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31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国家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域经济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情况(一)规模较小县域经济大多位于国家发展水平的第三、四级城市,区域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低,发展基础相对较弱。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2000个县区,其中GDP超过百亿元的仅有部分地区,大多数地区GDP还不足10亿元。
(二)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农业占据经济总量较大比重。
同时,县域经济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制约着企业发展。
二、县域经济面临的问题(一)体制机制问题县域经济基层机制不完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过度参与,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各方面资源协调不畅。
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对政策的依赖度较高,政策的制度性、连续性、可操作性或差或缺失,需要加强政策整合和协调。
(二)经济结构问题县域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发展空间相对狭窄。
随着传统产业发展趋于饱和,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更加迫切。
同时,县域经济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空间受限,制约了经济发展。
(三)人才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缺乏。
常常发生“留不住人才、引不进来高端人才”的现象。
此外,县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差距较大,人才流动性低,不利于经济发展。
(四)资源环境问题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负担较重的问题。
包括:资源匮乏,面临土地、水资源短缺问题;能源高耗、污染严重,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压力;生态环境不佳,面临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挑战。
(一)加强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服务优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应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促进企业发展。
县域应同时推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四大金融机构完善县域服务网络,营造更为均衡、全面的金融服务环境。
中国县域经济总量达39.1万亿元近日,记者从中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现场获悉,中国县域经济总量目前达到39.1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1%。
另外,论坛发布的《2019年赛迪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及 “县域经济100强(2019年)榜单”显示,我国百强县发展亮眼,以不到全国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25%的县域GDP,10%的全国GDP。
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乌宝贵在论坛上致辞。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和国家发改委城镇中心副理事长乔润令围绕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发表讲话。
来自太仓市、宜都市、永城市的领导围绕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题眼做了演讲发言。
来自京东的企业代表分享了京东在县域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和经验。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颜进从城市空间规划的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新动力进行了解析。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活力也在县域。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和具体案例分析,赛迪顾问县域研究中心总结出百强县的五大特征:发展规模方面,百强县规模实力突出,30县进入千亿方阵;发展贡献方面,百强县贡献了约25%的县域GDP和10%的全国GDP;发展水平方面,百强县居民生活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动力方面,百强县前30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除个别指标略低于广东外,均高于同期其他重点省份和全国平均;发展潜力方面,百强县区位优势突显、产业结构良好,第二、第三产业年增速均高于同期的重点省份和全国平均值。
从分布特点来看,百强县仍呈现出区域不均,东部占优的格局,东部地区占71席,中部地区占19席、西部地区占7席,东北地区有3席。
强省强县是百强县格局的另一个特点,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占6席,并包揽前4位。
《篇一:202x-202x年中国百强县经济实力一览表》《202x-202x年中国县级市经济排名名单》11月1日,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在京发布,其中前十江苏共有6席,江苏江阴市稳居榜首。
以下是202x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榜单:篇二: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2x年百强企业名单篇三:202x中国城市gdp排名出炉:100强名单202x中国城市gdp排名出炉:100强名单202x-01-2110:27:00电商报202x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202x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xx年以来首次“破7”,增速创25年新低。
城市gdp方面:截至202x年1月19日,全国大部分城市的202x 年经济运行数据已经公布,根据信息汇总,202x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如下:gdp最高的四大经济强省方面。
广东21个省辖市中,9个进入全国百强;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全国百强的省份;山东17个省辖市中,15个进入全国百强,百强城市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浙江11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全国百强。
详细排名:1.上海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2.北京23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68万)3.广州(广东1)181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667万)4.深圳(广东2)175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1077万)5.天津1720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1516万)6.重庆16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3001万)7.苏州(江苏1)14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8.武汉(湖北1)1100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33万)9.成都(四川1)10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1442)10.杭州(浙江1)10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889万)11.南京(江苏2)9600亿元,同比增长9.2%(人口:821万)12.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13.长沙(湖南1)8600亿元,同比增长9.7%(人口:731万)14.无锡(江苏3)8500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650万)15.佛山(广东3)82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20万)16.宁波(浙江2)80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81万)17.大连(辽宁1)7800亿元,同比增长3.8%(人口:669万)18.