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教案之自然地理

地理教案之自然地理

地理教案之自然地理
地理教案之自然地理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略讲)

1.极半径6357km,赤道半径6378km,(二者相差了21km),平均半径6371km。

2.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1)经度和纬度的判读:(举例)

判别东西经度: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

判别南北纬度:维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

(2)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举例)

正东、正西方向(两点在同一纬线上,但此时需要注意要选择劣弧段,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度的弧段来进行判断);

正南、正北方向(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

即判断东西,也判断南北;

此处需特别注意:站在北极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站在南极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北。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方位的判断方法: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然后按照上述规则确定方位。

(3)利用经纬线判读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在赤道、每条经线上,每相差一度,相差111.1km

(4)利用经度计算时间

经度差、时差、经度相差一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3.几条重要的经纬线:

南北回归线: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即太阳直射范围的界线

南北极圈: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即极昼极夜范围界线

20W度,160E度: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一直很稳定;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稳定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温度)

内部条件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吸引保存大气,存在大气层(大气)

地球内部热能、重力收缩,结晶水汽化,由内部溢出,形成原始海洋(水)

5.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总结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及成因(主要与日照时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黑子-太阳活动最强的标志

周期扰乱电离层,

太阳外部结构11年干扰短波通讯

及太阳活动

色球-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活动强烈时-抛出带电粒子流-产生“磁暴”现象

此外,太阳活动还会影响地球气候,产生极光现象。

补充知识点:

纬度: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惯性,节省燃料成本

天气:晴天多,阴天、雷雨天气少,有利于发射

航天基地的地形:开阔、平坦

建设因素交通便利

国防安全:如建于山区、沙漠、地广人稀地区

二.地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实地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1)图幅大小同时: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2)实地范围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2.比例尺的缩放

(1) 原比例尺扩大到原来的n倍,扩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原比例尺扩大原来的n倍,扩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2)原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原比例尺缩小原来的1/n,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3) 将原图的比例尺扩大(或缩小)几倍,则图幅面积就是原的n2倍(或1/n2倍)。

(二)地图上方向的判定(三种判断方法)

1.指向标定向法 2.经纬网定向法 3.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时区与日界线

1.几个概念:地方时、时区、区时

2.区时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见前面)

(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已知经度数÷15,如果所得余数小于7.5,相除所得商数即为时区数;如果所得余数大于7.5,则时区数为所得商数+1。

如:116度E所在时区:116÷15得7余数为11,故116度E所在时区为7+1,故为东八区。

(2)已知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时差:A.同西同东,时区数相减;B.有西有东,时区数相加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注意:若结果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结果减去24,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结果小于0,即为前一天,结果加上24,原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时间。

3.日界线

全球共有两条日界线:180度经线(注:日界线与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和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当180度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时,二者重合。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动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三.地球的运动角速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注:南北两极点自转速度既无角速度,也无

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线速度

自转方向:北逆南顺

地球成因:①太阳照射②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自转昼夜更替

自转昼夜的界线:晨昏圈(昼半夜晨昏线夜半球的太阳高度)

意义产生不同的地方时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

球1月初为近日点

运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

动地球公转 7月初为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均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与公转轨道黄道的夹角

黄赤交角大小目前为23°26’(是变化的)

地球

公转太阳直射范围:南北回归线上一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两次

夏半年

昼夜长短的变化冬半年

春秋二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公转意义正午太阳自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

高度的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

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90°-纬度差

产生了地球上五带与四季的划分

补充知识点:

1.日出日落方向:太阳在正北、正东、正南、正西方向所对应的时刻

夏半年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冬半年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2..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①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A.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B.平分昼半球的经线;C.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D.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点所在的经线。)②直射纬线的确定(A.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B.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C.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相切纬度)。

高考链接:

(20XX年广东地理卷)20°W和160°E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

图中甲、丙在晨线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回答1~3题。(双选)

1.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C.各地夜长乙>丙>丁 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3.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

A.南京市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

B.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学生正在上学路上

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

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接近一年中最小值

【答案】1.BD【解析】根据题目文字表述“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可以确定“此时”是7月初,为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北半球,且临近北回归线。在图11中,丙地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其时间是6点,由此得出160°E的地方时是6点,此时处于正午12点的经线应是110°W,按照东西半球的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西半球。

【答案】2.AC【解析】甲地位于25°N,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不可能达到900。7月初,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相反。因此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应是甲、丙、乙,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各地夜长乙>丙>丁。

