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0.10 KB
- 文档页数:5
医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一、医疗技术的分级根据医疗技术的风险等级和临床应用范围,将医疗技术分为三个等级: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高风险医疗技术:指对人的生命、身体安全有较大风险、要求操作人员具有特殊技能和高度的专业素质的技术。
如放射治疗、手术、麻醉等。
中风险医疗技术:指对人的生命、身体安全有一定风险、要求操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的技术。
如输液、抽血、心电图等。
低风险医疗技术:指对人的生命、身体安全风险较小、操作相对简单的技术。
如口腔清洁、换药、采集标本等。
二、管理要求和措施1.高风险医疗技术管理要求和措施(1)明确责任: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学科团队和技术人员培训机制,明确技术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2)统一规范:制定操作规范、安全防护程序和应急预案,确保技术人员操作规范、安全有序。
(3)持续监测:建立技术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技术人员的操作质量和临床效果。
(4)临床监护:高风险技术的操作应有专门的临床监护人员负责,负责术中观察、记录和处理突发状况。
2.中风险医疗技术管理要求和措施(1)技能培训:医疗机构应开展中风险技术人员的规范培训,确保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
(2)严格操作程序:明确操作步骤、要求操作人员按照规定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3)设备管理:对中风险技术所使用的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定期检修,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和安全使用。
(4)记录和回顾:对中风险技术操作进行记录和回顾,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的问题,提高技术操作水平。
3.低风险医疗技术管理要求和措施(1)规范操作:明确低风险技术的操作规范和要求,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规范。
(2)质控要求:建立低风险技术的质量控制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操作质量,及时改进和提高技术水平。
(3)卫生消毒:要求技术人员严格遵守卫生消毒要求,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卫生条件。
(4)持续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年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医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医学专业手段和措施。
第三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守本制度。
第四条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
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的医疗技术,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临床应用。
第五条国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禁止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对部分需要严格监管的医疗技术进行重点管理。
其他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由决定使用该类技术的医疗机构自我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服务第二章医疗技术分类与评估第七条医疗技术分为禁止使用技术、限制性技术和非限制性技术。
第八条禁止使用技术包括:(一)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确定、存在重大伦理问题、临床上已经淘汰、未经临床研究论证的技术;(二)技术难度大、风险大、使用稀缺临床资源的技术。
第九条限制性技术是指对患者具有较高风险,需要严格监管的技术。
限制性技术分为国家级限制类技术和地方级限制类技术。
第十条非限制性技术是指除禁止使用技术和限制性技术以外的医疗技术。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风险等因素,对拟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评估,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一)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二)技术的风险;(三)技术的伦理问题;(四)技术所需资源和条件。
第三章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医疗技术的管理制度一、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概念与意义(一)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概念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是指为了规范和管理医疗技术使用和实施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其目标是通过合理规范的管理,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有效和合理应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病人的权益和安全。
(二)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意义1. 保障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医疗技术的使用和实施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技术不到位导致的医疗事故和风险。
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医疗机构的竞争力,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3. 保障病人的权益和安全。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和工作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和安全。
4. 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能够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医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助力整个医疗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是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概念与意义,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二、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医疗技术的规范化管理医疗技术的规范化管理是医疗技术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规范文件。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规范文件,明确医疗技术管理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
2. 建立医疗技术档案。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技术档案,记录医疗技术的使用情况,包括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情况,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水平等信息,建立医疗技术数据库,为医疗技术的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3. 进行医疗技术评估和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技术评估和监测机制,对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 加强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医疗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医疗技术的应用和管理。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技术应用的原则、程序、监管措施等,确保医疗技术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医疗技术分类与分级管理第四条医疗技术分为三类:(一)第一类医疗技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二)第二类医疗技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三)第三类医疗技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1.涉及重大伦理问题;2.高风险;3.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4.需要使用稀缺资源;5.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五条医院应当根据医疗技术的分类和分级,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六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对医疗技术实施严格的准入管理。
第三章医疗技术应用原则第七条医疗技术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
第八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应用的决策机制,明确医疗技术应用的审批程序。
第九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应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医疗技术应用的监督检查。
