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加强综合实践体现育人功能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坚持立德树人,稳中求进。全卷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8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为依据,积极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要求;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突显语文学科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今年语文中考总分数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小题数量为28个。整体难度与以往持平。试卷既检测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又为他们即将进入新学段学习提供支撑和服务。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中考试卷中的语料既是呈现学生语文能力表现的素材,又是学生阅读的对象。学生答卷既是考试的过程更是学习过程。因此,试卷中的语料不仅要能呈现出学生语文学科的实际水平与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其价值观的导向。
试卷选用的素材突显中华传统文化,勾勒出华夏民族延续的主脉。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试卷中语料展现出来的是厚重的中华文化。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认识过程:从《出师表》《旧唐书魏征传》岳飞的《五岳祠盟记》,到“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的情境。整份试卷以弘扬历史文化为主题,从圆明园的历史到“为国尽忠”的美德,从博物馆介绍到传统民间艺术,从古人的读书方法到记叙历史古迹,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对华夏民族历史上那些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人产生由衷的敬意,并且能够引发出这种认识于今天乃至未来的更深入的思考。“基础·运用”板块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突出对人民英雄的敬意与缅怀,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强调基础运用,突显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题目引导学生把平时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与能力呈现出来,把平日学习积累的经验与方法迁移过来,把前一阶段学习积淀下来的情感认识与价值观表现出来。
试卷整体上实现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不同领域的综合,体现了不同能力之间的相互综合。例如,阅读板块中第17题,在提取信息基础上综合梳理,最终以概括的方式呈现阅读结果。类似这样的题目,体现了语文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能力点之间的相互综合。
实践性体现在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卷题目涉及到汉字读音、笔顺、标点符号、修辞等方面,但并不是考查静态知识。考查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借助知识进行语言实践运用的能力。如第3题考查标点的,将准确表达句意作为使用正确标点的基础与条件,将标点放在语段的理解中去考查。
三、关注学习体验,强调学习中思维品质培养的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考查“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将阅读过程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试题引导学生呈现阅读与思维过程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实践。
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实际阅读中的真实获得,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启迪,力求使多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试题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充分展现出来。例如阅读《信天游》,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自己提问;多文本阅读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和图表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些试题都是在考查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
取材文化古迹,立足核心素养
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基础?运用版块命题采用了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方式。这个板块以参观圆明园为主线设置情境,这一主线的选取彰显了立德树人的主题,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的导向。书法试题取材“《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既呼应了试题情境中的“缅怀先烈”的活动主题,也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圆明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基地,以此为情境依托,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这些活动情境以及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贴近,同时也将对语文学科多个考点的考查融入其中。景点介绍、历史介绍、观看书信、欣赏邮票等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对字音、笔顺、字形等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阅读发言稿填入标点、结合发言稿修改语句、结合感想判断修辞等试题则考查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采用对联、修辞、成语等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试卷中继续考查笔顺和书法等小学要求掌握的内容,贯彻了把“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积累考出来”的指导思想。
整个基础?运用版块考查了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笔顺、了解并识记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等应知应会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设置了许多体现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灵活多样的考查语言表达试题,这些试题即达成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是今年中考的新板块。分为:默写、古诗词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三部分。
古诗文默写考查的是语文学科的基础。课内古诗文默写,考查了古代民歌和古文;课外古诗文默写(在古诗词阅读部分),考查了古诗,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课内强调落实,课外强调拓展。
古诗词阅读作为独立板块第一次进入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本次考试选取的是学生课内学过的《次北固山下》,让学生观察所给的两幅图画,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考查方式灵活。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将课内的《出师表》与课外的《魏征传》(节选)、岳飞的《五岳祠盟记》(节选)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为国尽忠”的传统美德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具体表现。
对于文言文中词语的解释,今年是将文言词语和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区别,更要关注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解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才会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区别,从而对文言和现代汉语都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翻译句子的考查,第一次没有让学生背诵译文,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文句。这是对今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正确导向,学生学习的是文言文,不是翻译出来的译文。这更符合《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过去考查文言文是把文字翻译和文章理解分做两道题。今年把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这样更符合语文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
2018年北京中考试题,语文学科现代文阅读板块的选材和命题,体现了“育人”“能力”“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
从现代文阅读选材角度分析,多文本阅读关注了北京馆藏文化,故宫、国博、科技馆等素材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语文学习和北京馆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考查的是学生所知所能,让学生在考场上浮现自己日常的学科学习和实践生活;记叙文阅读板块选用了刘成章的散文《信天游》,发挥了中华优秀民间艺术在陶冶和熏陶学生情感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考场上近距离熟悉“信天游”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对语文课堂中的安塞腰鼓、吆喝、胡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