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非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资源环境经济学中国地质
- 格式:ppt
- 大小:824.50 KB
- 文档页数:36
资源经济学总复习资料整理1、资源的属性与分类资源的属性:①有⽤性即使⽤价值。
②稀缺性。
③动态性。
④天然性。
资源的分类1、按资源存在的形态分类可分为⼟地资源、⽓候资源、⽔资源、矿产资源、⽣物资源、环境资源等。
2、按资源可更新特征分类⾮再⽣资源,也叫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
可再⽣资源,也称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
⼜可分为恒定(量)资源和狭义的可再⽣资源。
2、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技术进步在缓解资源稀缺中的作⽤(1) 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新的资源储量(2) 技术进步可以带动资源利⽤率的提⾼(3) 技术进步促进了⽣产过程中对稀缺资源的替代(4) 技术进步可以推动资源利⽤和⽣产规模的扩⼤,实现资源利⽤的规模经济⼆、缓解资源稀缺的其他途径除了技术进步之外,缓解局部或区域性资源稀缺还可以通过加⼤经济开放程度、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有效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制定有效的价格政策等途径加以实现。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1)本代⼈的公平(横向);(2)代际间的公平(纵向);(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可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永续利⽤和⽣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类社会、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
(三)共同性原则共同遵从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动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1.可持续发展⿎励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和社会财富的体现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相协调。
3.⼈类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活质量为⽬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5、绿⾊GNP的含义,及其衡量绿⾊GNP(可持续收⼊SI):指在不减少现有资本⽔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平。
“资本”包括⼈⼯资本、⼈⼒资本以及环境资本。
按照绿⾊GNP的定义,应为GNP减去⼈⼯资本折旧Dm,再减去如森林这类⾃然资产存量的环境资本折旧DN(⽤年内环境退化的货币损失价值来表⽰),那么可持续收⼊SI或绿⾊GNP就可采⽤下列公式计算求得: SI=GNP—DM—DN上式所定义的可持续收⼊并不具有⼴泛的意义,这是因为现⾏GNP的计算没有计⼊资源、环境的。
资源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摘要: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是以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的,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同时也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
日益恶化的资源环境,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环境资源经济学国际资源利用近些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都对全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环境的污染对城市的经济影响相当大。
人们将面对的难题是:不管是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还是资源的慢慢消耗,都是有限的。
过度的滥用和破坏,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会成为破坏人类生存的条件。
快速增长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已经对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中国在工业发展中对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和开发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为显著。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资源、环境、污染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也高于亚洲其它国家,从而也使得我国资源各要素的人均拥有量不足。
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的21%,其中国土面积和海洋面积就占了世界的2·7%,耕地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7%其中草地就占世界总面积的12·4%、森林占世界总面积的16·55%,水资源占世界总面积的6·6%,煤炭占世界总量的12%,石油占世界的5·4%等。
中国的资源丰富不等,在现阶段在世界上能超过一亿人口的十个国家里,除了矿产和耕地资源外,我国在矿产、森林、水、大气环境方面的破坏和污染是尤为突出。
到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乡镇企业也得到更快发展,以及农业不合理的开发等等,导致了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
这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经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遭到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2002年第一次发部环境质量指数时,中国位居129位,在球142个国家中中国排名倒数14,在2005年1月27日,在瑞士达沃斯对外正式发布该评估世界环境质量“环境可持续指数”中国位居133位,仍然排在全球倒数第14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3)稀缺性。
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2、资源的分类非再生资源: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可再生资源: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3、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4、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第二章1、资源稀缺的概念: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
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一、资源的配置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
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
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
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
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
(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
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
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
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
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
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
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
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
(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
(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沿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利用、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沿,以及一些较为流行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研究现状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最优配置是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研究者们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优化模型等方法,从经济角度出发分析资源配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策略。
例如,在某些地区实行排污权交易政策,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2.环境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控制也是资源环境经济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研究环境政策和治理方式,如何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
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是两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研究者通过建立模型和评价体系,提出各种政策和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方法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1.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它能够从纯经济学角度出发,对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经济模型主要分为静态和动态模型两种,静态模型主要考虑当前的问题,而动态模型则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2.优化模型优化模型可以用于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和环境污染控制问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最小化和最大化等优化方法,确定资源最优配置和环境污染控制的最佳策略。
