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425.50 KB
- 文档页数: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应用指南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遏制耐药菌株的扩散,保持抗菌药物的疗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本篇文章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以及临床应用的指南。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 遵循细菌感染的诊断原则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医生应当根据细菌感染的症状、病原学检测结果以及临床实践指南等多个因素,明确诊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并确定感染部位和感染程度。
避免误用抗菌药物,保证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确定细菌感染的同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对该菌株有高度杀菌作用的药物。
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进行药敏试验,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3. 使用最短有效疗程在用药过程中,应以最小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 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滥用和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药物使用指南,避免在病毒感染或其他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同时,应减少外用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对皮肤和黏膜的不必要伤害。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于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给予支持性治疗,不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重症上呼吸道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建议不超过7天。
2. 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等疾病。
在确定为细菌感染后,常规推荐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对于重症肺炎,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疗程建议7-10天。
3.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常见于女性,一般治疗期为3-7天。
轻度尿路感染可以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适量饮水和清洁外阴区即可。
对于复发性尿路感染或严重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
4. 腹部感染腹部感染主要包括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于临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成为保护患者免受细菌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下面将介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选择合适的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首要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耐药情况和患者的过敏史等,结合药物的药理学特征和广谱性,选择对特定细菌有抗菌活性的药物。
2.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对治疗进行个体化。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肝肾功能、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等因素,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可以对多种不同的细菌起到抗菌作用,但也容易导致细菌的耐药性。
因此,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只有在确实需要时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并在使用后及时转为狭谱抗菌药物。
4.遵守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依据科学的指南和准则。
医生应该熟悉最新的临床指南,了解每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和治疗方案,以及相应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5.遵循药物治疗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遵循药物治疗原则,如足量、足疗、足疗程。
足量指的是给予足够的药物剂量,以确保药物能达到抗菌效果的最低浓度;足疗指的是及时开始药物治疗,以避免感染扩散和临床症状的恶化;足疗程指的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疗程,以确保治疗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6.定期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抗菌药物的疗效需要定期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更换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
7.教育患者和医护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不仅需要医生的努力,还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参与。
医生应该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用药剂量、用药频率、用药时间,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和交叉感染的预防等。
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本指南旨在提供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建议,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二、临床应用准则1.明确适应症:应根据病原菌的特性、感染部位和患者的临床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合理用药时间:应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遵循疗程原则,避免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3.合理选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取抗菌药物的剂量。
4.个体化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药敏结果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静脉、口服、皮下等给药途径,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用药。
6.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应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
7.避免滥用预防用药:应避免将抗菌药物用于预防感染的情况下,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8.加强药物监测和研究: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研究,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其他考虑因素1.合理控制使用频率:应控制门诊、医院、兽医等不同场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减少滥用现象。
2.倡导多学科合作:应加强医疗团队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宣传抗菌药物知识:应加强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4.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应健全抗菌药物的购销管理制度,限制非法销售和购买抗菌药物。
四、相关政策和法规1.加强药物审批:应严格审批抗菌药物的上市许可申请,确保药物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启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制度,监测和管理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情况。
3.加强科研和教育培训: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和药师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合理用药意识。
五、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菌出现的重要措施。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指导思想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的前提,也是抗菌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障。
2.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
3.抗菌药物应用必须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实施全程监控。
二、管理原则1.分类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三个级别,根据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应用需要,设置不同的管理和使用限制。
2.临床应用指南:建立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明确各种疾病的合理用药原则和药物选择方案。
3.科学培训:为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的科学知识和临床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4.全程监控: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全程信息化监控系统,对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5.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三、具体管理措施1.抗菌药物使用审批: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药师审批,并在患者用药记录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2.临床应用指南的实施:医院必须建立临床应用指南,并由专业组织进行审核和发布,医务人员必须按照指南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
3.药物选择和应用的监测:通过电子医疗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的监测机制,实时记录医务人员的用药情况。
4.多学科联合会诊:对于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建议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共同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
5.抗生素限制使用:医院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委员会,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限制,并设定每月和每年的使用量限制。
6.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医院设立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中心,定期对已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耐药性监测,并及时发布结果。
7.持续教育和培训: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药水平和科学素养。
8.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向患者和公众普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提高对抗菌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意识。
四、管理评估1.定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一)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 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1、初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中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3、高级职称医师:可使用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一)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由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三)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四、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一)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二)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三)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四)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应用抗菌药物应基于临床病情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可能的病原体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遵循药物的敏感性、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
医生应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并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动学特征,以及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药效学特征。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同时,抗菌药物的疗程通常应在所用药物的半衰期内,以确保足够的疗效和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4. 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广谱抗菌药物应仅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且应有明确的理由和指征。
不需要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可以选择更窄谱的抗菌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破坏和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5. 应遵循合理的联合用药原则。
对于某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或预防耐药性的发展。
但联合用药应基于临床评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并遵循相应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原则。
6. 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
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耐药性的发展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相关政策和指南的制定和更新。
总体原则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能够有效治疗感染,又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展。
这需要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特征,并遵循相关的指南和建议。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特点、临床表现和患者特殊情况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并且合理使用该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护细菌敏感性。
