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533.20 KB
- 文档页数:27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土壤地理学:研究土壤分布、地理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和土壤科学的交叉学科。
土壤:分布与地球表面能长出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圈:覆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
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之间关系的学说。
岩石风化:原生矿物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其矿物结构遭到破坏并合成粘土矿物的过程。
分物理、化学、生物。
母质因素:母岩和母质,母岩: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块状固结岩体。
母质:与土壤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分化物及其搬运堆积体。
残积母质:母岩就地风化形成的产物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平坦部分。
运积母质:岩石经外力作用而搬运的母质,分水成、风成。
古土壤:指与现代景观条件不相同的景观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埋藏古土壤:古土壤被埋藏一定深度,保存较完整的剖面和一定发生层的土壤。
残存古土壤:形成后又遭受侵蚀而残存于地表的古土壤。
古土壤残余物:古土壤经外力搬运重新堆积形成的。
遗留特征:指在现代土壤中存在于目前成土条件不相符合的一些性状。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值):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比值。
土壤剖面:从土表向下至母质的垂直切面或纵断面。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剖面层次。
土体构型: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与排列状况。
土壤剖面形态:剖面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特征。
包括颜色、结构、质地、紧实度、侵入体、新生体。
单个土体:指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叫做单位土体土壤个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也称聚合土体。
诊断层:用于识别土壤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征:为了识别土壤分类单元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成土过程中物理化学作用:淋溶与淀积、分解与合成、迁移与富集、侵蚀与堆积、土壤扰动土壤风化度表示形式: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越大盐基淋溶越弱;土壤淋溶系数(β值)越小淋溶越强;硅铝率(Sa值)越小风化程度越高;硅铁铝率(Saf值)主要成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岩漆、地衣、苔藓阶段)2、有机质积聚过程(腐殖质化、粗腐殖质化、泥碳化)3、粘化过程(残积、淀积)4、钙化过程5、盐化、碱化、脱盐化、脱碱化6、灰化、隐灰化、漂灰化7、白浆化8、富铁铝化9水成土壤过程(潜育化、潴育化、)10、熟化过程主要的土壤发生层: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层、H层、O层、E层、R层。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中学自然地理土壤名词说明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肯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养分泉。
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土壤是成土母质在肯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实力,这种实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中的水、热、气、肥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
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视察和感觉来相识。
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外部表现,以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是区分各土类的重要依据。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
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即土壤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接触状况。
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质(物质重新淋溶淀积的生成物)。
依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态可推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化特征。
新生体包括化学起源的和生物起源的两种。
土壤侵入体:指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别物质。
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那么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是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地带性分布规律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和热量在地表随纬度由南到北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土壤类型也按纬度方向由南到北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2.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山脉,地势的影响,造成温度和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使水热条件在同一纬度带内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随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性质和土壤类型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地也随经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
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则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