3.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常用工具,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福利和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09资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资源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按存在的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资源按资源可更新的特征分类:可以分为非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Renewable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
该类资源的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非再生资源: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资源的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物质、金属矿藏。
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按照资源的社会属性来分类(资源的控制方式)1)专有资源或可控资源:指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界定,具有明确的所有者;2)共享资源: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资源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所形成的环境。
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1)耕地危机2)森林危机3)淡水危机;环境恶化:1)大气污染2)土地沙漠化3)温室效应;生态失衡:1)物种灭绝2)寂静的春天3)病菌的肆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环境资源的公共性。
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具备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结果必然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王丽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玉柯20080501摘要量寡量寰皇皇量皇曼鼍鼍摘要人口、资源、环境已成为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难以解决的三大突出问题而核心是资源问题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非常关键的调整时期能源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中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经历快速强劲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也越发急切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暴露出对不可再生资源需求的压力。
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现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涵以及发达国家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文章力求运用经济学前沿理论采取现代经济学、统计学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运用数据分析、图表说明的形式阐述研究对象。
对我国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使用提供帮助。
首先对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进行主要说明从总体上对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阐述并指出其涵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意义、影响因素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可再生资源的地位与作用。
其次指出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存在总量较丰富、人均占有水平低的现实情况和资源开采消耗过量已经出现储备不足、面临枯竭等问题的总体状况。
再次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主要西方国家的资源状况和面临问题解决的方法分析得出美国的资源政策是立足全球、保护国日本的资源政策是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德国的资源政策是保护进口、寻找替代俄罗斯的资源政策是大力开发、探索新能。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出以下建议建立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消费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不可再生资源的功能完善不可再生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技术创新深化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特别是强化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培育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调整经济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核算体系加快建立能源战略储备步伐。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资源的最优配置B. 环境保护C. 经济发展D. 可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旨在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
2. 以下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 太阳能B. 风能C. 石油D. 水能答案:C解析: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和特定条件。
3. 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A. 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B. 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不一致C. 以上两者都是D. 以上两者都不是答案:C解析:外部性使得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出现差异,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偏离最优。
4.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A.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B.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 非排他性和竞争性D. 排他性和竞争性答案:A解析: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他人使用;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效果。
5. 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A. 资源数量有限B. 人类欲望无限C. 资源数量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的矛盾D. 资源分布不均答案:C解析:资源稀缺性源于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A.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呈正相关B.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呈负相关C.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先正相关后负相关D.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先上升(正相关)后下降(负相关)的关系。
7. 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环境价值评估()A. 成本效益分析B. 市场均衡分析C. 投入产出分析D. 一般均衡分析答案:A解析:成本效益分析是评估环境项目或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常用于环境价值评估。
8. 绿色GDP 是在GDP 的基础上扣除了()A. 资源损耗成本B. 环境退化成本C. 资源损耗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D. 社会成本答案:C解析:绿色GDP 考虑了经济活动中的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成本,对传统GDP 进行了修正。
资源环境经济学(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单选题1. 下列不属于人工环境的是_____。
(4分)(A) 水(B) 娱乐场(C) 农村(D) 矿山企业参考答案:A2.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循环是_____。
(4分)(A) 水循环(B) 氮循环(C) 碳循环(D) 锰循环参考答案:D3. 在可更新的资源中根据_____可分为可更新的商品资源和可更新的公共品资源。
(4分)(A) 资源价值(B) 资源属性(C) 资源产权(D) 资源流动方向参考答案:C4. 下列具体环境问题属于第四次浪潮的资源环境问题有_____。
(4分)(A) 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B) 环境污染引发的生物性病变(C) 放射性污染(D) 全球变暖参考答案:B5. “零增长”属于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4分)(A) 悲观派(B) 乐观派(C) 现实派(D) 协调派参考答案:A6. 《21世纪议程》是在哪一次世界性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
