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股灾
- 格式:doc
- 大小:330.00 KB
- 文档页数:4
l美国股市几次大熊市历史,给我们启示220年的华尔街历史显示,资本浪潮总是波涛汹涌、激荡不息,其间险滩环生、漩涡迭起。
在潮起潮落中,蓝筹股总是居于资本浪潮的主流地位、险滩漩涡的中心地带。
远的如1929年的大崩盘;中的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泡沫和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近的如世纪之交的科技股狂飙退潮。
1.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
持续的股市狂热走到1929年终于难以为继,10月蓝筹股领头崩盘,之后一直跌势不止,一直跌至三年后的1932年才见谷底,直到六年后的1936年市场才告真正企稳。
至此,已有半数的基金公司倒闭。
这次股市大跌导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总体市值损失了60%多,引发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熊市,经历22年之后股市才回到崩盘前的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投资人在1929年被高位套牢,则他们须等25年的时间才能回本。
而事实上,当时大量的投资者因为通过股票质押融资放大了财务杠杆,股票暴跌导致血本无归,根本就没有等候25年的机会。
1929年的这次股市大崩盘,因其影响之大,被俚称为华尔街股市的“熊市之父”(papa bear market)。
2.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泡沫。
有鉴于60年代概念股泡沫破灭的惨痛损失,70年代伊始的华尔街开始回归对有着稳定业绩历史的绩优股票的投资。
于是形成了一轮以50只最大绩优公司为投资焦点的所谓“漂亮50”行情。
IBM、施乐、柯达、麦当劳、迪斯尼、宝丽来、雅芳等蓝筹公司,都是其时“漂亮50”中的娇宠。
这些股票被机构投资者们认为是信得过的、值得长期持有、一旦买入就不必再卖出的股票,故被称为“一次决策”(one decision)股票。
退休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信托基金等都蜂拥买入这些“一次决策”的蓝筹股。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轮以“回避概念投机、回归价值投资”为宗旨的大盘绩优股行情,走到后期竟然也演变成了一波投机过度的概念股行情,“漂亮50”本身最终也演变成为了一个概念。
世界股灾史上六大股灾F0907102班509079046 吴晨光中国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面对全球的机会和风险,能否保证我们经济的继续走强,能否保证中国股市的繁荣与稳定,已经成为很多人思考的课题。
或许,来自其他国家地区股市的灾难事故更能让我们认清全球化的风险。
事实上,股市的奇迹不是靠吹泡泡来形成的,大到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小至一个企业的市值增长,都需要有实际业绩作为坚强的后盾,背离基础的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
股灾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表现为股票市值剧减,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化为乌有;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现象。
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
它毁灭的不是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银行,而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少,促使资金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从多方面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加重经济衰退,工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行。
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从1720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200多年来,几乎每一个拥有股市的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股灾,有的还不止一次。
1720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自世界股市建立以来发生的最早股灾。
法国密西西比股灾这次股灾的直接原因是由市场过度投机暴炒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并最终导致股票暴跌引起的。
1710年,法国财政赤字接近1亿锂,国债已近30亿锂。
而当年财政收入只有6900万锂,开支14700万锂,财政入不敷出,法国和各部门几乎陷入瘫痪之中。
为了摆脱国家财政危机,法国授权约翰·劳创办一家资本约600万锂的私人银行。
1717年,法国准许以约翰·劳的私人银行发行的纸币纳税;次年,法国将约翰·劳的私人银行改为国家银行并授予它发行钞票的权力,且特许约翰·劳建立密西西比公司和包税总所。
花开花谢,一年四季轮回,大自然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支撑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
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也是由某种力量左右的,这就是年代之间的内驱力。
为什么一些年代投资投机过热。
股市、房市高涨,导致一派经济繁荣局面;而一些年代却消费低迷,市场需求锐减,百业不兴呈现一派萧条局面。
该涨的年代上升的内驱力就带动其上升;该放缓跌落的年代下降的内驱力就促使其回落。
在三百年的世界经济史中,循环往复的繁荣期和衰落危机的年代正好印证说明了这一点。
该来的会来,挡也挡不住。
该走的会走,留都留不住。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波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影响着各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从负面展示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力量。
