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doc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85.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提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本案例以“环保主题实践活动”为例,探讨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保现状,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案例实施(一)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环保资料、制作PPT、设计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了解环保知识、收集环保图片、制作环保宣传标语。
(二)活动过程1. 环保知识讲座教师通过PPT展示我国环保现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保措施,并提出改进建议。
2. 环保宣传活动学生分组设计环保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海报,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进行环保宣传活动。
活动期间,学生可以向同学、老师、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
3. 环保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环保实践操作,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环保创意大赛学生分组设计环保创意作品,如:环保手工艺品、环保装置等。
教师组织评委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表彰。
5. 总结与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分组进行总结与反思,撰写活动心得。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活动成果。
(三)活动评价1. 学生环保知识掌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环保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学生创新思维:通过环保创意大赛,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4. 学生综合素质: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责任感等。
四、案例反思1. 教师应充分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将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校园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决定开展以“绿色校园”为主题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案例以我校七年级学生为实践对象,通过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构建绿色校园贡献力量。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对环保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 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活动内容(一)环保知识讲座1. 邀请环保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讲解环保知识、环保政策及环保法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理解。
(二)环保主题班会1. 各班开展以“绿色校园”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观看环保视频、讨论环保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2. 学生撰写环保主题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
(三)环保手抄报比赛1. 学生以“绿色校园”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环保知识和创意。
2. 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和表彰。
(四)环保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活动,如植树、种草、清理垃圾等。
2. 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
(五)环保宣传周1. 在校园内开展环保宣传周活动,通过展板、海报、广播等形式,宣传环保知识。
2.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共同营造绿色校园氛围。
四、活动实施(一)准备阶段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2. 搜集环保资料,准备讲座内容。
3. 设计环保手抄报比赛主题和评选标准。
(二)实施阶段1. 按照活动计划,分阶段开展各项活动。
2. 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 定期召开活动协调会,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三)总结阶段1.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活动心得。
2. 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撰写活动报告。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合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
本案例以小学科学课程中“植物生长的秘密”为主题,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过程,认识植物生长的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植物、关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对象本案例适用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四、教学准备1. 实物准备:植物种子、土壤、水、肥料、温度计、光照计等。
2. 资料准备:植物生长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3. 教学工具:显微镜、放大镜、剪刀、镊子、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怎么生长的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植物生长的秘密。
”(二)探究活动1. 观察植物种子(1)教师分发植物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种子的组成。
2. 植物生长实验(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种植盆、种子、土壤、水、肥料等材料。
(2)实验步骤:① 在种植盆中放入适量的土壤,均匀撒上种子。
② 浇水、施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③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数量、颜色等。
3. 分析实验结果(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植物生长的条件。
(2)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如:植物需要阳光、水分、肥料等。
(三)拓展活动1. 观察身边的植物(1)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状态。
(2)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案例(5篇)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第1篇:主题:饮食与健康实施学校:吉林省吉林市实验区龙潭双语实验小学学生年级:四年级指导教师:季星一、活动主题的提出儿童的饮食问题一向是所有家长倍受困扰和关注的问题。
有的儿童偏食、厌食、身体瘦弱;有的儿童暴饮暴食、挑食、身体过胖些都引起家长们的忧虑。
于是家长用各种手段去控制儿童饮食,却从不曾想怎样才能引起儿童从对自身的关注,帮忙他们构成自我保健意识。
同时,饮食又是儿童每一天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料,离他们自身很近,但却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就说明了在我国,饮食保健的意识还很淡漠。
综上所述,我想,如果引导学生自我去调查研究饮食与健康的问题,不仅仅能够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本事,同时又能让学生带动家长,构成饮食保健的初步理念,使活动课程真正起到实际的作用。
所以,我在初步设计了本课的活动体系后,又找来一些学生商谈,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学生对此兴致很浓。
于是,师生共同确定了饮食与健康的主题研究活动。
二、活动具体目标的确定(一)学生经过调研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饮食的营养结构,明白膳食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构成初步的保健意识,养成均衡而又科学的进食习惯。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多媒体手段收集、处理信息的本事,同时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本事,并以资料为依据构成具有初步理论价值的小论文。
