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管理04_表外风险+操作风险
- 格式:pptx
- 大小:436.04 KB
- 文档页数:5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频繁的汇率和利率波动、金融行业发展自由化、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等复杂的经营状况变化,商业银行提供的表外业务服务种类开始迅速地增多,业务量也不断扩大。
随着金融业务表外化的不断发展,其已经同资本证券化、银行经营国际化一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开展金融业务的一大方向。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在降低和规避某些风险同时,又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更大的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发展给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日益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
二、表外业务概述表外业务指不被记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只可能在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内反映的各类交易活动。
在这里“可能”包含的意思是并不是全部的表外业务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附注内。
所以,表外业务存在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的区别。
狭义上的表外业务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依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被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的金额变动,但会构成商业银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各类交易活动。
这些交易活动虽不被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在一定的条件达到时会转化为表内业务,与表内资产和负债项目密切相关,需要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加以反应,方便银行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解和管理。
广义上的表外业务指所有不被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管理活动,包含狭义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即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一般不影响表内业务的具体质量,仅给商业银行创造服务性质的收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按照具体业务的性质,大体可分为四类:与贸易有关的结算、支付、融资等各类贸易融通类业务;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运用商誉来取得收入的金融保证类业务;中介服务类业务。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于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概念并不是很深入,现代意义的风险管理部门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管理仍然以宏观定性化管理为主,量化管理薄弱,即使是在数量特征较强的外汇、衍生产品上也是如此。
分享商业银⾏四⼤风险全解读核⼼观点:当前,商业银⾏所⾯临的风险主要有四类:市场风险、信⽤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前两类风险为对银⾏⽽⾔意义最为重⼤。
1.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使银⾏表内和表外业务发⽣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前上市银⾏持有的利率敞⼝多是负敞⼝,并且负敞⼝数额在扩⼤,可见多数银⾏对市场利率的判断为下⾏趋势。
从汇率风险敞⼝来看,各上市银⾏的外币资产都以美元为主,其他币种⽐重较低,占总资产⽐例低于2%,因此英国脱欧事件对各银⾏产⽣的影响有限。
2. 信⽤风险信⽤风险是指因债务⼈或交易对⼿违约⽽造成损失的风险, 由银⾏的借贷活动集中反映。
信⽤风险主要来⾃授信业务(信贷业务)。
2015年所有银⾏表外项⽬占最⼤风险敞⼝⽐重明显降低,最⼤信⽤风险敞⼝占资产总额指数基本保持较为平稳。
就上市银⾏的信贷业务情况来看,信贷业务风险开始从产能过剩⽭盾突出的产业链向上下游⾏业扩散,从⼩微企业向⼤中型企业蔓延,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扩散。
3.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资⾦,⽤于偿付到期债务、履⾏其他⽀付义务和满⾜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需求的风险。
今年所有上市银⾏均达到MPA中流动性覆盖率指标80%的要求,各银⾏之间流动性⽐例差别⼤。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业中期不良⽣成速度阶段企稳,在反弹后估值依然处于合理偏低区间,存在配置价值。
我们维持对⾏业买⼊评级,建议重点关注北京银⾏、宁波银⾏、兴业银⾏,适度关注招商银⾏、交通银⾏。
风险提⽰:1、经济下⾏期,信⽤风险上升;2、⼈民币贬值压⼒加剧,汇率风险加⼤。
来源:⼴发证券当前, 商业银⾏所⾯临的风险主要有四类:市场风险、信⽤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前两类风险为对银⾏⽽⾔意义最为重⼤。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使银⾏表内和表外业务发⽣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
金融风险管控四早措施
一、概述
金融风险管控是保障金融机构稳定运营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金融风险管控的“四早”措施:早识别、早预警、早应对和早报告。
这四项措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有助于及时发现、评估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
二、早识别
早识别是金融风险管控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是尽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风险:关注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市场因素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影响。
2. 信用风险: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以及抵押品的质量和可处置性。
3. 操作风险:分析金融机构内部流程、人为错误或系统故障等因素对业务运营的影响。
4. 流动性风险:关注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评估其在压力情况下的流动性状况。
为了实现早识别,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并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