回顾历史,我们同样能从历次严重经济危机的特点中透视出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一、前工业时代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和商业帝国荷兰。
1637年,荷兰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郁金香狂热”。
这次危机起因于人们的“郁金香热”而导致的市场供不应求(与工业革命后危机的相对过剩相反),价格暴涨,出现了“郁金香泡沫经济”(后世“泡沫经济”的说法即源于此)。
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深层的原因则要从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说起。
新航路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伴随着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到来,世界贸易中心逐渐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逐渐缔造出一个17世纪的商业神话——荷兰。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荷兰独自掌握海上霸权,17世纪,商船数量比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成为声威赫赫的“海上马车夫”。
全球半数以上的海外贸易和阿姆斯特丹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使荷兰拥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和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创立了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并依靠商业积累起了巨额财富,而这些恰恰给经济危机的发生提供可能。
二、蒸汽时代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世界工厂”的英国。
美国百年金融史之十大最恐怖股灾,熊市如何结束(指数跌幅超过40%为基准):这里我们将精选实战对比美股过去十大熊市的底部形态和时间,以及与其对比的中国A股已经发生过熊市的底部状况。
美股的熊市次序是按照其恐怖程度大小来排列:美股最近一次大崩盘(图1):这是美股过去100多年中仅次于1929年的大股灾。
开始日:2000年3月7日结束日:2002年10月8日熊市历经:950天左右(31个月)纳斯达克指数终极顶点:5,133纳斯达克指数终极低点:1,108百分比跌幅:-78%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倒数之十:大萧条的后遗症1932~1933年作为1929年美股超级牛市大崩盘触底后第一个实质性的反弹开始后的再次下跌,是熊市转牛后的一个恐慌,与其说是恐慌,还不如说是大萧条的后遗症在继续干扰大众的信心。
当时道指由1932年的40点反弹到1933年的80点,指数反弹了100%,只历经了3个月,再次大幅度下跌到50点左右回稳向上。
图2,1933年所构筑的底部的消耗了3个月,但是如果从1929~1932年这个大熊市来看,不算其下跌过程的时间,只采用到最低点后从新开始主升通道确认开始,也就是终极底部的构筑是消耗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道指才从新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安全区域内。
如果以1929年终极顶点的熊市开始到结束,跌幅达近90%;耗时33个月,而最终确认牛市开始还要再等13个月。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倒数之九:一战结束前夕开始日:1916年11月21日结束日:1917年12月19日熊市历经:393天左右(13个月)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110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66百分比跌幅:-40%如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听上去是一个很远时代的故事,那我们还要再看看恐怖系数排名美股大崩盘史上第九的1917年,这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时道指的跌幅高达40%,如果1916年你买入1,000美元单位的指数基金,到1917年它只有600美元了。
国际上主要股票指数历史走势及成因分析一、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道·琼斯指数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范围最广的股票指数,从开始编制至今 100 多年来从无间断。
1884 年 6 月 3 日,道·琼斯公司创始人查尔斯·道开始编制一种股票价格指数,并刊登在《每日通讯》上。
今天的道·琼斯指数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共分四个分类指数:工业股票价格指数、运输业股票价格指数、公用事业股票价格指数和综合股票价格指数。
其中,工业股票价格指数应用范围最广。
在这四类指数下又有若干的细分指数,总量达到 300 多种。
道·琼斯工业、运输业和公用事业股票指数都是平均系列指数,综合指数是由以上三个指数的 65 只成份股组成的平均指数,可以综合反映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的价格总体走势。
道·琼斯平均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遇到拆股、换牌等非交易情况时用除数修正法予以调整。
美国道琼斯指数历史走势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于 1896 年 5 月 26 日问世,百年来趋势分析如下:1 、 1920 年一战后,商品泡沫破灭,通货紧缩开始,迎来了股市大牛市场。
到1929 年 9 月 3 日 , 道·琼斯股票指数达到 20 年代的高峰。
1929 年 9 月至 1932 年 6 月 , 美国经济危机,道·琼斯指数下跌了 89% ,1929 年 10 月 28 日,美国股灾,日跌幅达 13% 。
美国 1929-1932 年经济危机的起因是房地产泡沫,按揭庞大,无力偿还,发生了银行金融危机。
2 、 1932 年 7 月至 1937 年 2 月,道·琼斯指数回升,整个这一时期的升幅为 337% 。
当时,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1949 年 6 月至 1966 年 1 月,该指数在二战后上升了 487% 。
二战后商品及通胀泡沫破灭, 1950 年,制止通货膨胀跟至,艾森豪威尔股市牛市开始。
看《窃听风云》悟股市真谛8月18日是《窃听风云2》的首映,看过《窃听风云1》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两部影片虽都以“窃听”为名,但电影情节却主要取材自香港金融犯罪案件。
