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考试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11.05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以下对常见的文言文考试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考试中,需要重点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则是“行走”;“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说”通“悦”,“知”通“智”。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虽”“为”等。
1、“之”(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有结构助词“的”的用法,还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3)作动词,意为“去、到、往”。
2、“其”(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作指示代词“那”“那些”。
(2)作副词,表推测、反问、祈使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又”“并且”。
(2)表递进,“而且”。
(3)表承接,“就”“接着”。
(4)表转折,“却”“但是”。
(5)表修饰,“地”“着”。
(6)表假设,“如果”。
4、“以”(1)作介词,“用”“把”“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来”“以致”等。
5、“于”(1)作介词,表时间、地点、对象等,“在”“到”“向”“对于”等。
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大类。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4. 假设虚拟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虚拟句有“假设句+假设分句”结构。
5. 双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双宾结构有“把宾语放在主谓之间,再加一个间接宾语”结构。
四、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
比喻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常用于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等;夸张是指夸大或减小事物的形容程度,常用于增强修辞效果;借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常用于简洁表达;拟人是指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形态等。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古代诗、词、曲、赋、文等文学体裁。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朴、简练、含蓄、意境丰富等特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古汉字的读音、词义、句法结构等知识,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文的意思。
4.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包括理解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手法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并列句:指以“而、乃、即、是”等连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
2.独立主格句:以“宾语+谓语”结构独立于主句而存在的句子。
3.“以……为”结构:表示以某种方式或条件作为前提。
4.“不仅……而且”结构:用于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5.“虽……却”结构: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夸张:夸大表达的程度,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感情的强烈程度。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的独特效果。
4.排比: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列举事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5.对偶:通过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型,形成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用语1.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2.借史喻今: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3.借代言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4.借比兴义: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5.借双关语:通过双关语的使用来达到一种含蓄和巧妙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了解上下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篇章的结构。
2.注意关键词: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理解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3.掌握常用词汇: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便于理解和翻译古文。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小学文言文考查知识点总结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小学文言文考查的知识点总结:
1.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包括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等。
2. 文言文的词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包括实词和虚词,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 文言文的句式:熟悉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如倒装句、省略句等,并能够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些句式。
4. 文言文的修辞: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能够识别和欣赏这些修辞的运用。
5. 文言文的翻译: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时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6. 文言文的朗读: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以体现文言文的韵律美。
7. 文言文的理解:能够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深层含义。
8. 文言文的鉴赏:培养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9. 文言文的写作:尝试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写作,如写日记、写信等,以加深对文言文表达方式的理解。
10. 文言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
文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18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一词多义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见面,动词)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二、古今异义的词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文言文考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考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词汇、句式、修辞、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和考试中,掌握文言文的考点对于理解古代文献、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文言文考点的详细解析:1. 词汇: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包括单音节词、多音节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古词与今词,理解词义的演变。
2.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掌握这些句式有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3. 修辞:文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增加了文本的美感和深度。
4. 文化背景: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宗教、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5. 篇章结构: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有其特定的逻辑和顺序,如起承转合、总分总等。
掌握篇章结构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
6. 翻译: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翻译时需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同时使译文通顺易懂。
7. 鉴赏:文言文的鉴赏不仅包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包括对作者情感、写作技巧、文体特点等方面的评价。
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言文。
8. 写作:模仿文言文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写作实践,可以加深对文言文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综上所述,文言文考点的掌握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大量的实践。
通过不断的阅读、分析、翻译和写作,可以逐步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文言文考试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1.多音字:文言文中有很多字具有多种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具
体的发音。
2.文白异同:文言文有文体和白话两种语言形式,文体较为正式,白话
较为口语化。
3.古词句: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词句,需要熟悉其意义和用法。
4.四书五经:文言文中经常引用《论语》、《孟子》、《大学》、《中
庸》等经典著作,需要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包括词法、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
1.词法:文言文的词汇丰富,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需要
掌握常用词汇及其用法。
2.句法: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多种句式。
需要了解各种句式的构成和用法。
3.修辞:文言文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需要
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1.了解背景:阅读文言文前,要了解文章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时代
背景,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用词。
2.关注上下文:文言文中往往使用了较多的典故和引经据典,需要通过
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3.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主谓宾、
定状补等成分,以理解句子的完整意义。
4.掌握常见词汇:文言文中存在很多常见的词汇,需要掌握其意义和用
法,以便更好地阅读文言文。
四、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使文章更加准确、得体。
1.注重修辞:文言文中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比喻、
夸张等,需要善于运用。
2.注意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定的句式,如对仗句、排比句等,需要
注意使用,以使文章更加优美。
3.合理运用词汇:文言文中的词汇较为丰富,需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合理
运用,以使表达更加准确。
4.突出重点:在写作文言文时,需要突出文章的重点,通过运用修辞手
法和句式等,使重点更加突出。
五、文言文的应用领域文言文虽然是古代的书面语言,但在一些领域仍有应用价值。
1.古代文献研究:文言文是古代文献的书面语言,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
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文学创作: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适合用于文学创作,
如诗歌、散文等。
3.古代经典阅读:许多古代经典著作是以文言文写成的,如《红楼梦》、
《西游记》等,需要通过阅读文言文来理解其中的内容。
总结: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特定的语法结构。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文章的意义和运用。
无论是在古代文献研究、文学创作还是古代经典阅读等领域,文言文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