【答案】3.AC【解析】当160°E的地方时是6点时,郑州市(114°E)的地方时是2时56分,此时的学生应处于睡梦中;7月的南京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酷暑难耐;此时雅库茨克的地方时可计算出,是4点,由于其纬度高,接近北极圈,所以此时已是白昼。对澳大利亚来说,此时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接近最小的时候,所以该国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积应接近一年中最大值。

专题一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o;在晨昏线上,高度为0o。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夏至日(6 月22 日前后),自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12 月22 日前后),自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3月21 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特别应注意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终日高度不变,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二.太阳高度的拓展应用

1.太阳高度大小与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的关系:某地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决定于太阳高度和大气状况两大因素。一般来说,太阳高度愈大,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愈多;太阳高度愈大,通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地面获得的光热愈多。

2.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关系(用来判断季节、判断时间)

三、太阳高度统计曲线图的分析应用

1.太阳高度日变化图

如上图为夏至日,地球表面①、②、③、④四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根据曲线变化特点和正午(12:00)太阳高度的数值,可判断出它们的纬度位置:①地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约为83.5o,应位于北纬30o左右;②地昼长为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为66.5o,应在赤道上;③地出现极昼,且太阳高度始终为23.5o,应位于北极点上;④地出现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3.5o,应位于北纬80o左右。

2.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图

如上图是地球上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曲线,其中①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②地位于赤道上;③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南回归线上);④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极圈上)。总体而言: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双峰曲线,且双峰靠的越近,该地越接近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单峰曲线,纬度越高,最大值越小。

四.例题

例1

图中曲线⑤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可能位于为

A.0°B.15°S C.8.5°N D.43.5°N

(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该地正午时物体影长周年变化是

A.①B.②

C.③D.④

(3)当该地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强冷空气在我国广大地区频繁活动

B.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

C.圣地亚哥正值干季

D.长江口海域盐度比平均值偏低

解析:本题组重点考查了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⑤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南北方向可知,在连续两个90°之间有一个低值75°,说明此地位于热带,且与回归线相差15 度,所以该地最有可能是8.5°N,故选项 C 正确。第(2)题:当太阳直射时,物体没有影子,因此反映该地正午时物体影长周年变化是曲线③。第(3)题:当该地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时,即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南美的圣地亚哥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南半球地中海气候恰好为雨季,长江进入汛期,长江口盐度比平均值低,故选项D 正确。答案:(1)C (2)C (3)D

例 2.读a、b 两地夏至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及a 地夏至日、春秋分周日运行图。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

(1)a 、b 两地的纬度分别是 a ,b 。

(2)在子夜(0 时)时,a 地的太阳高度是___

解析:根据左图可知,夏至日在一天24小时内太阳高度保持不变肯定是北极点,则b 地的纬度是90°N;a 地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30°,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求出:a 地的地理纬度是83.5°N ;a 地这一天的子夜太阳高度=所求地纬度-[90°-δ],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答案:(1)83.5°N 90°N (2)17°

补充知识点:与与季节和节气有关的地理现象

1.根据昼长、阳光射进窗户的面积、日出日落方向、日出日落时间、近日点远日点来判断冬半年还是夏半年

2.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影响云贵高原东部,使贵阳等地冬半年阴雨连绵

3.南半球夏季时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较多;

4.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北半球冬季(圣诞节前后)。

5.枯水期时河口处容易形成咸潮。如珠江口的广州附近冬季易形成咸潮;

含沙量在汛期大,枯水期小

6.南极臭氧层空洞发生在 9 月-11 月份(南半球的春季,北半球的秋季)。

7.重大科考活动南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选择在该地的夏季,此时温度高且有极昼现象(特别注意:长城站没有极昼)。

专题二晨昏线(圈)

一.晨昏线(圈)的特点

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2.晨昏圈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3。永远平分赤道

与经线圈的关系重合或者有夹角(夹角α范围如何?)在0—23°26′之间,且其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用来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二、晨昏线的常见考点

(1)根据晨昏线图考查太阳高度

(2)根据晨昏线图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确定: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根据晨昏线与某经线的夹角或晨昏线与某纬线相切关系来判定。在晨昏图上,若晨昏线与某经线的夹角为α,那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就是α;若晨昏线与某纬线相切时,如果切点纬线的纬度为α,那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就等于90°-α。至于太阳直射点是南纬还是北纬,则可据昼夜长短或极昼、极夜来判断。②太阳直射点经度的确定: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可根据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经度或晨昏线与某纬线切点的经线经度来判定。在晨昏图上,若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经度为β,那么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就等于β±90°(晨线向东加,昏线向西减,即晨线为“+”,昏线为“-”,还要注意经线的东西经特点);若晨昏线与某纬线切点的经线经度为β,那么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就等于β(切点在昼半球时)或180°-β(切点在夜半球时)。