对于喜欢股市投资的朋友来说,都是值得一看的影片,至少可以明白一些股市投资的道理。
1、庄家面前散户都是菜刘青云扮演的罗敏生作为一名金融街的操盘手,专为“地主会”基金进行操盘。
影片中后期,在“749”个股上为了在一天内吸够5千万的筹码,不惜代价,将原本5毛钱的“死”股在一天内强行拉高至7元。
前期剧情里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大佬”可以在持股的任何时候在市场上“放出”自己手中的大量筹码,让股价在短期内发生剧烈震荡。
不难想象,在股市里,只要资金实力雄厚、个股的流通盘适当,股价可以在主力的操纵下短期内达到难以想象的价格,导致其他散户投资者出现大幅亏损。
当然,A股与港股在T+1与单日涨跌幅限制方面不尽相同,但本质上并无二异。
所以,散户在资金大鳄面前永远都是菜,要想在这个市场生存,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股价也不是那么好预测的,有时有连庄家自己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说不定一个电话或其他的随机因素,就会改变操作策略,作为第三方的散户又怎么能去预测明天的股价呢?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你懂点技术便能预测明天的股价走势,连下一个20分钟的走势你也基本无法预测。
股市操作的本质是应对而不是预测,投资者更应该将专研技术的精力转向如何进行资金管理和止损,只有这样,才能勉强在这个市场生存下来。
2、别动用公家资金炒股扮演古天乐妻子的叶璇当初为了发一笔“横财”,利用职权之便挪用公家资金入市炒股,最后亏损,触犯法律,公私分明的何智强(古天乐饰)亲自将自己的妻子送进了监狱,让原本幸福的生活发生彻底改变。
其实,像叶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利用公有的资金或者银行的钱入市炒股,结果都铩羽而归,殊不知已经严重触犯法律。
对于投资者来说,你永远不能确保自己能在股市里一定会赚到钱,如果某一天发生亏损而又无力偿还资金,等于将自己送上绝路。
恒生指数历史事件1965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市于1960年代的第一次股灾,主因是广东信托银行挤提事件。
恒生指数在这次股灾跌了四分之一。
随著1960年中华煤气的上市,以及1961年怡和洋行与九龙巴士的上市,再加上因中国大陆的三年困难时期,大量新移民涌入,导致香港股市及香港楼市出现不健康的繁荣现象。
虽然在1961年6月14日爆发廖创兴银行挤提,1个月后董事长廖宝珊受打击因脑溢血猝亡,但由于楼市股市互相追逐,成交额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高,然而却隐伏了香港银行体系的危机。
自恒生指数于1964年7月31日以100点为基数起,曾于1965年1月29日上升至103.53点,半年内只上升3.53%,已显示出市场的忧虑。
在1965年1月26日,小型银行明德银号发生挤提,到1月30日因对地产放款过度宣布破产。
而于2月6日,广东信托银行同样发生挤提,不出两天,2月8日宣布全线停业。
当天下午即波及多间华资银行,包括当时最大华资银行恒生银行,以及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银行,并继续蔓延至远东银行及广安银行,并波及澳门。
香港政府即时安排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无限量出资支持恒生银行、远东银行及永隆银行,渣打银行则支持道亨银行及广安银行。
事件到2月10日暂时平息,广东信托银行最后亦宣布破产。
然而,市面谣言仍然针对恒生银行。
同年4月5日,恒生银行于一天之内失去六分之一的总存款,至4月10日与汇丰达成协议,以5100万港元出售51%股权予汇丰,挤提潮即告平息。
当时全港最大华资银行即变为英资汇丰的附属公司,事后引起各方议论。
同年11月25日由邱德根创办的远东银行再次遭到挤提,汇丰应财政司要求,宣布对该行作出无条件支持,直到1969年该行被万国宝通银行收购为止。
1966年9月15日,汇丰根据财政司的命令接管有财政困难的有余银行,由于这次金融风波,恒生指数由1965年1月29日103.53点下跌到11月30日77.95点,跌幅达24.71%。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一、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股市崩盘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这场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经济体系。
华尔街股市崩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度炒作和财务不正规的行为导致的。
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起的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抵制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并施加石油禁运。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应不足,油价飞涨。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三、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跌幅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在这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2.6%,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股市崩盘。
这次危机揭示了市场过度依赖计算机交易系统和缺乏监管措施的问题。
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多个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遭受重创,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起因于泰国银行业的问题,随后迅速扩散到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危机导致了货币贬值、股市崩盘和经济衰退,对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于对新兴科技公司过度投资和高估价值,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互联网泡沫。
然而,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然下跌并持续下滑,标志着泡沫破灭。
这次危机导致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破产和投资者损失惨重。
