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11-12 群体心理 社会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831.50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默生
• 1910,英国人斯科特率“新地 号”船队出发进行南极考察。 本次考察的任务是冲刺南极点, 其次是带领一大批科学家进行 全面的南极科考。 • 在出发后,挪威人阿蒙森也组 织了一个“佛兰姆号”探险船 队进行南极探极的探险。 • 由于阿蒙森的有效领导使挪威 人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 点的”。
又找来一些小孩,让他们干一种活:绕 鱼线。 分成两组:一组是一个人单独绕,另一 组是集合起来一起绕。 结果发现,一起绕线比单独绕线的效率 要高百分之十。
据此得出结论:个人在集体中活动 的效率要比单独活动的效率高
(2)奥尔波特(1919)的试验
连锁联想、删去元音、透视转换、 乘法运算、判断、写批驳文章。 研究发现: 社会促进现象是有条件的, 只求数量的工作中,促进作用明显; 难度大的工作则不明显或不 存在。
五、群体的维持
1、群体压力 含义:是指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一种 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 为的约束作用。 作用:约束群体成员异端行为,采取一致 行动,有助于任务完成及满足成员安全感
2、群体内聚/凝聚力
• 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 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 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 合力量。 • 包括:成员与群体的内在聚 合力;成员间的内在聚合力
(4)生理心理反应模式
• 他人在场存在两种冲突的 生理反应模式: 激励或威胁
二、社会惰化(林格曼)
1、含义: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 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 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 林格曼最早发现 • 拉坦的欢呼试验
6 5 4 3 2 1 0 1 2 4 6 欢呼声 掌声
2、社会惰性的原因
目 标
影 响 源
四、从众:
1、含义: 个体在群体中常会受到 群体的压力,表现出与群体 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2、分类
(1)真从众:表里一致、心服口服; (2)权宜从众:言行不一 (3)不从众
3、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小群体成员倾向于通过确定对现实的共同 观点来减少情境的模糊性。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天个体 第二天群体 第三天群体 第四天群体 被试一 被试二 被试三
4、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1952)
5、个体从众的原因:
(1)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规范影 响); (2)获得重要信息(信息影响):
当现实较为模糊时,其他人可能就会
成为的价值观信息来源;
(3)文化的影响。
五、服从与顺从
1、服从涵义:
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
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2、顺从的涵义:
在他人的直接要求下按照
民广场的聚集事件迅速演变成打砸抢烧
事件,数千人分散在市区多处打砸抢烧,
杀害数十名无辜群众,伤者数百人,砸毁
烧毁数十辆机动车。
3、去个性化产生原因:
(1)匿名性; (2)丧失责任感; (3)群体淹没性,自我意识 下降
六、少数派影响:自信、坚持
“所有历史都是关 于少数派力量的 写照,以及由一 个人组成的少数 派的写照”。
削弱 复杂 行为
科特雷尔的实验:默记词汇
• 第一组:单独完成;
第二组:有二个人在场时完成; 第三组:有二个在场时完成,但在场的二 个人被蒙住双眼,无法判断成绩。
• 结果:1、3组成绩相同。 • 与查荣克的观点相反
(2)评价与竞争观点
• 个体关注他人的评价,争取 赢得他人的好评;
• 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
的事情来。
2、费斯廷格的试验
• 1952年,让一群人批评他们的父母;
• 一组具有高辨认性,即在课堂上进行 这种行为。 • 而另一组具有低辨认性,在昏暗的教 室里进行活动,并且每一个人都套上 一件布袋装,把自己掩盖起来。
• 结果:低辨认组对父母的批评较多。
2009/7/5日,20时许,乌鲁木齐始自人
四、群体规范
1、含义:
一个群体中,成员共同认可 并遵守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
2、群体规范的形成
• 群体规范既可以是人为制定 的,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 •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对其成 员具有约束力和压力。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形成实验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天个体 第二天群体 第三天群体 第四天群体 被试一 被试二 被试三
