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9
植物医院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技术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技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指出,2021年要积极组织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大力推广以下七大类绿色防控各项技术。
一、生态控制发展农田景观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在大时空尺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岛、斑块、廊道等多种生境的设计与布局,创造有利于天敌的环境条件,抑制害虫种群,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控害保益功能,实现从靶标害虫控制到作物—害虫—天敌食物链的调控。
二、免疫诱抗目前推广应用的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主要是氨基寡糖素类与蛋白质类,已登记产品141种(其中母药35种)、企业120个。
用于拌种、浸种、浇根和叶面喷施等,可以诱导植物抗病、抗逆,促进增产增收等,未来主要拓展其在保鲜、水果免套袋技术上的应用。
三、“四诱技术”在光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新型节能高效专用诱虫灯,具有天敌逃生孔,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天敌的杀伤。
在色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新型全降解诱虫板,逐步限用乃至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板。
在性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智能自控高剂量信息素喷射装置,以及专一好、持效期长的诱芯,大力推广草地贪夜蛾、水稻螟虫性诱剂、梨小食心虫迷向剂等。
在食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实蝇类蛋白诱剂、棉铃虫利它素饵剂、盲蝽植物源引诱剂、稻纵卷叶螟生物食诱剂和花香诱剂、草地贪夜蛾食诱剂等。
四、电解水技术分为碱性或酸性电解水,主要用于防治保护地蔬菜的叶部病害,在防治稻曲病、小麦条锈病等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鉴于目前设备成本较高,下一步需要改进电解技术、降低应用成本。
五、防虫网阻隔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稻、果树、蔬菜上的害虫防治。
尤其在保护地蔬菜上应用,可有效控制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甘蓝夜蛾、黄曲条跳甲等20多种主要害虫为害,还可阻隔蚜虫、烟粉虱、蓟马、美洲斑潜蝇等传毒昆虫媒介,达到防虫兼控病毒病的效果。
下一步,在水稻工厂化育秧和保护地蔬菜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六、昆虫天敌保护利用继续大规模推广利用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害虫。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它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病虫害问题,绿色防控技术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非化学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它不仅能够减少农药残留,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下面将从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研究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选择适当的非化学手段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健康的农作物种植体系: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制度,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使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或栽培技术: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或通过改良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生物农药的应用: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物质来杀死或抑制病虫害,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4.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或寄生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5. 诱虫诱病技术:通过使用特定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来吸引病虫害,从而使其远离农作物,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3. 使用生物农药:选择天然物质制成的生物农药,如细菌、真菌、植物提取物等,用于防治病虫害。
生物农药具有速效、低毒、环境友好等特点。
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渔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畜牧养殖:在畜牧养殖中,可以采用生物控制的方法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
可以利用生物制剂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
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利用非化学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它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才能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我们应该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一、引言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化学农药,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带来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推广和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概念和意义(一)概念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的技术。
(二)意义1、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化学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2、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化学农药对土壤、水、空气等生态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3、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通过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作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逆性。