(三)学习配置一些合理有营养的食谱,并能依据食谱制作美味的菜肴,培养劳动技能技巧。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方式(一)启发引导、提出主题以某天的课程作为与学生攀谈的开始:教师发现我们班有许多同学越来越胖,还有一部分同学越来越瘦,想过其中的原因吗?(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我的见解:董佳楠:有的同学总是喜欢吃小食品、吃零食,对身体有害。
李正阳:此刻,人们的生活好了,天天大鱼大肉,吃得太好了,所以胖子就越来越多了。
许策:我不完全同意李正阳的意见,我就很喜欢吃肉,可是你们看我多瘦啊!李正阳:那你的消化系统必须是出毛病了,也许是吸收不好呢?吕金烨:还有一些人发胖是因为吃得太多了,一看见好吃的就吃起来没够,就是吃不喜欢的东西也比别人吃得多。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使学生掌握智能家居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三、活动内容1. 项目背景介绍智能家居系统是一种将家庭环境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能够实现家庭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远程控制。
本次项目要求学生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
2. 项目需求分析在项目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确定以下需求:(1)系统应具备远程控制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网页控制家居设备;(2)系统应具备环境监测功能,实时监测家庭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等;(3)系统应具备设备联动功能,当某个设备发生异常时,其他设备能自动作出反应;(4)系统应具备安全防护功能,如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
3. 项目设计与实现(1)硬件设计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通信模块等。
学生需要了解硬件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电路设计和布线。
(2)软件设计学生需要设计系统的软件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和显示等模块。
采用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实现软件功能。
(3)系统集成将硬件和软件进行集成,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
学生需要调试系统,确保其稳定运行。
4. 项目测试与优化(1)功能测试:测试系统各项功能是否满足需求,如远程控制、环境监测、设备联动等;(2)性能测试:测试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3)安全测试:测试系统的安全性,如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4)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学习基本的生态保护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2. 常见动植物的认识。
3. 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
2. 小组合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态保护宣传资料、调查问卷、相机等。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笔记本、笔、小队旗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自然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二、新授1. 讲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
2. 介绍常见的动植物,如鸟类、昆虫、植物等。
3. 讲解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
三、实践环节1. 小组讨论: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实地观察1.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或公园进行实地观察。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动物、土壤等自然现象。
3.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填写观察记录本。
五、总结1.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实践活动1. 小组分工,每组选择一个生态保护项目进行调查。
2. 学生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
3. 小组讨论,整理调查结果。
三、成果展示1. 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2.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点评。
四、讨论与反思1. 学生讨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决定开展一次以“社区环境保护行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通过实际行动,了解社区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进学生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三、活动内容1. 前期准备-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 成立活动小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方案。
- 联系社区,了解社区环境状况,确定活动主题。
2. 实地调研- 学生分组,分别对社区的空气质量、水质、噪音、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调研。
- 记录调研数据,分析社区环境问题。
3. 问题分析- 学生针对调研结果,分析社区环境问题的原因,如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垃圾处理不当等。
-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解决社区环境问题的方法。
4. 行动方案- 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环保行动方案,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
- 确定行动时间、地点、人员分工等。
5. 实施行动- 学生分组进行环保行动,如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清理社区垃圾、种植树木等。
- 记录行动过程,总结经验。
6. 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 邀请社区领导和居民观看展示,听取意见和建议。
四、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明确分工,制定活动方案。
- 联系社区,了解社区环境状况,确定活动主题。
2. 实地调研阶段- 学生分组,分别对社区的空气质量、水质、噪音、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调研。
- 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学生记录调研数据,分析社区环境问题。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以“创新与实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教学案例。
二、案例主题本次教研活动以“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
四、案例实施过程(一)活动准备1.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2.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3. 教师提前布置活动场地,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二)活动实施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活动环节:(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如“环保”、“科技”等。
(2)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设计一个实践项目,如制作环保袋、设计科技作品等。
(3)成果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项目,分享心得体会。
3.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实践项目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改进建议。
(三)活动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表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喜爱。
3.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评价(一)学生评价1.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
(二)教师评价1. 教学设计合理,活动组织有序,达到了预期目标。
2. 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综合实践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家乡历史文化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掌握相关历史知识;(2)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收集、整理、分析资料;(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2)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沿革2. 家乡的名胜古迹3. 家乡的民俗风情4. 家乡的英雄人物5. 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家乡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了解多少?请简要介绍一下。
