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
用户
大家论坛 › 论坛 › 学习综合区 › 论文资源 › 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对全国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准备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对古籍分级保护,并公布了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868部;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制定《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命名了112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一系列举措,为古籍保护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1.1基层图书馆亟待改善古籍保护条件
由于现存绝大多数古籍都以纸和丝织品为载体,容易受水火、虫霉等各种污染的损害。因此,古籍保护要求较高,需要良好的保存条件和严格的保护措施。根据文化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书库应单独设置,并自成一区;有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以保证书库温度控制在16至22度,湿度控制在45%至60%范围内;设置防火、防水、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电视监控装置等。显然,这些条件和标准在一些市以下基层图书馆很难达到。以南通市为例,六个县(市)馆中没有一家古籍书库达到上述要求的,大部分馆从普通书库中隔出一间房作为古籍书库。如皋市图书馆有古籍3万多册,古籍书库与普通书库唯一不同的是放置了多只脸盆,所谓“恒温恒湿”设备。
-
返回列表
查看: 469|回复: 0 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复制链接]
一起学习吧 一起学习吧 当前离线
积分79205UID1812471在线时间377 小时注册时间2009-11-6帖子16045精华21经验62761 点威望125
1.2基层图书馆可通过“寄存”改善珍贵古籍的保护条件
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各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公布,一些基层图书馆的古籍榜上有名,数量为数部或数十部不等。如何保管好这些珍贵古籍?笔者认为采用“寄存”的办法比较好,将这些珍贵古籍寄存于收藏条件好的省辖市馆;如果经济不发达地区,省辖市馆条件也比较差,可以直接寄存于省级图书馆。由于省、市级图书馆也面临着古籍保护工作的较大压力,只能接受基层图书馆列入《全国善本总书目》、《全国珍贵古籍名录》及各省珍贵古籍名录中的馆藏古籍,这也符合古籍“分级保护”的原则。江苏省古籍藏书量占全国的13%,为省级之最,其南通地区六个县(市)图书馆的古籍,列入《全国善本总书目》22部,入选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部,人选第一批《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20部,数量并不多,“寄存”不会给南通市图书馆带来太大负担。南通市图书馆作为第二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有专门的古籍书库、专门的古籍管理和修复人员,古籍保护条件基本符合专业标准。如果说早期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寄存”是为了弥补馆藏不足,那么,现今开展“古籍寄存”则是为了能使这些珍贵古籍尽快得到妥善保护。
1 引入“寄存制度”
“寄存制度”人们日常社会活动中常见,如宾馆个人物品寄存、银行贵重珠宝寄存等。“图书寄存”在我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业务中已经出现,即外界(机构或个人)将收藏的图书免费寄存在图书馆,通过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读服务。图书馆负责保管,“如有损坏,罚赔。”1910年清学部在其拟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中,以法规的形式要求各图书馆开展图书寄存,并鼓励民间藏书家将自家藏书寄存到图书馆来“扩人问见”。一些图书馆还为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寄存规则,如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收受寄存图书暂行规则》和湖南省图书馆的《寄存图书规则》等。早期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寄存”的出发点,是将这些寄存图书用来为读者服务,以弥补馆藏图书的不足。后来随着出版物的爆炸性增长,图书馆购书经费也相对稳定,各级图书馆藏书有了大幅度提高,不必依赖寄存图书补充馆藏,图书馆“寄存制度”也渐渐淡化,悄然退出。
但是,中华古籍浩如烟海,数量至少在3500—4000万册以上。除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收藏,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和个人手中。且不说民间和个人的收藏条件,单是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基本处于无专人、无专门书库、无专门经费的“三无”状态。由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的循序渐进,覆盖到基层图书馆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保护重点首选善本特藏。如“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的宗旨是确保珍稀古籍的传承安全,所以第一是“传本”再造。古籍保护是和时间赛跑的事业,笔者认为,市级以下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不能“等”和“靠”,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古籍保护办法,多渠道改善条件,改变现状。
2.2归入古籍四级以便管理与保护
