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新实践摘要: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新的学习领域,是一种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终身教育。
为培养“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无锡人”,无锡开展新一轮学校课程改革实践,创新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建构泛在化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以规划课题引领区域推进,开发特色品牌项目课程,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实践证明,无锡市的国际理解教育品牌特色项目有效培植了民族文化自信,拓展了国际视野,更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参与性和习得性等特点。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新优质学校二战结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并于1946年首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概念,建议在各国的学校教育中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这种教育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国与国之间建立和平共处关系,用以减少和消除国家间的冲突,从而促进世界和平。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各国加强学生的世界共同体意识教育:超越国家框架、具备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成为各国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议题;首次将日文“共生”(きょうせい)一词作为UNESCO 国际教育大会通用术语,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新热点。
无锡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外向型经济和教育高度发达,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肇始于2006年的双语教育实验,以学科渗透和专题教育为主要载体。
10年后,无锡市教育局在调研和反思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并作为新优质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有序地开展新一轮学校课程改革实践。
一、行政导向为服务,有序推进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建设面向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教育理念,被视为一种新的学习领域,是一种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终身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体间性视域下义务制学校师生成长共同体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修改稿)江阴英桥国际学校课题组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起始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
由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申报、陶伟校长承担的《主体间性视域下义务制学校师生成长共同体实践研究》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获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
为指导实施课题的部门与研究成员正确理解本课题的理念和内容,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保证课题研究和实践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要求,特制订本课题实施方案。
现就课题研究的准备情况进行汇报,敬请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领导和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缘起“共同体”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探索源于20世纪杜威“雏形的社会”的学校概念,几乎成为每次教育改革必然涉及的内容,国内外研究最有成效的当是“学习共同体”,随之衍生出“道德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分别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基于教育领域“共同体”基本内涵,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受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关注。
“师生成长共同体”是一个师生平等、双向沟通、交互作用的基本教育单位,强调的是师生同发展、共成长,追求的是和谐。
“师生成长共同体”,在微观上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
“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成员,在彼此尊重、理解、坦诚、关爱、接纳、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就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业、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制定目标计划,探讨解决办法,不断实践反思,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主体间性视域下义务制学校师生成长共同体实践研究》课题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汲取学术界关于“主体间性”、“师生成长共同体”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与拓展的结果。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新一轮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新一轮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苏教科﹝2014﹞10号)各有关高校:为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优化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结构,提高层次,完善布局,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2014年新一轮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评审认定工作。
在对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考核评估、组织专家对各高校申报的重点实验室评审论证和公示的基础上,经研究,确定继续培育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1个(具体名单见附件1)、新建省重点实验室38个(具体名单见附件2)、新建省重点建设实验室8个(具体名单见附件3),现予以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论证工作请各有关高校认真开展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论证工作,主要围绕重点实验室名称是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研究方向是否明确,主要任务目标是否可行,建设计划进度和具体考核指标是否可实现,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可行等内容。
同时,提前将论证专家组名单报送我厅科学技术与产业处核准。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论证专家组长原则上由同领域院士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担任,其他类型重点实验室论证专家组长原则上由领域内院士或有关高校领导担任。
发展规划的论证工作应在8月31日前结束。
二、做好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的编制工作请各重点实验室在发展规划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建议,按照规定格式要求编制《2014年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格式见附件4),并于9月15日前将《2014年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一式三份)报送我厅科技与产业处,我厅将对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任务进行审核,正式下达建设计划任务。
路㊀红,刘义亭,钱㊀夔,刘兰英,杨颖红,汪凤林(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江苏㊀南京,211167)摘要:南京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师资队伍㊁教学资源㊁校企合作育人㊁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和科研成果建设等方面,已具备了建成一流专业的基础条件,但仍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㊂学校应以兄弟院校一流专业为标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构建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㊁以产出为导向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㊂关键词:一流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产出为导向;测控技术与仪器中图分类号:G642;TB14收稿日期:20191230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18YB14,2019YB02);南京工程学院教改课题(YZKC2019029㊁YZKC2019030);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课题(C-c /2020/01/22)作者简介:路红,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测控技术㊁信息处理㊁人工智能㊂E-mail :zdhxlh@引文格式:路红,刘义亭,钱夔,刘兰英,杨颖红,汪凤林.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8083.