例题:

⑴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A.60°E,20°S

B.60°W,20°N

C.90°E,0°

D.90°E,20°S

(3)根据晨昏线考查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晨昏圈与经线圈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等,与发生极昼、极夜最低纬度的度数互余。

(4)根据晨昏线判断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

例1

如图,1、如图1所示,北京时间为:

A.12月22 日 12时

B.12月22 日 24时

C.3月21日6时

D.6月12日0时

2.此时,全球与A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3/4

例2

(20XX年上海)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

白昼长5∶30 9∶09 11∶25 13∶56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例3

(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乙日出时刻是点钟。

(3)北京时间是点钟,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达小时。

答案:夏至;23°26′N,180°;晨,4;8,24

(5)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如图中二至日的昼夜分布状况(阴影部分为黑夜),若弧线AB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北极点;若AB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南极点。

例1

读上图,AB 弧是晨线,AC 弧是昏线,据此判断,此时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①摩尔曼斯克可见到午夜的太阳;

②开普敦附近海面风浪不大,利于航行;

③尼罗河进入汛期;

④汉堡的宾馆正在举行晚宴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解析:此题是让学生根据日照图来判断季节,然后根据季节再来判断地理现象,涉及了高一地理上册的一、二两个单元以及初中有关地理位置的区域知识。学生如果缺乏这种前后知识联系的能力,此题是不可能做对的。AB 弧是晨线,AC 弧是昏线,可以确定BAC 弧内是白昼,北极圈内是极夜,从而确定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内,为极夜现象,不可能见到太阳;开普敦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南半球为夏季,气侯上应是副热带高压控制,呈下沉气流,海面上风浪不大;尼罗河汛期主要靠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降水,而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东北信风控制下降水稀少;此时从图中看出90oW 地方时(西六区区时)为12:00,汉堡为东一区,加上7 小时,即为19:00,举行晚宴是可能的。答案:B。

例2

上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30 度,A、B 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大阳直射在西半

球。据此完成(1)—(3)题。

(1)此时,B点的地方时是

A.2 时B.8时C.16 时D.20时

(2)图中此时刻B 点位于

A.晨线,昼长16小时B.昏线,昼长8 小时

C.昏线,夜长8 小时D.晨线,夜长16 小时

(3)图示所示季节,下列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地中海的盐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南非高原上草木枯黄

D.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

解析:第(1)题: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即为 A 点所在经线,所以其上的地方时为6 点或18 点,结合A 点所在经线的时间,可知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可能是150°E 或30°W。题干中已知太阳直射西半球,故此时刻太阳直射点应为30°W,A点的地方时为18点,即AB 为昏线。所以B 的地方时为20 点。第(2)题:AB 为昏线,B在昏线上,地方时为20 点,说明B 点20点日落,可求得B点 4 点日出,所以昼长为16 小时,夜长为8 小时。第(3)题:此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由AB 为昏线可知此时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地中海此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达到一年中的较小值,南非高原此时处于雨季,草木茂盛,南极点附近处于极昼,是科考的最佳时期。

答案:(1)D (2)C (3)D。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天气和气候(重点章节)

一.大气的运动

运动方式、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原动力)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成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者下沉运

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补充知识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基本类型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高空大气中的风:2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大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的风:3力,风向斜穿等压线

海平面的风:低压从四周向中心辐合,高压从

中心向四周辐散

补充知识点:北半球,背风而立,则低压在其

左前方,高压在其右后方;

南半球,背风而立,则低压在其

右前方,高压在其左后方

补充

1.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垂直分布规律: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水平分布规律:在同一高度上,等压面向高处凸起的是高压区,向下凹2.气压分布的地方是低压区;在地面上,气流上升处为低压区,气流规律下沉处为高压区。

气压的判断图:A、B、C、D四个点的气压大小比较

.A .B

.C .D

注:A、B,C、D位于同一水平面

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1月南移,7月北移);

注意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幅度大致在10°左右海陆分布对大北半球:7月副高被大陆热低压分割成块状,1月副极低被大

大气环流气环流的影响陆冷高压分割成块状

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主要原因)