(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2. 小组讨论:如何开展家乡历史文化探究活动?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
(三)实地考察1.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如博物馆、纪念馆、古迹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所见所闻。
3. 学生回校后,分组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
(四)成果展示1. 学生分组撰写家乡历史文化探究报告。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口头展示,其他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3.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总结活动成果,强调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1)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4)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案例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等能力。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
三、案例内容(一)活动主题:探索自然的奥秘(二)活动时间:2课时(三)活动地点:学校操场、实验室、校园周边(四)活动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五)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提前观察校园周边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
(六)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有哪些奥秘?我们该如何去探索?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界中的现象进行探究。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方式,了解该现象的成因。
3. 实践探究(1)校园操场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操场的植物、昆虫等,记录下它们的生长规律、生活习性等。
(2)实验室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物理、化学实验,如:观察水的蒸发、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等。
(3)校园周边调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校园周边的生态环境调查,如:调查河流、湖泊、植被等。
4.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趣。
四、案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学生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等能力。
2. 教师评价: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第五单元,主题为“探索自然奥秘”。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详细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及保护措施;第二章“地球的奥秘”,深入剖析地球的结构、地质变迁及自然灾害;第三章“人与自然”,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章“环保行动”,实践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及保护措施,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掌握地球的结构、地质变迁及自然灾害,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
3. 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4. 通过实践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地质变迁及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人与自然关系、环保行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质模型、生物标本、环保宣传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奇妙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及保护措施。
(2)剖析地球的结构、地质变迁及自然灾害。
(3)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生物标本,了解生物多样性。
(2)开展地球科学知识竞赛,巩固地球结构知识。
(3)进行环保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保护措施。
(2)分析地球的结构、地质变迁及自然灾害。
(3)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措施:保护自然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生活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综合实践课程。
本案例以我校四年级学生为例,详细阐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成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垃圾分类的现状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实践能力;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理念;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目前实行的垃圾分类有哪些吗?”2. 课堂讲解(1)介绍我国垃圾分类的现状:我国现行的垃圾分类主要包括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2)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介绍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垃圾的分类标准。
3. 实践环节(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
(2)任务分配:每组学生负责调查本班垃圾产生情况,了解垃圾种类、数量等。
(3)实践操作: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进行垃圾分类实践,将收集到的垃圾按照分类标准进行投放。
4. 总结与反思(1)小组汇报:每组组长汇报本组调查结果和实践操作情况。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汇报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成果1. 学生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方法。
2. 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养成了绿色生活的良好习惯。
3.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某高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开展优秀综合实践教学。
二、案例实施过程1. 课程设计与实施(1)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创新创业理论、互联网技术、市场分析、团队协作、项目运营等方面。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实践、企业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教学环节(1)项目选题: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实践。
(2)项目实施: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项目策划、团队组建、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环节。
(3)项目评审:定期组织项目评审,邀请企业专家、教授等对项目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校企合作(1)邀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讲师,分享实践经验。
(2)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3)举办企业参观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三、案例效果1. 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实现了就业和创业的双重目标。
