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第8课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曙光中学汪辉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辛亥革命时期,男子剪去了象征臣服清朝的辫子;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跪拜礼,改行鞠躬礼;民族经济的“黄金时代”出现和消逝的原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妇女逐渐意识到缠足的危害,民国时期,大多数妇女不再缠足;了解“一战”爆发后,民族经济开始步入“黄金时代”,出现了如张謇大生集团、荣家企业集团等,商业方面出现了先施、永安等大型百货公司。理解民族经济开始步入“黄金时代”的原因有: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一战爆发后,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运用表格形式,概括移风易俗的基本内容;自主搜集本地区早期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的材料,培养搜集、整理史料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清末民初风俗的巨大变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结合乡土史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所在城市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移风易俗。

难点:“黄金时代”转瞬即逝的原因。

说明:

1.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变化与清朝统治被推翻密切相关,故为重点。

2.“黄金时代”的出现与消逝和帝国主义侵略、政治腐败有关,初中学生难以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建了福新面粉厂,到1922年,荣氏兄弟已经拥有22家面粉厂,生产的“绿兵牌”面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畅销欧洲、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面粉大王”的美誉名归实至。

1.结合材料谈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进入了怎样一个阶段?

2.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黄金时代”;2.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成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强大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案例分析]

四大百货公司的今昔

1.学习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经济开始步入“黄金时代”,商业方面出现了先施、永安等大型百货公司。

能通过书面了解、实地访问等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能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阅读历史地图,并提取地图中的显性信息。

2.学习过程:

(1)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询有关四大百货公司的地址及其他资料;

(2)查阅上海新旧地图,寻找昔日四大百货公司在现今上海的位置;

(3)访问这些百货公司的位置(永安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原华联商厦)、新新百货公司——第一食品商店、大新百货公司——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先施公司——上海服装公司,均在现在的南京东路);

(4)向有关的人员(如原百货公司的职工等)了解这些公司的演变过程;

(5)交流成果(可以用演讲、小报、调查报告等形式)。

评郑大华新著《晚清思想史》

?书评与文评? 评郑大华新著《晚清思想史》 ———兼谈晚清思想研究的若干问题 郭汉民 郑大华教授的新著《晚清思想史》(以下简称郑著),2005年11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认真研读了这部洋洋洒洒52万多字的著作,发现郑著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起点、发展过程、突出表现、主要遗产以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作了系统考察和深入分析,提出了不少颇为新颖的观点,是一部很有思想和价值的学术著作,值得一读。概而言之,郑著的主要创新之处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晚清思想的研究对象作了新的界定。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过去还没有以晚清思想史命名的著作,反映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学术著作大都冠以“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或“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等名称。由于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自身缺乏必要的研究,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与范围,中国近代的思想史与哲学史、经济思想史、学术思想史等分支学科和专门思想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缺乏应有的讨论,学者们对思想史应该写些什么没有统一的认识,许多思想史著作写进了哲学史的内容或学术史的内容,学科界线混淆不清。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热潮的兴起以及西方用社会史方法研究思想史观念的输入,中国学术界开始对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发生兴趣,对思想史本身开始有所讨论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人主张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应是一定时期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有人主张思想史应当研究一定时期的各种思想观念,尤其是社会政治思想新陈代谢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还有人提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观点和主张。 郑著与上述看法不同,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是由中国近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所决定的。中国近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使中华民族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亦即后来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社会进步,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这既包括从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也包括从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向近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转变,即所谓的“近代化进程”。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相依存,民族独立是实现社会进步的保障,而社会进步又有利于民族独立的实现。围绕这两大任务,近代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和势力的利益出发,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和主张,有时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各个不同时期的人们围绕“民族独立和331

