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13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情感目标:把握的感情变化。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1、诵读法。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
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
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潭记》教学设计5篇《⼩⽯潭记》教学设计5篇 《⼩⽯潭记》是⼀篇语⾔精美、含义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的写景艺术值得我们借鉴。
下⾯是⼩编为⼤家准备的《⼩⽯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家喜欢! 《⼩⽯潭记》教学设计篇1 ⼀、导⼊新课 唐代有⼀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组著名的⼭⽔游记,合称《永州⼋记》柳宗元。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他的《永州⼋记》之⼀的《⼩⽯潭记》。
⼆、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潭的?请⽤译⽂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林,听到了⽔声,好像⾝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我的⼼情也欢乐起来。
2、⼩⽯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整块⽯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圈从潭底周围突出⽔⾯的⽯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约有⼀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底,鱼的影⼦散在⽯上,静⽌不动;忽然向远处游⾛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被⽵⼦和树⽊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家,使得⼼神凄凉,寒⽓透⾻,感到悲哀深沉。
5、课⽂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分清楚,请说说本⽂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潭——潭中景物——⼩潭源流——潭中⽓氛 (⼆)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潭的经过,⽤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声、⼩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潭位于⼈迹罕⾄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写环境的“寂寥⽆⼈”“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了什么写法? 明确:⽤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点上看,⽽是向前⾛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部⼭⽔风景影⽚。
发现⼩潭篁⽵—⼀⽔声——⼩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游鱼,⽤的是特写镜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古文。
文章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
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感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3.朗读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记忆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哪些古文?它们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课《小石潭记》。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课文描述,想象小石潭的美景。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小石潭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也是我们八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借助了不同的动物性格,来表达出每个人的不同性格和处世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小石潭记的教学,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1)了解小石潭记的文化背景。
(2)理解文章中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内涵。
(3)理解文章中动物的形象化以及对人物的刻画。
2、技能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小石潭记的基本情节,领会人际关系的内涵。
(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分析、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2)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和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懂得感恩、珍惜自然,注重保护环境。
二、教学策略本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小石潭记的故事,对动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通过对其中的故事、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认识、感受、描写故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对人性、人际关系和自然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填充预备知识 (10分钟)老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从学生熟悉的植物和动物展开,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关于自然和生命的礼仪和观念。
比如,我们在有很多动物的裸露大自然中生活着,可以探索一片丰富的地球,最好理解珍惜环境,保护自然。
2、导入主题 (10分钟)老师使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小石潭记人物的动物形象化的方式,并通过对其中的故事、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感受、描写故事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关系的内涵是什么?”“不同的人物形象化了人的什么性格特点?”3、阅读小石潭记 (50分钟)学生阅读小石潭记,并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了解和归纳故事情节。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重点:1.背诵全文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方法:导读-点拨-背诵-拓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一、导课: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
(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二、预习情况检测:1.解释(课件展示)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2.理解(课件展示)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课件展示:思考: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小结:景色特点:石奇树美,水清鱼乐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写景顺序: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思考:(课件展示)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
”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小结: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背景介绍《小石潭记》是元代文学家周德清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该作品是元代小说中空灵清幽,富有禅意,极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它的思想深邃、语言简练、情节有趣、结构严谨。
该篇小说,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研究意义。
本篇说课为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优美的语言》的教学内容,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设计、教师评价。
二、教材分析1. 教学背景:此课为“优美的语言”教学内容的第一篇,了解优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韵律。
2. 教学对象:初中八年级学生,年龄12-14岁。
3.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中《小石潭记》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思想主题、语言、文体、文学背景。
(1)思想主题: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净名居士卖屋还钱,独自到小石潭谁道闭关禅修,与山鬼说话后心中明悟的故事。
(2)语言:简短,流畅,善用比喻、转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意有余而言不足的有节制的语言风格;多样的语言形式,包括对话、描写、叙述等。
(3)文体:小说。
(4)文学背景:此篇小说最初的创作背景为民间故事传说,作者在此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提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展现出渊源的禅宗文化和道家文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小石潭记》的学习,学习者能够理解学习素质的重要性。
进一步学习文学知识,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
了解元代小说《小石潭记》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理解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教会学生用朴素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强化学生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向美好、正义、真善美的道路,尊重生命,追求理想,秉持良心。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认识文类小说的概念、特点和写作技巧;(2)理解小说人物的刻画、情节和冲突的表现方法;(3)分析小说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八年级下册)1《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代文学特点。
(2)掌握《小石潭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3)明确文字运用的方法和手法。
(4)以文入史,理解明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过程与方法:(1)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课堂活动多样化。
二、教学内容:1、学习时间:2学时2、学习范围:《小石潭记》3、学习内容:(1)阅读和理解《小石潭记》。
(2)聚焦于明代小说的特点,探索小说的艺术特色。
(3)理解小说的主要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跳读一段文字:“上有黄泉之天,下有不死之地;快快理之,夜阑歹之,空令发皆抱齐声呼之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斯人的前面,小小潭水,如世外桃源一般,如是良辰美景,何以忽然欺人!”(注:这一段文字出自《小石潭记》)(二)阅读1、讲述明代小说的文学特点2、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
(1)用想象创造景象: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通过自己的幻想来创造出一幅古色古香、充满神秘感的景象。
例如:“丝丝缕缕,似有若无的蓝烟缭绕,月光柔和的照耀下,清澈的溪水好像是一尊珍珠玉佛,静静地躺在洁白的石底上,散发着幽香。
”(2)用语言创造情感: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细腻、柔美的情感。
例如:“轻轻地跟踪着月影,沿着河道一观其险,再顺流而下,进一步抚玩美景,忽然间看到前面市二府吴君祖家的后门后不知何时站了三位长青岁月的村姑。
她们在洗圆枣皮,不时的嘻嘻伯得一笑。
”(三)文本阅读分析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小石潭记》1、作者的故事背景是什么?2、小说主要情节是什么?3、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你对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4、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或语言表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四)思维拓展:1、通过草图或画面来展示小说中的场景。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引言《小石潭记》是唐代名士王羲之所留下的一篇隶书,读了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感受到王羲之对小石潭的见闻和感慨,更能欣赏到他精湛的书法技艺。
当然,这篇文章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点课文之一,对于深入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结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文将介绍一套《小石潭记》的优质课程设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该能够达成以下目标:1.能够深入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征。
2.能够了解唐代和王羲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能够提高文化素质。
