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迪意义
《老子:道德经》由中国古代贤人老子所撰写,字句简练,深刻精妙,提出自然至上的道德哲学观点,对后世对哲学理论的深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伟大的哲学思想宝库。
其内涵深刻,在当代青年的生活实践中,仍具有褒书鼓舞的作用。
首先,老子哲学思想强调以“复杂无解”的思考方式,加强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促使当代青年面对人生的难题,抱有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对变化的客观性更有准确的判断。
其次,老子鼓励要认识“重且守”的道,引导当代青年活出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君子贵大精守严拒贪念”,正确处理物欲、权势以及另一些精神投射,激活自己,把握自己的活动范围,不沉湎其中,实现有价值的事业。
此外,老子也倡导睦通理论,敦促广大青年学会和谐相处,活出善良正直的一面,注重自我修养,勇于承担责任,联结发展的力量,创建物尽其用的社会环境。
总之,老子的哲学思想给当代青年提供了许多人生根本的思考,从更高的境界去发现真正的快乐和美好,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思考和体会老子哲学思想,有助于他们理性思考、发展理想、活出精彩人生,最终达到成功的峰顶,真正做到生存的最高境界——活的有意义。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诚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
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
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浅谈《老子》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哲人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哲人,他大胆而又深远地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呼吁回归原始部族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平和谐相处。
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
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据说是《道德经》的作者。
还有人认为他的身份是楚国人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司马迁在其《史记》里记载道:“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也有人认为他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的一百多年里。
但无论他是李耳,还是老莱子,亦或是周太史儋,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部《道德经》的高度评价,这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的余热,为人们在解决宇宙之谜与世界之道上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对人类心智的启发和良知的培养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本文将以《道德经》原本为基础,浅谈老子的思想精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和真正的名都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能说出来,便是普通的道与名,便不具备真正指导众生,体现宇宙运转规律的作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既然世界上有了道与名,那又是什么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呢?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中认为是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第七天创造了人。
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造人”等神话传说,但是这些在人们的认识中,终归是一些神话的存在,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宇宙奥妙的本质。
老子认为,无与有才是天地的开端和万物的圣母,他们依靠“道”运作起了这个世界。
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十分晦涩,但如果我们仔细理解就会发现,无和有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在经历这个过程:植物会生长,也会死亡;人会出生,也会去世。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
老子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拟就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进行浅谈。
一、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包括道、德、无为、自然、治国等方面。
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即道是无法言语表达的,它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同时也是人类唯一归宿。
在老子看来,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只有悟道,才能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老子的德是与道相合的。
他认为,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是道的体现。
对于人类而言,德是一种内在的信仰,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道的体现和自己内在的信仰相一致,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我完善和掌控命运的目标。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路径之一。
他认为,人类应放弃过分的执着和努力,选择无为而治,把自己放到自然之中,听从自然的安排,以达到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自然观是独特的。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人类不能与之相抗衡,而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让自然发挥作用。
老子治国观则是以德治国。
在老子看来,国家应当依靠道德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法律或者武力。
他认为,只有德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老子思想的特点是深邃而独特,它对哲学、宗教、文学及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老子思想为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史带来了独特的道德思想和宇宙观。
老子思想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宇宙万物的根本。
他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宗教和世俗范畴,成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哲学思想。
其次,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融入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例如,《道德经》在中国的世界地位上非常重要,常常被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外各大文化场合推广。
再次,老子思想对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他强调了德治国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浅谈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在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子写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共有八十一章。