㊀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当今被普遍称为时代标志的信息科技三大支柱之一,是光机电㊁自动控制㊁信号处理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构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㊂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程度深浅往往反映在仪器仪表的装备水平上㊂为社会和行业需要培养更多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合格人才,是本学科首要完成的任务[1]㊂南京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为 十二五 省重点建设类专业㊁校第一期重点建设专业培育点㊂2012年该专业获江苏省本科重点建设类专业㊂2016年所在一级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入选省 十三五 重点建设学科㊂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 的通知“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文件总体部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打造新时代一流应用型本科㊁提高专业及所培养人才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㊂但如何进一步彰显专业特色和定位以吸引优质生源㊁把握 产出 和行业需求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㊁培育教学和科研团队以凝练标志性成果等,仍然是推进该专业向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迈进面临的艰巨任务㊂一㊁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㊀㊀1.专业特色和定位根据南京工程学院对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也在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㊁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㊂学校根据对南瑞继保㊁中兴㊁航天科工㊁十四所等大型集团公司以及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将人才需求高涨的嵌入式技术㊁工业现场总线技术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㊂自2011级起,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㊂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建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逐渐确定了 测控一体㊁计算机信息化特征 的专业定位㊂2019年初,人工智能跃升国际 网红 ㊂2019年3月, 智能+ 首次出现在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提出面对全球竞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加强原始创新㊂通过人工智能的新思想㊁新方法对传统的信号检测㊁处理㊁融合等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是测控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㊂如何增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 智能+ 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的第20卷第4期路㊀红,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探索81㊀行业背景下的竞争力,彰显专业发展的先进性,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是进一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㊁突出办学特色和定位所亟待思考的问题㊂2.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立了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强化 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㊂近年来该专业学生申请国家与省科创29项㊁校科创43项㊁专利26件;获国际㊁国家㊁省部级学科竞赛奖8项;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比例达80%以上㊂该专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就业率,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9%,平均考研升学率11%,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㊁社会整体评价好㊂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背景下,为了与世界接轨,提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正按照工程专业认证要求的培养目标和指标点分解规范,将课程体系㊁课程大纲㊁课程考核方法朝着以产出为导向㊁以教学目标达成度为标准的方向改进㊂然而,根据2020年的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如何根据本专业实际合理制定面向产出的教学评价方式㊁如何制定基于评价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㊁如何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 底线 要求,还在摸索中,需要持续地总结和探究㊂3.团队凝练及标志性成果南京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专职实践教师5人,博士8人,有海外经历的教师4人,企业兼职教师6人,生师比达17ʒ1㊂专业教师主持国家基金项目6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SCI㊁EI等收录论文30余篇㊂专业教师荣获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㊁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省优秀毕设指导教师4名,省333培养对象1名,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㊁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㊁省双创计划科技副各1名㊂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专业 赋予应用型高校在自身类型定位下追求卓越㊁争创一流的新期冀[2]㊂然而,对照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要求,省级团队建设和标志性成果仍然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向一流专业迈进的软肋㊂如何激发专业教师的合力,凝练教学和科研团队,将教师们多年积累的教学和科研经验㊁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成综合教学和科研推动力,孵化具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色的标志性成果,还需要深入思考㊂二、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引导的一流应用型专业建设可行性分析㊀㊀1.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打造专业时代特色的可行性随着 智能+ 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㊂基于视觉的非接触式信息检测和基于计算机并行运算的数学信息处理技术,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传统理论和技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㊂现有的课程体系已经设置了视觉检测和智能信息处理类的课程,如必修课 光电检测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 智能仪器 以及选修课 现代目标跟踪与信息融合 等㊂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智能信息检测和处理的能力㊂如果能够将 智能+ 的理论和相关技术有机地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并在专业特色上彰显出来,必将大大推动符合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一流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㊂2.以面向 产出 为导向,构建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3],使通过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成为专业建设的又一大里程碑㊂一流应用型专业以五化㊁五注重为建设目标,与工程教育论证中面向 产出 的知识体系是相符的,其核心理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4]㊂工程教育论证强调的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一流专业建设夯实了落脚点,并对专业建设的过程给予了循序渐进的切实保障㊂而一流专业建设对师资队伍㊁教学资源和标志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为工程教育论证提供了质量上的保证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共同制定,突出了工程教育论证的五个培养目标,即工程知识与专业能力㊁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㊁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㊁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㊁组织领导与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㊂培养目标中包含了对学生学习能力㊁创新能力和获取各种标志性成果的要求,为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保驾护航㊂3.以 对标找差 为指导,打造一流应用型专业的可行性目前设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全国高校约有290所,其中江苏省有27所㊂江苏省设置该专业的院校有东南大学㊁南京理工大学㊁南京邮电大82㊀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2月学等㊂将一流专业建设的标杆对准这些省内兄弟院校(如南京邮电大学)所设置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能够在专业特色建设㊁人才培养模式㊁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及标志性成果培育等方面借鉴相关方法㊂这些高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其在专业建设关键目标上的举措和标志性成果,对本专业建设 对标找差 ㊁践行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理念㊁提高优质生源的招生率㊁快速建设成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㊁推动人才培养达到国际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㊂三、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㊀㊀1.立足行业㊁着眼世界,凝练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应符合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更新应能够反映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发展趋势㊂身处 智能+ 时代的现代大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掌握能力是非常强的,但这需要把对等的信息量及时教授给他们㊂传统的知识为学生奠定了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但是一味灌输传统知识而很少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势必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㊂因此,专业特色的凝练首先要立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根本,在光㊁机㊁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技术㊁互联网技术㊁现代信息检测和处理技术等融入基本的知识框架中㊂比如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程知识点中增加视觉传感和检测技术,在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 课程知识点中增加视联网技术,将 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知识点中传统二维数字信息的检测和处理技术延伸到三维甚至四维空间中,结合实际应用和前沿发展趋势进行讲授,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㊂2.