非地带性的表现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如南纬56°至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处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出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成为温带的荒漠。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受到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如荒漠带中呈板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化形成的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成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形成了与周围广阔的温带荒漠的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色。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世界与中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成因我的土壤类型的分布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壤类型也多,在空间分布上既有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又有垂直分布规律,纵横交错,独具格局。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两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所以,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发育是比较完整的,在亚欧大陆上也颇具特色。
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至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和砖红壤。
但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故使土壤带在同一地带内也产生分异。
在中亚热带,由于湘鄂山地地势较高,云雾多,雨量大,则以黄壤为主;在云贵高原,由于东面和西南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高原的中心则具有比较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因此,云贵高原的土壤水平分布有别于亚热带的东部地区,在黔中高原(贵阳)一带分布黄壤,而滇中高原(昆明)一带则为红壤,往西至下关逐渐过渡至褐红壤,继续往西南,在芒市则分布砖红壤性红壤。
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广阔的温带。
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在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在大兴安岭北部林下可见灰化土的发育。
在松辽平原,在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与白浆土发育。
上述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在东西方向上,因为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作东南至西北向更替。
在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是,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演变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演变为灰钙土,再向西延伸至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即演化为棕漠土。
温带的土壤分布则是另一种情况,从东北北部松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起,土壤的分布基本上作东西向排列,愈向西气候逐渐干旱,则又相继出现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
1.分布规律
在中国,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强烈,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并呈东西向伸展,西侧直抵横断山系。
长江以北,因东南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偏转,加之华北平原横亘其间,暖温带棕壤带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在东北地区,土壤带的这种偏转更为明显,由东南而西北依次排列着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东南季风势力更弱,所以,土壤带大致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东西向排列,由东而西依次出现褐土、黑垆土、栗钙土与棕钙土。
在中国西部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的屏障作用,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其土壤地带谱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排列,即由南疆到北疆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与灰漠土三个土带。
2.主要原因
广域土壤分布形式决定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大地形的综合作用。
中国是显著的季风气候国家,冬季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广大地区干燥而寒冷,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东部及中部地区高温而多雨,这种气候类型使中国东部地区出现纬度地带性的湿润土壤系列,由北向南分布的土壤依次为灰土、淋溶土、铁铝土和富铁土;中部地区形成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由均腐土、干润淋溶土、新成土和雏形土构成的干润土壤系列;西部则因地处大陆内部,再加受青藏高原和高山的影响,其土壤主要由正常干旱土、正常盐成土、寒性干旱土、寒冻雏形土构成的干早寒冻土壤系列。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有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
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西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一)我国土壤水平分布规律:与纬度带分布基本一致(见下图)1、南北方向a、亚热带-热带:受湿润季风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依次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b、中亚热带:湘鄂山地,黄壤为主;云贵高原,东面和西南面气候湿润,中心则为较为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
c、温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大兴安岭北部林下有灰化土发育;松辽平原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和白浆土发育。
图5-21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2、东西方向(见上图)a、暖温带:由东向西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