第四章医疗技术应用管理第十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技术应用的原则、程序、监管措施等。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应用的培训和考核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技术应用的认知和技能。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应用的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对医疗技术应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应用的伦理审核制度,确保医疗技术应用符合伦理要求。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应用的档案管理制度,保存医疗技术应用的相关资料。
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一、目的1.提升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有利于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减少误诊、漏诊等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2.保障患者安全: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强化医疗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其他风险。
3.维护医疗秩序:依法行医、规范管理,加强对医疗技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医疗机构能按照规定进行运营,保持良好的医疗秩序。
二、内容1.医疗技术服务目标:明确医疗技术服务的宗旨和目标,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有效的诊疗技术服务,提高医疗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
2.技术操作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操作的规范,包括手术操作、器械使用、药物配制等方面,要求医护人员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控评估、质量监测等措施,定期对医疗技术服务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医疗质量。
4.培训培养:建立医疗技术人员培训制度,确保医疗技术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5.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定期检查、内部审核、追踪调查等,对医疗技术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三、实施要求1.制度的宣传:将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宣传,确保每个人都了解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使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地贯彻实施。
2.制度的执行: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应该明确责任人,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
3.制度的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制定监督工作的具体措施,如定期检查、内部审核、追踪调查等,对医疗技术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4.制度的评估和改进:定期进行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的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以适应医疗技术发展和管理需要。
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是医疗机构管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能够提高医疗技术服务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维护医疗秩序,对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医疗技术分类与分级管理
1. 医疗技术分为三类:第一类医疗技术、第二类医疗技术和第三类医疗技术。
2.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
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3. 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4. 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
的医疗技术:
a. 涉及重大伦理问题;
b. 高风险;
c. 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d. 需要使用稀缺资源;
e. 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二、医疗技术分级目录管理制度
1. 国家卫健委负责第三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
第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2. 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由卫生部制定公布,并根据临床应用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3. 第二类医疗技术目录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辖区情况制定并公布,报卫生
部备案。
三、限制类技术管理制度
1. 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技术分为禁止类技术、限制类
技术和非限制类技术。
2. 限制类技术是指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技术。
3. 国家卫健委制定并公布限制类技术目录,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限制类
技术的备案和管理。
总之,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汇编对于我国医疗机构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医疗技术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一、医疗技术分类管理根据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复杂性和风险性,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一类医疗技术是指经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这类技术通常在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如常见的体格检查技术、一般的注射输液技术等。
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例如,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等。
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需要使用稀缺资源;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比如,克隆治疗技术、同种器官移植技术等。
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医疗机构拟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进行严格的准入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伦理符合性以及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资质条件等。
对于一类医疗技术,由医疗机构自行审核管理,但应向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二类医疗技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准入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核批准后方可开展。
三类医疗技术由卫生部负责准入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向卫生部提出申请,经过严格的技术审核和伦理审查,获得批准后才能实施。
三、医疗技术人员资质管理从事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职称和技术能力,并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对于一类医疗技术,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和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二类医疗技术的操作人员通常需要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并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技术操作资格证书。
三类医疗技术的操作人员应当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同时要在相关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造诣,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并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_医疗技术管理制度范本医疗技术管理制度_医疗技术管理制度范本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应制定规范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篇1一、医疗技术服务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各临床医技科室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应当是核准的执业诊疗科目内的成熟医疗技术,并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系统,能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有效。
(二)不得使用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证明的技术(三)各科不得使用在临床应用卫生行政部门废除或禁止使用的医疗技术。
