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与典型例题,推荐文档

(完整版)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与典型例题,推荐文档

(完整版)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与典型例题,推荐文档
(完整版)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与典型例题,推荐文档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2、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它们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自学)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三、水的人工净化

1、水的分布:淡水资源缺乏,不到总水量的0.3%

2、水的净化

自然沉降(固体大颗粒)

沉降→过滤→消毒或杀菌(化学变化)→煮沸

加絮凝剂(固体小颗粒)

3、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空气、河水、泥沙、矿泉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蒸馏水等

4、物质的提纯

过滤法:(固不溶于液)

物质的提纯蒸发:(固溶于液)

蒸馏:(液溶于液)

5、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

典型例题

1、下面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的是()

A炒菜时闻到香味B压缩空气C干冰升华D湿衣服晾干

2、“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来过扬州的人无不为扬州城的美丽风景所吸引。

下列选项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 春天,柳絮飞扬

B 夏天,荷花飘香

C 秋天,落叶缤纷

D 冬天,

雪花飘飘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液态氧

C.不锈钢

D.医用酒精

5 4、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

纯净物的是 ( )

5、(1)如图为水的装置.写出a、b、c、d 的名称:

a,b,c,d.

(2)找出图中两处错误的地方.

(3)实验时b 应靠在层滤纸处,让液体沿着b 缓缓流下.

中考链接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水的分解

1、电解水的实验

A.化学反应:2H2O=== 2H2↑+ O2↑

产生位置负极

正极体积比

2 : 1

B.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 ----- 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 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②一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3、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A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相互之间有间隔;

C 、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D 、自身具有一定的能量,总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得失电子)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6、物质、分子、原子间的关系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物质

例: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二、水的合成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水生成

点燃

结论:氢气+氧气水

H2O2H2O

2、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3、氢能源:(1)来源广(2)放热多(3)无污染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图1 为电解水的装置,图2 为电解水生成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若甲管生成气体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应接电源负极

B.气体N 是氧气,气体M 是氢气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气体M,带火星的木条复

D.0~3 min 及3~8 min 甲、乙两试管排开水的体积比为1∶2

2、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电解水实验”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C.试管a、b 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D.试管a、b 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子不是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

4、下列有关水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B.水能溶解多种物质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D.水在4℃时密度最大

中考链接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带正电,占体积小,质量大)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占体积大,质量小)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电子层:1、2、3、4、5、6、7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电子层

质子数

3、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化学反应中,仅核外电子发生改变,原子核不变。

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2)稳定结构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 均为稳定结构)

4、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 Fe3+ :一个铁离子带 3 个单位正电荷

(2)注意离子示意图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质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三、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 = 该原子一个原子的质量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1/12

= 质子数 +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或单位是 1

典型例题

1、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2、某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对该粒子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A.原子核内有12 个质子B.该粒子是阴离子

C.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D.该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都能转变成离子

B.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阴离子都带负电

D.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4、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53,相对原子质量为125。下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中子数为72 B.质子数为72 C.电子数为53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5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B.相对原子质量可用千克或克作单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比值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中考链接

1、(2014?济南)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粒子原子核

B 该粒子属于金

.内有11 个质子.属元素

C .该粒子易形成

阴离子

D

该粒子呈电中

第四节元素

一、元素

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①在元素的概念中,必须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而不是微粒。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如H2 和He;CO、Si 和N2

②两种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即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的

③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为同种元素。

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需记住的元素符号:H(氢)、C(碳)、O(氧)、N(氮)、Na(钠)、Mg(镁)、K(钾)、S(硫)、Si(硅)、Al(铝)、Cl(氯)、Ca(钙)、Fe(铁)、Cu(铜)、Zn(锌)、

Hg(汞)、Ag (银)、He(氦)、Ne(氖)

意义:大部分单个的元素符号(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物质如C 、Si,稀有气体)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一种单质;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 个氧原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谐音为“养闺女贴