清末民初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清末民初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以历史建筑风格为例一个多世纪前,一个来自欧洲的列强带着它的坚船利炮堂而皇之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那一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序幕被拉开。至此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古老而落后的国家,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抢劫掠夺,给这个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国家带来创伤,当然,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深刻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毫无疑问是巨大的。 我们一行人在12月2日这一天前往杭城,寻找我们周围近代化历程中的文化变迁的足迹。众所周知,杭州是一座充满历史风情积淀浓厚文化的城市。这次我们以近代化过程中历史建筑风格为切入点,前往杭城的大街小巷,用心触摸历史变迁的脉络。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位于上城区中山中路的浙江兴业银行旧址,兴业银行是清光绪三十一年由修建沪杭铁路总理汤寿潜等发起创办浙江铁路公司,自办沪杭甬铁路。次年10月公司附设铁路银行。这座坐西朝东的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面阔五间,三层,入口台阶两边弧形石鼓上为爱奥尼克双柱式门楼、门面、台阶,欧式的雕花石刻,柱身采用苏州金山花岗岩,建筑中部冠戴高突的圆顶无不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站在银行对面,一座巨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进入我们的视线,透过巨大的法国梧桐,顿时我们被它古朴又典雅的外形震撼了,气派却不落俗套。进到银行里面,据了解,现为杭州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营业部。 中国的外资银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从“耻于言利”到敢于“争利”是中国推进近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经之路,中国近代银行业就是在“争利”的过程中奋起直追,不断发展的。许多产业部门和金融业遵循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已或迟或早地出现了资本集中的趋势,产业和银行业开始相互渗透,银行业商办趋势日益明显,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传统经济向近现代经济的加速演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着新的活力。 紧接着,我们一行人还探寻了杭城著名历史文化景区南宋御街,南宋御街作为杭州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主要展现南宋古代街区的古老风貌,但就在御街两侧散布着许多近代中西合璧的典范建筑。 五洲药房就是一个典型的建筑,五洲药房旧址是一排高高的四层建筑,有七八间门面的宽度,排场很大。墙面上有一块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安置的历史建筑说明铭牌,上面铭刻着“20世纪20年代钢筋混凝土西洋混合式风格商业建筑,反映了近代建筑演进的历史脉络”,五洲药房据说原本是三层的楼房,北侧一半的第四层楼是后面加上去的。当年,北边的一半是开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成因探析

1999年5月第26卷 第3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May.,1999V ol.26 N o.3 [收稿日期]1998-06-12 [作者简介]徐方平(1964-  ),男,湖北江陵人,湖北大学讲师。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成因探析 徐方平 (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是指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培育国民尚武精神、全民皆兵,以实现军事救国目标的爱国主张。它的形成是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国际局势的发展,特别是德、日两个军事强国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先进知识分子 [分类号]G 40-09;K 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3-0093-0098 一、振衰去弊 救亡图存 探求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的成因,必须首先简单考察一下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甘民族屈辱而奋起救亡图存的历史轨迹。一般而言,在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最直接、最有效的救国方案,莫过于在战争中击败敌人,以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即军事救国。林则徐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魏源发挥了林则徐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见解,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养兵练兵之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军事救国的方案,其历史作用在于开始打破深闭固拒的传统,为中国人提供了“睁眼看世界”的新视角和新的参照系。到6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师夷智以造船 制炮”,掀起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洋务运动”。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最终目的,但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所起的倡导与推动作用,尤其对近代中国军事国防力量所起的增强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1894年至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的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及其军队的腐败无能,致使国家遭劫,人民受辱。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把中国推向了更加苦难的半殖民地深渊。《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卖 国条约。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包括所有附属岛屿 和澎湖列岛),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赔偿日本军费的2亿白银和作为赎辽费的3000万两白银的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3年财政收入。为了赔偿,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人民外,不得不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 又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与掠夺。沙市、 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运特权的取得,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中国内地丰富的资源和恣意倾销商品,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尤其是允许日本在中国直接投资设厂,使其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 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地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马关条约》另一个重 要恶果是大大加速了列强争夺、 瓜分中国的步伐。空前的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代表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挽救国家的民族意识,康有 为和梁启超等人将救国的目光注视日本,企图通过走明治维新的道路,使国家强盛。他们认为,日本教育的现代化是使国家强大并战胜中国的根本原因,“近者日本战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者,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为此, · 39·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 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 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 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 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 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 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结论:(1)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2)“一战”的 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结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特点:(1)殖民化色彩:随列强侵略传入,由沿海到内陆;(2)近代化色彩:随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自守转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近代文明;(3) 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4)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特征 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租地农场是如何建立的;了解手工业发展变化以及手工工场的形成过程;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产生过程和影响。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点和出现的意义 难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出示《西欧庄园》的图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封建庄园经济走向了衰落,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和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庄园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租地农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租地农场是如何形成的? 4.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5.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6.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7.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西欧庄园经济的变化 (1)首先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11世纪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其次是自由劳动力的增加,庄园瓦解。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租地农场的出现 (1)原因:①是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一些领主不善经营. ③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租地农场的形成: ①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 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领主依靠 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输入及思潮的形成