(四)对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特许批准范围的特殊医疗技术项目,必须遵循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严格遵守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规范和常规,医院与医师应按照法规要求报批,未经批准的医院与医师严禁开展此类技术服务。
(五)进行的医疗技术科研项目,必需符合伦理道德规范,按规定批准。
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注意保护患者安全。
(六)各科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
二、各科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须报医院学术委员会审批后方能实施开展,要求:(一)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须与我院的等级、功能任务、核准的诊疗科目相适应;(二)有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设备与设施及确保病人安全的方案;(三)当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应当中止此项技术。
按规定进行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三、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档案(一)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医疗技术风险或将其降到最低限度,(二)建立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档案,以备查。
建立诊疗规范及质量考核标准新技术、新业务在临床正式应用后,医院及时制定发布临床诊疗规范、操作常规及质量考评标准,并列入质量考核范畴。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是指为了规范和提升医疗技术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制定并执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程序。
本文将从科室管理、设备管理和人员管理三个方面,介绍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一、科室管理科室是医疗机构内进行医疗技术工作的基本单位,科室管理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患者安全的保障。
为确保科室管理的质量,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室管理制度,明确科室负责人的职责与权限,并制定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对科室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
此外,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科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二、设备管理设备是医疗技术的基础保障,对医疗机构而言,设备管理是医疗技术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合理的设备管理制度能够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定期维护和及时修复。
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验收、验收登记、定期保养和维修记录等管理制度,并配备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技术评估和设备更新,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人员管理医疗技术人员是医疗技术管理的核心,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和离职等方面的规定。
招聘时应注重人员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质,并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岗位轮岗,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逐步完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将为医疗机构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框架,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质量控制、流程标准化、医疗安全、病历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管理制度,确保其执行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结语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
科室管理、设备管理和人员管理是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医疗机构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
临床重点医疗技术管理制度临床重点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中针对重点医疗技术的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这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是为了确保重点医疗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提高医疗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1.技术设备的购置与验收:医疗机构采购重点医疗技术设备时,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采购,并进行严格的技术验收。
技术验收包括设备的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测试和检验,确保设备符合规定的标准和指标。
2.技术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技术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维护与保养包括定期检查、清洁、润滑、校准和维修等工作,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可靠。
3.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技术操作规范,包括设备使用方法、操作步骤、操作注意事项等,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操作和使用重点医疗技术设备,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和伤害。
4.技术培训与考核: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进行技术考核,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素质。
5.技术质控与监督: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技术质控制度,包括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检测的方法与要求、质量监控的措施与方法等,确保重点医疗技术的质量可控。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定期进行技术质量的监督与检查,对技术操作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临床重点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的保证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相关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医务人员的严格遵守和执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医疗技术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前言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的医疗技术操作的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本规章制度旨在明确医院内各医疗技术操作的要求和流程,规范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加强对医疗技术操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声誉。
一、管理机构医院设立医疗技术操作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和监督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
该委员会由医院中高层管理人员、医疗技术操作人员代表、护士代表和相关管理人员构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二、医疗技术操作要求1.全部医务人员必需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许可证,而且需要不绝接受专业培训和连续教育,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操作本领。
2.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前,必需了解相关操作流程、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熟识操作所涉及的相关规范和安全要求。
3.全部医疗技术操作必需依照国家和专业标准进行,遵从医院内部已经订立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规范。
4.在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需遵守医院的隐私保护政策,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
三、医疗技术操作流程1.医疗技术操作前,医务人员必需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身份确认,并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诊断情况和其他相关信息,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全部医疗技术操作必需在规定的操作区域内进行,并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乾净和无菌环境。
