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与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公共政策执⾏的⼏种理论模型公共政策执⾏的⼏种理论模型在业已建⽴起来的政策执⾏模型中,⽐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模型主要有以下⼏种:(⼀)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过程》⼀⽂中提出了⼀个描述政策执⾏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过程模型如下:史密斯的政策执⾏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
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形式;(2)⽬标群体。
它是受政策影响⽽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形式的那些⼈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机构。
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的单位;(4)环境因素。
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或受政策执⾏影响的那些因素。
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必须通过这个通道。
不同的⽂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配作⽤。
”史密斯的政策执⾏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必须具备⼀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机构、⽬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
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机关的结构和⼈员、主管领导的⽅式和技巧、执⾏的能⼒与信⼼,⽬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 [118]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中提出了政策执⾏的互动模型。
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标或⼿段进⾏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为调适的程度。
第四节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
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
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
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
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
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
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
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
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
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
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
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
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社会制定的各种规则、措施和行动计划,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共福利。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是简单的行政活动,其需要依据政治环境、法律法规和社会需求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研究,才能确定最适合的政策方案。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政策制定的基础,政府通过考虑各种因素,如选举周期、政治稳定性和政治意愿等来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向。
政策方向应符合政治环境的要求,并获得立法机构和公众的支持。
2.社会需求。
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
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需求,发现社会问题,并确定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方案。
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公众的满意度,政府应定期进行社会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政策。
3.法律法规。
政策制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政府要考虑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的要求,确定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
政策制定涉及多个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政府需要在制定过程中积极与各利益方沟通,制定合适的政策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策制定的延续,它是政策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
政策实施的难度在于政府的管理,政府必须合理地依据政策原则进行管理和调整,利用各种手段推动政策的实施。
1.政策计划。
政策计划是指实施政策时制定的详细规划。
政策计划必须考虑到实际情况,并且符合政策目标。
政策计划的制定要重视细节,针对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措施和计划,使政策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2.宣传教育。
政策实施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政府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为政策实施提供舆论支持。
政府应注意宣传教育的时机和方式,充分考虑公众需求,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3.管理评估。
政府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评估体系,对政策的实施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政府应加强统计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实际数据反映政策效果,不断调整政策措施,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浅析公共政策的执行手段及其有效利用内容摘要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及其手段的有效利用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字: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 将公共政策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①。
而政策执行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执行手段的多样性。
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消除阻碍政策目标实现的各种干扰,保障政策执行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
主要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等特点。
(二)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①公共政策执行力度和效度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11期.第232页15行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行政手段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性,行政手段容易做到协调统一,令行禁止,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紧迫的,爆发性的问题。
行政手段对上级机关的要求较高,上级如有失误将会导致连锁反应。
另外,执行过程中的无偿性和下级的被动地位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把行政手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滥用。
主要特点是:权威性、强制、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原则和模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公共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我们认为,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2.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具有如下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影响的深远性(5)手段的强制性3.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最重要、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得以实现。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公共政策正确与否、质量优劣、时效有无都必须经过政策执行才能得到检验。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政策执行过程中反馈过来的实践经验与政策信息,是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和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参考。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1.忠实原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
