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塑造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是啊!通过媒体等一系列的报道中,我们也确实看到“某某”学生因学习不好或什么原因心理压力过重而离家出走或自杀的报道也不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对于他们成长和成才都有积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的参与,身体力行这一特点,刻意按排艰苦的环境,(比如,在海南省第二届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吴艳红老师按排的教材——“抗洪抢险”游戏中播放着雷雨交加的音乐,让学生背着沙袋过小坝接力堵住河流的那一幕和在游戏中学生们的那股奋勇直前的劲和不怕脏、苦的精神让我至今难忘,通过这个游戏不但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而且营造的紧张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我们也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治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让学生感受到“学会了”的愉快,“提高了”的欣慰,“成功了”的喜悦,“增长了”的兴奋,“获胜了”的开心和自豪,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锻炼,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在体育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由于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在活动中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合作,学生对集体间的竟争和
对抗,胜与负的结果比较敏感,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情感流露更真实,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因此,作为教育者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的交友,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活动“队形队列”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球类、“拔河”游戏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与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学会与他人共处,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要和大家协同共进,增强凝聚力。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在体育教学这一直接接触的活动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很快会暴露出来,比如400米跑,面对这么长的距离,能跑第一吗?能否超过别的同学呢?谁跑最后呢?又如跳山羊能跳过吗?谁跳过了呢?谁没有跳过呢?同学们一目了然;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抓住这一客观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能有所提高,循序渐进以达到成功。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不断提高、成功中获得自信。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提高、成功,再失败、提高、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和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体育,才能形成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体育教学就能充分地发挥她的作用,展示她的魅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