遵循校企双方实际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具有深远意义[5]㊂近十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必须遵循开放办学的基本思路,走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的道路㊂面向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应切实建立在企业调研以及对行业技术需求的分析基础上,同时要立足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逐步扎实推进㊂因此,与企业共建实践场地,能够让人才培养方案走出象牙塔,走进企业,并能将在企业实践中的所见㊁所学㊁所得回馈和升华到课程体系构建和课堂教学中㊂目前,测控专业已与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㊁南京计量测试研究院㊁南京埃斯顿㊁美国NI 虚拟仪器㊁西门子㊁美国Rock-well 等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实习基地10余个㊂基于OBE 理念[67],该专业构建了校内外结合㊁多层次多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企初步研讨㊁反复修订的基础上,建立了图1所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㊂图1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20卷第4期路㊀红,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探索83㊀㊀㊀然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设的2周企业实习进一步反映出了企业生产需求和学生实习需求之间的差距,技术水平低的工种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难度大的工种学生又招架不住㊂因此,企业实习大纲和实习方案的顶层设计很重要,需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双方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和企业生产实际共同协商制定,而不是仅仅由学校或企业单方面给出实习方案和具体内容㊂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局来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建设一流应用型专业的必经之路㊂3. 有破有立 培育团队,突破标志性成果壁垒随着学校内培外引力度的加大,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持续增长,获批准的国家级㊁省级科研项目的数量也逐年递增㊂然而,对照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要求,省级以上团队建设和标志性成果仍然是该专业向一流应用型专业迈进的软肋,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每位教师的科研方向侧重点不同,形成真正协作的科研团队并不容易㊂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同一专业大类下的研究领域具有交叉性特点,因此,打破学术壁垒,在交叉学科上进行科研团队建设,学术上取长补短,方能加快培育和孵化省级以上科研成果的步伐㊂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直接决定了专业发展的活力和先进性㊂培育教师团队要打破传统课程教学舒适区,敢于挑战 麻烦 ;从课程建设入手,建立教学团队,遴选若干门核心课程打造校级精品课程㊁校级网络课程等,如 数字信号处理 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学校平台为起点,集中骨干教师,凝练教学团队,积累教学成果,持续培育省级精品课程,为突破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指标壁垒奠定基础㊂四㊁结语㊀㊀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高标准㊁严要求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指明了需要努力建设的方向㊂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背景下,以产出为导向,遵循持续改进原则逐步完善专业建设,进一步为一流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了保障㊂南京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师资队伍㊁教学资源㊁校企合作育人㊁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和科研成果建设等方面,已具备了建成一流专业的基础条件,但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逐步践行和完善㊂参考文献:[1]㊀杨晖,刘宏业,范彦平,等.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4):369373.[2]㊀张晞,顾永安,张根华.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推进策略 基于江苏20所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调研[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5861.[3]㊀王波,王美玲,刘伟,等,基于产出导向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9):224227. [4]㊀周春月,刘颖,张洪婷,等.基于产出导向OBE的阶梯式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206208,220.[5]㊀刘志敏.产教融合:从 融入 走向 融合 [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6]㊀白艳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6064. [7]㊀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3135.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First-class Applied Undergraduate Major under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LU Hong,LIU Yi-ting,QIAN Kui,LIU Lan-ying,YANG Ying-hong,WANG Feng-lin(School of Automation,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211167,China)Abstract:Despite space for improvement,basic conditions for a first-class major such as teaching staff,teaching resources,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al talent training,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mode,teaching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major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ations at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y taking some exemplary colle-ges as a model,a system for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needed by governments and markets is proposed.This system aims to improve talents overall abilities of the new era and promot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applied undergraduate majors.Key words:the first-class major;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output-oriented;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ations。
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所取得的科学研究结果和成就。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涵盖了基础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包括了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学生评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培养未来的社会人才和国家的发展。
因此,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和应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基础教育的科学研究,可以不断探索和发现教育规律,提炼出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
通过对学习认知、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此外,还有教师教育的研究成果,包括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教师教育评估的方法和标准等等。
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学校教育中,这些成果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中,这些成果可以作为决策者的参考依据,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成果可以为教师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指导,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对于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深化研究和应用,可以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述: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该篇文章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了两个主要研究成果。
在研究成果一中,我们详细介绍了相关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研究成果二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样对其背景、目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结论部分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概括了两个主要研究成果的发现和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的展望,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应用前景。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的通知(苏教党〔2010〕1号)各处室、直属事业单位:鉴于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变动,经厅党组研究,对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进行调整。