• 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的是( ) A. 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 B. 喜欢看肥皂剧的观众 C. NBA的休斯敦火箭队 D. 保险公司中的营销团队
三、群体的功能:
1、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群体)
2、满足群体成员的多种功能(个体)
(1)安全需求;
(2)交往需求;
(3)自尊心需求 (4)自我表现需求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促进
群体凝聚力--影响因素
(1)群体目标 (赞同、一致); (2)群体成员的同质性、互补性 (3)满足群体成员需求的程度 (4)群体成熟度
群体成熟度与成功率的关系
成熟
组 织 成 熟 度
失败 不成熟 形成 震荡 失败
失败
规范
运行
整体
3、群体效力
• 群体任务完成情况 • 成员欲望满足程度
4、群体决策
• 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 行为的作用过程
• 控制群体规模
• 增加工作的挑战性、群体的凝 聚力
三、社会影响理论
• 拉坦1981提出 • 他人对个体总的影响取决 于他人(影响源)的三个 属性: 数量、强度、直接性
影 响 源
他 人
个体是他人影响的唯一目 标,他人对个体的社会影 响会增加,出现社会促进。
目 标
个 体
每个个体只是群体外旁 观者的目标之一,旁观 者的社会影响会分散, 个体感受的压力降低。 出现社会惰化
(1)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不
会被单独评价,个体的努力
被群体淹没,评价焦虑减弱。
(克尔
布鲁恩)
2、社会惰性的原因
(2)群体努力模型(卡饶) 个体不再是决定群体成 绩的唯一因素,在付出与所 得由于他人加入而变得不确
定时,社会惰化发生。
3、社会惰性预防
• 单独评价; • 提高认识,了解他人的工作成 绩;
评价意识,从而提高动机水
平。
他人评价与动机关系的影响因素:
(1)活动者知觉评价的程度: 知觉程度越高,动机水平越高 (2)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 (3)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3)分散冲突理论
• 桑德斯 巴伦 • 他人在场是一种干扰,使个 人注意分散、转移,产生两 种冲突:注意观众和注意任 务。 • 冲突能增强唤醒水平,影响 工作效率。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与社会影响
本章重点
• 什么是群体 • 群体凝聚力及影响因素 • 群体现象(社会促进/阻碍、 社会惰化、从众、去个性化) 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 社会影响理论
第一节
社会群体
一、群体的定义: 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 赖、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 体。
二、特征

成员有频繁的互动; 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利益; 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群体内有结构; 有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 介于个体功能组织之间的人群集合体
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
3、三者的区别
压力来源 从众 个体内心 发生方式 自发 造成的后果 不从众内心不安 不服从被惩罚 不顺从被孤立
服从 外界的规范 被迫、 或权威 强制 顺从 他人的请求 非强制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 考察了当权威的要求 与道德的要求相抵触时会 发生什么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解释
• • •百度文库• • 耶鲁大学是名校; 实验目的重要,必须要完成; 收取报酬,要尽力做好; 被告知电击没有危险; 角色是抽签决定的;
第二节
社会影响
一、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促进/抑制效应:
1、 含义:
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 降低的一种倾向。即因为他人在 场,促进/干扰了个体的行为能力 或水平 。
2、实验:
特里普得特(1898)的两个实验:
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时候, 单独训练时骑车的速度要比和 多个运动员共同训练时慢百分 之三十。
4、影响服从的因素
• • • • • 命令者的权威 他人支持与服从 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权威的靠近程度 行为后果的反馈
5、顺从的应用
• 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 留面子效应/门前效应 • 折扣技巧
六、去个性化
1、含义: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理
智、放弃了对自己行为的控
制,做出他单独时所不敢做
(3)、动物的表现:
有同类在场时,蚂蚁能挖掘出 更多的沙子;小鸡会吃更多的谷物。 但是,在有同类在场时,蟑螂、 长尾小鹦鹉、金丝雀学会走迷宫的 速度都比较慢。
这矛盾吗?
3、理论解释
(1)查荣克 (1960):优势反应强化
生理 唤醒 他人 在场 提高动 机水平 优势反 应强烈 促进 简单 行为
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