给哪家美”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在理解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时,应首先确定该物质是否是纯净物,然后才能考虑是

单质或者化合物。特别是单质,没有纯净物为前提的物质虽然有的也同同种元素组成,但

它可能不是单质。

三、元素周期表:112 种元素按照原子核内质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成,共7 个横行

18 个纵行。

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发现:门捷列夫排列依据:原子序数=质子数第一层最多容纳2 个电子;第二、三层最多容纳8 个电子

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信息

相对原子质量

典型例题

1、已知一个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推断它的()

A、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B、中子数

C、元素的种类

2、在高空中有一层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

紫外线的伤害。臭氧的化学式是O3,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臭氧由3 个氧元素组成

B. 臭氧由3 个氧原子构成

C. 臭氧是单质

D. 臭氧是氧化物

3、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一种物质,也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是()

A. 2N2

B. Ag

C. H

D. Mg2+

4、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并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山东的黄金储量居我国首位,但从整个地壳含量的多少分析,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Fe B.Si C.O D.Al

5、一瓶气体经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A.一种单质 B.一种化合物 c.化合物与单质的混合物 D.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

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6、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A 空气

B 碘酒

C 水银

D 冰

7、下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8、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钙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B.质子数为20

C.元素符号为Ca

D.属于非金属元素

中考链接

1、(2015·青岛)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2、(2015·莱芜)氯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氯元素

C.氯原子易得电子形成氯离子(Cl-)

D.氯气(Cl2)是由氯气分子构成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探秘水世界”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导学号62920061】低钠盐中的钠是指() A.单质 B.分子 C.原子D.元素 2.【导学号62920062】氮元素与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电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电子层数不同 D.质子数不同 3.【导学号62920063】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 mL,则实际液体体积() A. 大于20 mL B. 小于20 mL C. 等于20 mL D. 无法判断 4.【导学号62920064】下列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 A.水的净化 B.水的汽化 C.水的蒸馏D.水的电解 5.【导学号62920065】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右图中装置的 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A.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 D.注射器内有液体 6. 【导学号62920066】以下事例能证明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的是 () A. B. C. D. 7.【导学号62920067】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A.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为了加快过滤的速率,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8.【导学号62920068】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下面 分析正确的是() A.净水器能杀菌消毒 B.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 C.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D.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9.【导学号62920069】下列对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我国人均水量居世界第一B.天然水为混合物 C.我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D.水体有自净能力,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10.【导学号62920070】下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探秘水世界知识点归纳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 纯净物 混合物 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44045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烧,也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4、原理: 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 2P2O5 5、实验误差分析 (1)测得氧气含量小于1/5 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集气瓶(装置)还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测得氧气含量大于1/5 A、实验前没有关闭止水夹或没有夹紧,气体受热后膨胀从导管逸出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并盖紧瓶盖(瓶内气体逸出)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铁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 自的性质。没有固定的化学符号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作用:化工原料、作保护气、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用途:作保护气、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 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 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一会儿,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少量澄清石灰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学案2(新版)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学案2 (新版)鲁教版 教师寄语:锁定差距,缩小差距,消灭差距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2.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到用一种新的标准——12C原子质量的1/12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得衡 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学习重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课前热身】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课堂展示】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下表列出了几种原子的质量: 根据上表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使用起来方便吗? 2.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表示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探究发现:结合碳12原子的质量探求上述四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归纳: 相对原子质量≈+ 例1: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归纳总结】 根据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完成下面问题: () 1.相对原子质量=——————————— () 2.求相对原子质量时,标准是。 3. 相对原子质量=()+() 4、“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两个概念区别与联系。 【当堂达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B.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其它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相比较所得的比值 C.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通过观察上表,不仅可以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 ; (2). ; (3). 。 3.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另一种A原子的质量是1.7937×10-26 kg,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 9 B. 24 C.56 D.108 4.已知资料获悉,目前人工合成的最重原子是118号元素的一种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是293,该原子里的电子数比中子数少() A. 57 B.75 C.118 D.185 5.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则实际质量为ng的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12 n/m B. 12 m/n C. n/12 m D. m /12 n 【课后反思】: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说出来大家交流。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最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的是国的化学家,并且他得出的实验的结论是。 2、根据如下图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图回答问题: (1)该反应的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 (文字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论: (3)如果测定的结果偏小(小于1/5)有哪些原因: 如果测定的结果偏大(大于1/5)有哪些原因: 3、我们已知,空气的组成成分很多,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空气成分 体积分数 用途举例 4、纯净物的定义:;混合物的定义: 。请用括号内的“纯净物”“混合物”加以区分下列物质到底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①紫菜蛋汤;②冰水混合物;③新鲜空气;④洁净空气;⑤长江江水;⑥雨水;⑦蒸馏水。 5、请回答氮气最重要的几个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而氮气除了具有物理性质外还有很多的化学性质,请写出氮气的化学性质和利用这样的化学性质,请写出氮气有什么样的用途: 。 6、请写出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用途(最少两点):。 7、空气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请写出三点): 。空气质量日报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 8、氧气能够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化学性质),但氧气本身不能燃烧,不具有 。氧气具有一系列的物理性质,例如从色、味、态的角度来说氧气为 气体,溶解性(对于水而言)。 9、氧气的检验操作为: 氧气的验满操作为:

二氧化碳的检验操作为: 二氧化碳的验满操作为: 10、一些物质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 空气中氧气中 硫 木炭 铁丝 红磷 11、在做硫的燃烧试验和铁丝的燃烧试验的时,通常在集气瓶的底部放上一些水,其中,在硫的燃烧试验中,在底部放水的目的是:;在铁丝燃烧试验中,在底部放水的目的是:,并且,除了放水外,我们也可以在集气瓶的底部放一些的。 12、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夹住木炭的坩埚钳要,目的是使木炭和氧气充分反应,如果伸入过快,会使大部分氧气逸出,使木炭很快熄灭,现象不明显。 13、请简述什么是化合反应:;什么是氧化反应: ;并请简单叙述下,它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氧化反应,我们一般根据它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我们分为和,我们已知的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金属锈蚀是属于的 ,而爆炸和燃烧基本属于。 14、关于氧气的制取,我们已知的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叫做:,它主要的原理是利用,这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属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15、请根据下图并结合已学知识,完善下表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复习提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组成:指物质含有哪些元素。如,由电解水试验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结构:指物质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及原子相互的结合方式。如图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 的,如图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区 别 宏观没有生成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 子)本身没有变化,一般只是构成 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 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 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即分子本身发生了改 变。 外观特征一般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 不但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且常 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 沉淀等现象 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要抓住关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较复杂的变化,可以根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 决定决定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

(完整版)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与典型例题,推荐文档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2、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它们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二、水的天然循环 (自学)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三、水的人工净化 1、水的分布:淡水资源缺乏,不到总水量的0.3% 2、水的净化 自然沉降(固体大颗粒) 沉降→过滤→消毒或杀菌(化学变化)→煮沸 加絮凝剂(固体小颗粒) 3、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空气、河水、泥沙、矿泉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蒸馏水等 4、物质的提纯 过滤法:(固不溶于液)