虽然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涉及的内容却相当广泛,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下面笔者仅就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老子的哲学思想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一个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有人认为它属于唯物主义,有人认为它属于唯心主义。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唯一根源,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道德经》的开篇老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释义: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名,可以叫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
)。
说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主要是对“道”的不同看法。
说它属于唯心主义的是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主观精神的东西,而说它属于唯物主义的则认为“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笔者认为,实际上老子哲学本身具有不清楚的地方,其中既有唯物主义的一面,又有唯心主义的一面,因而对老子哲学应具体分析,要防止把老子哲学现代化和绝对化。
老子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十分突出,《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两处引用了老子的名言。
一处在高中二年级上册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的第一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二章,原文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释义: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示,高和下互相补充,合音和单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应)这说明老子已经看到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老子思想析评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老子思想从“道”、“德”、“无”、“天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提倡了“无为而治”、“反功利主义”、“反权力主义”等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进程,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思想是否仍旧具有现实意义仍需要再认真思考。
一、强调“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了“深远而哉,众人皆孔之”,即“道”是深奥的普遍存在,并将其阐述为自然界自然的规律,指引人们自然而然地遵循,“道”既不是可见的礼仪规范和行事准则,也不是被赋予外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物质或行为,“道”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缥缈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律,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操持。
二、提倡“无为而治”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这是反对那些忙于张扬自己、奢求私利的人的一种思想倡导。
老子认为,不仅不能过于奋斗,更需要随顺顺势自然,不逆其自然的方向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无为而治”是对主观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一种反抗,可以缓和社会的紧张氛围,降低人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期望值,让人们在面临特别困难和遭遇新事物时,更为从容不迫地面对问题。
三、反功利主义老子思想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唾弃社会功利,并强调“非以利物为约”,既不追求名利,也不追求权力,而是坚持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真,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内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这也是以守为主,不求当权,无私而不显。
预示着老子思想中反对功利主义的特点,体现出一种追求真实的生命状态。
四、反权力主义老子思想中的“道”是一种无形的、缥缈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律,是不存在于人为的制度、机构和法律之外的无上权威,强调天人合一,人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凌驾于大自然的规律和秩序之上,以及强调让所有的人共享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成果,体现了私权和权力的反对。
五、天地万物老子思想视天地万物为一个整体,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尽的变化和发展的,无穷无尽的气流会形成一种永恒不变的秩序,而这种秩序是混沌未分的。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背景介绍首先,对于不熟悉《老子》的读者来说,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老子》,全名为《道德经》,是中国战国时期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所著,共有81章。
它以深刻简洁、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关于自然、道德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
道德思想1. 道的观念在《老子》中,"道"是核心概念。
它被描述为无形无物却包含万物的根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主张非强制性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的规范行为方式。
2. 德行与自律《老子》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
个体应当追求简朴、谦逊和节制,并以内在的自律取代外部的权威规范。
3. 和谐与平衡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使个人生活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
哲学思想1. 法力无边论《老子》中提出了法力无边论,认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温和而非过度行动。
相信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冷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非抵抗主义《老子》反对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它主张以柔软、耐心和包容的方式去回应外界挑战,从而实现真正的胜利。
3. 虚无主义观点《老子》中还有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事物本质上是空虚且没有永久性。
它教导人们放下欲望,摆脱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寻求真正的精神自由。
意义与影响《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具有深远影响。
它教导人们尊重自然、遵循道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以《老子》为指导原则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谦逊、顺应自然和自我反省等价值观念,并对于我们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文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在自身修行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内容摘要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提出“无为”的主张,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时间久远,老子的“无为”思想到了现代往往被误解为一种无作为的态度,是消极避世的一种表现。
