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doc

  • 格式:doc
  • 大小:80.02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知识时代背景下,在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并将之贡献到新知识的创造过程成为学习面临的最大挑战。艺术设计学科尤为如此。如果我们把思想、观点、原理和假设这些智能制品都看成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对象,那么,联想、多元发散的思考、构思、创作等都是创意建构的中间体。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单一的教师并不显示资源的占有和统治地位,创意的激发更不被某一教师所垄断,相反,在学习实践组织中,更多互相的激发、共同的构建、乃至集体智慧凝聚而生发出更高层次的、丰富的、有个性的创意个体,形成一轮螺旋上升的知识和创意建构。由此,置于艺术设计主题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的实践共同体便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一、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界定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从社会学视野,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提出“Cemeinschaft”(共同体)概念,英文也译为“Community”(社区)。滕尼斯使用“Gemeirtschaft”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共同体”被社会学家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的含义。温格(

Wenger)1998年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他将实践共同体定义为知识在组织内以及跨越组织边界得以生产和创新的社会安排的机制。在艺术设计院校里,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为学生团体、教师团队、助学辅导、企业合作者等,内容为围绕主题的知识建构、创意建构、技能建构和情感建构,目标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和谐组织和团队。

二、主题教学中实践共同体的特性

主题教学的概念可以溯源到上世纪50年代,多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主题教学做了阐述:Gamberg.R,K.Win-niefred等认为主题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运作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的主题教学模式是指在艺术设计实践活动中,由教师团队、辅导者与学生合作,共同开发和选择主题,创设情境,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设计创作活动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主题教学重构了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主题教学的教与学的主体由

分立的教师和学生转变为融合的实践共同体。以实践共同体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有以下几个特性:

1.参与者的主体性。主题教学的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展现“如何去学”‘如何去做”的情境范式。从确定主题、创设情境到参与者自主解决问题、完成设计实践,参与者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主题只提供了问题的相关线索。在之后的探究中,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即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进行实践和创作,参与者必须发挥主动性独立思考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参与者的主体性是实践共同体建构的内在动力。

2.实践内容的多元建构性。主题教学以情境创设为首要实践手段。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我们知道,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够被完全掌握和理解,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有力和更有用。主题教学的学习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由此实现了实践内容几方面的诉求:(1)提供了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环境,反映了艺术设计创作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2)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设计思维的产生过程,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了机会。(3)参与者在情境中完成知识建构、技能建构、创意建构共同架构了实践共同体,是多元的协作建构。(4)对实践和创作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是又一层次的内容建构。

3.情感归属的共同性。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实践共同体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参与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实践者探究以达到对内容的深层理解。鼓励与同伴合作交流并承担责任。在主题教学的实践共同体建构中,突出体现了三种情感要素。(1)归属感:参与者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2)分享:共同体促进了知识的获得和

理解的升华,形成了高质量的集体知识实践库,促进了情感的分享。(3)包容感: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善于接纳、充分表现个性、包容个体差异性的情感体现。

三、有效的行动策略

在主题教学中如何培育良好的实践共同体,我们依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如下行动策略:

1.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培育实践共同体。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以分立的单元制授课为基本模式,我们的改革实践完全打破了这一范式,设计了“三进式”基础教学加“项目制”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三进式”基础教学是以一个主题在一定教学周期内设定三个环节,即观察写生、分析分解、重组重构的教学模式,通常以一周为一个单位进行循环,三环节呈“上升循环递进”关系。随着教学目标由简至繁,课程内容也层层推进。这种主题课程改革以“化零为整”的思路,将原先被细化和分解的课程整合起来,形成以造型、空间、色彩、制图、设计基础、版式相融合的“互融式”造型基础大课程。而“项目制”实践教学则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进行。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师生以主题为主要教学形式,共同寻求研究的切人点,互相促进。教学改革创新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进阶模式,形成了新的上升式循环的教学环节:写生——资料收集记录,结构分析——对象形体分析,重组、重构——突破与创新。

2.打造开放教学团队,在交流与合作中培育实践共同体。主题教学中教师转换了角色,改变了内容,但丝毫未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原本的单一教师授课变为团队的协作教学,教学团

队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共同体学习创造的质量。我们实施了述课评课、打造开放教学团队,建立互信与支持的行动策略。

“述课”即教者用语言表述、讲解教学设计的方案,分析对课堂内外教学的组织、构思及实施过程。我们在述课中,引入企业界专家等共同打造开放的实践共同体教学团队。懂技术、知工艺、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专家、设计师、技师是开放的教学团队不可或缺的成员,教学探索、设计研发、社会服务三项职能集一身的创业型教师更在教改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开放导入了职业的观念、专业的眼界、真实的流程、可行的范例,异质性群体的创造性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

3.创设宽松的创造实践情境。情境的创设是主题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包容和开放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民主和公平的氛围下,学习者拥有了一个自由思考、自主判断的探索、研究空间。同时,成功的体验对学习者的激励不容忽视,教学实践中,成员们成果的展览是重要环节,伴随着每一次创造实践的成功体验,教师团队、学生等参与者共同建构了不断成长的实践共同体。

我们在主题教学中推行了以上策略,创建了环境艺术实践研究院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与法国合作的中法时装培训中心经过十年的主题教学的研究和推广,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实践共同体经过主题教学改革的实践见证了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