地方珍贵史料一般为民国早期文献。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的《古籍普查培训讲义》指出:“刻印于1912年以后的书,照理不应再以古籍看待,但从实际出发,亦不妨将它们视若古籍,归人四级。这样各藏书单位处理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古籍定级标准》也将”民国初年著名学者以传统著述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稿本、初刻本”定为古籍四级。看来民国初年按传统方式著作、刻印、装帧的文献定为古籍四级没有疑义。那么,没有按“传统著作方式”、“传统形式刻印”、“古典装帧形式”的民国早期文献是不是也考虑归入古籍四级,便于管理与保护呢?民国早期文献如能纳入古籍普查范围,归人四级古籍,有利于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包括地方珍贵史料。因此,建议在《古籍定级标准》“四级古籍定级标准”中加入“民国早期文献”,时间下延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
关于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 论文资源 - 大家论坛大家网·购课中心·大家社区·大家论坛·大家园·大家博客·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导航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注册
帐号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论坛大家论坛-大家的网上学习交流平台社区大家社区-大家论坛精华聚集地家园Space群组Group排行Ranklist游戏Manyou签到每日签到
1.3“古籍寄存”以双方志愿为前提,规范操作
馆藏古籍,尤其馆藏珍贵古籍,往往反映一个图书馆藏书的厚重。因此,“寄存”必须充分尊重产权所有的图书馆,要在志愿的基础上“寄存”。同时,接受“寄存”的单位也必须是志愿的,因为接受“寄存”就意味着承担责任。建议“全国古籍保护中心”或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制定“寄存细则”,明确寄存范围,不能对所有想来寄存的古籍都“照单接受”,应有选择;规定寄存手续,“将卷册数日、钞刻款式、收藏印记,一一备载,领回之日,凭照发书”;尤其要申明,寄存古籍的产权仍归寄存单位所有,有随时取用或索还的权利。同时,为便于古籍保护和利用,接受寄存的省辖市馆或省馆,
可以对寄存古籍有破损且利用率高的,进行修复并提供复制本(用数码相机拍摄后打印装订成册)给寄存单位,这样两方面都有积极性。寄存单位产权不变,存取自由,有复制本不影响使用,还少了经费、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接受寄存的省辖市馆或省馆既补充了馆藏,又加强了整个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双方通过协商,签订“寄存”协议。总之,以志愿为前提,具体操作要审慎、规范。
[关键词]古籍保护 古籍管理 古籍普查
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由于诸多原因,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等…,全国几千万册古籍,生存状况实在堪忧。调查显示,国家图书馆古籍的PH值已降至6—6.5,一旦降到5以下,就无法使用,古籍保护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加强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古籍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同年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
-
[摘要]就基层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提出引入“寄存制度”,改善珍贵古籍的保护条件;突出珍贵地方史料的保护,将民国早期文献定为古籍四级,同时有计划、有选择地影印出版,有利于地方珍贵史料的抢救和保护以及采用“缩微技术”复制、抢救古籍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2 突出地方珍贵史料的保护
我国图书馆事业肇始于清末民初,地方图书馆早期收藏的文献中,地方贤达的著述是其中主要的部分。这些文献记载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及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民问习俗等方面的内容,经过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沉淀、积累,往往构成基层图书馆的“地方性”特色馆藏,被视为镇馆之宝。
南通属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经费相对充裕,县(市)馆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县(市)馆状况就更不容乐观。据了解,粤东山区十多个县级图书馆,馆藏古籍少则几百本,多则数千册,至今沉睡在仓库,有些已开始发霉变质。刘家真教授最近对全国126家古籍收藏单位提交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书》进行统计,发现只有5.56%的单位采取了防紫外线措施,只有16.67%的单位配置了空气净化装置,只有61.11%的古籍书库具有湿度、温度记录。至于因保管条件差而导致古籍损毁的更是不乏其例。由此可见,基层图书馆亟待改善古籍保护条件。
2.1地方珍贵史料破损严重
相当部分的地方珍贵史料用普通纸铅印,经历了近百年,大多已发黄、变脆,甚至断裂,有的稍一翻动就会有纸屑掉落。而用宣纸印刷的古籍,虽历经数百年,只要保管得宜,仍纸质温润、墨色如新。许多地方珍贵史料与古籍相比损害更为严重,如不及时抢救,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如南通市图书馆收藏的“金泽荣资料”,金为朝鲜李氏王朝正三品通政大夫、历史学家,1905年流亡中国,在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帮助下定居南通,任翰墨林印书局编校。他编辑出版了30多种诗文及历史著作,这批书籍运到朝鲜出售遭到查禁,散佚较多,却在南通图书馆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是研究金泽荣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但现已严重脆化、断裂。南通市图书馆收藏的《通海新报》,是1913—1927年出版的南通地方报纸,保存完整,十分难得,是研究张謇和南通及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也已脆弱得不能再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