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了次贷违约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多家银行破产或被迫接受政府救助。
七、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希腊宣布其公共财政状况严重不稳定,引发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股市回顾历史股灾的教训与启示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股市灾难,对投资者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历史股灾,总结其教训与启示,以期引起人们对股市风险的重视,并探索投资者应该采取的策略来应对未来的市场波动。
一、股灾回顾1. 1929年的大萧条1929年10月,美国股市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崩盘,被称为大萧条。
这次股灾引发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幅度下滑,持续多年。
2.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遭遇了一次剧烈的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当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天内下跌了22.6%,全球股市纷纷受到冲击。
3. 2008年的次贷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动荡。
这场危机揭示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且给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股灾教训1. 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股灾教育我们,投资过程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投资者应该建立风险意识,合理分配资金,避免盲目追涨杀跌,以防止损失过大。
2. 分散投资的必要性股灾告诉我们,对投资组合进行适当的分散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法。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应该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和行业。
3. 长期投资的价值股灾让我们认识到,长期投资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尽管股市会有波动和震荡,但经历过历史股灾的股票最终都能够恢复并创造新的高峰。
因此,投资者应该保持冷静,并坚持长期投资策略。
三、股灾启示1. 加强监管股灾启示我们,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股市的监管,制定更严格的规则和制度,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只有通过更加健全的监管来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股灾告诉我们,投资者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学校和金融机构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股市知识和投资技巧,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规律,减少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3. 适当引导投资热点股灾启示我们,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引导投资热点时应慎之又慎。
1973年世界经济危机—全面滞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使经济迅速发展。
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和有限的市场的矛盾,暂时缓解积累起来。
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斗争导致西方国家发生的石油危机为其重要触发原因。
1973年11月,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美、日、法等国相继卷入。
于1975年下半年渡过最低点,经济转而回升。
此次经济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第四次经济危机,严重程度超过前三次。
其主要表现是:①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8.1%,日本高达20.8%;②大批企业破产,股票行情大跌,美、日、西德等10国两年内资本超过百万美元的公司破产12万家以上,拥有50亿美元资产的富兰克林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股票价格下跌总额达5000亿美元;③失业人数巨增,创战后最高纪录,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全失业人数1975年月平均为1448万,美国1975年5月失业率为9.2%;④物价上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入逆差严重,危机期间物价指数的上升英国为43.9%,日本为32.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入超达203亿美元,国际收支逆差为392亿美元。
危机过后,各国经济没有出现全面高涨,而是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相对停滞,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回顾三百年世界经济历史迄今为止出现的以滞胀为特征(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的严重世界性经济分别是1973年至1975年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9年至1982年第十九次经济危机一般来说,出现经济危机时市场需求减少,消费低迷,导致物价指数下降,CPI降低,高速通货膨胀的现象不会出现,除非某些特殊因素比如战争滥发货币等。