晚清末年,地方自治曾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关于地方自治的言论遍见于各种报刊杂志,研究、筹办地方自治的团体机构纷纷成立,而且1905年前后,上海、奉天、南通、天津等地,或由士绅自发,或由官府督导,都曾自发创办过地方自治。据统计,1908年以前,各省成立的名目不一,规模不等,机构不同,成效各异的自治团体和自治机构已有100多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把地方自治开列为预备立宪必办之事,并于翌年年初(光绪三十四年年底)颁发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具体规定了地方自治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和选举方法后,地方自治便作为一个统一的运动在全国各地城乡普遍开展起来。粗略统计,至1911年3、4月(宣统三年二、三月)间,全国各地成立的城自治公所已达九百多个,约占当时清政府所设厅、州、县数的百分之六、七十,并且许多地方的镇、乡也设立了自治公所。晚清末年各地纷起推行的地方自治,正是这一社会思潮的产物。地方自治思想的早期输入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和徐继蕃等人在他们编撰的介绍世界各国舆地的书籍中,就已有了西方地方政制的内容。《四洲志》记美国的地方议会为"各部落自立小总领一人,管理部落之事,每部落一议事公所","即由本部落各择一人,自理其本部之事。小事各设条例,因地制宜,大事则必遵国中律例"[1]。《海国图志》《合省国说》《瀛环志略》等,对英美各国的地方政制亦有所介绍。不过,当时刚刚把目光投向神秘的域外世界的编撰者和读者,其关注的视点并不在此,所以这些记述至为浅陋,在当时不曾,也不可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洋务运动兴起后,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一批出使或随使人员的日记与游记纷纷出版,其间,对于西方各国的地方自治,时有记载。《乘槎笔记》的作者、1866年率同文馆学生赴欧洲游历的斌春写道:"英属各乡镇,皆公举一人司地方公事,如古治郡然","至一切政事,好处颇多"[2]。1877年驻英副使刘锡鸿的《英轺私记》曾介绍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为:英制,酌城乡大小,各设看司勒[councilor,市议员]百数十员,伦敦则二百零六员;奥德门[aldermen,市参议员]数员或十数员,伦敦则二十六员,以美亚[mayor,市长]一员统之。......奥德门分辖地段,看司勒又各按奥德门所分之地段而分理焉。......凡所地段,教养之政,词讼之事,以及工程兴作,商贾贸易,奥德门均得举治,上诸美亚。岁收煤、酒、牛、羊市之税,以为经费[3]。又介绍地方自治人员的选举为:凡举充奥德门,必于曾任看司勒一年以上者;举充美亚,必于曾任奥德门七年以上者。美亚定限一年更替,贤能者或再留一年,然不数数觏;退位,则仍复奥德门之职。......然其所举者富民,举之者亦富民,官不复参预其事。......以民治民,事归公议[4]。并云:"此制与汉之三老、明之里老略同","看司勒犹中国所谓里长也,奥德门犹所谓党正也,美亚犹所谓乡大夫也"。可惜,中国后来"此选益衰,仆隶匪人,滥芋相继,知有廉耻者,皆鄙之而不屑为。于是讼狱繁兴,贼焰四起。知牧令为不可恃,乃增设总督、巡抚、兵备以监临之。贵官愈多,牵掣愈甚,供应奔走亦愈烦,百姓之生路乃尽绝而无可逃免。夫此贵官者,固第以空义相督责,而不能置身闾阎,周知其情伪者也,虽多奚以为哉?"[4]言辞之间,对中外地方政制的所赞所鄙,十分明了。此外,对西方各国地方议会和自治制度亦有所记述的,还有张德彝的《使英杂记》、刘启彤的《英藩属政概》、沈敦和的《英吉利国志略》、徐建寅的《欧游杂录》、宋育仁的《泰西各国采风记》等。不过,这些记述大多止于客观介绍所见所闻的异国地方政制及反观国内的对比感受,尚不曾明确地从制度上提出具体的改革主张。19世纪60年代,十分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关心时务的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倒曾提出过地方分治和地方官"由众公决"的主张,他赞许柳宗元的封建论,引述顾炎武的"复古乡亭之职"说,认为"治天下者,宜合治亦宜分治","天子不能独治天下,任之大吏;大吏不能独治一省,任之郡守;郡守不能独治一郡,任之县令;县令不能独治一县,任之令以下各官",主张县令以下由"驻城各图满百家公举一副董,满千家公举一正董,里中人各以片楮书姓名保举一人,交公所汇核,择其得举最多者用之","正副董皆三年一易"。