3.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需正确佩戴手术衣、手套、口罩和其他个人防护设备,以防止交叉感染。
4.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技术操作前,必需进行适当的洗手和消毒,确保操作的无菌和无菌状态。
5.在医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需严格依照操作步骤和流程进行,禁止随便修改或疏忽操作中的任何环节。
6.医务人员在操作结束后必需及时清理和消毒操作区域和使用的器械设备,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并将使用过的设备妥当存放。
7.医务人员在操作结束后必需做好相关的记录和报告,包含操作的具体情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涉及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科室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第二章医疗技术分类与管理第四条医疗技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第二类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三类是指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验证或者存在其他不宜在临床应用情形的医疗技术。
第五条我院对第一类医疗技术实行备案管理,对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实行许可管理。
第六条凡新开展的医疗技术,必须经过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临床应用。
第三章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组织与职责第七条成立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审核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项目及新技术的开展,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
第八条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承担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九条各临床科室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日常管理和质量控制。
第四章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与论证第十条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具有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技术管理规范。
第十一条对拟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伦理等方面的评估和论证,确保医疗技术的适宜性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对开展的限制类医疗技术进行重点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中的问题。
第五章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第十三条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和评估制度,定期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医疗技术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疗技术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确保医疗技术服务的可连续发展,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行业规范等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涉及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定义1.医疗技术服务:指医院供应的各种医疗技术服务,包含但不限于临床检验、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手术室操作、病理诊断等。
2.医疗技术服务管理:指对医疗技术服务的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和改进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负责人及职责1.医疗技术服务管理由医院的技术管理部门负责。
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医疗技术服务管理制度的执行。
2.技术管理部门负责订立医疗技术服务的管理流程、规范和标准,并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五条人员配备1.医疗技术服务必需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进行,包含医师、技师、护士等。
2.医院应当合理布置医疗技术服务人员的数量和比例,确保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负荷适合。
第六条岗位职责1.医师:负责订立、组织实施和监督医疗技术服务的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技术服务的安全和有效性。
2.技师:负责诊断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3.护士:负责患者的照料和护理,搭配医师和技师进行医疗技术服务。
第七条培训考核1.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医疗技术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2.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服务人员的考核制度,对其进行绩效评估。
第三章流程管理第八条医疗技术服务流程1.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服务的流程和规范,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要求。
2.医院应当保证医疗技术服务的连续性和及时性,避开因流程不畅造成的不必需的耽搁和错误。
第九条设备管理1.医院应当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包含设备采购、验收、保养和报废等流程和要求。
2.医院应当定期对医疗技术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修理和更换不合格的设备。
第十条质量掌控1.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服务质量掌控制度,确保医疗技术服务的规范和安全。
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确保医院医疗技术安全,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医院医疗科学发展,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的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临床诊断技术、医疗设备管理、临床实验室管理、医学影像技术管理等。
三、职责分工1.医院领导班子对医疗技术管理工作负总责,确定医疗技术管理的政策方针;2.医技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医疗技术管理工作;3.各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医疗技术管理工作;4.医院质控部门负责对医疗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四、管理制度1.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相关规定;2.医院设立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班子负责,医技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3.坚持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医疗技术进步,推进医疗技术的信息化管理;4.医院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设备进行档案登记、资料整理和备案管理。
五、医疗技术质量管理1.医疗技术质量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医院建立医疗技术质量管理评审制度,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医疗技术质量管理体系;3.建立医疗技术质量评估、检查、监督体系,对医疗技术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与检查,确保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医疗技术设备管理1.医院设立医疗技术设备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班子负责,医技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医疗技术设备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2.医院对医疗技术设备实行统一管理和维护;3.医院建立医疗技术设备定期检测和维护制度,确保医疗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4.医院要做好医疗技术设备的安全防护工作,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医疗技术设备的安全使用。
七、医疗技术人员管理1.医院要加强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疗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2.医疗技术人员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3.医疗技术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考核;4.医院严格落实医疗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严禁医疗技术人员随意更改诊疗方案和检验结果。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技术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医疗技术活动的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医疗技术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医疗技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四条医疗技术管理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医疗技术质量控制制度、医疗技术风险评估制度、医疗技术培训制度、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等。