像这种靠年代内驱力带动的高膨胀率在繁荣期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带动的旺盛需求来消化,通胀造成的货币贬值还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来抵消但是危机年代里碰上高通胀的问题,情况就变得尤其恶劣,百业萧条,原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大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面临停工半停工破产倒闭的危险,失业率大幅上升,工作没有保障,工资会福利会缩水减少,而且手中的钱因通胀而变得不值钱。
表9 香港股灾情况表类别香港股灾情况1973~1974年股灾20 世纪60 年代末和70 年初,香港经济迅速发展对股市提出了新的要求。
1969~1971年,香港远东交易所、金融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
在此期间,香港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和成交量迅速增加,股价指数大幅上涨。
1970 年底香港恒生指数为211.9 点,1971 年11 月达到285 点,1972 年上涨到843.40 点。
连续三年的股价大幅上扬,大大滋生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助长了投资者非理性盲目乐观和入市炒作。
香港恒生指数一路狂涨,1973年3 月9 日升至1774.96 点,①比1970 年底上涨了7.4 倍。
这时,股票价格已严重偏离公司业绩,股市下跌已成必然。
从1973 年3 月12 日起到1974 年10 月12 日止,受一些公司伪造股票被发现,香港税务局开征股票交易税和中东战争爆发引起世界性石油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多重影响,香港股市出现大崩溃,香港恒生指数一路狂跌,陆续跌至1973 年3月的1301 点、4 月734.8 点、12 月300 点,并在1974 年10 月12 日下探150.11 点,和前期高位1774.96 点相比,跌幅高达91.54%。
不仅投资者损失极为惨重,而且香港经济和香港股市在此后长达4 年时间内一跌不起。
1982 年股灾1976 年香港经济复苏。
1978 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为香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香港股市在长期低迷后大幅回升,并持续了4 年的上升行情。
1981 年7 月,香港恒生指数升至1810.2 点历史最高点,较1977 年底上涨了3.5 倍。
1982 年,香港经济受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GNP 年增长下降至1.1%;同时,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进展缓慢。
这都影响了香港股市。
结果,香港恒生指数再次大跌,1982 年12 月12 日跌至676.30 点,较1981 年最高点下跌了62.64%。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原创实用版】目录1.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2.1978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3.1980 年,美国汽车工业危机4.1982 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5.1987 年,美国股市大崩盘6.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7.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8.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正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经历了许多次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八次危机大事的年表:1.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次危机源于 1973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导致国际石油价格飙升。
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
2.1978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由于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伊朗 -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国际石油市场供应紧张,石油价格再次飙升。
这次危机加剧了全球通货膨胀,并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3.1980 年,美国汽车工业危机:这次危机主要是由于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和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内部问题导致的。
美国汽车工业的失业率上升,对美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4.1982 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这次危机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拉丁美洲国家的大规模借款。
当美国利率上升时,这些国家无法承受债务负担,导致许多国家陷入经济危机。
5.1987 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这次危机发生在 1987 年 10 月 19 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当天,道琼斯指数暴跌了 22.6%,这是美国股市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暴跌。
虽然这次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短期影响,但经济很快恢复了增长。
6.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始于泰国泰铢贬值,后蔓延至东亚地区。
许多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股市崩盘,导致整个地区的经济陷入困境。
这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依赖亚洲市场的国家。
7.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互联网热潮推动下,许多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
