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中国

  • 格式:ppt
  • 大小:235.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三、高频考点与考向
2、自然经济的解体与顽存,民族资本主义的 曲折发展。
• 根据1912年山东胶州农户收入统计,42亩 地的自耕农出售产品和副业产品的现金收 入为其总收入的38﹪。而根据20世纪20年 代的调查,安徽等省17处的2866农户家中, 家庭自用的农产品为47.4﹪,出售部分为 52.6﹪。这表明
•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来自百度文库
读表1,该表反映了民国初年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 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 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
晚清时期的中国
时间:1840-1912年 整体感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向近 代社会变革与转型。
中外关联: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侵 略掠夺,给中国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时代特征
• 政治:清政府腐败,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 机加深(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兴起)
• 经济: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 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A.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重农抑商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 C.农民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逐渐衰退 D.中国国内市场发展仍严重滞后
•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 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 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 明( )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 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 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 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 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 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 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 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 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 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 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 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 “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 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三、高频考点与考向
1、西方侵略给中国政治带来的影响 (冲击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冲击了专制中央 集权政体、促进了外交等制度近代化)
——既保留了传统又体现了近代化特征。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 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 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 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 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二、重点知识
1、西方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救亡。 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的近代化。 小农经济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初步发展。
3、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 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实业救国
• 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
• 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三、高频考点与考向
• 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学器物、学制度、 实业救国、民主共和。
• 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 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 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 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 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 (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 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 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 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 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 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 )
• 文化:西学东渐,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在 中国传播。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 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 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 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 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 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 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 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 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 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 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 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 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 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 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 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 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 代皇帝)戴孝。”这反映( )
学堂
院选为办学宗旨
表1 1912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一览
A.发展新式女子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 B.培养妇女技能的专业极其有限 C.妇女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 D.培养妇女参政已成为社会共识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 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 的直接原因。(8分)
特点:参考西方法律编纂。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 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 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 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 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