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程文件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案目标1.通过课前预,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研究观。
二、教案重难点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本课注重文言文的积累和诵读。
预导学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XXX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一)文化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回答。
)教师: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教师: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X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
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
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
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XXX,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文言文的研究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
文言文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朗读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生字掌握的情况。
生字: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注意节奏。
2.二读:理解比喻,领悟道理教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注意理解比喻,领悟道理。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劝学》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材定位】《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
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
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
【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多元融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大步跨进了新纪元。
从小我们就受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劝学》,看看荀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二、知人论世1.了解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劝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阐述《劝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劝学》的开篇,感受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
2. 提问学生对于《劝学》的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劝学》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2. 解读《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劝学》,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分析并讨论《劝学》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效果和意义。
第三章:思想解读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劝学》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学习的重要性、努力的意义等。
2. 探讨《劝学》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劝学》中的重要段落,提取关键信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劝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实践与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将《劝学》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中的实践意义,如何将学习到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探讨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运用到个人成长和人生规划中。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应用《劝学》思想的经历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将《劝学》中的价值观融入到个人生活中。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2. 反思个人在学习《劝学》过程中的认识和成长。
教学活动:2.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解读第一段(7分钟)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3)教师总结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
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劝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证结构。
2.领悟作者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论述,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分析论证方法。
2.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自己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文言文阅读。
2.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教材《劝学》2.课件或黑板3.学生笔记本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学术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的重要性是什么?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勾画出生词、难句,查找资料解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大意。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分析论证方法。
2.教师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哪些观点对你启发最大?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肯定。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1.学生熟读《劝学》,背诵重点句子。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荀子的生平和《劝学》的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的重要性是什么?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勾画出生词、难句,查找资料解决。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大意。
3.课堂讲解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分析论证方法。
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教师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排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哪些观点对你启发最大?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1《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是部编本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学习",此文则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文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
荀子鼓励学习,与他性恶论的主张有一定关系,有必要补充相关知识,方便学生理解“学习”在整个荀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孟子为何不甚重视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复述文章大意,简单分析“而"字在此文中的几种用法,并能简单区分其他高中课文中“而”字的常见用法。
2.理解:口述荀子的主要思想以及“劝学"与“性恶”的关系。
3.运用:分析文中各个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三百字左右的议论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各个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劝学》一文,那么“劝学"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师:很多人一看到“劝学”二字,就以为是“劝说学习"的意思。
我们看一下注释,是这样吗?师:鼓励和劝说有什么区别?师:我们看《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对“劝”的解释。
劝quàn 去原切,去,原韵,溪。
元部。
①鼓励,奖励。
与“惩"、“沮”相对。
书大禹谟:“劝之以九歌。
"孔颖达疏:“勤帝使长为善也。
”左傅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劝有功也"。
又成公十四年:“恶而劝善。
”引申为受到鼓励。
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庄子胠箧:“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
”又逍遥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又为受到鼓励而做事。
管子轻重乙:“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劝其事矣。
”②劝阻,规劝(后起义)。
后汉彭宠传:“建武二年春,征召宠,……而其妻素刚,不堪抑屈,固劝无受召。
"③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后起义)。
第4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
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三、品析课文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
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
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要求不高,可行)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劝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及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以及他的学术成就。
2. 简介《劝学》的历史背景及在当时的社会意义。
3. 阐述《劝学》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学术成就。
2. 教师讲解《劝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在今天的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劝学》的兴趣。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他们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词语解释【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劝学》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劝学》中的重点词语。
2. 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列出《劝学》中的重点词语。
2. 教师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解释词语含义。
3. 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和解释。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资料,评估他们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劝学》中的重点句子。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列出《劝学》中的重点句子。
2. 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列出《劝学》中的重点句子。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 学生分享自己分析的结果。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古文解读能力。
