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
- 格式:docx
- 大小:25.27 KB
- 文档页数:4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摘要: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幸福感,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理论,他把人类的需要想阶梯一样由低级到高级按序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所独有的。交往需要就是指一个人想要和他人接触、交流,最终成为伙伴的需要,它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交往需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强烈。善长交往的人,能够通过人际交往收获更多。只有在交往中,我们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范围,接触更多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合理定位自己,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而发展、完善自己。一个人与人交往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接触的方面越广泛,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就会更客观、全面。同时,人只有不断的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如果长期缺乏交往,过于自我封闭,或常有不正常的交往,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个性变态,极不利于个体自身发展。
2、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人是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他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人际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人要想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学习社会上的技能、法规,掌握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逐渐的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缺陷与偏差,不能正常交往,这对个体社会化是极为不利的。比如毕业后,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面对工作,不会同仁交往,遇到问题不敢求教,无所适从,难以适应等,结果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努力学习社会知识,与更多的人正常交往,在进入工作岗位时,才能尽快的适应下来。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交往能力要求愈来愈高,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当代大学生尤其要注意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 交往愿望的迫切性。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离开了家庭的诸多束缚,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变得更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大学生们渴望更大的交往空间,认识更多的人,人际交往的迫切性在他们身上尤为明显。
2. 交往范围的广泛性。大学生群体的课业负担相较于高中轻松太多,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学习以外的事物上,各种社团、学生会的集体活动,以及作为成年人参加的社会活动,他们的交往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班级之间,而扩展到专业之间、院系之间、校内外等人员,交往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3. 交往内容的丰富性。高中同学之间的交往大都局限在学习本身,而大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学生群体交往的注意力也发生了转移。他们开始走出教室,自然、社会等诸多现象都是都能成为他们交往的内容。旅游,读书,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交往内容愈加丰富多彩。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刚迈过成年的门槛,心智的发展不如成年人那样成熟、完善,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
(一)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负心理。九零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的政策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习惯了发布命令,而缺少倾听,常常只关注个人荣辱得失,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平常交往表现的很强势,以自我为中心,高兴时洋洋得意,不高兴时大发脾气,极易导致同龄人的反感与不喜。
2.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大学生都刚成年,心智不是完全成熟,很容易对其他人的长处、成绩、外貌等产生妒忌,在这种妒忌下,不仅自我会感到痛苦,更有甚者,会对他人进行攻击性的言论和行为。嫉恨心理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害的一种心理,在这种状态下,人往往会有偏激、冲动、暴怒等过激行为,从而恶化人际关系。
3.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为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当我们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已不如人的感受。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容易使人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为人处事谨小慎微,总以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敢迈出自己的圈子,只是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
4.害羞心理。所谓的害羞心理就是内心过分的焦虑与担心,害怕与人交往,不敢再公开场合发言,说话唯唯诺诺,遇事容易手足无措。害羞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年轻人在面对新环境时,常常出现害羞、胆怯、拘谨、不自然的现象。很多人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克服这些心理,然而一些人却仍然有这些障碍。尤其在异性交往中,羞怯的心理使他们过分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妨碍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在进入大学前,很多人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而进入大学后,大家水平、能力都差不多,尤其是一些来自于农村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如别人,没有相关特长,在交往中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参加校内外活动,不能以正确的心理和同学们相处,进而产生各种人际交往的问题。
2.教育因素。今天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增长学生的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们往往话太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忙于各种技能考试,对于集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高分低能者不在少数,他们是成绩上的佼佼者,却不会与人交往,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丧失人际交往的信心。
3.网络因素。今天,网络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交往需求。但正是由于这种过于泛滥的网络人际交往,学生们失去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比起面对面的交往,他们更倾向于无线电波传送的语音文字。而且,更多大学生,尤其是男生,沉迷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甚至还有人患上了严重的“网络焦虑症”,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