郑州(河南1)745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937万)19.沈阳(辽宁2)728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8万)20.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21.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22.东莞(广东4)62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31万)23.泉州(福建1)61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29万)24.南通(江苏4)61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25.唐山(河北1)6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53万)26.西安(陕西1)60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62万)27.哈尔滨(黑龙江1)5750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1001万)28.福州(福建2)567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34万)29.长春(吉林1)565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767万)30.石家庄(河北2)5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31.合肥(安徽1)5600亿元,同比增长10.5%(人口:769万)32.潍坊(山东4)53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4万)33.徐州(江苏5)52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862万)34.常州(江苏6)52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469万)35.温州(浙江3)46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36.绍兴(浙江4)4400亿元,同比增长7.1%(501万)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36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01万)38.大庆(黑龙江2)4280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281万)39.济宁(山东5)4220亿元,同比增长8.4%(人口:808万)40.淄博(山东6)42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461万)41.盐城(江苏7)41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21万)42.扬州(江苏8)40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461万)43.昆明(云南1)40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26万)44.南昌(江西1)400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524万)45.临沂(山东7)382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83万)46.东营(山东8)37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万)47.包头(内蒙古2)3689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276万)48.台州(浙江5)368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603万)49.泰州(江苏9)3600亿元,同比增长9.9%(人口:508万)50.嘉兴(浙江6)359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455万)51.洛阳(河南2)3576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62万)52.厦门(福建3)356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67万)53.镇江(江苏10)356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11万)54.金华(浙江7)34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55.南宁(广西1)3425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666万)56.沧州(河北3)34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57.襄阳(湖北2)34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50万)58.宜昌(湖北3)3332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05万)59.邯郸(河北4)33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60.泰安(山东9)329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56万)61.榆林(陕西2)329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35万)62.惠州(广东5)314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70万)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091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00万)64.威海(山东10)30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80万)65.中山(广东6)30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2万)66.保定(河北5)29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67.吉林(吉林2)2950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68.鞍山(辽宁3)294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364万)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县域经济是指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庞大的县域地区。
县域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就业岗位、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报告将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总量。
中国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逐年提高。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 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加,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 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 土地资源。
部分县域地区土地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制约了经济发展。
2. 人力资源。
人才流失、教育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 政策支持。
一些县域地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发展困难,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升级。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3.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4.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对县域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大政策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本报告旨在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出炉2023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出炉2023赛迪百强县从发展规模看,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苏浙两省保持领先,闽湘皖蒙省(区)内差异较大,鲁鄂川三省发展潜力较大。
另外,相比于2021年,2022年“千亿县”增加了10个。
