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黄帝内经》-学养生之道
- 格式:ppt
- 大小:6.08 MB
- 文档页数:2
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人同处于一世,然寿有长短,有寿逾天年,也有半百而殂,何者?排除天灾人祸,先后天不同也。
一、先天因素:人之先天,源于遗传,受之父母,根于宗族,无法改变。
宗族昌隆,父母敏健,孕育得当,足月分娩,则身体康健,反之则羸弱多病,寿难久长。
二、后天养生:若想益寿延年,先天无法改变,我们就要通过后天调摄,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调理生机,条畅气血,平衡阴阳,和调脏腑,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以下我们从心境、环境、时节、呼吸、气功、饮食、起居、医药及理疗九个方面概述后天之养生,谓之“后天养生九篇”。
1、后天养生之心境养生篇益寿延年,良好的心态是首要的。
心态不平和,会致气机不调,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怒使气上,喜使气缓,忧使气郁,思使气结,悲使气消,恐使气下,惊使气乱。
气机不调则易伤损五脏,过怒会伤肝,过喜会伤心,过思会伤脾,过悲会伤肺,过恐会伤肾。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思想去看待,以超然的胸怀去面对,这是养生的第一要求。
为人处事要怀有慈善之心,豁达包容,待人以宽,仁孝感恩,敬老爱幼,行善积德,回馈社会。
举凡长寿之人,多有一颗平和仁爱的心,能笑口常开,对所有的事情都能不急不躁,泰然处之。
宽宏大度是养生之本,心底无私是长寿之道,自古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者无有长寿。
有容乃大,无愧自安,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境高远者,淡泊宁静,心胸开阔,去留从容,宠辱不惊,不争名在朝,不争利在市。
知足常乐,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情志无过,以此养生则益寿延年。
2、后天养生之环境养生篇古语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则地灵人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则人多长寿。
据世卫组织统计,长寿区域多符合上述的条件,如中国江苏的如皋,中国广西的巴马、中国新疆的和田、海南三亚的南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这些地区水土良好,空气清新,适合生活居住。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中医养生之道借鉴《黄帝内经》的意义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它提出了“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精气神充足”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了中医养生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导致身心失衡。
通过借鉴《黄帝内经》的原则,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保持阴阳平衡;通过适当的运动,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通过调节情绪,保持精气神的充足。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医养生,也适用于现代人的健康保健。
其次,《黄帝内经》提出了养生的具体方法。
它详细介绍了针灸、推拿、草药等中医疗法,这些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经络,舒缓筋骨,促进血液循环;草药可以通过调理脏腑,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这些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借鉴《黄帝内经》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养生的时间和环境。
它指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春季是生发之时,适宜进行调养;夏季是长养之时,适宜进行锻炼;秋季是收敛之时,适宜进行养肺;冬季是藏伏之时,适宜进行养肾。
此外,它还强调了养生的环境,比如要避免寒冷、湿气等不良环境对身体的影响。
这些观点在现代养生保健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养生方式;在选择居住环境时,考虑空气质量、水质等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养生环境。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养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引言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
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
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
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2.2 保持心情愉悦,心胸开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集中了古代医学家对养生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在这部经典中,黄帝内经阐述了养生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读。
一、养生的概念养生在黄帝内经中被定义为“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过程。
黄帝内经认为,身体的健康与周围环境、饮食、运动等多个因素有关。
因此,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均衡饮食黄帝内经强调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根据经典中的观点,饮食应当根据个体的体质、季节和地域特点进行调整。
其中,五谷、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搭配要合理,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以时食”和“不嗜滋味”两个原则,即饮食应该遵循季节和自然规律,并避免偏食和过食。
三、适当运动黄帝内经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通过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
然而,黄帝内经也强调了运动的方式和节奏的选择。
个人的体质和年龄应该根据来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不宜过度运动或者长时间不运动。
四、调节情绪情绪状况对于身体的健康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调摄的观点,认为通过调节情绪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负面情绪如愤怒、忧虑和悲伤等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调节情绪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五、合理作息黄帝内经认为,合理的作息安排是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修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根据古人的观点,早晨起床、午休和晚上睡眠的时间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结语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和方法。
通过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调节情绪和合理作息等多个方面的调整,我们可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然而,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只有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能真正起到养生的效果。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其中记载着丰富的摄生之法和养生防病之道,它是古人经过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而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本文就《内经》关于养生的要点予以。