2. 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 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案例总结与启示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 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第1篇课程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基本的项目策划、实施和评价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和意义2. 项目策划与实施3. 项目评价与总结4. 实践活动案例分享教学重点:- 项目策划与实施的方法- 项目评价与总结的技巧教学难点:- 如何在活动中有效组织学生,发挥团队协作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项目评价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相关案例资料- 小组活动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
2. 学生分享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和期待。
二、新课学习1. 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和意义:- 教师讲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2. 项目策划与实施:- 教师讲解项目策划的基本步骤,如选题、目标设定、方案设计等。
- 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策划,每组选出一个项目进行初步设计。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策划,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根据项目设计,准备实施计划。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总结1. 学生分享项目策划过程,教师点评。
2. 学生总结项目策划中的收获和体会。
二、项目实施1. 学生根据项目设计,进行实践活动。
2. 教师指导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三、项目评价与总结1. 学生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
2. 教师点评学生评价,总结项目实施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案例分享1. 教师分享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经验。
2. 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亮点,提出改进建议。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
综合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以“植物生长探究”为例,介绍一个中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二、案例设计1. 案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2. 案例内容(1)植物生长的条件(2)植物生长的规律(3)植物生长的实验探究3. 案例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①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②材料准备:植物种子、土壤、水、温度计、光照计等。
(2)实施阶段①观察阶段: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的基本现象,如种子发芽、茎叶生长等。
②实验阶段:学生根据植物生长的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③分析阶段: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
④交流阶段: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3)总结阶段①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②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案例实施1. 观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种子发芽的过程,观察种子在土壤、水分、温度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土壤等条件。
2. 实验阶段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设计实验方案。
例如,探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设置不同温度的实验组,观察植物生长的差异。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阶段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植物生长的规律。
例如,发现温度越高,植物生长速度越快;水分不足,植物生长缓慢等。
4. 交流阶段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案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提高了观察、实验、分析等能力。
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爱生命的情感得到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实践案例一、活动背景。
咱学校那小花园啊,以前就像个被遗忘的小角落,花草树木长得乱七八糟,地上还时不时有垃圾。
这时候,我们就寻思着搞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动起来,也让校园变得更美。
二、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认识多种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养护方法。
就像让孩子们都变成小小植物学家似的,看到一棵草,就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园艺工具,像小铲子、小剪刀啥的,可别小瞧这些工具,在孩子们手里就像魔法棒一样。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分工协作。
比如说有的孩子负责浇水,那他就得知道啥时候浇、浇多少水;有的孩子负责修剪枝叶,那他就得小心别把植物剪坏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学会怎么和小伙伴一起把一件事干好。
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是植物叶子发黄了,那得能发现问题,然后去琢磨是缺水了呢,还是有小虫子捣乱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打心底里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
就像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小家园一样去呵护。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们负责的那片小花园,就得像照顾小宠物一样精心对待。
三、活动实施过程。
1. 活动启动阶段。
我们老师就像个超级推销员一样,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这个活动有多酷。
给他们看一些漂亮花园的图片,孩子们的眼睛都放光了,一个个都迫不及待想大干一场。
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像一个小小的“植物守护战队”。
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什么“绿色先锋队”“花草小卫士联盟”之类的,可有意思了。
2. 知识学习阶段。
请学校里的生物老师来给孩子们上课,就像讲故事一样给他们讲各种植物的知识。
从校园里那些最常见的月季讲到角落里的小苔藓。
生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植物标本,孩子们就像看到了宝贝一样,围着看个不停。
我们还组织了一场“植物知识大比拼”,就像电视上的竞赛节目一样。
每个小组都派出代表来回答问题,答对了就有小奖品,像小植物盆栽之类的。
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自制地理教具" 教学案例设计人:丹寨县第二中学徐俊一、案例背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初中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知识面广、空间感强,很多问题比较抽象.直观教具的缺乏,许多无法直接感知的地理现象、难于记忆的地理事物使学生学习时感到茫然无助甚至倍感枯燥,让许多学生对地理课失去了兴趣,从而使地理课的教学陷入了僵局。
自制地理教具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成本较低、制作容易、简单易行,教师、学生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地理教具辅助教学同样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既能吸引学生,也减轻了老师在教学中的困难,提高了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效率。
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为此,在学习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一节后,我尝试设计《自制地理教具》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系统示意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制作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图模型。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⒈确定制作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图模型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山顶、山脊、鞍部等。