2023赛迪百强县设置评价“双门槛”,即GDP≥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4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这项研究显示,2022年54个“千亿县”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千亿县”财力雄厚,2022年“千亿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达到108.0亿元。
作为普通人,能为增长国家GDP做些什么?作为普通人,虽然影响力有限,但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增长国家GDP做出贡献:1. 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持续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可以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提供更高质量的劳动力。
通过不断改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变化,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2. 积极参与创新和创业:如果你有创新的想法或创业的激情,可以积极参与创新和创业活动。
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3. 支持国内产品和服务:支持国内产品和服务可以增加国内市场需求,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和增长。
购买本国制造的产品和使用本国提供的服务,有助于支持本地企业和创造就业机会。
4. 提倡节约和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不仅有益于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经济增长。
作为普通人,可以从自身做起,节约使用水、电和其他资源,减少浪费。
此外,支持和采用环保产品和技术也是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5. 守法纳税:遵守法律法规,按时缴纳税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纳税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全国百强县分布及特征分析县域经济增长模式介绍县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分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注重经济总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型模式。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区位优势发展型这类县域主要利用沿海、沿边或紧邻政治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发展港口经济、服务经济和贸易经济等,属于较早实现经济腾飞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二)产业主导发展型这类县域主要利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地位的资源和产业实现经济发展。
如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国家重点产业布局优势、传统优势产业等。
产业主导发展型根据产业不同可以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和服务业主导型等。
(三)市场导向发展型市场导向主要是指面向国内市场还是面向国际市场,也即内向型和外向型。
在我国东部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域,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展跨国贸易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
而一些内陆县域由于位置所限,其市场主要面向周边地区,大多属于内向型。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这些发展类型尽管侧重点不同、发展途径不同,但其发展内涵却基本相同:都以提高经济总量为目标,都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条件为竞争手段,更重要的是,都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都属于“经济增长型”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增长型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夯实了经济社会的微观基础,并使得县域经济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进而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的弊端日益显现,有些地方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因此,要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由经济增长型向统筹发展型的转变。
全国百强县分布及特征分析(一)区域分布情况根据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榜单,全国百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数量最多共26个,其次依次为山东21个、浙江18个、辽宁7个、福建6个。
全国54个千亿县解码而江苏有21个!54个“千亿县”解码:江苏有21个赛迪顾问25日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下称“报告”)显示,今年百强县中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比去年增加了10个。
gdp“千亿县”中,江苏拥有21席,占比38.89%;浙江跟随其后,占9席;福建6个;山东5个。
与此同时,江苏、浙江gdp头部县域数量处于领先地位,且上榜县域gdp在1000亿~2000亿元区间的数量也领先于其他地区。
“千亿县”六大发展模式2023年,“千亿县”经济总量实现高速增长,49县市名义增速超全国同期,10县市名义增速超10%。
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神木市gdp名义增速分别以18.7%、17.6%、17.2%领跑全国,gdp同比增量分别为228.4亿元、229.2亿元、383.3亿元;海安市(2.7%)、如东县(2.6%)、宁乡市(2.2%)、荣成市(0.9%)名义增速低于3%。
福建、湖南、安徽、内蒙古等上榜百强县的县域gdp在1000亿~2000亿元区间的数量仅次于苏浙,但1000亿元以下进榜数量相对较少。
这表明,这些省份头部县域发展质量较高,但区域内差异较大。
山东、湖北和四川在1000亿元以下区间进榜较多,表明这三个省份发展潜力较大,发展后劲较足。
西部地区“千亿县”常住人口往往总量小,人均gdp均排名前列。
比如,伊金霍洛旗、神木市、准格尔旗人均gdp分别以49.2万元、 39万元、36.2 万元超越江阴市(26.7万元)、昆山市(23.9万元)。
具体到县域排位,昆山市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成为全国首个突破5000亿元的县域。
若将昆山与地级以上市比较,昆山gdp总量超过了贵阳、兰州等8个省会城市。
江阴市gdp达4754.18亿,距离榜首昆山只差200多亿;张家港市和晋江市突破3000亿元;常熟市、慈溪市、宜兴市、神木市和长沙县gdp突破2000亿元。
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江苏省上榜2023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赛迪顾问25日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下称“报告”)显示,今年的百强县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
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
百强县中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研究指出,县域发展演进呈现八大趋势。
“千亿县”快速增长势头强劲,强县标准和发展逻辑发生深刻变革,县域经济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加快补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机遇期,县域加快成为投资和消费重要阵地,不同类型县城差异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行政单元成为统筹县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选题。
百强县中千亿县新增十个今年的报告显示,2022 年“千亿县”总数达到 54 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2022年“千亿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达到108.0亿元。
相比去年,新增伊金霍洛旗、瓦房店市、东台市、高邮市、仙桃市、沛县、闽侯县、邹城市、仪征市、寿光市,10个新增里7个县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高于6%。
从百强县排行榜中看出的问题区域发展仍不平衡报告显示,县域经济的区域分布仍不均衡。
百强县东部地区占 65 席,中部地区占 20 席,西部地区占 14 席,东北地区仅占 1 席。
与 2022 年相比,不同区域进入百强的县域数量有所波动,东部地区上榜县域数量保持不变,中部地区减少 2 个县域,西部地区增加 4 个县域,东北地区减少 2 个县域。
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