现将调整后的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通知如下:沈健,主持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全面工作,负责干部人事、教育发展规划工作。
分管办公室、人事处、发展规划处。
胡金波,负责基础教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育督导和语言文字工作。
分管基础教育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教育督导室(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语言文字工作处(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丁晓昌,负责教育政策法规研究制订、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分管政策法规处(执法监督处)、高等教育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行政工作。
丛懋林,负责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机关党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高等学校统战与群团工作,联系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
分管组织处(统战与群工处)、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处;联系教育系统关工委。
殷翔文,负责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学位和研究生教育、高校宣传思想、高校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校科技工作。
分管研究生教育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处、科学技术与产业处、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
蒋吉生,负责教育纪检监察、审计工作。
分管教育纪工委、纪检组、监察室、审计处。
杨湘宁,负责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师资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化研究”(A/2011/08)研究报告徐文彬课题组实际研究核心成员名单姓名工作单位主要工作彭亮南京师范大学循证教育、课程解读肖连群南京市栖霞中心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赵瑞生南京市浦口城东小学课例研修、专业发展张平张家港金港中心小学课例研修、专业发展王平强南京市丁家桥小学课例研修、专业发展高维天津师范大学课程结构、品德教育宁连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改革何善亮南京师范大学师生关系吴亮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反思王爱菊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2015年11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化研究”研究报告一、研究的核心概念与研究价值(一)核心概念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
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它在教育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基础教育本身不应被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础”。
这是学习化社会到来之际,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出发,对基础教育性质的一种界定。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是由基础教育特定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既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又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这应是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立足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涉面甚多。
课程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个人甚至群体行为,而是国家行动或政府行动,以至于,与其说课程改革是一种教育活动或教育事件,不如说它更是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事件。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与国家实行的教育基本制度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相配合、相协调,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基础性,克服各种功利化倾向,以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发挥其在改善民生、提升国民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
2、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理想设计与现实解决之纷争。
理论上应建构和追求理想的课程改革,其重要意义在于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行动方式;而在现实条件下,需要探索的是,我们可以实施什么样的课程改革?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实现“理想设计”?“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追求。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同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苏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08.02.15
•【字号】苏教人[2008]2号
•【施行日期】2008.02.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信访
正文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同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江苏省基础教
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批复
(苏教人〔2008〕2号)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你院《关于成立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申请报告》收悉。
为做好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经研究,同意你院成立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该中心具体承担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并承担对监测项目数据的分析研究和反馈工作。
同意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挂靠在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负责日常具体事务,所需人员编制在你院内调剂解决。
希望你院加强对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指导,充分发挥中心的作用和优势,努力做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此复。
二○○八年二月十五日。
㊀59㊀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ʌ作者简介ɔ吴举宏ꎬ教授ꎬ江苏省特级教师ꎬ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ꎬ教育部基础教育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ꎬ研究方向:生物教学ꎮ吴举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ꎬ江苏㊀南京㊀210013)ʌ摘㊀要ɔ对JS地区46236名初中学生㊁3223名初中生物学科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ꎬ当前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问题突出ꎬ令人堪忧ꎮ为了解决这个沉疴痼疾ꎬ政府㊁社会和学校需要齐心协力ꎬ在法制和法治㊁学校管理和教师培训㊁教学和评价改革上下足功夫ꎮʌ关键词ɔ初中生物学ꎻ调查研究ꎻ教师专业化ꎻ实验教学ꎻ教学评价ʌ中图分类号ɔG633.91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DOI:10.3969/j.issn.1005-1058.2021.05.014㊀㊀2018年10月ꎬ项目组对JS地区1000所学校㊁46236名9年级学生进行了初中生物学科抽样测试和问卷调查ꎬ对3223名生物学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ꎬ此规模样本在国内鲜有披露ꎮ本次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ꎬ在取得喜人成就的同时ꎬ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一些突出而重大问题令人忧虑ꎮ本文基于调查研究取得的证据ꎬ拟就实验教学方面的问题发出诘问ꎬ并提出相应对策ꎮ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基 2019 16号)ꎬ目前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正在紧锣密鼓修订中ꎬ也愿此研究能为各地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和新课标修订贡献绵薄之力ꎮ一㊁生物学课堂的科学味道在哪里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ꎬ教材列出必做实验就有20多个ꎮ为了调查JS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情况ꎬ项目组在问卷中设计了 初中入学以来ꎬ你去生物实验室的次数是多少? 的问题ꎮ问卷统计数据令人震惊ꎬ参与问卷的学生在两个学年㊁4个学期㊁175课时的生物学课程学习中竟然有27.30%的学生没有去过实验室㊁44.30%的学生去实验室次数不足5次ꎬ该地区仅有8.80%同学基本达到规定的实验次数(15次以上)ꎮ㊀㊀显然ꎬ合理性反思能促进学生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高阶思维ꎬ并且当合理性反思成为学生问题解决必需的内在思维程序后ꎬ面对更困难的问题和新的任务情境ꎬ学生也能游刃有余ꎮ比如ꎬ在图5基础上减少一条线段ꎬ求作P㊁Q使AQ+QP最小ꎮ看似减少了一条线段实则难度及依据的事实都发生了变化ꎬ学生依据基本事实和活动经验做合理性反思: 化折为直 是目的ꎬ对称是手段ꎬ图5㊀图6可以得到图6ꎬ总能调整点P的位置使A1㊁Q㊁P三点共线ꎬ问题就变成定点A1与定直线l1上的点距离最短了ꎬ这是 垂线段最短 所能保证的ꎮ 鸳鸯绣了从教看ꎬ且把金针度与人 ꎬ合理性反思就是数学解题教学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度人金针ꎬ借由它可以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窥探背后的价值㊁思想和数学学科精神ꎬ从而学会思考㊁懂得批判㊁掌握创新的基本路径ꎮһ参考文献:[1]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涂泓ꎬ冯承天ꎬ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ꎬ2007:5.