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摘要】语文多媒体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取代学生的文本阅读,过多使用多媒体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文科的特点决定了不应盲目使用多媒体。高中语文教师应注意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积极探讨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地、准确地把握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内在有机的结合,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选用有“度”;时机有“度”;整合有“度”

当前,现代教学技术正势不可挡地迅速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教师们欣喜地发现,由于多媒体的介入,抽象的概念、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课堂教学省时、高效,突破了重点、难点。而就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正步入一个误区:是否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制作是否精良已成为评价一堂课效果好坏的首要条件。不少语文课成了课件展示课、连环画课、看屏说话课,更为滑稽的是,有些课上帮忙操作的还有两人、三人或更多的人,讲台上热闹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热闹了,语文教学却阴沉了。

一、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取代学生的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具有永远不可替代的价值。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获的。如果多媒体将文本重新包装成新玩意,投学生感官所好,正如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一样,单纯迎合学生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文化追求,必然会削弱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必然会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

能力的退化。

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多媒体难以形容和传达的。我们说《笑傲江湖》拍得再好,也不如读原著更精彩。前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作者平时从《三国演义》等名著中获得的艺术薰陶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多媒体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汲取艺术营养。

二、过多使用多媒体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

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课件,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把文章当中的语言描绘一一配图呈现给大家,做得很细,却使得原本很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尽情地展开想象,完全没有必要去浏览那些直观的图片。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暇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能体会语言的精彩,并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多媒体的某些不恰当介入,却使这一想象空间缩小了。

三、文科的特点决定了不应盲目使用多媒体

首先,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

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它和其他一些认知学科如数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张扬,从而提高语文素质;而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符号组合、变化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逻辑理解、图形表象、变化联想等。因此,数学等认知学科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推导一些公式、定理,可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往往能使难点问题迎刃而解;而语文学科不是能用一个定理、一个公式就能解决得了的,也不是用一组画面或几个活动场景的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问题的。

其次,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它一方面是语言教育,另一方面又是人文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只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单纯进行“汉语”教学。若运用多媒体课件,一味提供与课文有关的大量背景材料,或对课文词语、段落结构与逻辑关系等作出形象的解释,力图使学生读懂文章,这不但不能让学生达到对文学的感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人文的熏陶,反而使课件做死了,学生学“死”了,教师教“死”了,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的失误。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把握好“度”

电教手段终究是一种辅助手段,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让多媒体代替许多美好的不该代替的东西。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有节奏的艺术,那么,怎样才能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

中成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呢?

(一)选用·有“度”

并非所有的语文教材都需要用多媒体。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不能为电教而电教。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比例为视觉83%,听觉11%,触觉1%……根据这个规律,教学中运用投影、录像、录音、实物等多种多媒体素材,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观察事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大纲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多媒体手段真正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变远为近、变无为有的作用。有些课文内容浅显,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即可进行形象思维,这就无需制作视听教材,应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反映的是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描写特定的民族风情,反映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甚远,单从课文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有其局限性。如高一文言文《过秦论》、《鸿门宴》教学中,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关系较为陌生,在此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选编一些反映当时历史风云的戏剧和影视资料,配以简练的解说词,学生不仅直观感知了当时群雄纷争、四处狼烟的历史氛围,更感受到纷繁复杂的天下形势、人际关系和领袖豪杰的英雄气概。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借此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和研究历史文化的兴趣。

(二)时机有“度”

多媒体在什么时机使用、每次使用多长时间,都是很有讲究的,

绝不能随心所欲。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图像、声音的优势,多重刺激学生的感观,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情趣较强的课文,在导入新课时运用计算机提供视听教材,能成功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守财奴》一课,为了增强学生对巴尔扎克与众不同的人物对话描手法的理解,笔者播放了一段舞台画面。描写葛朗台扑上女儿的定情物——镶着金板的梳妆匣,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女儿阻止。有下面一段对话:

“父亲,不能动呀,你教我见不得人啦!父亲,听见没有?”

“老爷,求你!”母亲跟着说。

“父亲!”欧也妮大叫一声,吓得拿依也赶到了楼上。

这段对话只有女儿的哀阻、妻子的求告,尤其是女儿受惊后的一声大叫,却没有对话的另一方——葛朗台的只言片语的应答。初一看,似觉难解,再通过观察课件画面细想,发现了原来此刻的葛朗台老头一心只在梳妆匣的金板上,即便天塌地陷,他也无暇顾及,哪里还能听到女儿、妻子无力的哀求?当然不会与他们应答。他在干什么呢?也许在寻找匣上缝隙,也许缝隙找着了,你听,又是女儿一大声惊叫:葛朗台分明正要把刀子插进缝隙撬下金板。这里不答却胜答,葛朗台老头的贪婪、无情,活脱脱地画出来了,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由此学生便悟出了小说对话描写中的“留白”艺术,更见识了巴尔扎克这位艺术大师的风范。

(三)整合有“度”

多媒体集各种信息媒体之长,改善了信息传达的方式。但制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