香港房地产三次“熊市”中银行及股市兴衰史作者:厚德载福从二战战后开始考察,香港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至今有过三次较大幅度调整的“熊市”。
我们可以顺便考察下香港银行行业在房地产大幅调整过程中的兴衰成败。
房地产行业作为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比日本、台湾、泰国、美国等国家地区都更为显著。
第一次“熊市”:1965-1968年从1954年开始,香港就进入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
一方面是中国内地迁移过去的居民剧增,也带去相当多的资金。
香港60年代初期,人口就增加到300万。
而伴随的是工业经济的腾飞,1956-1966年,香港制造业工厂数量从2944家增加到了8941家。
财富的积累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香港房地产商推进的“分层置业”和“分期付款”模式都导致了香港战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期间房价的涨幅是很惊人的,在尖沙咀商业区,地段较佳的商铺在1954年一年,房价就翻了1倍。
而当时的香港房地产企业也大幅增加到1960年的接近2000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也有400家之多。
不过这些房地产企业大多在后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了。
例如当时房地产行业的龙头公司:置地、霍英东的立信置业、嘉年地产、廖创兴家族等等,在后面都逐步退出或走向衰亡。
繁荣之后就必然是调整,到60年代初期,市场已经暗藏杀机。
这就是60年代初期香港爆发的银行危机。
起源是1961年的著名华资银行:廖创兴银行被挤兑破产,创始人廖宝珊脑淤血病逝。
为避免进一步的银行风潮,港英政府制定和通过了《1964年银行条例》,首次真正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并设立相应的监管指标。
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针对股本的要求(每家银行必须有500万股本要求),流动资金比例至少为25%,投资股票/房地产不能超过股本加储备积累的25%,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不能超过总额的25%等等。
港英政府的想法很好,但结果却是致命的。
因为香港银行业在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后,积累的问题反而全部暴露出来。
1973年股灾——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股灾从香港恒生指数上世纪70年代的股市示意图可以看出1973年前后股市跌幅剧烈。
《窃听风云2》涉及以1973年香港股灾为代表的香港股市风云,反复出现1973年股灾这个背景。
其实1973年香港股灾就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
从1968年到1973年的近五个年头里,香港股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牛市”,全港人民都沉醉在股票生财的梦里,很多人甚至辞去工作专门炒股,当时政府已经再三提醒民众过多民间资本流入股市,容易引发股市泡沫,但香港股民嗤之以鼻,当年全港股市暴跌,中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最高的1774.96点跌至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最低的150.11点,跌幅91.5%。
股市崩盘,数以万计的股民顷刻之间倾家荡产。
而此次股灾的罪魁祸首之一——大量外资借香港股市长期以来积累的虚高之势,先注资哄抬股价,又在高盘将所有股票抛出,获利离场,导致恒生指数一泻千里。
影片开头层层浮现的字幕如“1965年,恒生指数跌幅24.71%”“1973年,恒指大跌91.54%”一直到“2008年,金融海啸……”,便是涉及了1973年股灾。
此外,地主会几位元老也曾反复提及,其实他们就是靠头脑和理智在1973年股灾中幸存下来的股民,当年股灾爆发时,这几位华人大股东组团救市自救。
股市黑幕交易——为获取暴利或洗钱通过制造股价的剧烈波动,股市幕后操纵者们大发横财。
片中股市黑幕交易是地主会的常用手段。
其实,从股票诞生至今,股市黑幕交易就一直存在,一般情况下能操纵股价的往往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大集团,如某些金融巨头互相串通,运用手头的财势,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促使某些股票在市场上时而狂涨,时而暴跌,从而使他们在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大发横财,而使一些中、小股东在这场恶战中倾家荡产,以此来敛财。
在股票市场中,操纵股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就是一些金融集团利用股市在疲软之时,低价大量买进,然后设法哄抬价格,以便低进高出。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1.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时间:1929年10月24日至10月29日•地点:美国纽约华尔街•事件概述:–华尔街股市崩盘,也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股市崩盘之一。
–股市崩盘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失业率上升,银行倒闭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这次危机促使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措施以恢复经济,也加速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2. 1973年:石油危机•时间:1973年10月至1974年3月•地点:中东地区及全球范围内•事件概述:–石油危机源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战争行动,导致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
–石油价格飙升,全球范围内出现能源短缺和通货膨胀,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
–这次危机引发了能源政策的调整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