[2]顾宏萍ꎬ孙学东.在问题合理性分析的过程中联想解题思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ꎬ2018(4):20-22.60㊀㊀㊀㊀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也是完成课程规定的生物学课堂教学㊁实验教学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ꎮ为了解JS地区生物学实验教学仪器㊁药品配备情况ꎬ项目组设计了 您认为学校生物学教学实验仪器㊁药品是否齐全? 问题ꎮ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ꎬ反映生物学仪器和药品严重不足或不足的教师比例为38.80%ꎬ另外反映没有专门生物实验员的教师比例为38.10%ꎮ由此可见ꎬ实验仪器㊁药品配备不足也是造成实验开设率低的原因之一ꎮ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验教学情况ꎬ以及佐证上述实验开设率情况ꎬ项目组分别于2014㊁2016㊁2018年还专门设置了 关于种子萌发的有关实验ꎬ你的熟悉程度是(㊀㊀) 关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ꎬ你的熟悉程度是(㊀㊀) 等问题ꎬ问卷结果统计如图1㊁图2ꎮ图1㊀2014 2018年JS地区初中学生关于 种子萌发的实验 的熟悉程度图2㊀2014 2018年JS地区初中学生关于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 熟悉程度㊀㊀种子萌发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体两项重要的生命活动ꎬ也是国家课程标准所列出50个重要概念中的两个重要概念ꎮ国家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开展种子萌发㊁植物光合作用的探究活动ꎬ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ꎬ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㊁外部条件ꎬ了解光合作用原料㊁产物㊁场所㊁条件和生产实践意义等ꎬ从而理解和建构重要概念ꎮ从问卷情况来看ꎬ关于种子萌发的实验ꎬ2014㊁2016㊁2018年三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ꎬ没有动手做过该实验的学生比例分别高达72%㊁72.90%㊁69.30%ꎻ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ꎬ2014㊁2016㊁2018年三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ꎬ没有动手做过该实验的学生比例分别高达75.30%㊁77.90%㊁77.20%ꎮ由此可见ꎬ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基本以教师讲解或演示为主ꎬ甚至连教师讲解都没有ꎮ更加令人担忧的是ꎬ比较2014㊁2016㊁2018年三次学生问卷时发现ꎬ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ꎮ实验是科学的 心脏 ꎬ没有实验的科学课程即为 空心课程 ꎻ实验是科学的 灵魂 ꎬ没有实验的科学课程一定会 失魂落魄 ꎮ面对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验开设率如此之低且一直没有改观㊁毫无起色的困境ꎬ我们不得不发出诘问:没有实验的科学课哪里还会有科学的味道?如果科学课都没有科学实验ꎬ学生还能到哪里去寻找本真本原的科学?如果科学课都没有科学实验ꎬ学生还能去哪里品味㊁回味和玩味原汁原味的科学?没有实验的科学课ꎬ还能叫作科学课吗?不做实验的科学教师ꎬ还能称作科学教师吗?㊀61㊀实验是科学的核心要素ꎮ自然科学源自实践ꎬ是在对自然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ꎮ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ꎬ实验教学不仅是一类探究性活动ꎬ而且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方式ꎬ还是学生求证求是的基本学习方法ꎬ更是学生体悟科学本质㊁发展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ꎮ实验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独特而举足轻重的地位ꎬ是学习生物学概念㊁培育生命观念的重要途径ꎬ是发展科学思维㊁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ꎬ是培养科学态度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渠道ꎮ总之ꎬ立德树人离不开实验教学ꎬ培养勤于实践㊁勇于探索㊁善于创新㊁敢于担当的人才离不开实验教学ꎮ二㊁敢问路在何方JS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㊁教育基础良好的区域ꎬ这个地区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状况尚且如此ꎬ全国初中生物学教学的严峻形势就可想而知了ꎮ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之中ꎬ同时各地正在为落实教育部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而群策群力ꎬ但愿此调研能为有关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ꎮ同时ꎬ希望此调研能引发教育决策者㊁教育管理者和广大生物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ꎬ全社会需要凝聚共识㊁尽心竭力ꎬ为早日实现规范办学行为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而努力ꎮ下面主要围绕教师培训㊁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等方面ꎬ展开对策研究ꎮ(一)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要素ꎮ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规范执行者㊁课堂执教者㊁学生关照者ꎬ而是教育的研究者㊁实践者和创造者ꎮ扎实的专业知识㊁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的必备条件ꎬ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ꎬ教师是难以胜任相应学科基本的教学任务的ꎬ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更是天方夜谭ꎮ当前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状况令人忧虑的最突出问题在于任教生物学的教师专业不对口ꎬ即任教生物学课的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是生物教育专业毕业的ꎬ而是其他学科教师改教㊁兼教生物学ꎮ生物学科问卷数据显示(如图3)ꎬWY市初中生物学教师专业化率最高ꎬ也不过就是79.25%ꎬ最低的WJ市仅为50.79%ꎬ因此教生物学的教师不是生物教育专业毕业的现象比较严重ꎬ其他学科教师兼教或专门改教生物学的情况比较普遍ꎮ在平时的多次教学调研时ꎬ市㊁县各级教研员也普遍反映ꎬ非生物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上生物学课ꎬ只能组织学生读读书ꎬ讲解中科学性错误百出ꎬ生物学实验根本做不了ꎮ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就正式启动ꎬ20年之后的今天ꎬ面对如此之多的非专业教师执教生物学的窘境ꎬ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诘问:教师的专业化何在?图3㊀JS地区部分区(市)生物学教师专业化调查统计结果解决当前初中生物学教师队伍专业化率偏低的问题刻不容缓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负总责㊁担首责ꎮ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人事部门ꎬ学校校长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ꎬ坚决摈弃 考什么教什么 的错误教育思想ꎬ加强包括生物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师队伍建设ꎬ制定各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规划ꎬ将大力提升生物学教师队伍专业化率作为重中之重列入规划之中ꎮ当务之急是加强专业不对口的生物学教师培训ꎬ不能让改教和兼教生物学的其他学科教师游离在生物学科培训之外ꎮ基层学校一方面要逐渐减少改教和兼教生物学教师比例ꎬ另一方面确保每所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配备1~2名生物教育专业教师ꎬ将生物教育专业教师作为该校的 种子 教师ꎬ兼教生物学的其他学科教师要相对固定ꎬ以便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学科教研组ꎬ让生物教育专业教师在校本培训㊁校本教研中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ꎮ同时ꎬ学校要将其他学科教师兼教生物课的教学表现和工作业绩一并纳入绩效考核ꎬ坚决杜绝教师 兼课不兼责 的情况发生ꎮ另一方面主管师资㊁培训和教研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其他学科兼教或改教生物课的教师作为生物学课程与教学培训和教研的重点对象ꎬ加强全体生物教师的生物教育专业技能培训ꎻ还可以采取城乡牵手㊁教研连片㊁校际联盟等共建方式ꎬ积极组织生物教师参加校际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ꎬ不断改变非生物教育专业教师教学理念ꎬ不断提高非生物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ꎮ(二)进一步强化生物学实验教学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ꎬ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ꎬ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ꎮ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㊁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ꎬ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ꎬ而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必不可少㊁不可替代的基本教学形式之一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规范实验教学实施 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 保障实验教学条件 健全实验教学评价机制 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 强化实验教学安全管理 等8项主要举措ꎬ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 加强组织领导 保障经费投入 强化督导考核 