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
百强县有什么好处一、提高现实竞争力,永争上流。
中国百强县的评比使很多县市燃起信心,全力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不断开发多种特色产业,拉动县区GDP,实现其地位提高,在国内的影响力扩大。
宣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冲刺全国百强县的调查研究【摘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国掀起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热潮。
宣汉县作为四川省八个冲刺全国“百强县”培育县(市)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文章分析了宣汉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特征,研究了发展优势和挑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百强县、成效、挑战、对策建议2021年是宣汉县冲刺全国“百强县”的起步之年。
宣汉县围绕“建成全国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巴文化高地”三个定位,加快构建起以锂钾、天然气硫磺、微玻纤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四驾马车”为支撑的县域工业新格局,加速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2020年宣汉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53亿元[1]。
达到全国百强县入选“双门槛”条件。
一、宣汉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十三五期间”,宣汉县GDP从223.96亿元增长到400.2亿元、增长176.2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8%,五年时间宣汉县GDP近一倍增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4.57亿元增长到20.53亿元,增长5.9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4.7:46.2:29.1调整为19.8:39.8:40.4[1]。
“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先后三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连续四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现已进入全省8个全国百强县培育县。
宣汉县域经济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1、矿产资源储量大,宣汉拥有全球第一个海相富锂钾资源矿,普光地区1116平方公里范围内,富锂钾卤水储量20.9亿方,还有含硫酸钾10亿吨以上的新型杂卤石矿,估计资源价值达3万亿元以上,目前已有江西方大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威国际集团等多家资源开发龙头企业入驻工业园区。
“全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天然气储量预计为1.5万亿方,境内有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中石化普光净化厂,中石油南坝净化厂,拥有着150亿方的天然气产量和285万吨的硫磺产能(天然气产能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硫磺产能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1.65亿吨。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县域经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整体协调推进的基础上,要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抓重点、重点抓,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鉴戒。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一)一、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
从2019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均匀水平。
2019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6亿元,是2019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进15.05亿元,是2019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进2969元,比2019年增加1150元,年均增长10.4%。
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产业增加值28.83亿元、财政收进9.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26.4%,其中财政收进增长高于全市11.8个百分点,长丰、肥西产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市。
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进1656元,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
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
2019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肥西居第7位,比2019年上升16位;肥东居第8位,比2019年上升10位;长丰居第11位,比2019年上升30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进步。
2019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19年的44.4∶24.9∶30.7调整为25.8∶40.6∶33.6。
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5.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9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两个阶段,进进二、三、一阶段。
县域产业结构趋向产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进快速增长。
优化县域产业链“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如是强调。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优化,成为今年政府“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重要任务的重点。
县域产业链的优化与稳定,是当前及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先进制造业展开补链强链竞赛产业,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
对现代产业经济而言,先进制造业在产业中的比重,科技含量在产业中的多少,是产业强不强、产业优不优的关键。
制造业强省往往是经济强省。
2020年全国31个省区市GDP排名显示,排名前两位的广东、江苏GDP均突破10万亿。
3月29日,工信部官网公布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9个省市21城入选,七成集中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强省广东、江苏入围名单最多,均有6个产业集群。
综合实力竞争,制造业举足轻重。
制造业强,则产业强,经济强。
优化和稳定产业链,更多的是在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
即使排名第一,制造业强省广东却颇有危机感,其稳链补链强链倾全力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行动如疾风骤雨,让2021年广东的春天显得紧张而急迫。
4月12日,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开,宣布建立以省长、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总链长”的“链长制”正式启动。
产业链的“链长制”,今年首次写入广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9月,广东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竞赛的疾风,从制造强省广东刮向全国。
GDP排名第二的制造业强省江苏也不甘示弱,不仅试水“链长制”,还培育“链主企业”。
2020年8月12日,苏州市专题研究部署产业链工作,实施产业链培优做强等行动,到2022年形成一大批千亿级产业链。
当年7月,邳州市公布首批32家“链主企业”培育名单,制定一系列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022年全国百强县榜单发布纺织业支柱产业地位突出、特色明显作者:郝杰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22年第28期一年一度发布的全国百强县榜,历来是县域经济的风向标。
7月20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2年全国百强县榜单。
