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11-12 群体心理 社会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831.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十一讲群体心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
个体与群体相看两不厌,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个体离开了群体就成为无源之水,群体离开了个体就成为空中楼阁。
尽管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所组成,个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态与特点,可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
群体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自己的属性、特征与规律,而不能简单、机械地还原为其成员的个体心理的集合。
一、群体(group)的概念ﻩ1.群体的定义与特点:什么是群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是不言自明的(Lippa,1990)。
可心理学家问得好:同一架飞机上的乘客构成一个群体吗?(McGrath,1984)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章志光等,1996)。
作为群体结合在一起的人群,与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然聚会在一起的人群是不同的。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
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
第二,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
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彼此之间相互交往,形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网络。
第三,群体成员之间有社会互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偶然聚合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与隶属感、没有结构和社会角色分化的。
心理学家称这类人群为聚合体(Wrightsman,et al.,1977)或松散群体(A。
B.彼德罗夫斯基,1978)。
由此看来,同一架飞机上的乘客只构成了一个聚合体或松散群体。
可如果在飞行中发生了紧急事件,情况又如何呢?让我们在“群体的形成”中再来谈这个问题。
2.群体的功能对于个体而言,群体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功能呢?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某个或某些群体呢?心理学家认为群体成员资格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是极其重要的,这种资格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重要的特色,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我们要加入群体(Shaw,1981)。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探索人们在群体中的思维、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现象。
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研究的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群体心理知识点。
一、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是指群体力量和群体行为的变化过程。
当个体来到一个群体中时,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到群体的影响。
群体动力学主要包括凝聚力和规范压力两个方面。
1. 凝聚力: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凝聚程度。
当群体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紧密合作时,凝聚力会增强。
例如,当一个团队中的成员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时,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加。
2. 规范压力:规范压力是指个体受到群体规范和期待的影响而改变行为。
在群体中,个体倾向于遵守群体所认同的规范。
例如,当个体置身于一个倡导环保行动的群体中,他们往往会受到群体的规范压力而采取环保的行为。
二、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通过讨论和协商,共同制定决策的过程。
在集体决策中,群体心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思维和决策受到群体的影响。
群体思维倾向于追求一致性和协调性,个体会更加关注群体的共识和一致意见,而忽略了个人的异议和差异。
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导致团队忽略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出现群体思维的偏差。
2. 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群体决策有其优势和劣势。
群体决策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经验,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然而,群体决策也有劣势,例如可能出现信息的不对称和决策的滞后等问题。
三、群体影响群体影响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其他成员言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群体影响主要包括从众行为、社会比较以及权威影响等。
1. 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行为的影响而采取相似的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分为信息性从众和规范性从众。
信息性从众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行为的看法和认同,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第十一章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一节他人在场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促进了活动的完成,并且提高了活动效率。
(蚂蚁搬土实验)社会抑制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不是促进活动,而是干扰了活动的完成,而且抑制了活动效率。
两个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不管是结伴效应还是观众效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的效应.(思考:影响因素是什么?)二.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 由于他人在场,我们每个个体会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就会增强,越熟练的工作完成得越好(促进),反之,越不熟练的完成得越差(抑制).三.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某个任务的时候,个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他自己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更少一些。
解释:(1)在群体的情况下,大家一起完成活动的时候,对于活动中的每一个人,他的责任意识会下降;(2)心理学觉得,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意识,在群体中所做事情的成果被淹没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成果当中了。
例子:和尚挑水吃,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四.去个性化指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去做某种活动的时候,因为他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就淹没了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感知,即失去了个性感,认为所做事不是他自己的责任而是群体的责任.积极的方面:防暴警察维护社会秩序消极的方面: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1895年出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研究集群行为,集群行为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人们在集群的时候去个性化了。
例子:1985中国足球5。
19事件;网络的虚拟化也实现了心理上的去个性化第二节从众、服从和顺从一.从众(带非理性的色彩)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
(即随大流现象)分类:真从众--口服心服权宜从众——口服心不服不从众经典实验:(1)谢里夫的经典实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要以别人的观点行为作为我们做出行为的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