此外,满五千家设一巡检,以诸生、幕职荐举者为之,裨使"真能亲民,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知道中世纪晚期欧洲处于转型时期,了解农业方面和手工业方面的新变化以及城市市民阶级的出现; 2、认识农村、城市的发展对欧洲的影响,理解西欧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欧洲重大历史变革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垦殖运动: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 2、庄园瓦解:随着法律的规范,在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也可以通过缴纳,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份束缚的机会。农民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 3、农业方面: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 ,领主依靠土地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转租、购买等方式建立。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 4、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更多地为而生产,13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农村出现了的手工工场,后来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的手工工场。 5、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6、富裕农民: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将地产抵押或变卖,富裕、、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7、市民阶层:和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富裕的权利。 会死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的政治力量。 【巩固提高】 1、《英国庄园生活》是研究中世纪庄园农民的经典之作,它以1150—1400年为单位,生动地描绘西欧中世纪乡村生活的模式,其中部分章节提到了英国租地农场的产生和发展。下列关于租地农场的描述,叙述正确的是() A、领主直接参与农场的生产管理 B、领主十分重视经营自己的地产 C、领主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D、富裕农民雇佣无地农民进行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2、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小华只做到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据此判断,卡片横线上应填写的主题是() A、西欧庄园 B、租地农场 C、分散的手工工场 D、集中的手工工场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从事劳动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标志着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B.大批破产农民沦为雇农,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C.农业资本家租来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经营冲击了旧的生产方式 D.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农村货币关系发展的结果,瓦解了农村的封建关系 2.“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3.手工工场的出现被喻为工业文明的“曙光”,这是因为() A.手工工场比手工作坊的规模大 B.西欧各国君主大力发展工商业 C.随着手工工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D.工人之间分工合作 4.手工工场出现后,出现了新的阶层。下列属于新阶层的是() A.地主与农民 B.商人与工人 C.贵族与农民