3.政策执行坚持法治原则,有利于实现政策执行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政策执行坚持创新原则,就是要求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5.政策执行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尽可能减少政策执行成本,保证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一)政策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多种政策执行理论:1.行动理论将政策执行视为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的行动;2.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3.因果理论将政策看作一种假设,将政策执行看作是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的地图,关注政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管理理论强调政策执行是一种管理过程;5.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6.系统理论将政策执行理解为政策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
第六章 公共政策执行主要内容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价值途径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创造性执行政策的问题政策执行工具第一节 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一、政策执行的含义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两大学派的观点:行为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导向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得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二、政策执行的特征1、对象的适用性2、执行的灵活性3、执行的有序性4、过程的动态性5、执行的协调性6、执行的时限性7、途径的多样性三、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1、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2、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3、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4、思想诱导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四、政策执行的功能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环节2、检验政策成效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第二节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研究途径一、政策执行的主要理论模型1、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理想化的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环境因素2、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3、美国政策科学家巴达奇的博弈模型4、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5、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尔的执行综合模型二、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4、工具选择途径第三节 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1、政策颁布所谓政策颁布,就是下达实施政策的指令。
政策颁布以政策的合法化为前提,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有两种形式:1、用内部文件形式下发到有关机关;2、通过大众传媒、机关报刊等形式公布于众。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府根据立法和决策结果,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通过组织资源和行动来实现政策目标,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共服务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策实施的最后一环,决定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成功与否。
本章将从政策执行的原则、要素、方法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策执行的原则1.党的指导原则: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遵循党的领导、党的纪律,确保政策执行符合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2.均衡原则:要确保公共政策的执行,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地区之间,不偏不倚,不现象,不因地制宜,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
3.科学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包括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监督,为政策执行提供科学依据。
4.可持续原则:政策执行要有持续性,不能停滞不前。
政策执行需要提供持久、可持续的支持,以确保长期发展。
5.公正原则: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避免滥用权力、不当干预和不合理规定,保证民众的合法权益。
二、政策执行的要素1.领导与管理:政策执行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构和人员,负责监督、指导和管理政策执行工作,确保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
2.资源和能力:政策执行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支持,以及具备执行相关政策的能力和技术。
3.组织与协调:政策执行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同时,要加强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形成政策执行的合力。
4.监督与评估:政策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困难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
评估政策执行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
三、政策执行的方法1.制定具体措施:政策执行需要根据政策目标和方针,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工作计划,明确行动步骤和时间节点,确保政策执行有条理、有计划。
2.加强宣传和培训:政策执行需要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参与度。
同时,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政策执行的能力和素质。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引言公共政策作为国家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机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点和瓶颈,同时,需要注重公众参与,及时的反馈和调整政策,以实现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公共政策制定1. 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利益,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发展和稳定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和决策的总和。
公共政策在制定时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
2. 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4个相关步骤:问题识别、政策设计、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
(1) 问题识别政策制定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和问题影响的程度。
在这个阶段,政策制定者需要从多个渠道得到关于问题的详细信息,并分析它们,确定问题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对问题的定性、定量分析,确定问题的本质。
(2) 政策设计政策设计是指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情况,制定详细、具体的政策方案,确定目标、手段和实施方法等。
政策设计阶段的重点在于确定政策目标以及构建政策的实施框架。
(3) 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将制定的政策方案付诸实践并实现目标的过程。
政策实施涉及到资源配置、组织管理、监督、检查和反馈等问题,需要针对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4) 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对政策的效果、效率、公平性和可行性等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估的目的是提供政策制定、实施和改进的反馈,为政策的调整和修正提供支持。
3. 公共政策制定难点和瓶颈随着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众多的难点和瓶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观念和体制转变缓慢政策制定者难以从旧观念的束缚下彻底摆脱,政策制定中的体制机制也未能真正适应各种不同类型政策的各种限制和需求。
(2) 实际效果缺乏可靠的评估目前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效果评估不足,无法真正得出政策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结论。
请简述公共政策的过程。
一、政策制定政策系统的运行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它是指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
概括来说,政策制定主要包括以下过程:1.政策问题的认定公共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须认定什么是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由社会问题转化而来。
社会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①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
社会问题首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情况,当人们感到问题的存在时必定有某些具体的事实呈现在眼前,如出生率、人口数、犯罪案件等。
②它是被感知的。
一种情况事实上已存在,但不为人们所感知,仍不构成问题。