⒉用什么工具:白纸书本拳头黄泥士水盆小刀毛刷油性彩笔水粉画颜料、画笔及调色盘、平整的纸盒等等⒊自制地理教具的内容:折叠书本-——-——演示褶皱地形、紧握拳头--—---———演示各种地形特征、揉纸团-—————-——演示各种地形图、黄泥士-———---——制作各种地形图⒋制作教具的过程⑴折叠书本--——-----演示褶皱地形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课例以“探秘自然,感受生态之美”为主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自然之美,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观察、记录、分析自然现象的方法。
-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户外调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户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2. 观察与记录- 组织学生分组,选择校园内或周边的自然区域进行观察。
- 指导学生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植物、动物、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
3. 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的测定。
-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环境问题。
4. 案例分析- 介绍国内外生态保护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5. 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环保宣传标语、制作环保手工艺品等。
- 通过比赛、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课程实施1. 时间安排- 课内时间:2课时- 课外时间:1课时(户外实践活动)2. 场地安排- 校园内或周边的自然区域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观察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4.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环保宣传资料等五、课程评价1.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
- 评估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创意作品等。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工程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基于项目驱动的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使学生熟悉软件开发的流程和规范,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案例内容(一)项目选择与需求分析1. 项目选择:选择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如“在线考试系统”、“校园二手交易平台”等。
2. 需求分析:组织学生进行需求调研,分析用户需求,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二)系统设计1. 总体设计: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包括系统架构、模块划分等。
2. 详细设计: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数据结构、算法、接口等。
(三)编码与测试1. 编码:学生分组进行编码,采用敏捷开发模式,按阶段提交代码。
2. 测试:对系统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确保系统质量。
(四)系统部署与维护1. 部署:将系统部署到服务器上,进行实际运行测试。
2. 维护:根据用户反馈,对系统进行维护和优化。
四、案例实施(一)教学准备1. 课程设置:将《软件工程》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并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2. 师资力量: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3. 教学资源:提供必要的软件、硬件设备和网络资源。
(二)教学过程1. 项目启动:教师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和实施计划,学生分组。
2. 需求分析:学生进行需求调研,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3. 系统设计:学生进行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4. 编码与测试:学生进行编码和测试,教师进行指导。
5. 系统部署与维护:学生进行系统部署和测试,教师进行评估。
(三)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劳动课程)教育活动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案例:无土栽培活动对象:小学、初中学生活动介绍:通过无土栽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无土栽培的概念、分类、优点和种植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惯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为科技的发展而努力读书,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活动目标:通过资料展示、参观、讲解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无土栽培的概念、分类、优点和种植过程。
创意物化:通过学生动手培育的方式,创设课程情境,带领学生感悟农业的进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无土栽培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展现团队智慧。
责任担当: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惯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为科技的发展而努力读书,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价值体认:让学生认识到勤劳的人最伟大,无土栽培是一项先进的生产技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活动重点:带领研究无土栽培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于无土栽培的过程和原理有详细的了解。
难点:结合学生所学生物知识和知识扩展,在现有道具基础上,进行无土栽培作物培育实际操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活动实施条件:多媒体教室、现代农业大棚、种子、花盆、营养液。
活动时间安排:资料展示20分钟,参观现代农业大棚20分钟,导师讲解20分钟,动手实践30分钟,展示评价10分钟,共100分钟。
活动过程:一)活动准备:整理研究所需要的场地,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二)活动实施:1.带领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讲解无土栽培的发展等相关知识。
2.带领学生进入现代农业大棚进行参观研究。
3.导师在实景参观中进行无土栽培知识讲解。
4.讲解安全注意事项,给学生分发种子和花盆,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育无土栽培作物。
5.进行作物生长阶段变化成果展示。
三)活动总结:1.带领学生讲活动过程进行复盘,引导学生讲出培育无土作物的感受和所遇到的问题,对问题给与解答并进行鼓励。
2.组织学生表达活动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主动为科技的发展而努力读书的志向。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一、活动主题的提出:本活动设计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进行设计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的研究成果。
这一课题是国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的子课题之一。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尝试解决综合实践主题研究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施计划——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 我设计的这部分只是这一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要求,按照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我设计本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3、主题教育理论(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活动教学目标的依据是:第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第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人文主义等理论;第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第四,根据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第五,我自身的知识能力等情况;第六,我们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条件;第七,实施本活动的课程资源情况等。