物质的提纯蒸发:(固溶于液) 蒸馏:(液溶于液) 5、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 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 典型例题 1、下面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的是() A炒菜时闻到香味B压缩空气C干冰升华D湿衣服晾干 2、“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来过扬州的人无不为扬州城的美丽风景所吸引。 下列选项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 春天,柳絮飞扬 B 夏天,荷花飘香 C 秋天,落叶缤纷 D 冬天, 雪花飘飘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液态氧 C.不锈钢 D.医用酒精 5 4、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 纯净物的是 ( )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专题有关知识点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专题有关知识点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B.利用沉降的方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C.工业废渣的任意排放,不会污染水体 D.城市浇花,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2.(2013,广西柳州)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加碘食盐C.氮气D.果汁饮料 3.如图2-1所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图2-1 4.自然界的水因含有许多杂质而需要净化,下列操作中不能使水得到净化的是() A.蒸馏 B.活性炭吸附 C. 加入肥皂水 D.过滤 5.(2013,重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B.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6.(2013,辽宁大连)如图2-2是氩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2-2 A.元素符号是Ar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D.相对原子质量是39.95 7.(2013,福建漳州)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A.气体受压后体积变小——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B.氧气助燃、氢气可燃——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C.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水分子停止运动 D.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8.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N4分子结构如图2-3所示。 图2-3 下列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 N4是一种混合物 B. N4是一种单质 C. N4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 由于N4与N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相同 9.下面关于水电解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2-4 A.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D.若a试管收集到的气体为5 mL,则b试管收集到的气体为10 mL 10.(2013,南宁)根据图2-5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 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 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 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 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问题: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常见的酸和碱 1、酸:由H+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H2SO4、HCl、HNO3、H2CO3等。 2、碱:由OH-和金属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KOH、NaOH、 Ca(OH)2、Al(OH)3等。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下) 一、教材总体框架结构: 提起新教材,大多数同行起初的感觉都是新教材知识零乱、分散,难于整理成章。给人这样初次印象主要还是教科书的编写呈现方式栏目比较繁多。如“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长话短说”、“挑战自我”、“单元练习与实践”等。这样设计主要目的是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也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最大的地方。其实新教材形散而神不散,它始终围绕“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事实到理论,从理论再到事实”两条主脉络纵横向,全方位的展开教学的。 1、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还把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 认知发展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贯穿“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在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时,基于初中生学习现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着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形式,将分子和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分别与水、空气、金属等内容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有关概念,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刻理解。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 在内容方面,新教材力求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主要突出了以 下四方面: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化学上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不锈钢 B 、干冰 C 、碘酒 D 、空气 2、今年5月11日—17日是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某市有关部门呼吁市民“像北方缺水城市一样珍惜水资源”。下列做法中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 、洗脸、刷牙时,不间断地放水 B 、洗澡擦肥皂时不关水龙头,任水流淌 C 、任由水龙头漏水而不及时修理 D 、洗菜、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3、下图所示的事实不能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着的是 A .炒菜时闻到香味 B .压缩空气 C .酚酞溶液从无色变为红色 D .湿衣服晾干 4.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 .该粒子是阳离子 C .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D .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三种元素可以组成的物质是( )A 、CaCO 3 B 、Fe(OH)3 C 、Al(NO 3)3 D 、Fe(NO 3)3 6、经分析知道某物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A 、可能是混合物 B 、一定是纯净物 C 、一定是一种单质 D 、不可能是化合物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一种原子 C.具有稳定结构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 8. )

A B C D 9、研究表明,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可从海带中补碘。这里的“碘”是指 A.碘原子B.碘分子C.碘离子D.碘元素 10、我国计划寻找一种新能源(氦3)。氦3原子核是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的。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11、n个H2O分子中和n个H2SO4分子中含一样多的是() A氢分子B氢原子C氢元素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12、下列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表示一个原子,还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O2 B、C C、Cl D、Al 13、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某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50 B.86 C.136 D.222 14、科学实验验证:对于金属元素来说,原子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其化学性质越活泼,越易形成化合物;对于非金属元素来说,电子层数越少,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其化学性质越活泼,越易形成化合物(稀有气体除外),下列各组中混合后化学反应最剧烈的是() A、Na和F B、K和F C、Mg和S D、Al和Cl 1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可以确定() A、元素种类、元素化学性质、元素化合价 B、元素种类、元素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 C、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 D、元素分类、微粒种类、元素的化学性质 16、下列广告用语从化学角度看,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霸王”牌厕所清洁剂,能清除所有污秽 B.“雪山牌”矿泉水,真正的纯水 C.“大自然”牌茶叶,真正的“绿色”饮品,天然种植,不含任何元素 D.吸烟有害健康 17、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阴离子X m--与元素Y的阴离子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内质子数是() A、a+m+n B、a-m-n C、a-m+n D、a+m-n 18、物质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原子又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所构成。若以○、●和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示意图中,何者带负电? (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复习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用定量法研究空气成分 实验步骤:①把少量的汞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 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小约1 5 ;①研究剩余的 4 5 体积的气体, 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支持燃烧;①把在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里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减少的气 体体积;①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 5 体积的气体中,结果得到的气体与空气 的性质完全一样。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 5 。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u u u u u r 点燃五氧化二磷 ①实验步骤:将仪器连接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集气瓶底 装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 橡皮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然 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至 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 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 5 。