因此,本文对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客观的评价这一思想,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老子的思想,并能够充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
关键词;道无为无为而治一、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老子的“无为”思想常常被误解为一种消极无为,完全的放任自流。
而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
老子的“道”内涵丰富,它或被作为世间万物产生的本源,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而“道”本身的运行的规律就是自然无为的,按照老子的说法,虽然“道”并不亲自参与世间万物的变化发展,却是隐藏在世间万物的背后,对世间万物产生作用和影响,使其相互作用。
而“无为”的实质就是遵从“道”的作用,即不要主观任性,带有过强的主观色彩来看待万事万物,要尊重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和发展规律行事。
无为而为的思想成为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不分,对于个人来讲,如果要成为圣人,就要遵循“无为”的理念,与人不争,柔弱处下,清心寡欲,自然无为。
而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讲,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按照老子的“无为”思想,人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正如其《道德经》中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天地对待万物和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都把他们当做刍狗,不附加以任何的感情,即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
因此,统治者在统治他的臣民时也应该清静无为,公平公正的对待他们,对人民应该顺其自然,尽量避免过多的打扰他们。
这就是老子在政治上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一、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
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
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
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
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
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二)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
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
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
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
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三)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
他说:“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
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
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
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老子不仅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还猜测到了在矛盾转化中的某些变化过程。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宝库中的瑰宝。
老子在《道德经》中探讨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政治和宇宙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的设计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本文将从道德经的思想角度探讨其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无为而成”等思想,强调了自然的调和和平衡。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
在设计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激进和急功近利,而是要顺其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避免过度设计和临时应急,让产品在自然环境中得以自然生长和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等思想,强调了柔性的力量。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柔性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用户需求、灵活变通的设计理念,强调设计的柔韧性和适应性。
在产品设计中,柔性设计可以让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需求,更有利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法自然”、“守静笃初”等思想,提倡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在当今的设计思维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
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强调回归自然、尊重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主张用简约、自然、纯粹的设计语言传递产品的本真和纯粹。
返璞归真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和形式上,更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上。
设计师可以通过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自然属性和环境要求的产品,使产品在使用中更加舒适、便利和健康。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难得之事、大易始也”等思想,强调了以静制动、以慢制快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不宜急功近利,而是要按部就班,稳扎稳打。
通过精益求精、潜心钻研,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浅谈老子思想摘要:通过阅读《道德经》,由拥有大智慧的老子所著的书当中,领会到其对于当代仍然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
在当今的社会中,食品安全、环境恶化等等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们不禁担忧起来,而这恰好地与老子倡导的理论相符。
正是缺失,才被渴望;对于“浑浊”的社会局面,人们应该在社会中抱有“不争”、“清静无为”的心态。
关键词:不争无为返朴归真老子,一位大智慧的哲学家、政治家,其思想的渊博和深度让许多人惊叹,而其精髓通过著作《道德经》淋漓尽致地透视出来。
许多的学者对其著作进行分析,不管是对于当时还是当代,里面所传达的道理仍然具有实用性。
老子是最早对于“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进行探讨的学问家,其提出“道”:一个无形、无色、无味、无法捉摸的东西,比起西方要早几千年得出这样一个超前的理论。
而对于“道”的探讨,笔者反而更倾向于其著作中的某些观点。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八章)老子对于“水”是极其的称赞,虽然当今流行着一句话是:女人是水做的,其意思是指女子的柔弱,不坚强。
但是,老子却倡导“水”的这种精神,其代表着生命,“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七十六章)另外,水能够处于别人不愿意处的地方,有一种“不争”的心态。
但是,当今时代追名逐利的风气正值浓厚,有些生产者为了盈利,把消费者的生命置之不理,如:三聚氰胺事件,虽然过去已久,但是作为婴儿的食粮;一个家庭的希望、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的生存来源,居然存在着如此让人痛心的真相。
真的想问一句:良心何在?再有不久前曝光的“瘦弱精”事件:体内含有瘦肉精的猪肉流入了作为“双汇”的原料来源。
