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动起来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7
让课堂“动”起来恩施市沙地乡麦淌小学李福孝本学期,我校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热潮。
本星期以来,我校组织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很荣幸地参与了整过的听课、讲课、评课活动,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与关键,因此,无论是复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都应紧紧围绕重点展开教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精选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
教师要选择系统性强、层次清楚、深浅适度,具有新鲜感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使知识结构整体出现。
例如:覃老师在教“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他首先出示课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形的体积有何关系,圆柱体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感到十分迷惘。
这时学生遇到了问题,从而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时的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良好的教学时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再用课件展示两个图形的情况,并说明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和它的高分成若干小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原圆柱体的底面,长方形的高就是原圆柱体的高。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在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
这时,教师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总结,以达成师生的共识。
学生在总结中是这样叙述的: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强调,如果用字母V表示圆柱体的体积,S表示圆柱体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体的高,那么,V﹦SH。
通过课件展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有利时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实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何让课堂教学活泼生动一、打铁先要自身硬——锻炼自我素质1.用你的装束让学生眼睛一亮,留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观摩中成长。
3.适应教师角色的调整,培育细节精神,提升你的品质与魅力,多问问自己:你的教学靠什么。
二、改变教学观念1.课堂教学要讲进退之道,课堂管理要宽严有度。
2.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课堂要求,开放课堂,放飞学生的思维重在激发学生的感悟力。
3.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课堂,学生“犯错”的地方。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1.做有亲和力的人,发挥教室环境的课堂教育作用,微笑是教室内灿烂的阳光。
2.互动中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师不能作话语的“霸权”。
3.在平等中,敞开彼此的心扉,活跃气氛不能以刺伤学生的自尊为代价。
四、让你的课堂教学更精彩1.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2.提问,使教学有声有色3.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4.导答,在循循善诱中进行5.举例,让课堂趣味横生6.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7.讲授,在启发中顿悟8.观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9.板书,牢牢抓住学生眼球10.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11.结课,一切尽在回味中五、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1.上课开始一定要打起“精气神”。
2.创设动人的教学情境,绘声绘色地朗读,在游戏中点燃学习的火种。
3.直观教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热烈地辩论,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
六、磨砺你的教学语言1.注意语调、音量、节奏的变化,越形象越生动,让你的语言有阳光的味道,语言表达要富于情感。
2.让教态充满魅力,力求使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教育幽默应活而不野,奇而不诡。
七、理智应对课堂事件1.掌控课堂交流主动权,有规矩未必就成方圆——合理制定课堂规则,让课堂“形乱”而“神不乱”。
2.在分歧中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把“危机”转化为“良机”,以合作的方式处理课堂事件。
八、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巧用道具,助你一臂之力,不是缺少课堂资源,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是学校和老师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一、让学生动起来1、让他想动。
传统的课堂主宰者是教师,主讲者是教师,学生只能是被牵着鼻子走的牛,老师让他上那儿,他就上那儿,不管那儿的“草”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所以这样一来,很多“牛”对前面的“草”早已索然无味了。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兴趣盎然,让他们自己想找“草”和吃“草”。
一是创设情景性问题,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愿望;二是开展学习竞争,在竞争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运用谜语、故事创设情境。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和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媒体、插图和教具的作用,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
通过这些办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刺激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2、让他愿动。
想是行动的最初的意识,愿是行动的动力支持。
我认为我们应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有积极性,甚至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自觉地完善自我,以达到教学的初衷。
作为教师要创造一种互爱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用适当的机时机,与学生交流,激发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只有他们没有压力,才会乐于学习。
教师要低下身子,与学生多沟通,帮助他们,多抽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跟他们交朋友。
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学习的爱。
教学中一定要平等,不要所谓的量才施教,要一视同仁,面向全体,不能偏爱一部分人,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闻不问。
想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都能有点成就感。
这样的课堂谁不愿动呢?3、让他敢动。
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
1、赞许。
很正常,学生的学习总希望得到老师或同学们的赞许,他们就会在进步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从而有了强烈的好知心和攀登智慧高峰的愿望,自觉形成独立自学的好习惯,得到赞许,再努力,再超越的良性循环。
让课堂动起来语文课上看到的情景通常是这样的:教师端着书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稳稳地在座位上认认真真地听,不时地在书上勾勾写写,时而有同学举手经老师同意回答问题后坐下……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如何?为什么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疲于应对?为什么经典的文章不能吸引学生?十几年的教学让我感悟到:必须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才会有高的教学质量。
一、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兴趣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
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就要求:(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践证明:学生喜欢哪个老师,便会喜欢哪个学科。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高尚的师德。