ꎮ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纳入市㊁县㊁校教学监管范畴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实验教学规范化专项督查ꎬ推进基层学校实验教学步入正常化㊁规范化㊁制度化的轨道ꎮ逐步推进学生实验操作抽样测评制度ꎬ将学生实验操作抽样测评结果纳入对校长业绩考核㊁学校质量评估体系之中ꎮ市(县)教育局由电教中心(装备中心)牵头建立实验教学网上管理系统ꎬ每学期初由教研部门㊁电教中心印发必做实验清单ꎬ学校教研组排定实验教学课时安排表并及时上传备查ꎮ教师上实验课时ꎬ要进行网上申请㊁预约ꎬ实验后进行备案登记ꎮ市(县)电教中心(装备中心)㊁教研室等部门ꎬ定期㊁不定期到基层学校检查学生实验记录单㊁器材使用单㊁药品消耗清单ꎬ举行师生访谈等ꎬ定期公布各校实验教学情况ꎬ真正推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正常进行ꎬ切实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ꎮ生物学教师应将实验教学研究作为教科研的重中之重ꎬ以问题为导向ꎬ问题即课题ꎬ通过教科研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突出问题ꎮ生物学教师应积极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ꎬ践行探究性学习㊁论证式教学理念ꎬ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ꎬ将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ꎬ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ꎬ强化定量实验ꎬ让学生在现象观察和量的变化中深刻了解生命的本质ꎮ(三)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目前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瓶颈ꎬ也是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时必须逾越的关隘ꎮ各省(市)高考改革新方案已经发布ꎬ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稳步推进各区市进行与之配套的中考改革ꎬ并进一步加强中考改革的研究㊁管理和指导ꎬ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为宗旨ꎬ将优化中考学科组合㊁改进教学评价方式㊁合理使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改革的重点ꎬ以评价促进课程改革ꎬ以评价引领课程改革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精神作为重要抓手ꎬ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评价机制ꎮ把实验教学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ꎬ强化对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㊁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和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ꎮ各地各校要合理核定教师实验教学工作量ꎬ把教师实验教学能力㊁教学水平和教学实绩作为相关学科教师职称评聘㊁绩效奖励等的重要依据ꎮ加快畅通实验教学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职称评聘通道ꎬ提高其高级职称的比例ꎮ把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和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ꎻ尽快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ꎬ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ꎮ生物学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验评价研究ꎬ丰富学生实验评价方式ꎬ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最新发展成果ꎬ弥补纸笔测验的先天性不足ꎬ攻克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现场自动化评价难题ꎬ用评价革新倒逼实验教学改革ꎬ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ꎮһ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EB/OL].(2019-11-22)[2021-03-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8.html.[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2. [3]匡廷云ꎬ曹惠玲.义务教育教科书 生物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12.62㊀㊀。
我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课题立项证书编号:GMSCI-EDU-2023-001申请单位:我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项目名称:基础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该课题符合研究所研究方向和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施可能,并给予立项资助。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内容及主要任务1.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分析1.2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总结1.3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趋势预测1.4基础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与探讨二、研究组成及分工2.1课题组成员:主要由我所教育研究专家组成2.2分工安排:根据研究内容,明确每位成员的研究分工和职责三、研究进度和时间安排3.1预计研究周期:从2023年3月开始,至2025年6月结束3.2月度进度安排:每月底提交研究进展报告四、研究经费及使用情况4.1研究经费来源:由我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拨付4.2经费使用情况: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合理使用经费五、研究成果的产出与推广5.1学术论文发表:力争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5.2政策建议提交:将研究成果向政府部门提交相关政策建议以上课题研究由我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承担,立项经过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并给予立项资助。
希望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研究参考和实践借鉴。
我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的立项证书显示,该课题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经过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确定该课题符合研究所研究方向和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施可能,因此给予了立项资助。
该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总结、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与探讨等内容。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规程一、原则与宗旨1.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持续有效的主动服务,积极营造健康、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倡导和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做说真话的科研,做真改革的科研,做有利于实践和理论创新的科研。
2.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通过管理形成权威、规范、高效的科研知识生产力,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3.进一步简化课题管理的程序和方式,全力推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在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为课题承担者提供方便,减轻课题承担单位不必要的负担,提高管理效率。
4.对以往被实践证明积极有效、成熟完整的制度和规范不作大规模调整和改变,在适度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有效执行。
二、类别与总量5.设“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和“立项课题”四大类。
其中“重大课题”全部有经费资助,采取招标和委托两种方式进行研究。
“重点课题”和“专项课题”包括经费资助和经费自筹两类,“立项课题”需全部经费自筹。
6.“专项课题”类别更加多样,除已有的“初中教育专项”、“青年教师专项”、“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专项”外,增设“乡村教师专项”,以重点关注和扶持乡村教育研究;同时,与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各有关单位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设立“体卫艺专项”、“学生资助专项”、“招生考试改革专项”、“教师发展研究专项”、“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等专项课题。
7.“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总数控制在6000项左右,其中重点课题占40%;重点课题中,有经费资助的课题控制在750项左右。
三、课题申报8.“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三次实行限额网络申报,申报名额分配至各市、各高校,不收取任何申报评审费用。
9.凡在江苏省内从事教育工作的个人和团体(单位),均可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没有职称要求。
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同一课题可同时署两个申报人姓名。
10.为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青年教师专项”课题申报者年龄放宽至40岁,所有40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均可申报;青年教师申报比例在名额分配中明确规定,各市、各高校不得擅自缩减。
学前教育学博士点1986年被批准设立幼儿园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专业的博士点、江苏省幼儿教育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我国幼儿教育界站在领先位置,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影响。
现建有博士后流动站,设置了一套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有学前儿童基本理论、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幼儿审美-艺术教育研究、幼儿社会性与道德教育的研究。
学术带头人屠美如教授是我国第一位幼儿教育博士生导师。
从“七五”计划开始,每个五年计划中,都承担多项教育部规划课题的研究,已出版30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六百多篇,8人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奖,6人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
目前,学术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人,3人在读博士学位。
在本学科的比例为73%以上。
现有儿童行为观察室、儿童教育多媒体实验室以及可共享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设施,包括数字化资源开发实验室、信息化教育研究所、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省级教育技术实验中心等,还有一个华夏教育图书馆,另有若干学科教材教法实验室及教具和设计法实验室。