季风环流

南亚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补充知识点:

我国降水和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副高的关系:

4、5月份副高登陆,锋面雨形成于华南地区,华南地区进入雨季;

6月份 ,副高北移,雨带徘徊在江淮流域,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7、8月份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异常年份:北涝南旱、北旱南涝的原因 高考链接: 1.(2008广东文基45)下列对风向的描述正确是( )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09上海卷13)下面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 )

3.右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 、N 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M P 、N P 、M 、N 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 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

32—34题。

32.(2007海南卷6)若此图表示北半球,M P N P >,则O 点风向为 ( )

A .⑥或⑦

B .②或⑥

C .④或⑧

D .③或④

33.(2007海南卷7)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M P N P <,则O 点风向为 ( )

A .③或④

B .②或⑧

C .③或⑦

D .⑥或⑦

34.(2007海南卷8)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0

180角 B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0

90角

C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0

90角 D .与气压梯度力方面成0

180角

(20XX 年江苏卷)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双选)

3.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4.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答案】3.BD【解析】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5oN时,时间是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或者处于雨带南移的9、10月份。

【答案】4.BC【解析】6月份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时节,而9、10月份又被许多文人墨客描绘成“雨滴梧桐秋夜长”,A、D选项则分别描绘的是春季和冬季,该题有很多学生容易将雨带南移漏选。

三.天气与气候

分类过境前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天气实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气

温较高,气压较

阴天下雨、刮风、

降温等天气现象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

气转晴

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季的寒潮

暖锋冷气团控制,气

温较低,气压较

多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

气晴朗

我国东部大部分

地区降水

常见天

气系统注意:在冷锋、暖锋过境之前均受单一的冷暖气团控制,此时天气晴朗;

冷锋是锋后降水,暖锋是锋前降水;

判断:看箭头方向、坡度、雨区

低压与高压系统

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

垂直运

影响

天气

实例

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上升阴雨

夏季影响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的台风

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北顺南逆)下沉晴朗

伏旱、寒潮、我国北

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补充知识点:

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即锋面只会在气旋天气系统中出现)。

如上图,若该图处于北半球,A、B为锋面,那么我们可以作以下判读:(1)气流的水平运动:因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中,该图又处于北半球,所以气流的水平运动状况为逆时针辐合。

(2)锋面性质的判断:北半球北方为冷气团,南方为暖气团,又因为气流逆时针辐合,所以可知A为冷锋,B为暖锋。

(3)判断雨区的分布

高考链接:

20XX年12月5日6时亚洲东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⑴此次大风降温天气是由▲天气系统造成的,该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特征主要是▲。(温度、湿度、气压、天气)

⑵甲、乙两地风速较大的是▲地,依据是▲。

⑶图中可能形成降水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常年受副高控制影响气侯海陆因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的因素地形因素:如迎风坡、背风坡

洋流因素

各种气候类

型的分布

气候的分布

与成因判断南北半球(根据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最冷月气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间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类型以温定带最冷月气温在-15~0℃间温带气候

的判读最热月气温﹤5℃寒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年雨型温带海洋气候 70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mm

热带热带草原气候 750~1000mm、

夏雨型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500~600mm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少雨型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注意: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分

1.降水总量

2.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前者渐进,后者突变

3.前者降水量大于200mm的不足3个月,而后者3个月或3个月以上

“温季”与“温大”: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补充知识点:

①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

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

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

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⑤天山南坡无林带,原因为: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背风坡,降水量少;而北坡

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量多。

⑥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注:利用此特点可以判断迎风坡、背风坡)

⑦总结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

纬度——决定所属的温度带;

大气环流——如:撒哈拉沙漠热带沙漠气候、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海陆因素——如: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

地形因素——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例如上述马达加斯加岛的气候;

洋流因素——寒暖流

实战演练:

图2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回归线),读图回答1-2题。

1.该季节下列各纬度带大陆西岸气流运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0°一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B.10°一20°盛行东南风

C.30°一40°盛行西南风D.20°一30°盛行上升气流

2.图3中气温和降水的数据资料与图2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自然地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2.5 学时:54 ,其中理论学时:36 ,实践(实验)学时:18 授课对象:生态学专业 授课语言:中文 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课程网址:无 撰写人:徐启新 审定人:杨凯 一、课程简介(中文)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