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追问和反问,正确对待学生的插话、打断和辩论,正确对待学生给教师造成的难堪。
2、展现真实自我,不“神话”自己,努力塑造出学生期望的形象。
3、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对学生满怀期待,学会赞赏学生。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动优美或是充满激情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文采。
有的教师讲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愿听也乐于听,且意味盎然。
有的教师讲课只是干巴巴的几句话,整节课枯燥无味,只知道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画画,用黑板语言代替教学语言,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是意味索然,提不起兴趣去听。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还可以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
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动起来内容摘要:1.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学习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师有目的的激发。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变成形象化、具体化。
可以利用挂图、实物、教具、色彩等可以看的东西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种常识性的诗歌,诗中的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其传播种子的方法,不易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苍耳的整体图像,然后按动鼠标左键,伴随着音乐,出现一组动态画面:一只小松鼠在苍耳旁玩耍,离开时两个“苍耳娃娃”挂在它的尾巴上,一个绿色的圈围住两颗苍耳不断闪烁。
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苍耳这种植物,并体会到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多奇妙,这样的软件设计,然学生充分地看,提高了学习兴趣。
当学生很轻松地背下了这首诗歌。
2.让学生的耳朵动起来语文课标强调“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
”听懂别人说的话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作为学习的手段,听又是掌握语言的必由之路。
学习说话,学习发音都离不开听。
可是深入课堂听课时,发现课堂常有这样的情形:提问时,教师的问题尚未说完,许多学生早已小手举高,待得到发言机会时,却讷讷难言,有的不知老师所云。
原来这些学生压根就没有听老师在讲什么,他们完全沉浸于个人表达或表现的欲望之中,没有好好动起耳朵,专心听。
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让学生多动耳、多听。
如教学《李广将军》一文时,文中有个句子“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我要求学生听我读一读,说说哪一种读法更好,为什么。
接着,我分别用惊叹和叙述的语气读以上的句子。
学生一个个屏息静听,听到叙述语气时,有几个同学不由自主地笑了。
他们说,第一种读法把两个感叹号所表示的惊讶语气读出来,而第二种读法平淡无味,像杯白开水。
我及时表扬他们耳聪目明。
总之,精彩的语言艺术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课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教育质量是学校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掌控好自己的主阵地需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谈谈课堂教学环节的四要素。
一、课堂导学我们可以把导学分开来看,那什么是导呢?1、设计导学案: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学习;2、课堂引导:当学生思维偏离方向时,教师进行引导;3、课堂点拨:当学生不懂时,恰到好处的点拨。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1、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2、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3、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4、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5、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6、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二、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所谓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生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
师生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引导,学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指学生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为此我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互动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注重乐学,激活互动,乐学是教学互动的一个重要前提。
学生的“乐学”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发挥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不墨守成规,而应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新知,主动地追求进步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华亭县第三中学张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眼、耳、脑并用,口,手心齐动,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事做,人人有进步.一、提高自身的亲和力,让学生“心”动起来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师首先要有亲和力。
学生喜欢你,从内心认可你,才会对你的指令言听计从,反之,若学生排斥你,不信任你,则课堂上很难达成教与学的最佳统一,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1.教师要有饱满的激情。
首先,教师着装大方得体,端庄,这样,既是对职业和学生的尊重,也是温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要态度和蔼,让学生感到亲切,无压力,举手投足既要个性张扬,又要得体大方,富有感召力,要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全班学生。
第三、教师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既要简练明确,又要幽默风趣。
教师的脸色和语言是课堂的阴睛表,只要教师有笑容,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课堂不愁动不起来。
第四,教师指令清楚,要求明确,任务具体,时限性强,则学生动手就会积极。
2.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从课外到课堂上,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把每个学生都当成有感情、有自尊心,有耻辱感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虽然智商有高低,基础有好坏,能力有大小,但他们每个人都希望尊重、渴求进步.3.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
从学生学习、生活、行为表现各方面关心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要多加关爱。
所以,要通过老师的细心呵护、耐心教导真心关爱,慰藉他们些许失落的心灵,让教师成为他们最亲近的人,这样学生自然而的依恋老师,爱戴老师。
4.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
在课外,老师要极积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参与比赛,一起娱乐,在活动中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呼声,走进学生的心里。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
二、设计好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官”都动起来。
1.目标设计要明确。
目标是课堂的纲领,是引领师生思维的灯,只有目标明确,清晰,学生就会知道这节课要干什么,如果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基础,感觉通过自己努力有信心完成,会有收获,他们就会主动去做,也乐意去做,于是就会积极动手。
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南京一中实验学校曹会跃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
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其人格,开发其潜能。
中学政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肩负着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担。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