这些硬件基础在本学科点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教育科学学院其他专业共享的图书资料大约有:9.11万册1.80万种,近年来每年大约可增加1000-1500种,中外文期刊共180种。
本院图书资料室还设有学前教育学科点专柜。
本学位点学术交流广泛,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台湾等地的艺术教育中心及有关的学术机构亦有学术往来,经常交流有关研究最新信息。
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和资源,深入展开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学位点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经过十五211工程的建设,本学位点继续保持已有的学术优势,进一步拓展学术研究的领域,充分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就和研究方法,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强与国际著名学术机构间的学术合作。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委托专项课题指南与申报分配指标一、各委托专项课题指南㈠“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性课题”招标课题指南1、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及实现路径研究2、五育融合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与区域实践范式研究3、红色基因涵育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校本化实践探索研究4、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范式研究5、普通高中创新拔尖后备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机制研究6、基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县域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研究7、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策略研究8、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9、孤独症儿童学习特点与教育策略研究10、新时代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实施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11 、新时代校内校外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12 、中小学生心理干预综合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㈡、“体卫艺专项”课题指南1、体育课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研究2、校园体育活动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研究3、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研究4、《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优化实施研究5、基于师范认证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6、社会体育组织(机构)机构参与校园体育改革研究7、家长参与中小学校内课外体育指导研究8、小升初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研究9、提升学生体育社团绩效的创新实践研究10、江苏省中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改革创新研究11、学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12、学前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13、江苏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14、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干预实证研究15、近视防控的家校联动机制创新与实证研究16、家校联动促进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研究17、学校健康教育学科教学创新实践研究18、不同学段学生安全与应急避险教育研究20、预防学生网络成瘾的实效性研究21、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职业技能提升研究22、美育教师队伍建设23、美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24、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25、艺术师范教育教学改革2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27、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及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构建28、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下的美育综合改革实践29、美育协同育人机制与保障机制构建30、校园文化环境育人与美育服务社会路径及实施31、美育评价制度改革与评价体系建设32、普通高校军事课课程思政研究㈢、“学生资助专项”课题指南1、建国以来江苏学生资助发展历程与成效研究2、国家和省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成效研究3、相对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及指标体系优化研究4、“江苏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应用研究5、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6、受资助学生成长追踪研究7、国内外学生资助比较研究8、智慧资助新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9、学生资助中兼顾公平与隐私保护实践研究10、学生资助多元化参与模式研究㈣、“考试专项”课题指南1.教育考试发展战略研究2.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3.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考试招生体系研究4.新高考背景下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研究5.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研究6.考试命题改革与考试评价研究7.考试招生信息化建设研究8.考试招生安全保密体系研究9.国内外教育考试比较研究10.专业化考试机构建设研究11.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研究12.教育考试诚信体系建设研究13.教育考试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㈤“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专项”课题指南1、教师发展机构建设研究2、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3、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研究4、研训一体化创新研究5、新时代教育家型教师(含校长)培养研究㈥、“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指南1、陶行知“三力”思想下区域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2、陶行知与张謇教育思想比较研究;3、陶行知师德思想视野下区域推进“四有”好老师培养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4、陶行知“生利主义”理论指导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与规律研究;5、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体系的实践研究。
2020年第19卷第10期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李敏【内容摘要】当人们步入知识和信息急剧更新和增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新工科类专业的研究生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适应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的教学及实践中要充分体现探索式学习的教育思想,以基础知识和案例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数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编号:JGZZ19_02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李敏,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一、《工程数学》课程改革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1]中指明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各国积极开展了关于新工科教育改革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如美国科学院于2001年、2004年和2005年相继发布了“2020工程师”研究计划、《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和《培养2020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等研究报告[2 3]。
我国也在努力探索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法,例如建设微电子学院、试办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行CDIO工程教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4]。
为进一步深化相关教育改革,教育部于2017年启动了关于“新工科”的研究建设。
该建设是一项关乎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影响是广泛且深远的。
因此,高校须切实了解并落实“新工科”的建设理念,号召社会各产业都积极投身到“新工科”的建设中去,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5]。
上海理工大学在《工程数学》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多元化教学和媒体化教学,尝试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办法[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点一、规划背景和总体目标1.1规划背景教育科学是教育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支撑,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江苏省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科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有必要制定教育科学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1.2总体目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加强教育科学的基础研究,提升教育科学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实力;深化教育科学的应用研究,促进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科学的创新发展,服务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基础研究2.1加强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加强教育科学的基础研究,积极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升教育科学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实力。
