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之班级管理(知识点精编)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之班级管理

(知识点精编)

1、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2、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3、班级管理的功能:第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第三,有助于锻炼学习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班级常规管理:

概念: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内容: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作用:第一,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第二,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活泼、积极、有效的班集体;第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5、班级平行管理:

内涵: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要求: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双管齐下、相互渗透的管理,既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起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又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来促进班集体的管理和发展。

6、班级民主管理:

内涵: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要求:一是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7、班级目标管理:

内涵: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

要求: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的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自我管理。

8、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问题:第一,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第二,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解决措施:第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第二,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9、课堂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其功能:第一,维持功能;第二,促进功能;第三,发展功能。

10、课堂管理的目标:第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第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1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第一,教师的领导风格;第二,班级规模;第三,班级的性质;第四,对教师的期望。

12、正式群体: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规章组成的学生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要经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教师在管理正式群体时,第一,要选好班级正式群体中的领导;第二,注意引导和支持;第三,适当授权,鼓励学生自主管理。

13、非正式群体: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特点:第一,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第二,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第三,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第四,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教师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第一,要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第二,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第三,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1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团结的集体;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支持、保护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教育、引导和改造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

15、群体动力: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第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第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第三,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第四,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课堂气氛有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

16、课堂纪律:是指为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置的行为标准及施加的控制。一般分为四类:第一,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第二,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第三,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第四,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17、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班级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和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18、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第一,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第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第三,做好课堂监控;第四,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9、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指学生在课堂中作出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品行方面(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易被发现)和人格方面(学学生个性关联在一起的不良行为,不易觉察)。原因:第一,学生的人格特点、生理因素、挫折经历;第二,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第三,校内外的环境。教师可采取的措施有:第一,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第二,合理运用惩罚;第三,进行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