利用风险量化工具和技术,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早期预警和监控。
三、早预警
早预警是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警
示。
预警系统应基于历史数据、市场动态和内部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风险的量化评估和趋势预测。
预警级别可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划分为多个层次,以便采取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
四、早应对
早应对是指在预警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
应根据预警结果,结合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
1. 风险规避: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改变投资组合等方式,避免承担高风险。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及管理方法与传统的表内业务相比,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存在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常见的金融风险,不过,表外业务风险更为分散、隐蔽性更强、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这要求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需要借助更多的工具,需要更为复杂和灵活的管理方法。
一、表外业务风险的类别商业银行在划分表外业务和传统业务的风险采用了基本相似的方法。
表外业务的风险有以下种类:(一)信贷风险传统意义上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于信贷业务中,大规模贷款的企业容易造成信用风险。
但在实际上,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如信用证业务、票据承兑业务、担保业务等,在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时同样会引发信用风险,此类或有负债业务的风险却往往被人忽视。
虽然这些业务不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当潜在的债务人由于各方原因发生支付违约时,银行就有可能变成债务人。
例如,在信用证业务和票据发行业务中,一旦开证人或票据发行人资金周转困难或资金链断裂因而不能按期偿付,银行就要承担连带偿付责任。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因利率、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动造成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由于利率、汇率等的频繁波动,在银行的交易活动中市场风险最为显著,是表外业务面临的主要的风险之一,尤其在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业务中非常突出。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权益风险和商品风险。
(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系统内部内控机制的缺陷带来失误,或者发生灾难事故而造成意外损失。
主要指由于系统故障、业务操作流程不合理、人为过错、外部意外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它主要关系到各种欺诈、业务操作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当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出现较大缺口而无法及时弥补,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获得足够的资金,常常会导致严重后果。
历史上因流动性问题发生银行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倒闭的事件不胜枚举。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业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
第三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所承担的各类风险。
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考虑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审慎评估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防范跨境、跨业风险。
第四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匹配性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等相适应,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二)全覆盖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应当覆盖各个业务条线,包括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业务;覆盖所有分支机构、附属机构,部门、岗位和人员;覆盖所有风险种类和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部管理环节。
(三)独立性原则。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赋予风险管理条线足够的授权、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告渠道,与业务条线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四)有效性原则。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结果应用于经营管理,根据风险状况、市场和宏观经济情况评估资本和流动性的充足性,有效抵御所承担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
第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素:(一)风险治理架构;(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三)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四)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五)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摘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是保障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具体措施、监督评估和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各项措施的分析和评价,可帮助银行有效应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挑战。
文章还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再次强调了其重要性。
商业银行应加强表外业务的监管和管理,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确保银行业务稳健运行,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金融支持。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重要性,主要内容,具体措施,监督评估,挑战,现状,展望,再强调。