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传道授业。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
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强调突破学科本位,重视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的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成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将对教材进行重组,进行有个性的创造。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教育者预定以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①(蔡元培语),属于典型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让课堂“动”起来让课外“富”起来罗大佑在他的“童年”里这样唱道:“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这正是西藏农牧民小学生上汉语课的真实心理写照。
在西藏,虽然有绝大部分人会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与工作,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西藏农牧区学生学习系统的汉语知识还是处在一种想学但学不会或很难学的阶段。
针对西藏农牧区小学生存在的这种现象,为了让他们很好地学习汉语,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认为应该在汉语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让课堂“动”起来我们平常说“只有尽其用,方可显其能”。
在西藏,农牧民子女还是学校最大的教育群体,但是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主要还是以藏语言为主,偶尔会使用一些较为常见的汉语词汇。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汉语,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里。
课后,他们除了做一些教师布置的书本作业外,基本上没有汉语的习用之地。
他们不会太多地阅读汉语版课外读物、看汉语广播电视新闻,更不会运用汉语进行交流与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
且在西藏农牧区,汉语课堂教学大体上处在一种传统的灌输模式,缺少生动的、引人入胜的因素。
因此,让课堂动起来就是提高他们汉语文学习的很好方法。
1.要多增加一些表演因素2.要学会“配乐”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致为7~12岁,他们还处在天真的童年世界,对事物的认识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
他们喜欢玩、喜欢在打打闹闹、蹦蹦跳跳。
虽然小学汉语教材内容没有安排太多的歌曲,但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跟教学内容相连编出学生容易上口的歌曲进行教学。
这种方法尤其在小学低年级汉语文教学中作用明显。
例如,小学汉语文人教版(藏族地区使用)第九册《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文主要描写了祖国大江南北一片硕果累累、五谷丰登的场面。
教师在讲解时,为了让学生学习时更轻松,气氛更快乐,可以采取先教学生唱这首节奏欢快的歌曲,然后再进入正文学习。
有些教师在讲解这类课文时考虑到教学进度,对歌曲一带而过,根本不理不睬。
如何能让课堂动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
现在的课堂,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的。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成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是现今教学改革研究的主题,它关系着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否得到实质性进展。
为此,我重点从创设情景、利用表演、挖掘激趣信息、品尝信息得到收获、及时评价,激发学生成功的体验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标签: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培养兴趣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敢说敢想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
《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学生质疑提问:“为什么敌人不把铁链也炸掉,让红军过不来,而只抽掉木板呢?”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索,热烈讨论,在分析敌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后,学生们明白了当时敌人认为抽掉了木板,只剩十三根铁链,再加上山高水急,重兵防守,红军是“飞”不过来的,哪里还用炸铁链。
从而说明夺桥的困难,突出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生们就在不断思考和寻求答案的过程里,慢慢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深入探索的兴趣。
学生的发言中,每个人都在动脑筋,课堂气氛活跃。
二、利用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对小学生来讲,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先天的表演欲望。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上的内容,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演来演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华蓥市阳和初级中学余忠泽我市大力推进“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一年多了,各位同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笔者认为“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课堂上使学生主动“自学”、乐意“互帮”,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基础知识才能掌握扎实,思维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做好导学,充分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一、让学生学习的“激情”动起来常听师生说:数学课枯燥无味,没有行云流水,没有诗的画境……,其实,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我们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一样也可让我们的数学课精彩起来。
例如:引入“全等三角形”新课时,教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只用一只圆柱形的水桶和足够多的水,不借助其它条件,如何将水桶装半桶水,学生疑云顿起,这时借机指出需用全等形的知识来解答。
让我们先学习最简单的全等形——全等三角形,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激情就调动起来了。
二、让学生“心”动起来在课堂中,许多学生往往是看书了然,闭书盲然,这样,学生显然没有学懂知识,当然更经不起考验。
例如:在第一次学习解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先看例题,并叮嘱等会教师要提问,看谁最仔细、最认真。
学生心中一定疑惑,老师会提什么问呢?因而会把题中的已知、未知、相等关系等看得非常仔细。
若第二次讲解应用题时,再让学生看书,学生受前次的影响,他们心目中都有目标,估计老师将会提什么问题,按目标仔细看书,认真解决问题。
三、让学生“思”动起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思”动起来。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07页上例1,师生按教材上的方法解答之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便可以讨论出证明△EAD为等腰三角形的第二种方法:由等腰梯形ABC D→∠BAD=∠CDA→∠1=∠2→△EAD为等腰三角形;第三种方法:△EBC 为等腰三角形→EB=EC和等腰梯形ABC D→ AB=DC得出EA=ED→△EAD为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适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舞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要紧模式,以应试为要紧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聪慧的充满生气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爱好盎然中学习闻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确实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爱好,对有了爱好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
”这话说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最强大的动力。
学生有了爱好,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
动听的音乐,色彩漂亮的画面,专门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爱好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观赏过漂亮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形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方法吗?那感受一定美滋滋、乐陶陶。