如此之类,食品安全的呼声不断地高喊着,其中究竟是谁对谁错呢?内心急于求成的心态;市场环境的潜在规则;还是法制的不完善……促使着人们在当时当地做出如此的选择。
对于食品安全,人们的重视度逐渐地提高,而比这更早地被人们所关注的是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植被破坏、冰川融化、气候不寻常、生态循环系统不协调等等。
浅谈《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中华民族是当之无愧的富有辩证法思想的民族,中国古代哲学最耀眼的明珠便是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老子》是论述古代辩证法的杰出代表,纵观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可知,《老子》的思想对传统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这是由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受到诸如《老子》辩证法思想等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吸收其中精华,并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简要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与中医学的关系。
1 辩证自然观与中医学《老子》的自然观体现着古代辩证法的思想。
老子把宇宙看作是永恒存在与永恒变化的自然,它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
老子认为一切有形的具体的物都不是永恒的,万物都是不断变化消亡的。
而这种永恒存在与永恒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道即自然内部的矛盾性。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内部矛盾着的正(阳)与反(阴)两个方面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阴阳矛盾的规律虽然暗不可见,但却是万物生存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老子认为道即阴阳冲气以为和是自然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消亡的总根源[1]。
这种辩证的自然观对中医学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引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和临床的诊断与治疗[2]。
可以说阴阳学说正是辩证自然观在中医学中的反映,对于人体这一特殊的“物”,当然也符合“万物”的规律,那么人体的存在与各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正是人体内部的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与统一。
从组织结构上来看,《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从“治大国若烹小鲜”谈起对于老子的治国思想,《道德经》中多有涉及,但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便是“无为而治”,而对于无为而治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应该是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
此处,“小鲜”就是小鱼的意思,“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的国家就应该煎小鱼一样。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得知,煎鱼的时候不能总把鱼翻来翻去反复的折腾,这样会把鱼弄碎而丧失原有的美味。
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总去反复折腾老百姓,以苛政扰民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而要去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我好静而民自正”“清净可以为天下正”。
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首先要对无为而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
通过对自然界规律的仔细观察和分析,老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
从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万事万物应当去适应并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生反展规律与自然界是相通的,因此人类自身的发展也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也正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对于此处的“无为”应当做辩证的理解。
通过整篇的陈述我们可以感觉到,老子所提倡的无为,绝非是一味的无所作为,即什么都不去做,而应当是不去做违背“道”,即符合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不去恣意妄为,是一种“为不为”。
在无为而治的实施方法方面,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政方针,具体有如下表现:1.“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
”这里,老子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形成良好的生存环境。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要求统治者通过限制富有的人去不足贫穷的百姓,这是顺应天道的行为。
这也是老子的一种民生思想。
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要求统治者为百姓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在这个层面保证老百姓的生活。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
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
人们面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
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一、对老子的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1.老子的世界观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
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
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
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
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
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
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
浅谈老子的处世思想
老子提倡:善与人同;
老子提倡俭,俭:包含朴素的物质生活这个意思(服之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持而盈之,不如其过;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速其咎;俭啬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也;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
),即俭的关键是不要劳神费心,不要妄思妄食。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死”。
《老子》一书,凡涉及人事之处,无一非出于自然,亦无一非出于反弱二途。
运动有一定的方向,这是表面,深入一层便不难发现,进包含退;往包含返;得包含失;生包含死,总之,一定方向的运动总是包含相反方向运动的潜在趋势。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自然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是这样,既不认为受了谁的恩赐,也不觉得自己在有意而为之。
即不为而成。
反其真也,也就是力图恢复自我之本来面目。
由文返朴,由博返约,不聚敛,不积蓄,不居功,不矜,少造作伪饰,不要耍小聪明,知止不殆。
这就是老子的处世思想。
