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8
红薯
编辑
[hóng shǔ]
红薯干原名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 (L.)Lam.),又名茴芋、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等,属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片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1]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含糖量达到15%-20%。具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又俗称地瓜。
红薯民间里大多数人叫作番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生长一般为椭圆形,花冠有很多种颜色,最多的是粉红色、白色、紫色。埋在地下的部分多为椭圆形的块根。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习性
3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
世界分布
4物种繁殖
育苗方法
苗期管理
整地起垄
选取定植
肥水管理
5病虫防治
6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7植物文化
8相关俗谚
1形态特征
红薯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伞形,花序梗长2-10.5厘米,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形,长2-4毫米,顶端芒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毫米;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不等长,外萼片长7-10毫米,内萼片长8-11毫米,顶端骤然成芒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外面无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有的品种容易开花,有的品种在气候干旱时会开花,在气温高、日照短的地区常见开花,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开花。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1]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红薯枝叶(3张)
红薯花果(1张)
2生长习性
温度
喜暖怕冷,低温对其生长有害,当气温降到15℃,就停止生长,低于9℃,薯块将逐渐受冷害而腐烂;在18~32℃范围内,温度越高,红薯生长速度越快,超过35℃则对生长不利。块根形成与膨大的适宜温度是20~30℃,以22~24℃最适宜。[2]
水分
红薯的地上部和地下部产量都很高,茎叶繁茂,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蒸腾作用强,红薯需水量较大。土壤相对含水量在生长前期和后期保持在60-70%为宜,生长中期是茎叶生长盛期和薯块膨大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以保持在70~80%为宜。[2]
光照
红薯喜光喜温,属不耐阴的作物。光照不足,叶色变黄,严重的脱落。受光不好的一般减产20~30%。红薯是短日照作物,每天日照时数在8~10小时范围内,能诱导红薯开花结实。[2]
土壤
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耐酸碱性好,能够适应土壤pH4.2~8.3的范围。[2]
3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
分布于中国北京、河南省、天津、河北省、东三省、内蒙古、云南、四川、甘肃、安徽等地。
世界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主产于北纬40°以南)。[1]
4物种繁殖
育苗方法
红薯需在移栽种植前2个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开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可采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进行选种育苗提纯复壮。要在无病毒病和疮痂病病区,且品种一致的田块选种,选择薯形长、匀、无棱沟、直、皮光滑、无病虫斑和伤痕的中型种薯做种,种植前用1.0%硫酸铜液或2%的氢氧化钠溶液浸5~10min[3],也可用Bt、白僵菌等有机生产允许的生物菌剂浸泡种薯2h,最好采用纱网大棚无虫条件繁殖脱毒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沤制有机肥500~1000kg、矿质钾镁肥50kg。下种前用石硫合剂或石灰对苗床进行消毒或闷棚消毒[3]。[4]
苗期管理
红薯育苗期间根据苗情适时追肥,肥料用经有机认证的或经有机认证机构许可使用的生物有机肥(NPK养分总含量≥6%,有机质含量≥40%),育苗期追肥总量每667平方米一般为250kg。第1次“红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当苗高10~13cm时,可进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后,都要用清水泼浇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烧苗现象。培土可分2~3次进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进行第1次培土,隔7d进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松细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匀撒入苗床中。培土可与施液态肥料结合进行,做到先培土后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结合,以利早发、多发新根。
下种后每隔15d喷施1次Bt等有机生产许可的生物菌剂和300倍茶麸水,撒1次草木灰;并在苗床周围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诱捕器。
苗床管理还要抓好保温、保湿、通风等措施,以温度为主。出苗前,晚上要盖草帘,保持床温25~35℃。出苗后温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温灼苗,如膜内温度超过30℃,要及时通风散热,防止烧苗。寒潮来临时要做好保温工作。种薯出苗前一般不浇水,以利高温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过干,可用喷雾器在苗床上喷清水。出苗后要注意苗床湿度,当苗床发白时要及时浇水,湿润床土和浇洒稀肥水,以促进薯苗生长;苗床过湿时,及时揭膜通风[5]。[4]
整地起垄
选择前茬为十字花科、百合科、禾本科作物,最好是豆科作物的地块,前茬收获后人工除去田间杂草,枯枝落叶。用机器或畜力对土壤进行深翻土层晒土,同时每667平方米施入经有机认证或经有机认证机构许可使用的生物有机肥500kg、草木灰300kg或矿物钾镁肥50kg、磷矿粉25kg[5]。基肥深施30cm左右,基肥距种苗应在16cm以上。起垄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