D.资本家与工人 5.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机器大生产 6.16世纪时,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丝绸衣服,睡觉时用木板床,窗户上的蜡布和纸换上了玻璃,这说明当时() A.手工工场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B.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基本消除 C.机器工业使社会产品日益丰富 D.近代的人们开始变得贪图享受 7.13、14世纪,成为欧洲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的有() ①富裕农民②骑士③乡绅④贵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1)租地农场是如何出现的?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第一讲 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潮

第一讲清末民初的文学思潮 与五四文学革命 1、为什么说文化机制的渐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①洋务运动②现代传播媒介③职业作家④受众队伍 文化机制的渐变为文学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在逐步殖民地化的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正逐渐地向工业文明转化,传统的、古老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正在向着现代转变。这种现代化的进程呼唤着文学的变革,也必然孕育着文学的变革。晚清以来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历史性事件,从社会机制、文化观念以及物质形态上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840年鸦片战争对清政府内部产生的重大影响就是洋务运动的兴起。1860年之后,清政府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影响倡导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心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学习和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办了中国近代的机器工业,不仅在当时抵制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和经济策略使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且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以及文学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机制的变化带来的是文化机制的变化。1857年,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在上海创刊,1872年,中国新闻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申报》创刊。满清王朝在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中表面上规定了给予臣民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辛亥革命后的《临时约法》也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与报刊同时发展着的是现代出版事业。从1904年起,出版重心已经转移到民营出版业。民营出版业受制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与大众的需求保持着联系,决定着现代出版业的大众性与平民化的民主特性。它给那些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自由的、理性的交往的空间,保证了文学观念的变革和文学现代性实现的机会。总之报刊繁荣引发的是报纸副刊与专门性文学杂志的出现,是近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这一切初步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天津等现代都市的形成,随着租界的出现和外国教会、文化势力的入侵,中国出现了一部分自由撰稿的知识分子。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度,这既中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进身之阶,同时也去掉了他们的功名之累。1907年,新创办的《小说林》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又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这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障。中国知识分子终于在科举仕进与入幕帮闲的传统道路之外,又有了以“思想”与“写作”作为谋生手段,体现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选择的可能性。正是这些使中国的读书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的作家职业化,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也由此有了创作队伍的保证。 在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和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的同时,文学的接受机制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都市的出现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人数不少的市民阶层,新式学堂的兴起培养了大批不同于传统的“读书”人。不断壮大的城市市民阶层连同新式学堂的学生,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受众队伍。而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和报刊的繁荣,文人们的策论正逐渐变为报刊上的自由论述,小说的接受也开始由听说书人叙述表演的欣赏变成了阅读的理解。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悄悄地孕育着文学创作方式与文学接受方式的变更。 2、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诗界革命②文界革命③小说界革命④文明新戏⑤白话文运动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晚清的诗坛毫无生气,为了诗歌的革新解放,黄遵宪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建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了解城市化进程及多样化的城镇 发展道路;掌握互联网的影响;了解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搜集文字及图片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使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 代化的重要道路。(2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并不仅仅是经济强国、政治大国、更重要的 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培养学生社会使命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建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城市化进程及多样化的城镇发展道路;互联网的影响;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龙的传人》视频导入 经济腾飞---《时代》篇,展示各时期《时代》与中国相关封面

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疑难问题结合材料进行探讨 讨论: 我们想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选用哪些方法? 1.讲述网络是怎样改变你生活的?我们应如何让正确对待网络?(分享学生网络小作文) 2.社会生活变迁的的原因? 1.文化立国,复兴优秀民族文化 2.“我来做制片” 你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元素?请说明理由 3.2022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又会出现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 观看《龙的传人》视频,体会民族精神 观看,思考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学生讨论回答,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观看,思考,评价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指导教师:庞振超职称:副教授 学生姓名:赵越学号:20123930137 专业:教育学 院(系):教育系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2日 2015年5月12 日