2.起居养生《内经》认为起居有常,坚持良好的作息制度,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才能神气安顺,健康长寿。
主张“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使“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素问·上古天真》)并提出应根据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在作息时间上要做相应的调整,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素问·四气调神》)。
3.饮食养生饮食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
但是一定要注意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五味偏嗜。
如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肠胃,影响健康。
《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同时不能饮食偏嗜,如长久偏食五味,就会使脏气偏胜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或早亡。
应饮食调和适当,“谨和五味”,就可以延年益寿。
5.形体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和于术数的意思是正确掌握和运用各种养生技术,如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
不难看出,《内经》是非常重视锻炼,人们要想有强健之体力,要想延年益寿,就必须重视形体锻炼,只有形体健康,精神健旺,形体和精神都均衡健康,才能享受天赋与人应有的寿命。
总之,《内经》的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对人类养生保健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牢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学习、理解、应用它的同时,要不断地将它丰富,为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读书心得(精选5篇)黄帝内经养生读书心得(精选篇1)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
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
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
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
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
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
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
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黄帝内经》养生大道《黄帝内经》养生大道(3)完美人生的美丽过程: 黄帝的一生《黄帝内经》的开篇第一段,在黄帝开始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对生命、对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对黄帝做了一个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史记·五帝本纪》里面也是这么描述黄帝的。
黄帝一生下来就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很神灵很神奇。
在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在他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非常敏捷;成人了就登上天子之位。
这是《黄帝内经》开篇的描述。
很多人一看就觉得这是神话、是传说。
有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注意,其实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在说黄帝的,也同样是描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它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人生过程的写照。
这里把黄帝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至少前三个阶段我们人人如此。
第一个阶段“生而神灵”。
小孩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状态?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是手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的。
刚出生的小孩握拳有个特点,是把拇指扣在里面,然后握着拳。
为什么握着这么一个拳来世上,为什么不是散着手出来,这就是要保持着一个神灵,在胎儿时期就是这么握的。
拇指扣着的地方刚好是心经的少府穴,心是藏神的,心主神明,说明婴儿是内含神灵的,神气不外泄的。
我们再想一想,当一个人年老去世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是“撒手而归”,撒开了手,就没有神灵了,神灵散掉了,所以人就死了。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都神灵?小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最有灵气的时候。
老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子说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却很坚固。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生下来都能说话,而是指一生下来就能说人话。
我们试想一想,小孩生下来刚开始有一点懂事的时候、会说话的时候,都在说什么话?他们总是在问妈妈:“妈妈我从哪里出来的?我从哪里来的?”有的孩子还会问:“妈妈,人会不会死啊?死了之后到哪里去?”总是问这种问题。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皇帝内经呼吸法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立论的最大特点在于透过天人关系,对气的范围及涵义做了多层次的分析,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观点出发,阐述自然界与个体生命之间的运化规律。
下面给大家分享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喜欢养生的朋友值得一看哦。
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怎么通过呼吸来养气?”岐伯认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
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把呼吸放慢,并不是指一大口气一大口气地呼吸:而是要有意地关注呼气和吸气,不用太在意呼吸本身,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关注腹部的升降起落就可以了。
升起的时候腹部隆起到顶点,收缩也是收缩到极点,这样就会把呼吸放慢。
起落一开始要用点力,渐渐地,就不必用力,非常自然。
慢呼吸一组做60次,每天至少要做2组,然后逐渐地让其变成一种自然的呼吸。
慢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
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呼吸周期保持6.4秒可延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匆匆忙忙上班、风风火火出行,就连喘气的频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
最新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
殊不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
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
《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慢呼吸养生,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
深,深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开始呼吸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然,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