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一)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虫品种: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病虫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合理轮作: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害的积累和传播。
3、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株、落叶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和越夏场所。
4、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增强农作物的长势,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二)物理防治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
2、色板诱杀:悬挂黄色、蓝色粘虫板,诱杀蚜虫、蓟马等害虫。
3、防虫网阻隔:在蔬菜、花卉等作物种植区域覆盖防虫网,阻止害虫的侵入。
4、人工捕杀:对于个体较大、容易发现的害虫,如菜青虫、棉铃虫等,可进行人工捕杀。
(三)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赤眼蜂等,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一度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和人类因长期接触农药而引发的身体健康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必须寻找更安全、更环保的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减少或避免对人体和环境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或合成材料或微生物等替代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控的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
一、生物防制技术
生物防制技术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寄生虫、捕食性昆虫、病原体等各种自然敌手,以生物方法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
另外,还有利用一些微生物生物防治方法。
应用生物防制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从而达到环保、无污染的目的。
二、植物营养平衡调节防制技术
通过合理施肥、优化配方、调整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等手段,调节植物营养平衡,增强作物免疫力和抗逆能力,使其处于一个生长状态的优点防制技术。
物理防制技术主要是应用热、辐射、压缩、超声波、电流、光线等多种物理因素,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物理因素破坏病虫害的代谢过程或造成机体死亡等,达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效果。
化学防制技术是在考虑到能有效控制农业病害,同时又尽量降低对环境和人身健康的损害和危害的前提下,运用化学合成的方式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民粮食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治虫方式多采用化学农药,这种方法虽然较为快速和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它主要是指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等手段来控制和防治病虫害,从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天然生物资源,如昆虫、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对病虫害安全、环保、长效、广谱、易操作等优点。
目前,生物防控技术在葡萄、棉花、茶叶、果树、菜花等农作物的防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昆虫防治利用昆虫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指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昆虫等生物手段来消灭有害昆虫。
比如,麦苗的蚜虫可以利用蚜虫天敌,如绿盲蝽、瓢虫等进行控制;棉铃虫的防治可以利用它的自然天敌——红蜘蛛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防治棉铃虫的效果。
2. 细菌、真菌、病毒防治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来消灭病菌的方法,比较适合于疫病的防治。
这些生物可以在病菌侵入作物之前侵入到土壤中,对病原体进行控制。
比如,用根瘤菌接种落叶松等树种,可以使种子肥大,吸收固氮更强,树苗的幼苗生长也更加快速。
物理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利用均匀的灯光、荧光杀虫器、黏贴板等设备对虫害进行防治。
这种方法具有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便于操作、防效长等特点。
这种方法在蚊症、害虫密度较大的果园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态防控技术是指利用植物间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该方法的特点是对环境友好、对病虫害防效长、对生态环境的修复等贡献效益显著。
1. 杂交米种植杂交水稻种植可以使植物生长势更为强劲,吸收更多的养分,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
同时,它还具有对病虫害的抗性,根系较多,不会那么易感染疫病。
杂交水稻的种植方法可以在湖南、广东等选址进行,并进行培育、管理等工作。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病虫害问题却是一直困扰着农民朋友们的生产。
为了保护农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袭,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手段通常采用化学农药,这往往会增加环境污染和食物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始研发绿色防控技术,即利用生物,植物或其他天然因素对抗农作物病虫害。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发展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和微生物等自然敌人,来控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达到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