第二章医疗技术组织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技术管理的组织和实施。
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由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医疗专家、医学伦理专家和法律专家组成。
第六条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发展规划;(二)审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申请,确定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目录;(三)监督、检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技术及时采取措施;(四)组织医疗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五)其他与医疗技术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医疗技术管理的具体工作。
医疗技术管理部门应当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负责医疗技术准入、质量控制、风险评估等工作。
第三章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第八条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符合国家规定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要求。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准入条件、程序、标准和监督管理措施。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批制度,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应当提交申请,经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方可应用。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进行定期评估,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技术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医疗安全。
第四章医疗技术质量管理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技术质量控制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引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医疗效果,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规范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康复技术、预防技术等。
三、医疗技术分类管理(一)一类医疗技术一类医疗技术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能够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技术。
对于一类医疗技术,医疗机构可自行决定开展,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二)二类医疗技术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需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开展二类医疗技术前,医疗机构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开展。
(三)三类医疗技术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或者需要使用稀缺资源等情形之一的医疗技术。
三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四、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准入管理(一)医疗机构准入医疗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人员资质、设备设施等,才能开展相应的医疗技术。
(二)人员准入医疗技术操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职称、培训经历和技术能力,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三)技术准入新的医疗技术在开展前,应当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评估,包括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伦理合理性等方面。
五、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一)制定质量控制标准针对每一项医疗技术,制定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技术操作规范、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
(二)定期评估定期对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质量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不良事件监测建立医疗技术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并进行原因分析和改进。
六、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风险管理(一)风险评估在开展新的医疗技术前,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通用13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制度的地方越来越多,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
想学习拟定制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疗技术管理工作制度篇1一、为加强医疗技术管理,促进卫生科技进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二、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均应严格遵守本准入管理制度。
三、新医疗技术分为以下三类1、探索使用技术,指医疗机构引进或自主开发的在国内尚未使用的新技术。
2、限制度使用技术(高难、高新技术),指需要在限定范围和具备一定条件方可使用的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医疗技术。
3、一般诊疗技术,指除国家或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限制度使用外的常用诊疗项目,具体是指在国内已开展且基本成熟或完全成熟的医疗技术。
四、医院鼓励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医疗技术,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需要淘汰或技术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理及法律等方面与保障公民健康不相适应的技术。
五、医院由医务处牵头成立医院新技术管理委员会(由医院主要专家组成)及科室医疗新技术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及专家3—5人组成),全面负责新技术项目的理论和技术论证,并提供权威性的评价。
包括:提出医疗技术准入政策建议;提出限制度使用技术项目的建议及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准入标准;负责探索和限制度使用技木项目技术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对重大技术准入项目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评估,以及其他与技术准入有关的咨询工作。
六、严格规范医疗新技术的临床准入管理制度,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首先须由所在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包括伦理、道德方面评定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人员和设施,经科室集中讨论和科主任同意后,填写"新技术、新项目申请表"交医务处审核和集体评估。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一、本制度所称医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诊断、治疗措施。
二、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守本制度。
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
四、医院学术委员会负责医院医疗技术管理的组织与领导,医务科具体负责相关内容的实施与落实。
五、各学科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应与其功能、任务和业务能力相适应,应当是核准的诊疗范围内的成熟医疗技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持系统,能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有效。
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要与科室的人员资质、功能任务、医院核准的诊疗范围相适应,有严格审批程序,有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设备与设施和确保病人安全的方案;当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应当中止此项技术。
按规定进行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七、进行的医疗技术科学研究项目,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按规定批准。
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注意保护患者安全,不得向患者收取相关费用。