这份榜单并非单纯以GDP论英雄,主要考虑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和绿色水平这四大指标。
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2021年,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94%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今年的报告显示,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5席,中部地区占22席,西部地区占10席,东北地区占3席。
江苏、浙江及山东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和13席,其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独占6席,并包揽前4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百强县前10位中,以纺织为特色产业的县市共有8席——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晋江市、慈溪市、太仓市、宜兴市。
在43个GDP过千亿的县城中,绝大多数都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百强县中还有很多都是以纺织产业为主业发展起来的,并且与中国紡联试点共建产业集群。
这足以证明,中国纺织业依托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服务乡村振兴,为地方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县域连接都市和农村市场,是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力量。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是纺织业未来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所在。
对于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在“2022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袁保鸿指出,县域成为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发力点,县城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方向,乡村振兴实施不断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县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培育新兴产业也为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这些都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河南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郭社霞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河南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对河南发展大局的影响至关重要。
客观分析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成效,指出了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针对性发展对策,旨在推动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具有河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关键词: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出,要准确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以河南的实际情况来看,县域面积占比近九成、常住人口占比超七成、经济总量占比超六成,故县域经济对河南发展大局的影响至关重要。
2021年,河南省委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必须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然而,长久以来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离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还需努力。
鉴于此,本文对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困境和对策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成效河南省政府十分关注县城经济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成绩斐然,无论是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还是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为河南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根据《河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指标,河南县域经济达到了3.4万亿元,占全省GDP的61.35%,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
此外,全国GDP超过400亿元的有41个县,相当于全省县总数的40%。
河南人均GDP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到2020年,每个县级市的平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
其次,继续加强金融力量[1]。
税收是地区经济力量的间接反映,例如,2020年,河南县级财政年度总收入为1717亿元,比过去5年增加了513亿元。
再次,不断进行工业布局的优化。
“十三五”时期,河南通过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全县工业结构的最优化。
例如,在2020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是0.45万亿元,二三产业的产值是1.5万亿元,第三产业的产值是1.4万亿元,产业比重从2016年的14:51:35,上升到13:44:43,总体上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2]。
关于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考验。
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探讨如何深入推进强县域行动,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强县域行动的背景和意义强县域行动是当前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强县域行动的实施也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的必要手段。
实施强县域行动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当前强县域行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当前,各地纷纷加速实施强县域行动,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1.发展基础薄弱。
一些县域经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投资环境不给力,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人才储备不足。
县域经济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端人才缺口严重。
这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3.市场扩张受限。
因为缺乏品牌效应、营销能力不足等原因,一些县域企业在拓展市场、扩大规模方面受到了诸多限制。
三、如何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加快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
发挥县域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扩大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县域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效益和生产力。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加入县域经济发展,并鼓励本地人才创新创业。
4.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和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5.加强合作联动。
2021中国百强县名单发布(附排名)2021赛迪百强县权威发布!《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重点内容⼀览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新⼀轮科技⾰命和产业变⾰深⼊发展,国际⼒量对⽐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我国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质量发展成为“⼗四五”时期的主旋律。