③它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
社会问题必定是公共问题,它必须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并为他们所感知,而且具有一定的严重性。
④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
⑤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
⑥团体活动过程。
政策问题往往是团体的冲突,只有通过团体或社会的多数人对问题一再界定的过程,才能产生一个为多数人认可的问题。
政策问题也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进入政府议程。
2.公共政策议程公共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分为如下两大类: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前者是指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意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一项公共政策问题。
后者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试图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3.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合法化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优化的过程。
公共政策方案规划可能是由立法机关的专业委员会来完成的,也可能是由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来完成的。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执行内容提要: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把决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从一定程度上,比政策的制定更复杂、更困难。
政策的执行直接决定着公共政策内容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的依据;政策执行是修正、补充和改进政策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的效果与影响又是形成新的政策的基础。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主要有:过程理论、调适理论、博弈理论以及综合理论模式。
公共政策能否成功的执行受到客观环境、执行人员、执行对象、执行资源以及政策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是由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制定计划活动以及一般的准备活动,如思想动员、组织落实、物质准备等内容),实施阶段(包括指挥、沟通、监督与控制)以及总结阶段来组成。
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与引导手段等。
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概述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把决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独立性。
传统的公共行政认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官僚组织的职责。
这种观点认为政策的执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
其特点为:①政策执行是政府组织的单方面事务。
②政策执行是一种闭合结构,是政府组织自身的权力分配与关系的调节。
③政策执行者与执行对象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④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是由政府组织自身由上自下的控制。
以上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偏颇。
实际上公共政策执行既是政府组织的重要职责与任务,同时它又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互动的结果。
其特点为:①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种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结合与互动过程。
②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开放链。
不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民众与社会的参与,同时在执行过程中更需要民众与社会组织的参与。
③政策的执行者对执行对象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又有相互之间的协调、共识、与妥协。
政策执行的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①政策执行为科层制的控制过程;②政策执行是上下阶层的互动过程;③政策执行是政策与行动相互演进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与过程.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
第四节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
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
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
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
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
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
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
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
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
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
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
一、公共政策的概述(一)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任务,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和发布的、用以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准则或指南.这个定义突出强调了四点:(1)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党和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一种政治措施或政治工具;(2)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3)公共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分配的问题,所有公共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因此,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如社会稳定、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元政策:是指规范与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总政策:是指政策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的、对一个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政策.也常常被人们称为”战略决策"。
基本政策: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为维护和协调事关国家全局和整体利益的,而对社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发展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行动准则。
具体政策:一般是指中下层公共管理部门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为解决特定问题所规定的行动目标、任务和准则.(三)公共政策的功能1.指导功能:公共政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2.协调功能:公共政策对公众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调节、调适功能。
3。
控制功能: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能从公共政策中获益的社会公众通常有以下几类:(1)与政府的主观偏好相一致的公众.(2)能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公众。
(3)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公众。
5.推动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1、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含义: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特点: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行为的能动性、手段的权威性。
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得以实现。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试分别论述第一代、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优缺点?试述执行研究整合路径的主要模型的变量关系以及施柏丽划分的府际运作关系类型。
第一代:这种政策执行研究的优点在于正确地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求政策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的意志,忠实地实现上级的意图和目的,拓宽了政策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行政效率;并指认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因而也为后来所谓的府际间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②但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也存在着很多缺点:(1)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过多地关注与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设定和方案规划,容易忽视其他基层组织、地方执行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要求完美的、天衣无缝的政策方案,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3)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且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难以实现。