浅谈学习《老子》感悟《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叫《道经》,下篇又叫《德经》,合称《道德经》,由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老聃所著,描写了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是我国哲学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著作,该书不但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2000多年的哲学文化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一、“道”之哲学老子根据战国时期的文化现状提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理论,并为后世所借鉴。
老子主张一切事物的发展皆应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应用人力改变他们本来的发展规律。
只有保障自然的本质,不被破坏才能和谐。
第一章老子就对“道”做了具体阐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认为道包括宇宙运行和人文规律,虽然无形无状,却影响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老子所说的道是顺应自然,是我国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建章立制的基础。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子的辩证思维方式,他讨论了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感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得到某种结论。
其次是老子对社会知道和自然之道的讨论,在老子看来二者是统一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及道理同样适用于社会。
老子在书中提到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有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而包容百姓,就如同大海居于百川之下而又容纳百川。
老子的思想在国家的治理上应用甚广,他提到的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生计求发展,以至于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这种思想被称为最高档的国家治理方式。
要求从政者要以百姓之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老子反对横征暴敛,长年征战,反对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私欲破坏人民的稳定生活环境。
统治者应该用智慧,建立人类社会的礼义制度和文化知识,为民众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无为”之哲学老子讲的无为思想是道的一个目的,是老子所主张的政治思想的一个延伸,以无为而有为。
南风论坛ANFENGLUNTANN May. 2016 May 147《道德经》是老子于世的唯一本著作,它说明了天地万物的来源,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奥妙。
而于政治家,老子的思想包含着人间的治理之道;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老子的哲学思想也能帮我们解开人生路上的迷惑,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活着。
《道德经》内涵丰富,字字珠玑,并不能全部的一一细致阐述,因此现就老子的“物极必反”思想简单的说一下我个人对其的理解。
“物极必反”虽然不是老子的原话,但是它出自于老子的思想,体现的一种自然的不变规律。
一、老子思想中的“物极必反”老子并没有直接用过“物极必反”这个词,“物极必反”是中国的一个成语,到了北宋时期的宋程颐明才明确的使用了这个成语。
但是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来自老子的思想是毫无疑问的。
万事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就是“物极必反”,“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老子是道家的始祖,“道”的思想是其灵魂。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创生了宇宙万物,变化出了万物,道蕴含在万物中,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是相对来说,“道”却是永恒不变的,这个不变指的是道永远存在,而不是说道是固定不变的。
在《道德经》里用“常”字表示道的永久存在。
先说一下“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四十章。
“‘反’字是歧义的:它可以做相反讲,又可以做返回讲。
但在老子的哲学中,这两种意义都被蕴含了,它蕴含了两个观念:相反对立与循环往复。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是向着它的对立面在运动,而且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因互相对立而存在。
所以说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方向在的,即与事物的现在状态完全相反的一面而发展。
当事物的这一状态结束后,实际上并不代表它的终结,反而是狭义个状态或者说周期的开始,也就是老子看重的循环往复的观念。
浅谈老子的道家思想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关键词:矛盾的转变无为无不为老子对“道”的阐释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①。
”老子认为道是一种规律、一种原理,抑或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没有缺陷个体,是物质的本源,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并且“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形,无声,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循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始,是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
老子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老子是中华辨证思想的奠基人,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
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②。
”老子不仅看到了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切事物普遍恒常的现象,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因素,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例如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又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
浅谈《老子》思想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哲人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哲人,他大胆而又深远地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呼吁回归原始部族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平和谐相处。
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
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据说是《道德经》的作者。
还有人认为他的身份是楚国人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司马迁在其《史记》里记载道:“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也有人认为他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的一百多年里。
但无论他是李耳,还是老莱子,亦或是周太史儋,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部《道德经》的高度评价,这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的余热,为人们在解决宇宙之谜与世界之道上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对人类心智的启发和良知的培养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本文将以《道德经》原本为基础,浅谈老子的思想精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和真正的名都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能说出来,便是普通的道与名,便不具备真正指导众生,体现宇宙运转规律的作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既然世界上有了道与名,那又是什么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呢?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中认为是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第七天创造了人。