这种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对农作物和环境无污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常采用的技术包括:1. 天敌驯化技术通过驯化一些具有捕食作用的天敌,比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昆虫,利用其天敌的捕食习性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这种技术不会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且能够有效降低害虫的数量。
2. 生物杀菌剂技术利用一些具有杀菌作用的微生物,比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来控制农作物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这种技术有效地避免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农作物的危害,同时也提高了病害的防控效果。
3. 生物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抗病、抗虫功能的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其具有自身的防御能力。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利用植物天然抗性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对抗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抗性。
科研人员开始利用植物天然抗性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具体的技术包括:1. 杂交育种技术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将一些具有抗病能力的植物种类与普通的作物种类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能力的新品种。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三、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农业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又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支持。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比如:1. 合理轮作在轮作中,避免将同一种植物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生物学方法为主体,结合其他非化学手段,最大限
度地减少或避免对农作物、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污染的病虫害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以
提高农作物的自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为目标,通过综合防治措施,达到减少对化学农药使
用的需求,减轻农业生态环境负荷和水土污染的效果。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常用的农作
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寄生性昆虫、寄生真菌、寄生性线虫等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起
到益生作用的微生物,通过栽培或引进放针侵某些目标害生物的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克服化学农药残留问题、维护生态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常用
的生物防治技术有昆虫寄生、真菌生防等。
二、生物农药技术
生物农药技术是指利用与害草害螨昆虫具有拮抗能力、对其有明显控制作用的微生物
产品,通过喷洒、投施等方式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生物农药技术具有对环境、人体无污染、无残留、效果持久等特点。
常用的生物农药技术有杀虫菌剂、杀菌菌剂等。
三、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是指通过改变农作物的栽培方式、栽培措施或改变农田环境等方式来降低病
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的方法。
常用的栽培技术有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间套栽培、
控制田间虫媒等。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赖农药,然而农药的使用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易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当今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手段。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生物学、农学和环境学等多学科为基础,集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治策略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节生态环境,增强农作物抗病虫性能,降低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程度和农药的使用量,以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和高品质。
绿色防控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病虫害监测预警:通过利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方法对农田和农作物进行主动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评估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为农民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自然因素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引进天敌昆虫来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或者使用具有杀虫菌活性的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3. 生态调控:通过调节农田和农作物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性能。
优化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作物的抗逆性和自然抗病虫能力。
4. 智能防控:利用物联网、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和病虫害的精确防控。
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水分、温度等参数,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灌溉和施肥建议。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作物品质问题,并且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绿色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绿色防控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应对病虫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取相关措施,促进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而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寄生性真菌等自然生物系统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它具有环保、经济、有效的特点,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更加绿色、健康。