3.能够欣赏王羲之的隶书艺术,提高审美素养和书法技能。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1.课文整体分析本部分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小石潭记》的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的结构、主题、情感倾向等方面。
2.文化背景介绍本部分介绍唐代和王羲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方面,以及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石潭记》的出处和意义,并提高文化素质。
3.隶书艺术欣赏本部分通过对王羲之的隶书艺术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和技巧,增强审美素养和书法技能。
4.课文细节分析本部分对《小石潭记》中的一些重要细节进行分析,包括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文字表述方式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5.课堂互动和展示本部分将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互动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增强学习成果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活动1.互动问答环节通过设置问题和答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同时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2.课外阅读推荐通过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唐代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3.书法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和模拟,让学生学习隶书的基本技巧和特点,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和书法技能。
《小石潭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石潭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了解了《小石潭记》的背景、作者以及文章本身的历史价值及文学价值,并能够了解古时候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分析《小石潭记》中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结构等,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本篇课文的背景、作者等;2. 文学鉴赏;3. 作文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兴趣引导通过讲述《小石潭记》的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等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通过与学生一起分享《小石潭记》的历史文化价值、作者背景等,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带领学生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认识到该篇文章。
3. 阅读分析要求学生在课上阅读《小石潭记》,然后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针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文章的标题包含了什么意思?2)《小石潭记》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结构如何?3)该篇文章通过怎样的篇章结构来设计?在学生思考的同时,老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请学生用白板将思考结果展示出来,为后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4. 文学鉴赏询问学生对文学鉴赏的看法,要求可以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小石潭记》中的文学技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掌握这种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5. 作文写作为巩固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内容,老师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通过作文的方式来记录下学习中的收获和感受,并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写作技能,提高其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在展示相关背景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清晰的认识。
2.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研讨,促进学生间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学鉴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了解古代散文的基本特点;(3)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 课文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和阐述;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景;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课堂参与度;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小石潭记》;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美景描写和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4. 景物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6.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提高语文素养;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课文与其他古代散文作品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石潭记》的艺术特色;2. 案例分析法: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3. 启发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著古文篇目之一,文中以小石潭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自然山水景观。
该文通过提倡“气质清高”的功德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篇古文蕴含很高的教育价值,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成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篇目。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优质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篇目之一。
该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游玩小石潭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最终得出了一个“气质清高”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文章内容跨学科,可以涉及多个领域的教学,所以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和开展性。
这篇文章有三个亮点: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提倡“气质清高”的功德观念3、詹言儒行,厚德载物的“解牛式”论述二、教学目标1、掌握《小石潭记》的基本信息,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学习目的。
2、通过学习《小石潭记》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爱好,提倡文明旅游的理念,弘扬生态文明的精神。
3、通过对《小石潭记》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解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本次教学分为三个环节: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讲解用的PPT,布置本课的阅读及作业任务,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课堂讲解(1)、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自然相关的课程内容。
通过展示一组图片介绍小石潭的背景及相关介绍。
向学生引入主题。
(2)、学习《小石潭记》的思想内容。
通过阅读文本、PPT和课堂讲解将小石潭记的内容和思想阐释给学生听。
(3)、讲解《小石潭记》的文学技巧。
教师讲解《小石潭记》作为古省体文的文学层面。
(4)、学习《小石潭记》的句式结构。
通过分析优美的句式结构,让学生熟悉和学习用语和表达方法。
(5)、学习《小石潭记》的字词运用。
通过分析选择的词汇和外来词汇的使用,导入生义和形义的探究。
(6)、讲解《小石潭记》的修辞手法。
10 小石潭记
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
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2.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
..而望(向西南)
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
..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2)动词作名词
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3)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
4.特殊句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
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1.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
教师示范探究:第一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头的状态,即“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探究: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景色与游鱼,写出了游鱼欢乐的状态;第三段写了潭西南方的景观,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第四段写了独坐潭上的凄凉感受;第五段记录了同游的人。
教师分析:同学们探究得很正确,通过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可看出,本文先写发现小石潭,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再写潭中近景(游鱼和潭水),然后写溪流水源,这是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条理清晰,毫不散乱。
2.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的样子,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看见了水中的游鱼,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后,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
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给它取个名字。
明确:“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三、板书设计
发现石潭——总览概貌——细观近景——远望潭源——潭边气氛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时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
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
刚刚还是佁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括了“乐”的气氛。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逗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
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
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
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播放朗读,明确情感。
明确:1—3段写乐,第4段写悲。
1.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
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
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
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忽
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
2.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出悲与孤独尚情有可原,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
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论是《江雪》的景还是《小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独。
可取之处
结合学生所学过的诗歌引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本文除了要理清游记线索外,还要感受到“刻画山水的圣手”的写景技法之高妙。
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小石潭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明晰了景物特征,赏析了富有特色的语言,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将作者的时代背景向学生完全展示,
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情感体悟上尚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