2. 课后收集学生的分析报告,评估他们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劝学》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劝学》的主题。
2. 指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
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喉咙(hóulóng)战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翡翠(fěicuì)栖息(qī)蔚蓝(wèi)崛起(jué)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闪烁·闪耀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
可以说“闪烁不定”。
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
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优美·幽美都有美的意思。
“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
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
“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江河,原名于友泽。
北京人。
1971年高中毕业。
任北京胶刃厂工人。
职业作家。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劝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探究词义,理解文意【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教学设想】《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劝学的公开课教案5篇高中语文劝学的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的核心思想;(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2)培养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3)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熹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文本解析:逐段讲解《劝学》的内容,分析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
3. 核心思想阐述:阐述《劝学》所传达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人生价值观。
4. 现实意义探讨: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劝学》中的道理如何指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劝学》的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现实意义探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如何将《劝学》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劝学》的背诵情况和相关练习的完成质量。
3. 现实意义应用:评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劝学》道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朱熹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作者朱熹的生平事迹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劝学》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2)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3)深入解读《劝学》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劝学》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劝学》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劝学》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3)通过思考探究,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3)增强自信心,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内容:1. 《劝学》的背景介绍:了解《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时代背景,了解《劝学》的地位和影响。
2. 《劝学》的篇章结构:分析《劝学》的篇章结构,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
3. 关键词语和句式:解释《劝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荀子和《劝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劝学》,理解其基本内容。
3. 合作讨论: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劝学》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5. 总结提升: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劝学》的重要观点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理解与运用: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思考与探究:评估学生在思考和探究《劝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4. 学习态度与习惯: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习惯,包括勤奋程度、专注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原文及相关注释和解读。
劝学一、导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富有的地主,他不认识字经常吃亏,为了不让他的儿子步他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他的儿子识字。
先生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二横,三字是三横,地主儿子看这么简单,把书一扔跑去见地主,说父亲父亲自己已经全学会了,于是地主把教书先生辞退了。
有一天,地主要请一位姓万的客人到家里,地主要儿子写一份请帖,可是等了好久都没有见到请帖,父亲觉得很奇怪,便去儿子的书房看看为何还没有写完,儿子说天下那么多姓氏,为何他偏偏姓万啊,我从早上到现在只写了500画,听完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不断地读书。
读书很重要,不要骄傲。
这则笑话讽刺的是那些没有正确学习态度,自以为很聪明的人,那怎么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呢?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劝学,便是2000多年前荀子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他到底对我们说了哪些求学的道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劝学》。
荀子作者简介荀子书解释劝学题目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劝告,师:他回答的非常正确,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一首美妙的音乐,在别样的音乐氛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听劝学歌曲我看很多同学都跟着歌曲轻轻合唱,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大家对这首诗的读音及翻译还有不会的地方吗?生:没有师: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那伟大的荀子在书中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指导呢?首先来看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里的君子指的是什么意思呢?生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师: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已指的是停止的意思,这句话就是在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这既是对求学过程中一个从无到有的经历的概括,也是对学有所成的人的一个提醒,学习是没有终点的,应该终身学习。
这个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紧接着第二段,荀子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论证方法,来继续阐述关于学习的内容,这种论证方法是什么呢?生:比喻论证师: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劝学》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的主题为《劝学》,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英语课堂上使用。
二、教案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方法与思维的灵活运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和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 通过游戏活动和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学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班级活动用品(奖状、小礼物等)。
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整洁,舒适;- 确保教室有良好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视频或图片介绍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引起学生的思考。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学习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明确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
3. 学习动机引导(15分钟)- 通过分享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自己的学习动机与目标。
4. 学习方法指导(20分钟)- 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等,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
5. 学习习惯养成(20分钟)- 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给予学习进步的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通过思考问题,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展望未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了学习方法;- 评估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言字词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与《伤仲永》比较)重点:1、字词。
(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预习: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
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
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孙权——吕蒙——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劝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有劝勉、鼓励之意。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gǎo暴pù砺lì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跂qì舆yú生xìng 蛟jiāo 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 螯áo 鳝shàn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1.梳理文言知识点:①通假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②古今异义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用心一也古义:因为心思今义:专心、认真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⑤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⑥文言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翻译重点句子: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
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 分析第三段: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
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
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5.分析第四段: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