基本原则如下:1.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应尽可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病原体的检测、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等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以确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2.考虑细菌的敏感性:选用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细菌的敏感性及抗菌谱,选择对感染菌株敏感的药物。
通常动态监测当地常见的耐药菌株,确保选择药物对当地的菌株敏感。
3.选择最窄谱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最窄谱的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4.按照“击中靶点”原则: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能够“击中”病原体的靶点,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5.根据患者特征选择药物: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特征,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6.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既要注意达到有效治疗的剂量,又要避免过度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7.药物配伍应用合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选择联合用药,但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兼容性和相应的给药途径。
8.严格执行治疗方案: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患者自行停药或使用不规范的剂量。
9.合理评估疗效:在用药期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10.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培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患者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原则,并告知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身的合理用药意识。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的健康,各国纷纷建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1.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制定和宣传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要求。
指南应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用药时机、疗程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并根据不同感染病原体的耐药情况进行更新。
制定并宣传这些指南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现象。
2.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审核制度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建立审核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医院可以设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核委员会,对所有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审核。
通过审核制度,可以防止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不合理使用,如滥用、过量使用或未经合理检验就使用抗菌药物等行为。
3.医生职责和义务的明确医生是抗菌药物使用的主要责任人,他们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生应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理由和使用方法向患者进行解释,并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医生还应与患者共同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4.公众教育和培训公众教育和培训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须了解抗菌药物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和局限性,知晓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并对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行为进行警醒。
此外,医务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水平。
5.监测和评估建立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细菌耐药情况和感染病原体的敏感性情况,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和耐药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为制定新的治疗指南和优化抗菌药物使用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制度是保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重要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一、引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日益严重,对公共卫生安全和患者治疗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十分必要。
二、临床应用管理的原则1.合理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例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3.综合施策:在临床上结合抗菌药物使用方案,配合手术、物理治疗等方法,综合治疗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4.科学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临床应用管理的具体措施1.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的设立医院应设立专门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审核和监督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和指南。
小组成员包括临床专家、药师、临床微生物学专家等。
2.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和审核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和审核标准,明确抗菌药物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内容。
要求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必须参考指南并进行审核。
3.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体系,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登记和统计、医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等。
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向相关部门、医务人员进行反馈。
4.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和教育组织医院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病原体的基本知识、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和方法等。
5.抗菌药物使用的审查和反馈对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并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
对临床使用不当的抗菌药物进行严肃处理,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进行警示和教育。
6.抗菌药物的存储和配送抗菌药物的存储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保存,防止受潮和变质。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滥用,耐药性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实现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有效治疗感染疾病的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增加,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耐药性出现的关键。
医务人员应该进行规范的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原体种类、药物毒副作用等因素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避免盲目使用强效抗菌药物,尽可能选择对特定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临床应用时要遵循适当的使用剂量、使用频率和疗程,不可随意中断或延长治疗期,以确保疗效和减少耐药性发展。
其次,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至关重要。
建立一个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包括感染病的发病率、耐药菌株的检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评估,可以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还应该鼓励全球范围内的监测和共享,以便及时检测到新型耐药菌株的出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三,推动研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多药耐药菌株,许多传统抗菌药物已经失去了疗效。
因此,我们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人力,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
这可以包括改进已有抗菌药物的结构与性质,研发新的化合物,或者探索其他治疗感染的创新方法,如利用免疫疗法等。
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耐药性问题。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应该了解使用抗菌药物的正确方法和适应症,避免自行购买和滥用抗菌药物。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和公众普及抗菌药物相关的知识,包括抗菌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合理使用等,提高公众的抗菌药物意识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解决耐药性问题的关键。
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监测和评估、推动研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并确保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起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细则一、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抗菌药物滥用和过度使用问题严重,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加强,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患者的健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细则》。
二、管理原则1.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使用、适应症使用、基于细菌学和药敏试验的使用、以及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的使用。
2.医院应建立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规范抗菌药物的开具、销售、储存和使用流程。
三、具体管理要求1.医生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指南,严格按照药物的适应症进行开具,并进行必要的细菌学和药敏试验。
2.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并修订抗菌药物管理方案,定期召开会议,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效果,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3.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应按照治疗指南和临床指南的要求,填写规范化的处方笺,明确病情、药物使用原因、药物名称、规格、用法和用量等信息。
5.医院设立抗菌药物库房,对抗菌药物的储存和配送进行管理,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期。
6.医院应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提高其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水平,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理念。
7.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数据,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发展的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8.医院应与临床药师、细菌学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学科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进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监测。
9.医院应制定警戒菌种和警戒药物管理制度,对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菌种和药物进行监测和控制。
10.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估机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评估和总结,并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管理效果评估医院应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效果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变化趋势。
2.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3.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情况。
4.医生和护士的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情况。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附表1)。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附表2)。
(三)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
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
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
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四)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
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
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五)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
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
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