(4)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偏重于个案研究,存在着局限性。
(5)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强调层层节制的科层制,不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容易引起基层组织的反弹。
(6)该研究路径忽略政策执行者的内在世界与价值观都是值得检讨的缺失。
第二代:优点在于:一方面它纠正了自上而下路径忽视其他行动者重要性的问题,强调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互动性,要求政策执行者参与到政策制定当中去,有利于调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使公共政策更符合实际;而另一方面,自下而上路径要求给予基层组织和官员自由裁量权,有利于使其应对复杂的政策情景。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与过程.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
第四节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
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
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
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
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
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
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
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
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
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
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
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
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
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
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
确定政策执行机构。
这是组织准备中首要的任务。
常规性、例行性政策的执行,应由常设的执行机构承担,不必另建机构,但有时也可用提高常设机构地位的方式或者改组机构的方式来保证政策顺利进行。
如果遇到非常规性或者是紧急而重大的牵涉面较广的政策,则可组建临时执行机构,但应在政策目标实现后予以撤销。
选人用人。
从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来说,要求具有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善于用人,做到人尽其才;具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讲求工作效率,善于从实际出发,采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方式方法,有步骤、有次序地推行政策实施。
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
这些法规应包括:①目标责任制;②检查监督制度;③奖励处罚制度。
5 、政府实验
政策实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政策实验一定要按照科学方法来进行,其步骤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 1 )选择实验对象。
( 2 )设计实验方案。
( 3 )总结实验结果。
6 、全面实施
政策的全面实施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具体、最广泛的一个环节。
全面实施政策要求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的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
上述诸环节构成政策执行的功能活动过程。
只有每项功能活动都做好了,政策执行才能顺利进行,政策方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
二、政策执行再决策
1 、什么是政策执行再决策
所谓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政策执行再决策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①它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而非执行任
务完成之后;②它属于政策微调和政策变通的范畴,它意味着对政策方案的个别补充或修正;
③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同一个政策问题;④它是实施过程的部分中断,仿佛又局部地回复到了政策制定的初始阶段,结果是现行政策方案变得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2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根据
( 1 )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 2 )政策环境的变化。
( 3 )人们认识的变化。
( 4 )政策偏差的产生。
( 5 )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3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分类
根据再决策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的哪一个阶段,可以分为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根据再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惯常出现以及再决策所产生的效果是否确定,可以分为常规性再决策和非常规性再决策;根据再决策所产生后果是否与原决策保持方向、目标上的一致,可以分为突破型再决策和追踪型再决策。
( 1 )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
现场再决策是指政策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随时随地对政策执行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和决定解决政策问题的新办法,并针对政策执行偏差,制定纠偏措施,使正在实施的政策向规定的目标迈进。
反馈再决策是对针对政策执行的阶段性效果而进行的再决策,它是指政策执行进行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的目标时,再衡量一下能否有效地最终实现政策目标,以此作为指导或纠正将来行动的基础。
( 2 )常规再决策与非常规再决策。
常规再决策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例行决策,这类再决策通常有章可循、有程序可依,其解决问题的效果基本上是有把握的。
非常规再决策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针对偶然发生或首次出现的问题所做的决策,由于无先例可循,因此是否有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尚有待检验。
( 3 )突破型再决策和跟踪型再决策。
突破型再决策是指再决策已经完全改变现行政策的方向和目标;跟踪型再决策是指再决策大体保持现行政策的方向和目标,仅对其作适度修正。
4 、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
( 1 )实事求是原则。
( 2 )时效性原则。
( 3 )信息原则。
( 4 )民主原则。
( 5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
( 6 )宣传解释的原则。
( 7 )动态原则。
三、政策执行的资源与手段
(一)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既定的政策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与主观条件。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目标导向的,据此,政策执行理所当然地要运用公共资源。
与此同时,人们理所当然地要根据公共资源的投入量与政策效果之比,进行关于特定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
因此,政府在特定政策执行项目上提供的公共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或者政策执行主体实际获取的公共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既构成了有效执行政策的条件,又构成了检验政策执行效果的一项评判标准。
具体而言,政策执行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费和人力
2 、信息
3 、权威
4 、执行保护
执行保护是指执行机构和人员在法律通则的范围内执行政策,其机构、人员和工作的权力依法受到保护。
执行保护至少包括人格保障、身份保障、职务保障、执行公共保障、行政裁量、自由申辩等权力,这些权力是与执行者的政治、行政责任相联系的。
(二)政策执行手段
1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2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
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的特点。
3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经济手段运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资金、罚款以及经济责任、经济合同等,来组织、调节与影响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活动。
经济手段有三个特性:第一,间接性;第二,有偿性;第三,关联性。
4 、思想引导手段
思想引导手段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悖的活动。
常用的思想引导手段有:制造舆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使政策内容深入人心;说服教育––––对少数不按政策执行或抵触的对象采取个别谈心方法,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以大话唬人;协商对话––––在政策执行中,决策者和执行者应就政策深层次问题征询群众意见,与群众展开对话协商;批评与表扬––––对政策执行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鼓励,对执行不力、敷衍塞责者和违抗政策者给予批评和惩罚,以达到弘扬正气、压抑邪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