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欢乐吧!”然后,我让学生倾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形”。
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轻巧、欢乐的心情。
如此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明白得、感悟语言文字。
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动起来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需要让学生动起来呢?在过去的传统课堂中,学生往往是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
这样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动力和兴趣。
而且,长时间的坐姿容易导致学生的身体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可以认为,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呢?以下是一些方法:1. 制定灵活的课堂计划:老师可以在课程设计上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讨论、小组活动、展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加思维的碰撞和交流的机会。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聚焦在课堂内容上。
通过观看视频、听音频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 进行课堂互动:老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点的随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4. 增加体育课程: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体育课程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体育锻炼。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脑的运转,为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
5. 组织户外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户外活动,比如郊游、露营、登山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锻炼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全面发展。
让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和老师们用心去做,一定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寓教于乐--让课堂动起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当然,小学英语教育也不例外。
本人从教已多年,记忆犹新的是,当年教三(1)班的英语,讲到touch your face, touch your nose, touch your ear .孩子们都action 得很好,但是教授touch your foot时,几个调皮的男生哄然大笑:“哈哈,李小华是跛子,他摸不到!”顿时,课堂像炸开了的锅一样,沸腾了。
而李小华同学却委屈得满脸通红,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在老师眼里只有讲文明,爱学习的好孩子,你们知道吗,耳聋的贝多芬创作了《命运交响曲》,高位截肢的张海迪阿姨还写出了几十部著作,小华同学跟你们一样,是讲文明,爱学习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相信他付出努力,将来一定会成功。
”新课程倡导我们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运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我们应该寓教于乐,让课堂动起来,爱生如爱子,让师生互动教学成为教学最佳方式之一。
本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还要把任务与效果延伸至课外,让学生自发的有效的运用于平时的生活中。
一、在课堂中师生互动交流.1、课前热身,师生情感互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寓教于乐,爱生如子,您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课堂的begining,我尽量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能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度的歌曲、游戏等内容。
Sing a song , Play a game or guess,学生拍拍小手,动动肢体,张张嘴巴,熟悉的旋律,好玩的游戏不仅可以缓和上一节课遗留下来的紧张气氛,更能集中学生散乱的精力。
Free talk是师生间的语言合作方式之一。
教师走进课堂问一问学生:How are you today? Are you all here? Wash your hands. Clean your feet. Touch your nose. Wash your face.这种零距离交谈并伴随action,可以让学生轻松听懂并能对答如流with action,就会由衷地产生一股兴奋感和成就感,较快地进入角色。
让课堂动起来新课改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提问多了,师生互动多了,小组合作教学得到有效推广,但有形无神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堂要生动形象,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其中课堂生动是前提,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是重要途径,课堂灵动飞扬是目标。
做到这“四动”,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
标签:有效主动生动灵动互动探究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参与度等到了提高,师生关系也更和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但由于学科特点和各方面原因,当下思想品德课堂也出现了一些假象,有些课堂片面追求热闹,看似热闹,实则低效,如低效的课堂互动,低效的问题探究,低效的课堂激励,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学习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没有真正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正的参与、真正的思考、真正的体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要改变上述现状,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四动,即“生动、主动、互动、灵动”。
才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打造一个高效、智慧、灵动的课堂。
一、巧设情境,方法多样,让教学内容更生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是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之一,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4]可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生动形象,是课程性质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并且在创设教学情境要真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彩。
1.情境设置生活化设置情境要贴近生活。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教师在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况达成这一要求,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努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能够通过一定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把知识和生活体验很好地融为一体,生活情境的设置,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感人,能很快就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
多媒体创设模拟直观情境[张传岭.政治课堂“大戏法”——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课课程整合的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 2003(08)]。
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初中生渴望了解社会,但社会经验又很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能把一些社会现象在课堂再现,而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提供很方便的模拟手段。
在营造虚拟场景的时候,情景越真实往往课堂越生动感人。
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这一课时,由于初中生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造成了学习难点。
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不甚了解,这时,可以把每年3月份两会召开的视频片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得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一下变得生动可见。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多样、生动。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来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