规律的学科。本门课程是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本校生态学专业设置的特点,本门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各圈层的基本特性、形成、分布、分异的过程和规律;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自然环境野外调查分析的基本方法等内容。本课程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两部分。 课程简介(英文) Physical Geography is one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ecological scienc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Physical Geography is study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is course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atmosphere, hydrosphere, lithosphere, pedosphere, etc. ;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distribution, 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and regularity for every spheres;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spheres; the basic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f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is course include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s.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范文合集大 全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3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128 学 分:8.0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简介 《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主要内容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理环境。 3.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维目标 1. 2. 3. 4. 1. 2. 3. 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观念,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 2. 生(回答) 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甚至整体的改变。 2. 我国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有差异。如东北平原的黑土、 师 生 师 板书: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推进新课 投影:

干枯了的胡杨林 椰子树 雪莲 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 师 谁来说说这些植物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国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生 胡杨林生长在干旱地区,我国的胡杨林主要在西北地区;椰子树是热带的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雪莲生长在寒冷、土质贫瘠的冰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的天 板 书: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理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因为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投影: 师 (提问) 1. 2. 3. 生(自主探究) 1.地球陆地表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森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 2. 3.各自然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如热带草原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有热带草原、热带 师地球表层的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如地球陆地表层的主要自然带的差异;也存在小尺度的差异,如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热带草原景观是有差异的,非洲热带草原上是高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1、广义的地球表层 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陆地部分在地下5~6km,海洋部分平均在海面以下4km处), 2、狭义的地球表层 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三者的研究对象组合起来便是地理环境,这是地理学研究的整体的对象。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即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即应用理论和具体方法的阐述; 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即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和方法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研究。 上述三方面可依次概括为:三分支、三层次和三重性。综合自然地理学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如整体性规律、时间演替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综合应用研究(如农业土地类型、农业自然区划等)和综合区域研究(如中国土地类型、中国自然区划等)。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二、自然环境的组成 (l)对流圈。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这里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汽。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 公里,在中纬度为10—12 公里,在高纬度为8—9 公里。一般夏季厚而冬季薄。

地理教案之自然地理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略讲) 1.极半径6357km,赤道半径6378km,(二者相差了21km),平均半径6371km。 2.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1)经度和纬度的判读:(举例) 判别东西经度: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 判别南北纬度:维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 (2)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举例) 正东、正西方向(两点在同一纬线上,但此时需要注意要选择劣弧段,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度的弧段来进行判断); 正南、正北方向(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 即判断东西,也判断南北; 此处需特别注意:站在北极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站在南极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北。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方位的判断方法:先画出地球自转方向,然后按照上述规则确定方位。 (3)利用经纬线判读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在赤道、每条经线上,每相差一度,相差111.1km (4)利用经度计算时间 经度差、时差、经度相差一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3.几条重要的经纬线: 南北回归线: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即太阳直射范围的界线 南北极圈: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即极昼极夜范围界线 20W度,160E度: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一直很稳定;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稳定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温度) 内部条件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吸引保存大气,存在大气层(大气) 地球内部热能、重力收缩,结晶水汽化,由内部溢出,形成原始海洋(水) 5.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总结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及成因(主要与日照时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黑子-太阳活动最强的标志 周期扰乱电离层, 太阳外部结构11年干扰短波通讯 及太阳活动 色球-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活动强烈时-抛出带电粒子流-产生“磁暴”现象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绪论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的和要求: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及其任务。 2.讲授课时数2 3.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4.主要内容提示: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景观,是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其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等基本问题。 5.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 6.复习题、思考题及作业题: A.自然地理环境是否包括人为环境? B.谈谈你对地球表层尺度的认识, 为什么?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提问和探讨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5.教学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一、章节教案 主要章节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初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教案

自然环境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自然环境》一节是教材中介绍的唯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教材的整体结构实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一步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自然环境》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虽已接触了一学期的地理,但对地理知识只是肤浅的整体的了解,如:学生知道七大洲的名称,却不知在一个大洲的内部仍然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又是什么呢?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顺理成章的进行本节学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壮观的亚洲图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文体育活动,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重视对我们所生活大洲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三、三维目标确定及依据 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亚洲在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识图分析、小组合作,教师指导,领会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以及用歌曲渲染氛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亚洲地形、河流特点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本节涉及的地名多而枯燥,读图量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整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利用现代化教