③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 5 。 (3)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4)纯净物和混合物: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叫做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3.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源 ①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的燃烧;会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亡;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等);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飞机等的尾气;会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形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等);一氧化碳(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窒息死亡等);氟氯烃(主要来自空调机;会破坏高空臭氧层)。 ②固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建筑、生活等城市垃圾扩散;会引发咳嗽、咽喉病、“尘肺”;导致云雾增多,使能见度降低)。 (2)防治措施:①加大环境和大气质量检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工厂废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④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等;⑤使燃料充分燃烧;⑥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⑦消除污染源。

初中化学教案鲁教版

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主备人 课题: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 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 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后练习: 1、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鲁教版九上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鲁教版九上化学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测试题 本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以下对水的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下,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B.水在0℃会结成冰 C.水是一种单质,通电也不会分解 D.液态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 2(2016·安徽)2016年“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做法不符合 ...这一主题的是() A.逐步淘汰高耗水生产工艺 B.农作物采用大水漫灌 C.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D.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 3 氢气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物质,下列关于氢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氢气充灌探空气球是因为相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最小 B.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 C.点燃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时,一定会发生爆炸 D.氢气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 4(2016·北京)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的是() A B C D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6(2016·南宁)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的工业用盐,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3 B.+3 C.+4 D.+5 7(2015·浙江台州)下列有关化学符号“H2O”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水这种物质 B.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 D.水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8下列做法中,不利于 ...节约用水的是() A.用淘米水浇花 B.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 C.将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 D.洗澡擦沐浴露时暂时关闭水龙头 9下列图标表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较多。那么第二单元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和化学方程式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希望能帮助到你。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 刚开始接触化学时,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较多。那么第二单元我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和化学方程式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希望能帮助到你。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 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

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年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作者:————————————————————————————————日期:

最新初三化学知识点考点大全(鲁教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镁条燃烧(1)现象:①②③ (2)化学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 (1)特征:(2)伴随现象:,描述化学现象不能说出。 3、物理变化: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5、使用天平时物码,称量腐蚀性药品用,称量的质量精确到克。 一同学左物右码放错,他得到的质量是3.8g,则实际质量应为。 6、水是由构成,水分子由构成,一个水分子由构成,铜 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氧气是由组成。 7、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8、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用。灯壶内的酒精量为酒精灯容积的;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2).固体的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引起试管炸裂;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加热。 (3)液体的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9、在燃气火焰上方罩一个的烧杯,有现象证明产生水,在向烧杯中导入,有现象证明产生二氧化碳。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1、水分子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分子间的间隔,水由气态变回液态。水的三态变化是变化。 2、分子的特点:(1)(2)(3)(4)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以,原子不能再。气体被压缩后减小了。 3、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水通过,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净化天然水的步骤、、、。 净化天然水时,沉降时明矾作。吸附时,活性炭具有性。 过滤时,滤纸与漏斗之间没有紧贴会导致。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4、混合物:。例如: 纯净物:。例如:冰水混合物属于 元素定义:。元素种类由决定。 元素能论,不能论。原子既能论,也能论。 元素的分类:元素:Ca、Fe、Cu、Mg等 元素:O、H、Cl、C、P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