现代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天敌防治、微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防治。
其中,天敌防治是指应用某些天敌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如树蜜蚁能够消灭松毛虫、甜菜夜蛾桔小卷蛾等害虫;微生物防治是将某些杀虫菌、杀菌菌等微生物与害虫、病原体相联系,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基因工程防治则是通过人工改造生物基因,产生抗病性或者杀虫性等。
二、绿色优质肥料技术绿色优质肥料技术是指使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用少量、高效、环保的方式获得所需营养,提高品质、产量、抗病虫害能力的技术。
具体包括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复合肥料等。
有机肥料是指通过堆肥、腐熟等方式制成的肥料。
它具有营养含量高、残留时间短、改善土质、增加土蜂等优点。
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为主要成份的肥料。
采用微生物发酵而成,它具有保肥效果好、营养全面、生产简单等特点。
复合肥料是将多种养分混合使用,养分均匀,配伍合理,能够满足农作物全面的营养需求。
三、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灌溉用水量,在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节约用水。
节水灌溉对于保护水资源、提高农作物质量和数量、避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滴灌、喷淋等。
其中,滴灌是在根系区域直接滴水,喷淋则是通过喷头将水雾化洒在植物叶面上。
通过细密浇灌、建立薄膜覆盖、改善土质等措施,可减少土壤蒸发、水分透漏等,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
总之,绿色防控技术是解决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质量、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采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防控技术,可以使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长期以来,农民们主要通过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但使用农药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和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作物自身免疫力,达到有效防控病虫害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
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些天敌、寄生生物或病毒等天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
引入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来控制主要的害虫;引入种痘预防病害,如利用病毒或细菌感染病虫害,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安全无毒等优点,而且可以长期使用,不会产生抗药性。
其次是有机农业技术,这也是绿色防控技术的一种形式。
有机农业技术是以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为主要手段进行农作物种植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肥料是指不含化学成分的天然有机物质,如动物粪便、植物残体等。
有机农药是指用天然植物提取的活性成分或微生物等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农药。
有机农业技术对土壤和水源污染较小,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农作物品种改良也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选育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能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并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品种改良主要依靠传统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
传统育种技术是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式选出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直接对农作物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具有抗病虫害的特性。
品种改良技术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物理防治也是绿色防控技术的一种手段。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原理和技术手段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利用高温、低温、超声波等手段杀死或驱赶害虫;利用电网或陷阱等来捕捉害虫。
物理防治技术对环境污染小,并且不会产生抗药性。
绿色防控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通过采用生物防治、有机农业、品种改良和物理防治等手段,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控,不仅可以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也能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控制、预防和消除农作物病虫害所使用的无害化、环保的技术手段。
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业生产与环保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无污染的控制。
这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与常规化学方法相比,生物防治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更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例如,利用昆虫肺炎链球菌、拟革兰氏阳性菌等厌氧性细菌,可以对棉铃虫、蚜虫等害虫进行生物控制。
利用放线菌、木霉菌等微生物对柑橘黄龙病、猪圆线虫病等病害进行生物防治,效果明显。
植物抗病防治技术是指通过培育抗病、耐病、免疫力高的新品种或改良原有品种以达到植物自身抗病能力增强的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可产生抗病性状的新品种。