目录 摘要 (2) 一、引言 (3) 二、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 (4) (一)萌生的历史背景 (4) (二)萌生的思想背景 (5) 三、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运动 (6) (一)教育经费独立——20年代初的索薪运动 (6) (二)教育行政独立的思潮与设想 (7) 四、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8) (一)《教育独立议》与蔡元培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8) (二)教育独立思想在北大的实践 (9) (三)大学院与大学区的实验与反思 (9) 五、教育独立思潮的评价 (11)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摘要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萌发于五四运动之前,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教育独立思潮是在民国初年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以蔡元培为代表一些教育工作者们为了保证教育独立自主的发展,避免教育成为政治或政党附庸,而进行的一系列反对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和干扰的活动。由于当时社会现实情况以及运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因素,导致教育独立运动最终在40年代走向失败。但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对于当代社会的教育改革也存在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教育独立;蔡元培 Abstract Key words:

一、引言 民国时期,在政教关系之中对教育主体地位的探索与研究主要体现在教育独立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上。教育独立主要是指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尊重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反对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属品或者使教育沦为政治的工具并且反对任何政党、政权以及各类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扰、干预,从而保证教育的独立与自由。同时,教育界人士对于自已参与政治也应采取相应的谨慎与克制的态度。究其本质,教育独立就是提倡“教育独立于政治,排除政治对教育的控制与干扰。” 这一思潮最先开端于民国初年,并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达到高潮。但是,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戛然而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民国时期之这一思潮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对教育事业的现实主体价值以及教育本身所应具有的独特规律的一种认知,以及对其自身的社会身份地位的一种觉悟,并且也包含着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一种维护。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独立、教育思想独立、教育行政独立、大学自治等。这些诉求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教育独立、保证教育自身独特地位的一种强烈的愿望。 民国教育独立思潮研究不仅是民国教育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话题。在对教育改革的诸多讨论中,关于如何保证教育的独特社会地位、保证教育独立自主的特性,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许多人认为,同民国时期教育界所具有的那种独立自尊的气质相比,当今教育界则有一种附属于政治的政治化倾向。在当今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的氛围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教育,不论是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都存在着浓厚的政治导向作用,在很多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严重偏离教育本质的不正常现象,学校这一为社会提供具有独立创造性人才的智力机构,其独立自主的主体性正在一点点的萎缩,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独立空间正在一点点的被政治所挤压。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谋求教育的良好发展,一个在百年前就被提出的老问题又重新的摆在了现代人们的面前,那就是教育独立的问题:行政权利与教育学术权力的分开;明确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角色、职责;保证大学作为一个教育学术独立团体的独立地位;重新构建当代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希望从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教育独立思潮的开端与发展、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南京国民政府的党化教育下的教育独立以及教育独立思潮的评价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人教版九上)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基础练习 1、众所周知,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其中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的是() A.农奴、贫困农民、手工业者 B.富裕农民、骑士、乡绅 C.手工业者、商人 D.少地、无地农民 2、《英国庄园生活》是研究中世纪庄园农民的经典之作,它以1150--1400年为单位,生动地描绘了西欧中世纪乡村生活的模式,其中部分章节提到了英国租地农场的产生和发展。下列关于租地农场的描述,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领主直接参与农场的生产管理 B.领主十分重视经营自己的地产 C.领主采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D.富裕农民雇佣无地农民进行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3、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小王制作的 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据此判断,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的主题是() A.西欧庄园 B.租地农场 C.分散的手工工场 D.集中的手工工场 4、11世纪以后,欧洲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新开垦的土地 应该归() A.集团共有 B.附近庄园的领主 C.封建君主分配 D.垦殖者 5、伴随庄园的逐渐衰落和瓦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农村主要体现在() A.农村商品经济产生 B.租地农场主的出现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级的出现 6、13世纪开始,一些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配备统一的生产工具,在共同的地点集中劳动,这样就形成了() A.租地农场 B.封建庄园 C.集中的手工工场 D.大型机器工厂 7、下列关于中世纪晚期西欧封建社会城市发展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城市居民 B.一些商人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 C.商人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D.城市居民没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8、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①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垦地区的新主人 ③庄园逐渐衰落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下列关于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经营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B.手工业者更多是为适应市场而劳动 C.手工业者开设的作坊规模比较大 D.手工工场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10、下列关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与雇佣工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