1. 引言1.1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概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融资、存款、贷款等业务之外从事的金融业务,包括证券投资、衍生品交易、信贷担保、资产管理等。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对参与表外业务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控制,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由于表外业务具有复杂性、风险性高、波动性大等特点,若风险管理不到位,将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盈利能力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
商业银行还需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金融市场风险、监管政策和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等挑战,加强风险管理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监控和评估,商业银行才能有效规避各类风险,保持业务稳健发展。
2. 正文2.1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指的是商业银行通过各种金融工程手段来进行金融业务的拓展,包括信用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外汇衍生品等。
在当前金融市场高度复杂,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及监管讲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银行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之外的各种金融业务,包括证券业务、信托业务、衍生品业务等。
这些业务为银行带来了较高的收入和利润,同时也使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以下是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及监管的几个重点内容。
首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如股票、债券、外汇等市场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价值损失。
信用风险是指在表外业务中,银行面临的交易对手无法按时履约或违约的风险,如信用违约掉期、信用衍生品等。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表外业务时,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外部的支付需求。
其次,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目前,各国监管机构普遍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并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包括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等。
监管机构还要求银行参与表外业务时必须具备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并进行风险披露和报告。
此外,针对一些高风险的表外业务,监管机构还会采取额外的限制和要求,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银行的安全。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和监管合规能力。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对表外业务进行全面、及时的风险评估和监控。
银行还应加强与监管机构的合作沟通,及时了解监管要求和政策变化,并积极参与监管的自评和外部核查。
同时,银行还应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培训和教育,确保银行员工能够有效应对表外业务风险。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及监管是一个复杂而且重要的问题。
银行应认识到表外业务风险的存在和挑战,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及与监管机构的合作,确保银行能够在表外业务中取得更好的业务成果和风险控制。
谢谢大家!(注:“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既不收取利息也不计入计息资产或者负债的业务,例如代理销售基金、提供担保合作、转让资产等。
银行业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检查要点(一)内控制度的健全性1. 被检查机构内控制度是否能够涵盖所有岗位和业务环节,对无章可循或虽有规章但已不适应当前业务发展和基层行实际管理情况的,上级是否及时制订或修订。
2.是否明确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
3. 是否制订并实施行(社)务管理公开制度。
4.是否建立基层机构负责人及关键岗位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
5. 是否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八小时内外的行为,并建立相应的行为失范监察制度等。
6.是否建立举报激励机制。
是否对举报查实的案件给予举报人以重奖。
7.是否建立完善适时对账制度。
8.是否建立并落实印章、密押、凭证的分管与分存及销毁制度。
9.是否建立与客户两个以上主管热线联系查证制度。
10.是否制定培训计划,以提高员工风险内部控制意识。
第页 1 共 6 页11.是否制定应急预案,提供适当的应急设施和系统,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二)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1. 现金及库房管理,包括是否坚持定期查库制度;库存现金是否超过核定额度;现金交接及出入库手续是否规范;库房钥匙及密码的保管与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现金收付是否符合规定;对长短款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大额取现是否经过有权人审核审批;大额取现是否核对取款人身份证件;大额取现是否及时准确登记等。
2. 重要会计凭证或单证的管理,包括是否账证核对一致,有无重要空白凭证不纳入账内核算的情况;重要空白凭证是否集中存放库房(柜);是否做到账证、证印、证押分管;是否库内建立“重要空白凭证保管登记簿”,详细记载重要空白凭证的种类、数量、起止号码、出入库时间等内容;是否按种类设置“重要空白凭证使用销号登记簿”;重要空白凭证领取是否符合规定,经负责人签章;重要空白凭证使用是否按顺序号,逐份销号,号码衔接情况;重要空白凭证作废时是否加盖“作废”戳记。
并在“重要空白凭证使用销号登记簿上”注明作废的日期、凭证号码,在备注栏注明“此份作废”字样,双人在登记簿上签章;重要空白凭证作废时,是否将凭证右上角号码剪下,贴在“重要空白凭证使用销号登记簿”上;重要空白凭证交接是否符合制度要求;是否第页 2 共 6 页交接内容完整,并有移交人、接交人和监交人三方签字确认;是否按规定填写凭证起止号码和数量;属银行签发的重要空白凭证是否由客户签发;是否事先盖好印章备用;重要空白凭证出售是否符合规定;退回的重要空白凭证是否进行销号处理;需要销毁的重要空白凭证是否按规定集中销毁;重要空白凭证是否一律纳入表外科目核算,采用单式收付记账法;运送重要空白凭证是否由专车双人运送;是否发生重空凭证丢失的情况;是否存在重空凭证作废率过高的情况;重要空白凭证的内部检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