2.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顾润生.朱志平.课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政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时下,仍有部分老师过于相信自己说教的能力,课堂上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自己说得很来劲,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或者,只是表面的了解,而不可能深入思考,因为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其实必要时,教师要适当留白,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效。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笑话、成语、寓言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别出心裁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的。
二、张扬个性,激发兴趣,让学生探究更主动教师对于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同学,尤其是有些观点新颖、有个性的同学,我们不要大惊小怪,而要认识到这是学生主动探究课堂问题的讨论,深入思考的表现,但因为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有限,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我们要尊重,并加以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欲望。
有了这种内部动力,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过程,促使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
1.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探究,就是教师运用探究法指引学生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特点,发挥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张仁堂.让情感教育“照亮”政治课堂[J].甘肃教育.2010(05)]。
同时,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整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合作,发挥团队学习的效能,从而也容易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还要保证学生探究机会的平等。
日常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看起来人人参与,但实际个体差异很大,能力强的学生机会多,而另一部分学生往往只是一般性的参与,或仅仅是凑数。
教师要解决几个学生唱独角戏的状况,就要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实现有差异发展,让学生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就要大胆让学生发言,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以鼓励为主,加以方法引导,在不同的阶段,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努力创造机会。
在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要求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认真观察,搜集材料,记录讨论结果,表达自身感受和体验,提倡创造性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的发现,特别是独特的发现和新颖的观点。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出新的探究话题,使学生从探究走向新的探究,切实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3.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时效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社会是个大课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入手,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充满了生活气息,问题的切入点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师生平等,生生和谐,让课堂良性互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如今的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已经成为共识,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师生互动,让课堂五彩纷呈师生互动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放下权威者的架子,而要俯下身来,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对话,平等对待学生,提倡赏识教育,尊重、信任和赏识学生,增强每位学生的课堂幸福感[李金华.“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德育课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
比如:传统的课堂,教师往往高高站在讲台上,以知识传授者的权威身份出现,告诉学生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要求学生遵守,而忽略了学生的价值体验,只能说让学生得到是道德认识,而不是道德认同,更不可能是道德内化。
师生互动要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放下包袱,畅所欲言。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文本、师生、生生对话”[成广勇.“师本”与“生本”的巨大差异[J].人民教育. 2009(24)]。
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主动学习促进课堂和谐发展。
如在教学七上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这一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制个性名片,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展示,在新同学面前,每位同学都把自己的特点,特长,以及兴趣爱好作了精彩的展示,刚开始,大家还有点拘束,但慢慢地,大家心态放松了,笑声也开始多了起来,尤其是有些同学还有现场演奏和各种才艺表演,一时间课堂氛围非常轻松活泼,这种让学生人人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知识,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使思想品德课堂不再压抑,而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生生互动,让课堂生动活泼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能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让每位同学畅所欲言,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如在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每组有具体的任务,彼此相互联系,分工协作。
一组负责身份证的使用注意事项,一组负责上网的自我保护要点,一组负责遇到陌生人敲门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大家分工协作,目标明确,小组成员之间也有分工,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发言,有的负责补充,最后,大家明确了我们中学生遇到不法侵害,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讲究智斗。
而且大家还提供了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学们课堂的参与度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因而变得更加活跃。
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得到强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渐渐开拓,潜在创造力得到发掘[ 刘立英.推进“生本课堂”改革打造“生动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3(09)]。
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求异[吴海燕.课堂“互动”成就一片精彩[J].才智.2010(15)]。
随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应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教师真正转变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站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地位上对话、交流、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使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产生了亲近感,培养了学习兴趣,深化了道德认同,从而为中学的道德内化提供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