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经典试题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态系统经典试题汇编
1.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震后,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疫情,这些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⑵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其目的是控制___ ;此外还应对水源、厕所、帐篷等场所喷洒消毒药物,其目的是切断___ 。
⑶给灾民注射乙脑、麻疹、甲肝等疫苗,这一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是为了保护__ 。从免疫角度讲,注射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叫(“抗原”或“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使机体获得性免疫。
三.生态系统
1.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湖泊中的剑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小虾以剑水蚤为食,小鱼能吃小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该生态系统中能制造有机物的是,属于生产
者。剑水蚤、小鱼则属于者。
⑵在湖泊中还存在着许多腐生和真菌,属于
者。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对生态系统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能量在沿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
⑷如向湖泊中投放一些肉食性大鱼,大鱼以小鱼为食。
则小虾在数量(纵坐标)上的变化与时间(横坐标)的关系是下图的[ ]。
⑸一段时间后,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
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
图。请据图回答:(9分)
(1)甲、乙、丙之间通过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
逐级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这条食物链
为。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者可将农
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3.右图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请分析回答:(8分)
⑴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图所示的生态系
统称为。
⑵图中A是者,B是者,它们之间通过
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
⑶C是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
和。从图中分析可知,C对生态系统的物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图示我国南方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8分)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
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
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5.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3种),消费者是(2 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能量沿食物链和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如果
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状态,这说明生态
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5)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作用。
6.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7.下列四组生物中,能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是( )
A.高粱和大豆
B.猎豹和猕猴
C.莲花和紫菜
D.丹顶鹤和仙人掌
8.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9.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10.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 青蛙→螟虫→水稻
B. 水稻→螟虫→青蛙
C. 大鱼→小鱼→虾米
D. 虾米→小鱼→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