2.2建设教育科学高水平研究机构支持建设教育科学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研条件。
三、应用研究3.1深化教育科学应用研究加强教育科学的应用研究,积极探索教育科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推动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3.2推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支持和鼓励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教育科学的创新发展。
四、创新发展4.1推动教育科学创新加强教育科学的创新研究,鼓励教育科学家进行前沿、创新的研究,提升教育科学的创新能力。
4.2培养教育科学人才加强教育科学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具备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五、服务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建设5.1辅助决策加强教育科学对教育决策的支持,为政府制定教育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5.2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科学、全面、个性化的服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六、宣传推广6.1增强公众科学素质加强对教育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教育科学的认知和关注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6.2弘扬教育科学正能量宣传和弘扬教育科学的正能量,传递教育科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教育科学的良性发展。
七、保障措施7.1完善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科学家精神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方略作者:陆启威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4年第01期【摘要】科学家精神是全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的精神坐标。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回应,也是新时代赋予教育人的重要使命。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其根本在于进课堂,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并通过学科教学切实发挥科学家精神教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重要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學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样态【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3-0007-04【作者简介】陆启威,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0)科研员,高级教师。
2023年7月,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广大中小学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将价值引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那么,如何将科学家精神引进校园?如何发挥科学家精神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呢?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应当是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的重要路径和载体。
本文试从学科教学的视角,谈科学家精神如何进校园,以及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必然带来的学科教学上的新的挑战和变革。
一、教学内容:多向融入“科学家精神”的教育资源教学内容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和出发点,也是科学家精神育人的关键。
科学家精神的教育资源和内容从何而来,如何开发并植入富含科学家精神的教育资源,这是科学家精神进课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从学科外撷取科学家精神的相关素材学科之外,关于科学家精神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和强化科学家精神教育,教师可以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适时引入与学科内容相关的科学家精神方面的教育素材,如科学史、科技成果和科学家故事等。
这些科学教育素材的植入,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不惧艰难、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理想信念。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一、基教所简介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学校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理论服务”的宗旨,坚守“学习科研服务”的工作定位,践行“卓越团队品质科研精致服务”的发展愿景,努力打造“积极主动勇于创新团队作战和谐共生”的科研文化,为政策教育决策提供对策建议、为推动全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所现有人员6名,其中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1名,博士及在读博士4名,主攻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教育社会学及教育管理等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
全所成员共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一百余篇,专著十余本,编著三十余本,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重大、重点课题二十余项。
二、人员简介:
王一军(1966-),男,江苏宿迁人,汉族。
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督学,研究员,博士。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
主要研究领域:基础教育政策、学校发展实践、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
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大众文化传播中的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省重点课题《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教育行政行为研究》及《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改革认识、实践及问题研究》等多项研究。
出版《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现代教育文化自觉中的学校变革》等专著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张扬生:(1951--),男,江苏扬州人,汉族。
原省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现省教科院副调研员,高马维娜:女,江苏泰兴人,汉族。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主
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
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在《教育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多篇分别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等转摘、转载或翻译。
主持部省级重点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与省级课题多项;获省政府奖2项。
级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专著2本。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
孙向阳:(1970-)男,江苏宿迁人,汉族。
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
曾做过教师、校长兼书记。
是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
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以来,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科研、学校发展、课程与教学论。
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十多篇,主持或参与省级研究课题多项,出版了《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品牌学校的五项修炼》、《品牌学校的六大核心要素》等专著.
三、顾问团:
杨九俊:(1953-),男,江苏姜堰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特级教师,现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任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主任、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
教育专家组成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
成尚荣:(1941-)男,江苏南通人。
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
历任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幼教初教处副副处长,省教育厅基教办副主任,省督导室主任。
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彭钢:(1959-),男,湖南人,汉族。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课程论等。
孙孔懿:(1946-),男,江苏泰兴人,汉族。
研究员,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长期从事教育学术研究,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著作有《论教育家》、《素质教育论》、《学校特色论》等,发表教育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曾获《中国教育报》优秀征文奖、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