_____(4分)(A) 1972年斯德哥尔摩大会(B) 1975年鹿特丹会议(C)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D) 1997年京都会议参考答案:C7. 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较小程度的变动,此时称为_____。
(4分)(A) 完全弹性(B) 缺乏弹性(C) 富有弹性(D) 单一弹性参考答案:B8. 下列哪种表述错误的是_____。
(4分)(A) 支付意愿取决于环境物品的需求程度(B) 支付意愿随着收入不同而不同。
(C) 小区垃圾堆清除的支付意愿大于防止空气恶化的支付意愿(D) 环境支付意愿与人的健康程度无关。
参考答案:D9. 党的()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4分)(A) 十六大(B) 十七大(C) 十八大(D) 十九大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概念,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10. 下列属于初级生产要素描述正确的是()(4分)(A) 资本和基础设施(B) 资本和劳动(C) 土地和劳动(D) 资本和土地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资本属于生产者生产出来的高级要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与私⼈物品相反,在现实经济中还⼤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道路、⼴播等),这种物品被称之为公共物品。
2、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为某⼀商品⽀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3、外部性:当⼀种消费或⽣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产活动产⽣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时,存在外部性。
4、边际使⽤成本:是指在边际上失去的机会成本的现值。
边际使⽤成本是反映放弃将来边际净效益的机会成本。
5、边际机会成本:指经营者获取增量效益⽽发⽣的在产品中的增量收⼊。
6、揭⽰偏好法:是通过考察⼈们与市场相关的⾏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7、庇古税::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先提出对污染征收税或费的想法。
他建议,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税收来弥补私⼈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者相等。
这就是前⾯提到的“庇古税”。
现在,⼈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8、贴现率:指的是将未来资产折算成现值的利率,⼀般是⽤当时零风险的利率来当作贴现率,但并不是绝对。
9、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提出的⼀种观点(并⾮真是⼀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效率可以通过当事⼈的谈判⽽得到纠正。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那么,⽆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佩雷托最优。
10、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群⼈和可分配的资源,从⼀种分配状态到另⼀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的处境变好。
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的境况,⽽不使任何其他⼈受损。
第一章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适用于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
经济发展—环境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
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
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581 课程性质学科方向选修学时32 学分 2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法方向)Ⅰ大纲本文一、课程内容(一)绪论1.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资源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二)资源的稀缺原理1.资源稀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资源稀缺的度量3.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三)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原理1.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2.利润最大化与资源配置3.外部性、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4.资源配置中的福利经济问题(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3.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4.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学涵义(五)非再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1.非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非再生资源的开采决策模型3.非再生资源开采税收问题的经济学分析4.典型分析:石油(六)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1.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3.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决策模型4.森林资源经济学5.渔业资源经济学(七)共享资源的最优利用1.共享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共享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分析3.共享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手段(八)自然资源核算与价值评估1.自然资源核算2.自然资源价值观3.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与实例(九)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经济问题1.环境及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形成的经济原因3.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经济评价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二、建议选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曲福田著:《资源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参考书:杨云彦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马中主编,《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张帆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Ⅱ大纲说明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资源经济学是涉及自然资源保护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经济科学。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2013 陈方舟编【题型介绍】名词解释[5题15分]填空题[10题14分]选择题[10题10分]简答题[5题25分]计算题[18分]论述题[18分]【期中考试题】1、从经济—环境大系统地角度,试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简述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3、请你谈谈―经济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这一命题。
4、P66图7.6计算两期的净收益的当期值,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5、环境影响分为4类,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和环境的存在价值,针对不同的影响,有哪些方法进行价值评估。
【重点章节】【补充章节】第6章:人口问题1、导言:环境经济学2、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5、环境评价7、自然资源经济学8、能源12、污染控制经济学概论13、排污收费14、排污权交易18、环境与贸易2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人口增长影响劳动力比率(L/P)[2]人口增长影响人均产出(O/P)[3]人口快速增长带来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困[4]人口增加引起环境问题2.人口控制的经济方法:将孩子看作一个持久消费品。
孩子消费越贵,孩子的需求越低。
[1]降低需求,使需求曲线左移: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与劳动力需求,养老,妇女地位,就业.[2]提高孩子成本:直接成本[孩子衣食住行,教育成本,医疗保健,娱乐活动]间接成本[父母失去自身受教育和工作的时间机会成本] 人口问题:年轻效应;老年效应;退休效应第一篇总论第1章引言:环境、发展与经济学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危害表现在:1.资源过度使用和浪费造成资源短缺;2.稀缺资源未有效配置:用于低收益不可持续使用的用途而非高收益用途;3.可再生资源一次性采光;4.多用途资源为充分利用:多用途资源用于单一用途5.资源保护投资不足;二、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成本和收益、稀缺和价格、权利和义务、行为和结果的脱节或背离。
这种脱离和背离是由于以下两者的结合:1.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第2章环境——经济大系统一、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图P9】二、经济——环境大系统【图P10】-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将环境包容进来,把环境看作整个经济——环境大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