3. 1987年:黑色星期一•时间:1987年10月19日•地点:全球范围内的股市•事件概述:–黑色星期一是股市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崩盘之一,导致全球股市暴跌。
–这次危机引发了对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新思考,也加速了电子交易系统的发展。
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间:1997年7月至1998年•地点:亚洲地区,主要影响东南亚国家•事件概述:–亚洲金融危机起源于泰国的货币危机,随后波及到东南亚其他国家。
–危机导致货币贬值、股市崩盘、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许多企业倒闭,失业率激增。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援助并推动了相关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5.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间: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地点:美国及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股市•事件概述:–互联网泡沫破裂是指因为投资者对互联网公司高估价值而导致股市崩盘。
–许多互联网公司破产,投资者损失惨重,科技股市陷入低迷。
–这次危机促使投资者更加审慎,也推动了科技行业的整合和重组。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间:2008年9月至2010年•地点:全球范围内,主要影响美国和欧洲国家•事件概述:–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随后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
历次股灾情况汇报
股市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市场,其波动对经济和投资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股市曾多次发生股灾,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对历次股灾情况进行汇报,以期对当前和未来的投资者有所启示。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是20世纪最著名的股灾之一。
当时,股市出现了持续的下跌,导致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这次股灾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失去了财产,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是另一次严重的股灾。
当时,美国股市在一天内暴跌22%,引发了全球股市的恐慌性抛售,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次股灾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股市的风险和波动性,加强了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近年来最严重的股灾之一。
次贷危机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信贷紧缩,许多金融机构倒闭,股市大幅下跌。
这次股灾不仅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公司倒闭,失业率飙升。
从历次股灾可以看出,股市的波动和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投资者应该对股市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做好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股市的监管和风险防范,避免股灾对经济和投资者造成过大的伤害。
总之,历次股灾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股市的风险和波动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都需要吸取教训,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以避免类似的股灾再次发生。
希望本文的汇报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全球历史上有名的股市崩盘历史,1929年,美国股市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10月21日的386点,疯狂跳水至198点,1个多月的跌幅高达48%,在经历短暂反弹后再度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跌幅高达90%。
1987年,美国股市再度遭遇毁灭性打击,10月19日一天之内,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点,跌幅达%。
创下近半个世纪来的最大跌幅,随即,这场股灾如同瘟疫一般传导至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
香港恒生指数当日下跌11%,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被迫采取停市四天的异常措施;日本日经指数在19和20两天下跌4446点,跌幅近17%;19日,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下跌了11%;德国、等股市也大幅下跌。
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出现大幅下跌。
1973年,香港股市遭遇股灾,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的点,大幅暴泻到1974年12月10日的点,历时共一年零九个月,跌幅高达%。
90年代初,日本股市遭遇历史上最为巨大的一次股灾,1989年12月31日,日经指数达到了辉煌的高点38915点,但是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风云突变,股市出现跳水式崩跌。
到1990年10月份股指跌破20000点。
1992年4月1日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再降至14309点。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宣告破灭。
90年代初日本股市的暴跌同样传导至相隔不远的台湾,从1990年2月台北股市的最高点12682点,到止跌的2485点,在8个月内跌掉了10000点,跌幅高达80%。