中华宝藏《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养生智慧)智慧)9944">[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則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译文]: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
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
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
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
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
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
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黄帝内经养生心得体会篇一:`读《黄帝内经》-对养生的感悟读《黄帝内经》——对养生的感悟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心得体会正文:《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名著,我国四大名著之首。
其内容包含的知识博大精深。
我读《黄帝内经》已有半年了,对养生这部分稍有体会,心得算不上,只是对其有些许感悟罢了。
《黄帝内经》在养生这方面极为重视。
在《素问》中,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原则,可见对养生的重视。
《内经》中对养生的思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人为本。
《内经》中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自然中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们。
所以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来养生。
而人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身体的内部保持平衡,就像阴阳一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不会生病而达到养生。
我对于《内经》中养生的感悟主要在于这几方面:“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原则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从那时起他们便意识到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们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并通过正确的养生保健之法如导引、按摩等来调养身体。
那么古人们优势如何“法于阴阳”的呢?一是顺应四时变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到“春三月,此谓发陈。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夏三月,此谓番秀。
??使志勿怒,??若所爱在外。
??秋三月,此谓容平。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
冬三月,此谓闭藏。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四时之气本于天,人们顺应四时以养生,体现了人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
二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做手足不如右强也。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重磅人事以养五脏。
”九州之大,其九州九气各不相同。
人们所居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其养生的方法也不同。
从《黄帝内经》学中医养生之道中国人讲情义,说“为哥们两肋插刀拼了性命”,他不会说“拼了生命”。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写的是性命,他不说“苟全生命于乱世”。
实际上,以诸葛亮的本事,在当时完全可以北走魏,东奔吴,在曹操或孙权处谋个一官半职,以安享天年。
但他没有,他就跟着刘备入西蜀不毛之地,这就是性情使然,这就是性命与生命的区别。
孟子说过:“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从生命角度来讲,牛也好,狗也好,人也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个的生命。
人也是,从饮食从物质上讲人和人也是没什么区别的,人的区别在于性命、性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
换句话说,一个脑死亡的人,生命还在,性命却没有了。
这就是生命和性命的不同。
懂得了这些,那么养生就不仅仅是今天吃点什么、明天喝点什么。
孔令谦养生箴言:养生不仅仅是养护生命,同时也是在养护你的性命,是和你的人生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这样的问题了。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首务在养心,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性情。
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一个良好的德性,如何能够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中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养性之理。
”长寿老人大多性格开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人发生争执,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计较。
其中的秘诀就是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不怀恩怨,甘于淡泊,修身养性,与世无争。
所以中国自古有“仁者寿”之说。
一个做亏心事的人,夜不能寐,担惊受怕,他能长寿吗?可见“仁”这个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仁”其实也是人的本质。
孔子说,“人者仁也”,人就是“仁”,是善,善也。
养生,是一种心态。
读《黄帝内经》,悟中医养生之道张克伦;陈洁【摘要】《黄帝内经》由阴阳范畴形成的阴阳学说构筑了中医辩证逻辑体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认为阴平阳秘是机体最佳的稳态,通过调理阴阳达到机体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与健康。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年(卷),期】2012(041)003【总页数】3页(P155-156,143)【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平衡;养生【作者】张克伦;陈洁【作者单位】榆中县中医院,甘肃兰州730100;榆中县中医院,甘肃兰州7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71《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为指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通过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调养饮食与情志,全面地调摄形与神,以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提升生命质量[1]。
故认真学习《黄帝内经》,究其理论,悟中医养生之道。
1 顺四时以养生中医养生学起源《内经》,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医养生学体系,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
《素问》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节制房事”、“劳逸适度”、“保精宁神”等理论是中医养生立论之准绳。
人始于自然,从于自然,终于自然,本为自然。
中医学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皆说明人是整体的、人与自然是不能分割的。
凡天地间上下四方的万物都和天气是相通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是说,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运动的结果,不仅影响着自然界,同时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影响着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