b、温带: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二)我国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本章第一节已述)(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阅读、自学)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状况大致为:a、东部由南往北,依次出现湿润老成土(伴淡色始成土)、潮湿新成土(伴冲积新成土)和冷凉软土(东段伴潮湿软土,西段伴正常干旱土);b、西北内陆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干旱土(东段伴正常新成土,西段伴砂质新成土);四川盆地分布湿润淋溶土。
在山地土壤中,青藏高原、长白山脉和张广才岭主要为新成土、始成土和灰土的冷冻土类,其余山地则多为淋溶土、新成土、老成土的湿润土类和始成土。
三、联合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中国土壤分布(阅读、自学)a、东部季风区:土壤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地带性,从南到北依次出现的主要土壤类带由网纹土和铁铝土、低活性强酸性土、始成土、高活性淋溶土、灰化淋溶土。
b内陆半干旱、干旱地区,显经度地带性,随距海远近作东西向排列,依次出现黑钙土、栗钙土、钙质土、石膏土等土壤带。
第五章土壤分布教学目得:掌握土壤分布得基本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大势。
教学重点:土壤分布得基本规律土壤地理分布就是指各不同土壤类型沿上下左右各方得延伸展布以及随不同地理空间而变异得状况。
一、土壤分布规律(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得关系由于成土因素在地理空间上得分布与组合具有规律,因此土壤得分布也具有规律性、土壤分布规律它就是以三维空间(按经、纬、高三个方向)形态存在得、土壤全球与大尺度分布:广域性分布与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区域尺度分布规律:区域、中域、微域分布规律。
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得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就是土壤随地表水分与热量得分化呈带状配置得特性。
土壤带就是三维空间成土因素得函数:S=f(W,J,G)S表示土壤得分布情况,W、J、G分别表示纬度、经度与海拔高度得变化。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与垂直带性,其函数式为:S1=f(W)纬度地带性S2=f(J)经度地带性S3=f(G)垂直带性相应于这三种土壤地带性得土壤带组合型式,分别称为纬度地带谱、经度地带谱与垂直带谱。
(二)土壤得水平分布规律土壤得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得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得水平分布也有很大得影响。
1、土壤得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得纬度地带性,就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得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得带状变化得特性。
呈纬度地带性分布得土壤带,并非严格地完全按东西方向延伸,因受其她分异因素得干扰与影响,使有些土壤带出现间断、尖灭、偏斜等情况。
纬度地带性又可分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得世界性土地带。
世界性土壤地带,在高纬与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如寒带得冰沼土、寒温带得灰化土与热带得砖红壤,不仅断断续续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行,土带得分界线也基本上与纬度气候带相吻合。
另一种就是区域性土壤地带,土壤带不就是延续于所有大陆,这在中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与内陆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得特点就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得特点就是: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与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在泥沙多的汛期一般不蓄水,在泥沙少的季节蓄水用于发电和航运。
三峡水库汛期排出"浑水"(实际上是排沙),汛后蓄满"清水",这种运用方式就叫做"蓄清排浑"。
土壤是构成土地的基础要素之一,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土壤溶液)、空气(土壤空气)及包括微生物在内的生物体等组成。
了解掌握土壤的种类,因地制宜,对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意义重大。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地形、地貌各异,因而土壤种类繁多,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水稻土水稻土是通过水耕熟化过程而形成的特殊人工土壤。
水稻土遍及全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集中,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5.5%,其农作物产量约占全国农作物总产量的50%。
稻谷总产居世界首位。
△半水成土这类土壤集中在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华北的黄淮海平原,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
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一般较高,土壤的下部受到地下水浸润或土层暂时滞水,因而可在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
半水成土主要包括草甸土、潮土、砂姜黑土、灌淤土、黑土和白浆土。
半水成土分布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矿质营养丰富,是我国旱田作物的主要产区。
在利用上还须注意应采取综合措施解决旱涝问题,正确地排水耕作,以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盐碱土盐碱土中由于可溶性盐分和代换性钠的含量太高,作物难以生长,且它的分布较为广泛,差不多遍及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以北地区以及所有的滨海地带,大约有2666多万公顷,其中耕地约666万多公顷。
它们主要分布在以上区域地形较低、地面水流和地下径流都比较滞缓或较易汇集的地段。
这类土壤的生产潜力很大,但如不经过脱盐碱改良,一般是难以利用的。
盐碱土的改良利用一般采取以水肥为中心、水利农业、生物等措施进行综合改良。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经过种稻改良的盐碱土,其单季稻每公顷产量可达1万千克以上,为改良盐碱土积累了宝贵经验。
△半淋溶土半淋溶土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省交界的丘陵地区,是由褐土、灰褐土,土娄土和绵土四种不同土类组成的。
它们在中性、微碱性森林灌木条件下进行腐殖质累积而成。
碳酸钙的淋溶和淀积作用比较明显。
这些土壤绝大部分都早已开垦为农田,耕种历史悠久。
与此同时,由于几千年的耕作种植,土壤肥力消耗很大。
再加上该种土壤多分布于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的供应不足不匀,因此,应切实把培肥地力和开展旱地农业土壤水分的调控研究放在首位。