如抗病玉米、抗病棉花、抗病香蕉等,能够为相关农业生产领域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3. 营养调控技术营养调控技术是指通过给农作物提供适当的营养,改善植物养分状况和体质统,从而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它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影响。
施用生物有机肥、抗旱肥、抗逆生物肥等,可促进植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环境调控技术是指通过调节农作物生长环境,达到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的目的。
例如,构建生态景观带、种植间奏作物、合理调节农田水分等,改善环境因素,提高农作物生长环境品质,增强其防病虫的能力。
综合防治技术是指综合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绿色防控技术,采取多层面、全方面的手段,达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
在综合防治中,应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以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如果生物防治方法不能满足需求,可以采取其他物理、化学措施进行搭配使用。
总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传统的防治方法往往需要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
研究和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简而言之就是以生物、生态和物理手段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一些可以杀死或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天敌、寄生物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方法。
可以利用昆虫寄生蜂对农田中的害虫进行生物控制,或者利用一些具有天敌作用的微生物来防治农作物病害。
这些生物防治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较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
2. 生态调节:生态调节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可以通过调整农田的种植结构和作物间作关系,增加益生菌和生物肥料的使用,增加有益生物的数量,降低害虫和病害的发生率。
还可以通过提高土壤质量、加强农田灌溉管理、保护水源、建立生态水体等方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一些物理手段对付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可以利用物理隔离、电子束辐照、超声波、紫外线辐照等方式,对农田中的害虫和病害进行控制。
这些方法无需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较小。
除了上述几种绿色防控技术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也值得关注,比如生物信息学在病虫害预警和监测中的应用、遗传工程在育种中的应用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效果,降低使用化学农药的需求。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还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和接受度。
一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实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和指导。
一些新技术的环境安全性和生态效应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和研究。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还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乐东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是我国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香蕉之乡”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县年种植水稻40万亩,蔬菜30万亩,香蕉12万亩,橡胶16万亩,芒果9万亩,玉米5万亩,龙眼2万亩,荔枝1万亩,还有槟榔、番薯和花生等作物,是海南省的农业的生产大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危害严重,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为把病虫害危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的危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现根据历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与农业界同行进行农业技术交流,以相互切磋学习,共同提高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为农作物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1、农业防治技术1.1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
1.2栽培管理。
精耕细作,适时抢墒播种或覆膜,促进早出苗、出壮苗。
加强水肥管理,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采取微灌、滴灌并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1.3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侵染源;秋耕深翻,降低越冬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等杂草,减少虫卵。
2、生态控制技术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宜于蝗虫等害虫栖息、繁殖的生境。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建设,将分散的小块耕地连结成大面积农田或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减少田埂、夹荒、地边、地角等适宜蝗虫、草地螟产卵场所。
在准确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因地、因时制宜,种植宜发害虫非喜食的作物,如木薯、小杂粮等,以避害或减轻危害。
推广采用覆膜起垄或搭架栽培,提高垄间通风透光,采用微灌、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保护地并加强通风、透光、降湿,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3、物理防治技术3.1黄色粘虫板诱杀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在温室大棚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
可用于防治蚜虫、粉虱、斑潜蝇等。
作物定植后在温室大棚内选用0.25m×0.2m或0.4m×0.25m的黄色粘虫板悬挂在蔬菜大棚的行间、株间,高出植株顶部,随植株生长的高度及时调整黄板的高度,每亩地挂黄板20-30块。
当板上粘满虫子时及时清除或更换。
设置黄板以预防为主,主要在害虫发生初期使用。