时至今日,台湾加权指数依然在8000点左右徘徊,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高点。
1997年5月,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突袭东南亚,东南亚股市随后开始了跳水式集体暴跌,到1997年8月底,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股指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5%、36%、%、%、%。
1973年股灾——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股灾
从香港恒生指数上世纪70年代的股市示意图可以看出1973年前后股市跌幅剧烈。
《窃听风云2》涉及以1973年香港股灾为代表的香港股市风云,反复出现1973年股灾这个背景。
其实1973年香港股灾就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灾。
从1968年到1973年的近五个年头里,香港股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牛市”,全港人民都沉醉在股票生财的梦里,很多人甚至辞去工作专门炒股,当时政府已经再三提醒民众过多民间资本流入股市,容易引发股市泡沫,但香港股民嗤之以鼻,当年全港股市暴跌,中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最高的1774.96点跌至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最低的150.11点,跌幅91.5%。
股市崩盘,数以万计的股民顷刻之间倾家荡产。
而此次股灾的罪魁祸首之一——大量外资借香港股市长期以来积累的虚高之势,先注资哄抬股价,又在高盘将所有股票抛出,获利离场,导致恒生指数一泻千里。
影片开头层层浮现的字幕如“1965年,恒生指数跌幅24.71%”“1973年,恒指大跌91.54%”一直到“2008年,金融海啸……”,便是涉及了1973年股灾。
此外,地主会几位元老也曾反复提及,其实他们就是靠头脑和理智在1973年股灾中幸存下来的股民,当年股灾爆发时,这几位华人大股东组团救市自救。
股市黑幕交易——为获取暴利或洗钱
通过制造股价的剧烈波动,股市幕后操纵者们大发横财。
片中股市黑幕交易是地主会的常用手段。
其实,从股票诞生至今,股市黑幕交易就一直存在,一般情况下能操纵股价的往往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大集团,如某些金融巨头互相串通,运用手头的财势,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促使某些股票在市场上时而狂涨,时而暴跌,从而使他们在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大发横财,而使一些中、小股东在这场恶战中倾家荡产,以此来敛财。
在股票市场中,操纵股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就是一些金融集团利用股市在疲软之时,低价大量买进,然后设法哄抬价格,以便低进高出。
一般在哄抬股价的过程中,仍在不断买进,并散发各种似是而非的谣言,以引诱散户跟进,从而使股市形成一种“利多”气氛效应,待股价达到相当高位时,再不声不响地将低价购进的股票卖出,这样大进大出就赚取了巨额暴利。
相反的,某机构也可以在股价高峰,不断卖出,并设法压底行情,造成一种股价下跌的气氛,等股价低到某一价位时,再把高价卖出的股票全部买回,以达到高出低进的目的,这一出一进就可使操纵者获取暴利。
在《窃听2》的后半段,吴彦祖、古天乐、刘青云联手炒高749股票,使市值从0.5元哄抬升至7元,也属股市黑幕交易,最后刘青云因涉案被判入狱半年。
在片中还有另一个手段,即几位地主会大佬互相串通好,哄抬股价不为吸引民间资本,而是为了洗白中东和车臣的黑市资金,其实是一种通过控制股市资金流转的洗钱手段。
幕后金融组织——虚拟“地主会”
片中的“地主会”虽然是虚拟的幕后金融组织,但世界上确实存在很多这种幕后金
融组织,成员一般都是秘密富翁或者财阀,通过金融手段控制股市升降。
在《窃听风云2》中,名为“地主会”的神秘组织由曾江、骆应钧、江毅等五个有
钱大佬组成,在1973年香港股灾时,他们曾靠头脑和理智联手救市,相互串通,随意控
制股价。
三十年来,他们主宰了香港经济体系的兴衰成败,运用金融手段控制股市升降,
拯救了不少将要倒闭的小企业,从曾江挂在嘴边的那句“我们出事了,整个香港都会垮”
《窃听风云2》中的“地主会”通过秘密手段控制股市,对香港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足以看出这一神秘金融组织的影响力。
但是发展到后来,昔日的救市英雄却走入资本的灰色地带。
1973年,“地主会”成员曾经联手打击老外,保护香港本地股市,但是后来他们变成和当年老外一样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甚至为了利益加害合作伙伴。
股票经纪人——投资人不直接买卖通过经纪人交易
《窃听风云2》中刘青云饰演的股票经纪人负责整个“地主会”的日常股票交易。
《窃听风云2》中刘青云饰演的“罗敏生”便是股票经纪。
股票经纪人亦称证券经纪人,他们最熟悉股市运作的手段和招数,是股市交易的直接参与者,是为投资者提供股票、债券交易服务的个人或机构。
经纪人以赚取佣金为目的,他们进行的大部分交易为代理业务。
在国内,证券经纪人指在证券交易所中接受客户指令买卖证券,充当交易双方中介并收取佣金的证券商。
他们的职责是在证券交易中,代理客户买卖证券,从事中介业务。
这就是说,在证券交易中,多数的证券投资人相互之间不是直接买卖证券的,而是通过证券经纪人来买卖证券的。
不过,股票经纪受证监会等多方监控。
刘青云在片中饰演一个股票操盘手,是身居金融要职、出入驾驶名车、与神秘力量关系密切的股市才俊,可以称得上一刹那之间翻云覆雨千万资金进出。
他负责“地主会”的日常股票交易,透过买进卖出为地主会盈利。
在电影中他还现场表演怎么把100块变成3000多块。
刘青云买外卖没零钱,于是古天乐为他垫付了100块,刘青云便替古天乐开了个户头,用100块作为资本炒股,一下午时间这个户头的资金便增到了3000多块。
货源归边——即大量股票由小数大户持有
曾江饰演的同叔在电影中提出了“货源归边”的概念。
曾江在电影中曾提到过“货源归边”这一手段。
货源归边是香港股市的常用名词,是指大众散户持有的某只股票被大户(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慢慢买入及收集,即大量股票由小数的大户持有,股价的走势自此由大户操控,轻易炒上落,所以有些人深信货源归边的股票有机会在短期内暴升。
不过,若大户大量沽货,很容易造成股价暴跌。
影片后半段的高潮就是关于货源归边的,吴彦祖为报父仇,利用手中的证据,要挟曾江与他合作炒高749股票。
曾江本以为5000万股749只需要2000多万资金即可以搞定,没想到吴彦祖事先给他挖好了坑。
749是死股,市场上每天只有几千股放出来,大股东都是吴彦祖父亲所有的老人院成员,当时每股749股票市值只有0.5元。
吴彦祖先从股东手里收购了5000万股749股票,再由古天乐饰演的警察代为抛售,分多批放入股市,然后刘青云大量收购,形成强烈的供求关系,一步一步涨价,最后被炒到每股7元,一时赚了三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