△富铝土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彻底分解,钾、钙、钠、镁、硅等成分不断淋失,而铁、铝、锰等元素则相对富集,其中铝的稳定性最高。
由于这类土壤中的氧化铁含量高,因而多呈红色。
富铝土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燥红土和黄壤等5种土壤,其分布范围北起长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台湾,澎湖列岛,西至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及藏南纵谷的察隅地区。
我国有富铝土1.13亿多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其中耕地为28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
富铝土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盐基高度不饱和,磷的有效性低。
在利用和改良上要加强水土保持,多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在施用氮肥的同时,施好磷、钾肥及镁、硼、钼、锌等微量元素,施用石灰改良其酸性。
富铝土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植物生长季长,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特有的经济作物。
目前,这类土壤尚未充分利用,因此,它是我国生产潜力很大的土壤资源。
△岩性土由于某些岩石的性质对于土壤的形成起了延缓作用,从而使这种土壤更多地保持着岩石的某些特性,如发育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的紫色土,小片和零星分布在我国南方石灰岩山地丘陵地区的黑色石灰土及红色石灰土以及遍布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风沙土等。
紫色土、黑色石灰土以及红色石灰土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壤,种植粮、棉、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都能获得好收成。
在利用上,水土流失是主要限制因素。
在改良上,要着重抓好坡地改梯田,大搞间作套种,以增加土壤被覆,减少水土流失。
风沙土未经固定和改良则难以利用,但通过植树造林、封沙育草、引水拉沙、引洪淤灌和设置沙障等措施,也是可以利用的。
△淋溶土这一类土壤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和灰色森林土等,大多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丘陵山地,为我国的主要森林土壤。
淋溶土是在酸性环境条件下进行腐殖质积累的土壤。
渗透水对土壤可溶性盐类,胶粒,细小土粒的溶解、悬浮和推动下移均有很大的淋溶作用。
粘土产物自土壤上部向下移动并淀积在一定部位形成淀积层的淀积作用都很明显。
淋溶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
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在农业利用上应特别重视水土保持。
△钙层土我国北方广大的草原都是钙层土,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中东部及其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的交接地段。
松辽平原,新疆的昭苏盆地,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山地也有一部分。
在土体中,钙层土具有灰白色石灰聚积层腐殖化过程,使得这类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上部为颜色较暗的腐殖质层,下部为颜色较淡的钙积层,整个土层都呈中性至强碱性反应,碳酸钙含量一般在10%~40%。
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少雨区,降水量年仅150~450毫米,这对需水相对较少的草本植物来说,是很适应的。
因此,这类土壤在利用上应以畜牧业为主,力戒毁草开荒,造成土壤荒漠化。
△石膏——盐层土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一些具有石膏和盐分土壤的通称,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这些地域大多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属欧亚大陆有名的干旱中心,其面积占国土的20%。
石膏——盐层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有草原土壤那样明显的腐殖质层,表土具有含碳酸钙较多的孔状结皮与薄皮层,上边大多盖有不同数量的砾石,其下为含铁和粘土稍多的红棕色紧实层,再下则为各式各样的石膏和盐分聚积层。
石膏——盐层土地处我国最干旱的沙漠地带,这些地域干旱少雨,这类土壤主要用来放牧非常耐旱的骆驼,但利用率很低。
△高山土多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森林郁闭线以上,岩石的风化程度和土壤的发育程度都比较低,土层较薄;土壤中砾石含量较高,土壤淋溶作用微弱,大多呈中性或碱性反应。
这类土壤所在地,绝大多数都是较好的高山牧场,适宜于牧养耗牛、绵羊等。
△水成土水成土以冷湿的三江平原和川西北高原若尔盖地区分布最多。
这些地区由于地表排水不良,经常积水和受地下水的浸润,土壤剖面上部常积累很厚的腐殖质或泥炭。
下部有潜育化特征。
以腐殖质层的厚薄来区分,水成土可分为沼泽土和泥炭土。
水成土宜用作芦苇用地和牧草用地,不宜大量开垦为农田。
四川盆地-紫壤热带雨林气候-砖红土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温带大陆性气候-黄土亚寒带针叶林气候-黑土水平带谱变化规律:纬度地带性-欧亚大陆中部最明显经度地带性-只存在于中纬地带,高纬和低纬均无:高纬度的冰沼土和灰化土,低纬度的红壤、砖红壤均横贯整个大陆。
欧亚大陆:面积最大,经、纬度地带性最典型。
冰沼土、灰化土、草原土、荒漠土面积较广。
非洲大陆:赤道横贯,南北对称。
纬度地带性明显。
红壤、砖红壤和荒漠土面积较大。
北美大陆:东西海岸,纬度地带性;落基山影响,100oW以西明显的经度地带性。
(“非”字形)。
冰沼土和灰化土最广,次为草原土。
南美洲大陆:赤道贯穿北部,红壤、砖红壤最广(一半),纬向;南部安第斯山影响,经度地带性。
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小,东南信风,东部三面环山。
内陆大面积荒漠土,并直逼西岸,东部弧形分布。
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山地愈高,土壤类型愈多,垂直带谱愈复杂纬度愈高,垂直带谱愈简单相似维度,湿润条件的垂直带谱较为复杂,越干旱垂直带谱越简单中纬度山地,同一土壤类型,近海者分布高度低;高度相同的山地,近海者带谱简单阴坡与阳坡的图谱不同关于土壤的成因与地带性分布的常见问题下列土壤颜色与制约其形成的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是A.黑土——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C.棕壤——强劲的风力作用D.红壤——红色的成土母质想知道每个答案正确与否的理由!另外征求下列内容:我国的地带性土壤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土壤与植被土壤与气候高考中常见的关于土壤的问题近日点与远日点哪个比较热呢?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6-10 23:41远日点距太阳15210万公里,近日点距太阳14710万公里,照理说,离得远应该是没那么热,为什么远日点反而比近日点热?提问者:女孩子二号 - 三级最佳答案地球表面的冷热,主要原因不是地球和太阳的远近,而是太阳光线与地面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