3.2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频振式杀虫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害虫,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方法或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可在玉米、蔬菜等作物上用来防治玉米螟、瓜绢螟、粘虫、甘兰夜蛾、斜纹夜蛾、草地螟、菜蛾、地老虎、金龟子等主要害虫。
在具备通电条件的村庄四周或田间每间隔100米安灯一盏,应尽量利用已有电杆安装灯具,也可安置简易线杆,但要注意安全。
接虫口距地面以1米-1.5米为宜;农作物超过1.5米时,灯的高度可略高于农作物或诱杀特定昆虫时安装至特定高度。
开灯和关灯时间因地而宜。
一般以主治对象成虫始盛期开始。
如玉米螟从羽化始期开始,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玉米螟羽化进度确定具体开灯时期;在11月5日开灯到12月5日结束。
开灯期一个月。
开灯时间从每晚8点半到次日4点。
3.3防虫网、银灰膜等防虫技术作物定植前在保护地棚室通风口或门窗外挂50目的防虫网阻隔害虫的迁入;在田内间隔铺设银灰条膜,或在棚室通风处悬挂银灰条膜,可驱避害虫,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3.4TBS灭鼠技术TBS技术(trap-barriedsystem)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项控制农田鼠害技术。
这项技术不使用杀鼠剂和其它药物,利用鼠类的行为特点,通过捕鼠器与围栏结合的形式可有效控制农田害鼠。
选择种植作物基本一致连片的农田(面积不小于500亩),且鼠类危害严重,当地害鼠以群居性害鼠为主,如各种田鼠、小家鼠、褐家鼠等。
在选定的田块中围建TBS的金属筛网(孔径≤1cm),并在网内沿网边设置捕鼠器。
TBS内地块应早于大田作物10-15天播种,如TBS内外作物播种相同,有条件的可在播种后浇水或覆膜,以使作物发芽和生长长势好于周边作物有利诱杀害鼠。
作物播种后至成熟期间每天派专人检查捕鼠器内的捕鼠情况,并及时处置捕鼠器内的害鼠。
4、生物防治技术4.1田间释放赤眼蜂利用赤眼蜂寄生害虫的卵,减少卵孵化数量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减轻危害。
可用来防治玉米螟、瓜绢螟、草地螟等害虫。
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一般于当代害虫产卵始盛期和盛期放蜂两次,间隔7天,使蜂、卵相遇。
因此,放蜂日期的确定,是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
玉米螟的防治于田间越冬代成虫产卵始盛期,即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适期,间隔5-7天后再次放蜂。
第一次放蜂时间大约在10月20日-26日。
亩放蜂量1.5万头,分2次释放,第一次0.8万头,第二次0.7万头。
选择晴天的上午9:00前或下午16:00后,每亩均匀的放2点,间距为18米×18米。
选一株健壮玉米,将蜂卡缝在玉米中部背光叶片的背面或用秫秸皮别在叶脉上。
不能用直别针或曲别针别,以免牲畜食后误伤;或使用带有不干胶的蜂卡按上述方法直接粘贴到玉米叶片背面。
避免中午或大风天放蜂,以免降低赤眼蜂羽化率和寄生率。
4.2白僵菌封垛利用菌粉接触幼虫虫体,进而侵染虫体致其死亡。
可用来防治玉米螟、瓜绢螟、草地螟等多种害虫。
玉米螟的防治:根据玉米螟化蛹时需爬出洞外补充水分的特性,将白僵菌施入垛内。
封垛时间为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从10月初开始,每天对玉米秸秆垛进行检查,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开始活动,即可进行封垛。
一般在10月10—15日进行。
封垛方法一般有喷液法和喷粉法两种:喷粉法:将每克含孢子量300亿的白僵菌粉按每立方米玉米秸秆7克,兑滑石粉0.25公斤混合后,在玉米秸秆垛(或茬垛)的茬口侧面每平方米一个点,用木棍向垛内捣洞50-70厘米,将机动喷粉器的喷管插入洞中,摇动手把,均匀喷在垛内,直至垛面飞出菌粉为止。
喷液法:一般每立方米玉米秸秆用含量为300亿孢子/克的白僵菌7克,加水0.5公斤,每立方米一个喷液点,保证秸秆均匀沾上菌液。
4.3性诱剂性诱剂(性信息素诱杀剂)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害虫的交尾,从而减少其种群数量,达到防治的效果。
使用性诱剂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瓜绢螟、草地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蛾等害虫。
诱捕器制作方法:选择大于20厘米口径塑料或其它材质盆一个,将性诱剂诱芯穿在铁丝上,然后将铁丝固定在盆边缘,置诱芯于盆中央,盆内加水至距诱芯2厘米处即可,水内加少许洗衣粉以防害虫逃逸。
将诱捕器置于三脚架上,尽量选择通风遮荫处作为放置诱捕器的地点。
视情况更新或添加盆中的洗衣粉水。
应用人工合成的性诱剂诱杀雄虫,菜蛾每亩地用6-8个诱芯,盆底高于菜株顶端10—20cm,每月更换一次诱芯即可,大面积连片应用,效果显著。
瓜绢螟在5月初将性诱剂放置在田间,每亩放置1~2粒。
4.4田间释放丽蚜小蜂丽蚜小蜂属于膜翅目蚜小蜂科,孤雌生殖,将卵产在温室白粉虱若虫等小型害虫体内。
通常在温室中可存活10~15天。
丽蚜小蜂一般喜好选择三龄若虫期和四龄蛹前期的白粉虱寄生。
所以在植株上具有粉虱各个虫态时,一般是选择适龄虫期进行寄生的。
被寄生后的粉虱若虫到四龄中期发育停止。
放蜂时间、数量和次数可根据虫口密度和防治效果的要求确定。
一般在温湿度适宜时,按棚室白粉虱与丽蚜小蜂的害益比例在1:50左右时放首次蜂,按亩棚1.0万头释放,分2-3次放完,每隔5-7天放一次。
密度较高时可连续释放4-5次。
放蜂时将蜂卡悬挂在作物中上部的枝杈上。
丽蚜小蜂的飞行能力比较弱,要均匀悬挂蜂卡。
为防止高湿或水滴润湿蜂卡,造成蚜小蜂窒息或霉变不能羽化,宜在铺盖地膜的大棚使用,并正常通风。
温度应控制在20~35℃、夜间15℃以上。
在每次悬挂蜂卡之前,大棚的上下通风口都用40目的防虫网覆盖,以防外界白粉虱迁入。
4.5生物药剂防治利用细菌、病毒、植物源农药、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
可选用天然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阿维菌素、烟碱、苦参碱、农用链霉素等防治菜蚜、菜青虫、小菜蛾、叶螨、斑潜蝇、黄瓜角斑病、夜蛾类害虫等蔬菜病虫;选用绿僵菌、苦皮藤素防治蝗虫;白僵菌、Bt防治玉米螟、瓜绢螟、草地螟等害虫。
5、精准用药技术精准用药技术主要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科学使用农药,包括适期、适量、对症用药,采用新型施药器械,提高药液雾化效果,以减少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重点推广东方红牌DFH-16A型、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东方红牌WFB-18G 型、泰山-18型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等精准施药药械,其雾化程度高,雾滴细,可节水省药,降低劳动强度,安全性能好,避免了“跑、冒、滴、漏”等问题。
6、毒饵站灭鼠技术毒饵站是指老鼠能自由进入而其它动物(如鸡、狗、猫、猪等)不能进入的,能盛放毒饵的一种筒形容器。
采用毒饵站控制鼠害,有安全、持续、高效、环保、经济等特点。
铁管或PVC管毒饵站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如下:用直径6厘米左右的铁管或PVC管,锯成长60厘米(室内30-40厘米)室外的两边各留5厘米的管耳(防雨),用铁丝固定并做两个固定脚作支架。
使用时,先把20-30克毒饵放置毒饵站中,再将毒饵站插在田埂边,管距地面3厘米左右。
设置毒饵站,农田使用每亩设1个;农舍院内放在老鼠经常活动并安全的地方,用砖块等物压实。
放置毒饵3天后观察一次毒饵消耗情况,如果取食完,再加入20-30克毒饵,10-15天后再观察一次,视取食情况补投毒饵,直到没有毒饵消耗为止。
毒饵站放置时间视灭鼠效果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