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造人”等神话传说,但是这些在人们的认识中,终归是一些神话的存在,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宇宙奥妙的本质。
老子认为,无与有才是天地的开端和万物的圣母,他们依靠“道”运作起了这个世界。
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十分晦涩,但如果我们仔细理解就会发现,无和有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在经历这个过程:植物会生长,也会死亡;人会出生,也会去世。
无与有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相互的转化,无会生有,有也会成无,老子正是通过这样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为我们揭示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本质,使我们认清了这个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指出,无与有是我们认识道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无可以领悟道的奥妙,通过有可以体会道的端倪,只有了解了无和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道,接近道,从而认识道的运行和适应它的运行规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与有虽然是不同的名称,但是他们来源相同,都出自于道。
所以既然道是玄妙的,那么无和有也应该是玄妙的,并且还是玄妙之玄妙,是妙法的总门。
老子在这里强调了无与有的神秘,也反映了世界是神秘而玄妙的,想要认识世界的玄妙是特别困难的,但并非没有可能,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如何理解“道”的,只要理解了“道”,万物玄妙的大门自然会为我们敞开。
上善若水
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以水来说事喻理,分别在《道德经》第八章和第七十八章中提到过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真正善的人就像水一样,他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的万物,万物因他而获利成长,而且他也不与万物相争,经常处在所有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但是在这样的地方才是最接近的道的地方,因此像水的善人最能体会道的玄妙。
水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事物,它没有形状,却也万般变化,这种特性决定了它能够适应任何地方,以最柔软的形态包容万事万物。
像水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一般心胸宽广,待人接物灵活自如,善于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因此他们不怕任何突如其来的改变,总能够让自己很好的顺应自然的规律,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应付自如。
这样的人才最能接近道,因为道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只有以自然的心态去接近道,才可以看清道,认识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论证了水德之人的优势之后,老子就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标准,用来告知人们如何成为水德之人。
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宽广,深不可测;待人接物善于友好真诚;说话善于信守承诺;为政善于从简治国;处理事情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因为这样的善人有了不争的品格,所以他才没有过失与怨咎。
老子阐述的非常全面,给我们在行动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这也说明了《道德经》并不只是在故作神秘,它在实践方面也达到了易于使用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老子所说进一步完善自己,去体会《道德经》中博大精深
的内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经》可以分为“道经”和“德经”,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老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他看来,“德”是“道”的属性,是“道”在人间的体现,所以“道”应在前,“德”应在后。
但是什么样的“德”才是“道”的真正体现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有上德的人不表现出外在的德,但实际上他是有德的;而有下德的人从来都会表现为外在的德,但实际上他却没有德。
由此可见,上德才是真正道的体现,它不出于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化的东西。
如果德被用来展示和表面化,那么这种德就是一种下德,它谈不上体现“道”,更别说保留它。
于是,老子又紧接着提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既然下德不是真正的道的体现,那么丢失了道也就出现了这样的德,丢失了德就出现了仁,丢失了仁又出现了义,义也丢失了,礼就出现了。
因此老子认为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出现的源头。
他还认为所谓的“先知”,其实是对道浅薄的认识,而这也是愚昧的开始。
真正的大丈夫是立身敦厚,不会止于浅薄的礼的;也是心地朴实,不存于虚无之中的。
所以人们应该像大丈夫那样安于敦厚朴实,舍弃浅薄虚无。
礼在老子看来是一种妨碍人精神升华的产物,这与儒家所提倡的“克己复礼”是截然相对的。
儒家认为礼是让人体面,让家和谐,让国安定的重要之事,一切依礼而定,整个社会才会保持和谐的状态,否则天下必乱,民不聊生。
但老子认为,礼是约束人行为、禁锢人思想的锁链,正是因为有了礼,社会发展才会一波三折,遇到重重阻碍。
如果人人都能放弃学礼,改去追寻最本质的道的话,那么人才能够真正的严于律己,以无为的状态带来社会的稳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在“德经”中对儒家所提倡的“礼乐”进行了辩证的批判,论证了“礼乐”给人们在求道的过程中带来的有害之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礼乐在一般人眼中可能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们尽快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但是这样做也出现了一个弊端:人们大多随波逐流,
忘记了去追寻本质的规律,从而让世界改变了自己。
所以学习礼乐在老子看来是在让人们增加自己无端的杂念,让杂念充斥着自己的内心,迷茫了自己的眼睛。
但追求道的人却有不同的表现,他们追求的越深,越是能够看清自己,使他们放下心中的杂念,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和安详。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不断减少自己欲念的结果,就是“无为”,这是老子构想的理想情况下人们的状态。
能够做到“无为”,不去任意添加自己的想法,不让纷繁的欲念迷乱自己,才能让自己做到对于任何事情都“无不为”,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对于君主来说,最难的便是治国了,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治国理论:儒家提倡以仁治国,法家提倡以严法治国,墨家讲究兼爱非攻……而道家,尤其是在老子的著作当中,提倡“无为”才是治国之本。
不去骚扰人民是使社会安定的良方,但一旦去用苛政来规范人民,教化人民,整个国家都会陷入混乱之中,这样的人也就不足以去赢得天下了。
老子的思想之深刻,眼光之深远,使得一代代人都从中受益,不论是治国,还是修身,我们都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宝贵的养分,运用古人的智慧来使现代生活更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达到人与人,人与国,国与国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