物剂量计算:按体重、体表面积、年龄、成人量折算和中药剂量(新生儿为成人的1/6,婴儿为1/3,幼儿为1/2,学年前期儿童为2/3)脱水:1.按程度分为轻(<5%)中(5%-10%)重度(>10%);2.按脱水性质分为等渗、低渗和高渗性脱水(仔细看40页)。
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3.5mmol/L,重度低血钾需要静脉补钾,浓度为27mmol/L(0.2%),不超过40mmol/L(0.3%).急救液是2:1的含钠液(Nacl;NaHCO3=2;1),第三章:新生儿与新生疾病新生儿分类(按胎龄):足月儿(37-42周),早产儿(<37周),过期儿(>42周);新生儿常见反射:觅食反射、握持反射、吮吸反射、拥抱反射。
新生儿脑大、脊髓长,腰穿选择在4-5腰椎间隙。
中性温度:是使机体代谢、氧和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正常体温的环境温度。
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比较(51页)黄疸的中医治疗: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加味。
新生儿硬肿顺序: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特殊类型上感:1.疱疹性咽峡炎(科萨奇A组病毒所致);2.咽-结膜热(由腺病毒3、7型所致)。
感冒常证: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兼证:1.夹痰(偏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坳汤、二陈汤;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桑菊饮加减);2.夹滞(疏风解表+保和丸加减);3.夹惊(解表兼清热镇惊——疏风解表+镇惊丸)。
肺炎:肺炎咳嗽的病机在于肺气郁闭,痰热为其主要病理产物,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心肝。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固定湿罗音为主。
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表现为1.P>180次/分,2.R>60次/分,3.突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皮肤苍白发灰,指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4.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5.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少尿或者无尿。
肺炎西医治疗原则:1.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药物;2.早期治疗;3.选用渗入下呼吸道浓度高的药物;4.足量、足疗程;5.重症宜联合用药。
中医治疗:肺炎咳嗽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法则。
常证有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加减;3.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平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治疗。
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诊断标准(书本81页),西医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吸入用药);中医治疗:1.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2.热性哮喘——清热化痰,止咳定喘——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加减。
第五章: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以科萨奇B3病毒最为常见。
临床诊断标准: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3.心电图改变;4.CK-MB升高或者心肌肌钙蛋白阳性。
新天性心脏病:分类(左向右分流型——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右向左型——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无分流型——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缩窄)。
动脉导管一般在出生后半年到一年之间闭锁,否则为动脉导管未闭。
常见的左向右分流和无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大多能实行根治术,若发展到晚期梗阻性肺动脉高压,伴右向左分流者则不宜手术。
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主动脉骑跨。
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第一天的补液原则:定量(90-120;120-150;150-180ml/kg)、定性(1/2张;2/3张;1/3张)、定速(前8小时,后十六小时)。
中医常证:1.湿热泄——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加减。
第七章: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1.浮肿少尿;2.血尿;3.高血压。
眼中表现为:1.循环充血;2.高血压脑病;3.急性肾功能衰竭。
西医治疗:青霉素10-14天,彻底清除体内残余细菌。
中医常证:1.风水相搏——疏风利水——麻黄赤小豆汤加减。
变证:1.水凌心肺()2.邪陷心包()3.水毒内闭()肾病综合征:特点为大量的蛋白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水肿。
水湿为其贯穿病程的病理产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并发症有1.感染;2.电解质紊乱;3.血栓形成;4.肾小管功能障碍;5.急性肾衰竭;6.肾上腺危象;7.生长迟缓。
中医辨证:1.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2.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3.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加减;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减。
第八章:神经系统疾病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郑重;2.颅内压升高;3.脑膜刺激征。
并发症:1.硬脑膜下积液;2.脑室管膜炎;3.脑性低钠血症;4.脑积水。
辅助检查:1.血象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可达20-40*109)2、脑脊液检查(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达到1000*106,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降低,常低于1.1mmol/L;蛋白质含量升高,多1g/L).第十章:造血系统疾病小儿血象特点:红细胞,出生时约为5.0-7.0*1012/L,血红蛋白为150-220g/L,出生后先出现生理性溶血,2-3个月出现生理性贫血(红细胞数<3.0*1012/L,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出生时总数为15-20*109/L,出生后4-6天和4-6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相等,出生后四天内,中性粒细胞为主,6天后-4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倒置;血小板与成人相近,约为150-250*109/L;血容量约占其体重的10%。
贫血:成人标准(血红蛋白,轻度为90-120g/L,中度为69-90g/L,重度为30-60 g/L,极重度<30 g/L),新生儿标准(血红蛋白,轻度为144-120g/L,中度为120-90g/L,重度为90-60 g/L,极重度<60 g/L);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大细胞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失血,再障;单纯小细胞性:慢性感染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口服FeSO4,口服剂量为1.5-2.0mg/kg,每日2-3次,两餐间服用,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同时口服Vc促进Fe吸收。
铁剂治疗有效者于2-3天后网织红细胞升高,5-7天达高峰,2-3周下降至正常;治疗两周后红细胞相应增加,临床症状好转。
血红蛋白正常后应继续服用铁剂2个月停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首选激素治疗。
中医治疗:1.血热伤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2.气不摄血——益气健脾,摄血养血——归脾汤加减;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凉血宁络——大补阴丸合茜根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