根据以上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1)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描述具体情境所包括的内容;(2)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形成分析理解具体情境的能力;(3)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具体情境初步形成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知识和能力;(4)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具体情境初步形成合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知识和能力;(5)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形成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解具体情境中的知识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解读具体情境的基本方法。
(2)大多数学生经历根据具体情境中初步形成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3)大多数学生经历根据具体情境中初步形成合作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合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这一情境发现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产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2)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这一情境发现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自主学习的价值;(3)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这一情境发现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4)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这一情境发现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形成批判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环节的教学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前三个环节“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中的“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根据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第一阶段“确定目标”时的预设,选取了《当SARS降临时》作为情境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叙述情境的内容。
根据情境发现问题。
四、教学策略为了能够实现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实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进行教学,本活动设计的基本策略是:(1)、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策略;(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3)、根据情境进行教学的策略;(4)、问题教学策略。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方法;(2)、发现法;(3)、文献法;(4)、自主学习方法;(5)、合作教学方法;(6)、探究教学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首先,确定目标。
我预设了两个主题:1、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2、人们团结一心战胜病魔。
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教学设计,在这个阶段活动主题还没有确定,学生不知道要学习什么活动主题,教师有预设的主题,但是没有告述学生,只是根据预设的主题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情境去发现问题。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师:同学们,2003年降临了一场灾难,恐慌笼罩在没一个人的身边。
SARS来了……请观看短片。
(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FLASH短片,短片内容如下:2003年突然降临了一场灾难,路上的行人神色慌张并戴着口罩,大街小巷都贴着本店已消毒字样。
一个女孩哭泣地看着亲人被急驰的救护车带走,送进了隔离区,在那里住满了奄奄一息的病人。
在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的全力抢救下,在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帮助下,女孩的亲人和其他的病人获得了新生。
病魔虽然肆虐,但却短暂;生命虽然脆弱,却最伟大。
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创美好家园。
)师:看完短片你一定心潮澎湃,请把你的心情带入到课堂中,请你描述短片内容!(将活动要求投到大屏幕上:主体:学生个体时间: 10分钟活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本活动内容,教师反复播放短片内容,并启发引导学生)生:老师片中的两个人是父女关系吗?师:可以是兄妹,可以是夫妻,可以是朋友,但要是父女,这爸爸年轻了点。
生:称之为男女主人公行吗?师:那太准确了。
……(大约15分钟后)师:大家描述完了吗?生:是的。
师:哪个同学先来试一下?生:我来……我来……李文同学:2003年,SARS袭击了我国,美丽的土地上突然降临病毒,人们都很恐慌。
就在一个地方,一个小女孩在哭泣,她的朋友患上了非典,小女孩悲伤的看者照片……沉重的音乐,缓慢的镜头,使一个个病人呈现在眼前。
SARS它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与健康,带来了沉痛与悲哀。
但是病魔无情人有情,人们的爱心一份份投来,捐款、献血、科学家夜以继日的研究疫苗。
是的,非典是可怕的,它似一块冰,但我们会用心中的火去融化,去温暖这一切。
师:你的文学底蕴很深厚,你太有才了!(师生一起鼓掌)刘平:本片开头,女主人公伤心地向窗外望去,窗外,男主人公正被救护车送往医院,街上的人们恐慌的望着救护车远去。
男主人公被安置在隔离室。
在病人们躺在隔离室的同时,社会的人们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无偿献血、医生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战胜了非典,它记录着伟大,记录着辉煌,留下了蓬勃的开始,热情的攀登。
让我们相信:心之所愿,无所不能。
师:描写的好不好?生:好!师:万众一心,的确无所不能。
大家描述得语言流畅,细致深刻,有的还富有诗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描述到如此程度,让老师太羡慕你们的才气了。
大家将短片内容描述的淋漓尽致,而且认识到社会团结力量的伟大,生命的可贵,这是很难得的,如果能够再联系到对个人的深刻影响就更好了。
第二环节:发现问题师:从短片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生:有。
师:请你根据短片独立发现问题,发现的越多越好,并把你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档案袋上。
在发现问题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识可以去电教室、图书馆发现问题。
(出示:)目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自主发现问题。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大约3分钟后,部分学生去微机室,部分学生去图书馆,30分钟后回到教室,此时教师在学生旁进行指导。
)师:老师看到每个同学都发现了许多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你一定是最聪明的学生,我们来看看谁是最聪明的学生,看谁发现的问题最多!请你向组内其他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提出意见或建议,形成组内共同发现的问题,并记录在档案袋上。
(出示:)目标:根据情境学生小组内合作发现问题。
大约25分钟,学生汇报,组长及其他学生记录,教师与各个小组一同参与发现问题。
)师: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向其他小组汇报你组发现的问题,经过讨论研究形成新的发现问题。
比比看哪组发现的问题最多?出示:1)目标:各学生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共同发现问题。
2)主体:各学生小组。
3)时间: 25分钟第一小组组长投影本组问题(5人一组展示并讨论):1.短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这个故事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3.片中的男主人公为什么住院了?4.大街小巷的人为什么都带口罩?5.为什么病人要送到隔离区?6.医生为什么要穿隔离服?7.片中的医院里有多少个病房?8.病人康复了吗?9.什么是SARS?10. SARS是怎样引起的?11.有疫苗吗?12.它是怎样传播的?13.它是什么时间发生的?14.第一例病人在哪发现的?15.医护人员会被传染吗?16.病情蔓延到我国多少个城市?17. SARS在多少个国家流行?18. SARS病人有生命危险吗?19.全世界有多少人被传染?20.生命在SARS面前很脆弱吗?21.SARS还会再发生吗?22.我们应当怎样保护自然?其他组生:我认为第五个有问题,因为从片中很明显因为传染才隔离。
一组组长:答案虽然明显,可是这也是问题。
其他组生:我认为这不能算作问题。
一组组长:那就请同学举手表决吧!(第一小组同意这是问题,其他两组都不同意这是问题,大家僵持不下。
)一组组长:老师请您帮我们解决吧?师:我们不能因组际而存在分歧,大家应公正表决,而且我们应该是合作发现问题为主,竞争为辅,进而发现更多问题。
(学生沉默一会,有人举手。
)其他组生:第3个问题:“片中的男主人公为什么住院了?”通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女主人公为什么哭?”也是问题。
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