【精品教案】《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力。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课助手、mindmanager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APP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理解各要素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循环、循环、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如生物循环: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成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2)改变水的成分。(3)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4)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 -→地表水贫乏,河流少,且多内流河 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荒漠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实例】桂林山水的形成: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约3.25亿年以前,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从而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其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 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尤其以4~7月降水较多。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提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随变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例】灌溉――水分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 灌溉土 壤 湿 度 增 大 土 壤 吸 收 的 热 量 增 加土壤热容量增大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小 地面蒸发的 水量增多 地面植被 覆盖增加 蒸发作用 增强降水增多 空气湿度增大 最高温度降低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等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使他们能够独立对一个地区进行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系统观、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地理学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 所有部门自然地理学科。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考核方法: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51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 【主要内容】: 0.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0.2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0.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0.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0.5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0.6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难点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学生掌握要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学时) 【主要内容】: 1.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 1.3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4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1.5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重点难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学生掌握要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学时) 【主要内容】: 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2.2 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2.3 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内容点析: 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本节的很多内容是首次出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对教师来说可能比较陌生。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流(能流)”内容的组织。这部分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以加强对原理部分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对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学习。 以上内容是本节的基础。 3.关于“整体性功能”内容的组织。教材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为此,在原理叙述部分、阅读部分和活动中一再举出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并非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了新功能,不仅表明了它具有了整体性,而且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 4.关于“自然地理过程的整体性”内容的组织。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自然地理学习题教学文案

自然地理学习题

自然地理学习题 绪论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领域? 2、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3、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事件尺度?为什么自然地理学注重研究中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有哪些主要的分科? 5、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章 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简要回答太阳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2、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3、列举出四个关于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的简明例证,埃拉托色尼是怎样测量地球的圆周长度的?提出地球的形状是个椭球体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球体的证据什么? 4、通过地球两极横切地球所得的剖面是什么样的几何形状?什么叫地球的扁平率?用什么样的分式可近似地来表达这一扁平率?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什么叫大圆?怎么可以得到一个大圆?什么叫小圆?列出大圆的六种特征,大圆有何重要的实用意义? 7、什么叫经线?地球仪上的经线是怎么组成的?列举出经线的一些特点。 8、什么是纬线?纬线是怎样构成的?列举出纬线的一些特征。

9、经度的定义是什么?经度通常是怎样表示的?试举例。什么是本初子午线?格林威治子午线是在何处?在赤道上经度是1度的长度是多少?在纬度60度处是多长?在极地处又是多长? 10、纬度的定义是什么?怎样表示纬度?试举例。纬度1度的长度是多少?从赤道到两极纬度的长度是变更的吗?变化有多大?为什么? 11、什么是地球自转?什么是根据太阳而来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12、试描述和解释傅科摆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什么?你能否根据傅科摆来测定你所在的纬度?为什么? 13、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年的长度和起点?我们的历法系统是用哪一种方法?这种历法的一年有多少日?为什么这种理发必须定期校正才能与我们现在的历法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14、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15、地球的轨道是什么形状?什么是近日点?什么是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 16、试描述地轴与地球轨道相倾斜的情况。什么是倾角?这种角度全年中是否有变化? 17、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18、地球内圈分为哪几层?简述各层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19、简述地球表层系统中六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以河流为例,说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形成地球表层系统。 20、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简述陆地和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划分依据。 21、试比较地球与火星、金星、水星、月球和外层行星的表面环境。地球的表面环境在哪些方面对生命特别有利?

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J.H.塔齐.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 4. 4.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与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和形成原因机制,树立区域相互联系、圈层相互作用、人地相互协调的观念,学会利用自然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地理学问题,学会欣赏地貌与山水景观,学会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背景,掌握地表环境评估、预测、规划、管理和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方法。 学分与学时 每周3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将讲授、讲座、实习、实验、讨论、座谈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讲座相结合,认知与探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变为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的ppt课件均已上网,学生课后可以方便的查看,利用自然地理网站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和问题答疑。大量的视频材料用以扩充知识,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结构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共 1 学时 第1节自然地理学性质、研究对象、性质 第2节自然地理学于地球表层系统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共 1 学时 第1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2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共1学时 第1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 第2节地球表层系统功能和地表主要过程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共9 学时 第1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2节岩石圈的结构与运动、固体地球的结构与轮廓第3节构造运动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共 3 学时 第1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2节大气运动、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 第3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共 4 学时 第1节水圈的组成、结构与演化 第2节水的运动 第3节水量平衡、水圈与人类 第4节水文相关实验 第5节2011曼谷洪水成因机制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共 6 学时 第1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2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3节生态系统 第4节植物实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