八、各学科不得使用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证明的技术,对须经卫生行政部门特许批准范围的特殊医疗技术项目,必须遵循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严格遵守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规范和常规,医院与医师应按照法规要求报批,未经批准的医院与医师严禁开展此类技术服务。
第二章医疗技术分类
九、医疗技术分为三类: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原《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的第三、第二类医疗技术)。
限制临床应用类医疗技术,其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人员水平有较高要求和存在重大伦理风险,属于需要严格管理的医疗技术,实行限制性清单管理。
详见附件:《陕西省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目录。
十、医务科建立第一类医疗技术、限制临床应用类技术目录、档案,分类清理,日常监管工作。
对医疗技术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应用情况的评估。
十一、各学科应根据第一类医疗技术、限制临床应用类医疗技术的功能、任务、技术能力实施严格管理。
第三章医疗技术准入管理
十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含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手术分级管理、麻醉分级管理、高风险技术准入管理四部分(手术分级管理、麻醉分级管理、高风险技术管理详见相关制度)。
十三、医疗新技术是指近年来在国内外医学领域具有发展趋势的新项目(即通过新手段取得的成果),在本院尚未开展过的项目和尚未使用的临床医疗新手段。
新技术应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
十四、新技术准入必备条件
(一)拟开展新技术应符合相应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相应诊疗科目;
(三)拟开展新技术的主要人员为具有执业资格并在本院注册、能够胜任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
(四)有与开展该项新技术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其他辅助条件,并具有相应的资质证明;
(五)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六)新技术承担科室及主要人员近3年相关业务无不良记录;
(七)有拟开展新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八)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十五、新技术准入审批流程
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首先需由所在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人员和设施的基础上,经科室集中讨论和科主任同意后,填写《紫阳县人民医院新业务、新技术申请表》(以下简称“审批表”)交医务科组织审核和集体评估。
(一)拟开展新技术属一类技术的,科室填写“审批表”向医务科申请,由医务科组织审核和集体评估,经分管院长批准后开展,报医院学术委员委员会备案。
(二)拟开展新技术属于限制临床应用类医疗技术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准入标准进行初步评估,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医务科后15个工作日内由医务科组织医院学术委员委员会及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由医务科向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备案,审批通过后方可开展。
(三)所需提交材料
开展限制临床应用类医疗技术时,应当提交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
1、医疗机构名称、级别、类别、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情况、相应科室设置情况;
2、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3、该项医疗技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国内外应用情况、适应征、禁忌征、不良反应、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措施、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方法,与其他医疗技术诊疗同种疾病的风险、疗效、费用及疗程比较等;
4、开展该项医疗技术具备的条件,包括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医疗机构的设备、设施、其他辅助条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5、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四章新技术的应用管理
十六、新业务、新技术实施过程中由医务科负责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监控,及时组织会诊和学术讨论,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较大的技术问题。
日常管理工作由科室负责人和监测医师完成。
十七、新业务、新技术完成一定例数后,科室负责及时总结,并向医务科提交总结报告,医务科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新业务、新技术的是否在临床全面开展。
十八、科室主任应直接参与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并作好科室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的组织实施工作,密切关注新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积极妥善处理,做好记录。
十九、暂停新技术临床试用的情况。
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暂停新技术临床试用,由医务科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调查情况报学术委员会会讨论,以决定是否恢复临床试用。
(一)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的;
(二)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
(三)技术支撑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消失的。
二十、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鼓励政策。
(一)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对于按计划顺利开展、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技术,按照一定比例给予政策扶持和奖励。
(二)新技术奖评选。
申报科室于年底将所开展的新技术进行总结,填写新技术评选申请表,上报医务科参加医院年度评比。
医务科每年年底对已经开展并取得成果的医疗新技术,组织医院学术委员会专家采用高效、公正的程序进行评审,对其中非常有价值的项目授予奖励,与职称晋升挂钩,并向上级部门推介。
二十一、违反本制度规定,未经准入管理批准而擅自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附件1:
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
(一)安全性、有效性确切,但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人员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需要限定条件的医疗技术。
如:
1.造血干细胞(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技术;
2.质子、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
3.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包括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
4.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
5.肿瘤消融治疗技术;
6.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
7.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术;
8.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术;
9.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10.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
11.按照三级、四级手术管理的呼吸内镜、消化内镜、普通外科内镜、泌尿外科、关节镜、脊柱内镜、胸外科内镜、妇科内镜、鼻科内镜、咽喉科内镜、儿科呼吸内镜、儿科消化内镜、小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
12.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包括膝、髋和其他人工关节);
1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14.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15.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技术;
16.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17.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
18.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19.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
20.基因芯片诊断技术;
21.血液净化技术(含血液透析、血浆置换、腹膜透析等技术);
22.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
(二)存在重大伦理风险或使用稀缺资源,需要严格管理的医疗技术。
如:
1.同种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技术;
2.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治疗技术(仅限于角膜、骨、软骨、皮肤移植治疗技术);
3.性别重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