在深刻复杂变化的环境下,如何⽴⾜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质量发展,已成为县域亟需破解的难题。
百强县作为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是县域经济⾼质量发展的“领航员”、县域社会治理⽔平提升的“探路者”、县域营商环境优化的“试验⽥”、区域协同发展的“加速器”。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深耕县域研究领域⼗余年,对县域产业发展具备较强的顶层设计和资源链接能⼒。
中⼼⾃2016年起连续发布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成果,⼒求借⼒县域经济百强标杆,引导中国县域经济⾼质量发展。
2021年8⽉4⽇,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编制的《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正式发布。
研究分综合篇、百强县篇、案例篇,其中,综合篇从经济体量、产业结构、财政实⼒等多维度对中国县域经济进⾏全⽅位透视;百强县篇聚焦新时代百强县⾼质量发展新担当、新作为、新举措、新动⼒、新机制,全⾯解码2021赛迪百强县新特征、新趋势特征、新⽅略;案例篇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维度分析典型县域发展经验,以期为其他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2021年赛迪百强县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21.08 ⼀、多维透视县域经济新发展 2016-2019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六⼤变化:从区域格局看,我国县域经济分布失衡问题持续存在,东部地区县域恒强,在经济体量、财政实⼒、质量效益等维度领先其他区域县域;中西部地区县域逐步崛起;东北地区县域整体实⼒较弱。
从户籍⼈⼝看,县域户籍⼈⼝数量逐年减少,但仍占我国户籍⼈⼝总数六成之多。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一、基本情况*县位于江苏省最北部,面积1576平方公里,辖15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324个行政村,58个居委会,人口127万。
文化底蕴深厚。
*县是汉高祖刘邦故里,秦时置县,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以汉文化发源地著称四海。
县内有歌风台、大风歌碑省级重点保护及有价值的文物如大风歌碑、汉画像石、汉代陶器等2余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建有融汉城公园、汉街等为一体的汉文化景区。
*县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地,有“明先世家”之称。
区位优越。
*县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位置,为徐州、枣庄、济宁、商丘、淮北五市经济辐射交汇点,具有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独特优势。
交通便利。
*县濒临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徐*铁路纵贯南北,与欧亚大陆桥、大京九、京沪、京广铁路接轨,1小时可达京福、连霍高速及徐州观音机场,徐济高速公路建成后可在15分钟内入全国高速公路网,兼有公路、铁路、航运之便。
资源富集。
*县是我国华东区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煤储量24亿吨,可均衡开采1年,境内有部、省、市属8对矿井,年产原煤12万吨,发电装机容量6万千瓦。
以*县为半径5公里内,分布着丰富的石灰石、白云岩、高岭土、钾长石、石英砂等矿藏。
工业基础雄厚。
目前已形成铝、盐、煤、电、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入选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5余家。
城市发展极具潜力。
*县座落在美丽的微山湖畔,是一座滨湖亲水城市,功能完善,风光秀美;新城区、开发区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已经成为工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县入选浙商投资最具潜力城市。
学习《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心得体会范文7月28日,在“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正式发布。
显示,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郡县治,天下安”。
集中了全国70%以上人口的县域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活力也在县域。
关注经济强县,研究强县特点,不仅是为了激励先进,更为了把好经验好做法复制下来、推广出去,让其他县域学有“标杆”,在“对标”中解决县域经济中“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转型升级难、引进项目难、吸引人才难”等普遍性问题,不断提高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县域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强县之强,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发展上。
数据显示,百强县总体实力突出,人均GDP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百强县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驱动,工业实力已超越发达省份;百强县消费旺盛、要素吸附能力强,不仅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资金和人口的吸引能力也显著提升。
数据是枯燥的,却是强县发展轨迹的客观反映。
透过数据可以看到,强县主要靠实体经济起家的,靠创新驱动越来越强的,靠富民不断激活内动动力的。
如何做强实体经济,如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如何加快创新发展,如何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是中国县域在新形势下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强县之强,“强”在高质量发展上。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百强县之所以能成为县域发展排头兵,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激发内生动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走在了前面。
排序县域经济单位1 江苏江阴市1 江苏昆山市1 江苏张家港市1 江苏常熟市2 江苏吴江市3 浙江慈溪市4 江苏太仓市5 浙江绍兴县6 江苏宜兴市7 福建晋江市8 浙江义乌市9 广东增城市10 浙江余姚市11 山东龙口市12 山东荣成市13 浙江诸暨市14 山东文登市15 浙江温岭市16 浙江乐清市17 山东邹城市18 江苏丹阳市19 山东即墨市19 山东胶州市19 山东胶南市20 福建福清市21 浙江瑞安市22 山东滕州市23 山东邹平县24 河北迁安市25 山东新泰市26 山东寿光市27 辽宁瓦房店市28 山东莱州市29 福建惠安县30 浙江富阳市31 江苏通州市31 江苏海门市31 江苏启东市32 辽宁海城市33 四川双流县34 湖南长沙县35 山东诸城市36 山东章丘市37 内蒙古准格尔旗38 新疆库尔勒市39 河南巩义市40 浙江上虞市41 福建石狮市42 河北任丘市43 山东平度市44 山东招远市45 江苏溧阳市46 浙江海宁市46 浙江桐乡市46 浙江平湖市46 浙江长兴县46 浙江德清县46 浙江嘉善县46 浙江海盐县47 江苏泰兴市48 山东肥城市49 福建南安市50 浙江玉环县51 河北武安市52 山东兖州市53 河北遵化市54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55 江苏江都市56 上海崇明县57 山东乳山市58 浙江临海市59 陕西神木县60 辽宁普兰店市61 江苏靖江市62 福建长乐市63 山东蓬莱市64 浙江永康市65 河南偃师市65 河南新郑市65 河南荥阳市65 河南新密市65 河南禹州市65 河南登封市66 浙江宁海县67 辽宁庄河市68 山东莱西市69 江苏金坛市70 浙江象山县71 山西孝义市72 江苏如皋市72 江苏东台市72 江苏海安县72 江苏如东县72 江苏兴化市72 江苏姜堰市72 江苏大丰市73 山东广饶县74 湖南浏阳市75 山西河津市76 辽宁大石桥市77 福建龙海市78 江苏铜山县79 浙江奉化市80 浙江东阳市81 山东青州市82 浙江临安市83 山东高密市84 湖南宁乡县85 山东桓台县86 河北三河市87 福建安溪县88 江西南昌县89 黑龙江肇东市90 江苏仪征市91 江苏邳州市92 广东博罗县93 陕西靖边县94 江苏句容市95 山东博兴县96 江西贵溪市97 浙江嵊州市98 吉林延吉市99 湖南望城县100 河南永城市。
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2020年7月10日目录CONTENTS研究对象 (1)主要观点 (2)第1章擘画县域经济“十四五”新蓝图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4)1.2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引擎 (5)1.3 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6)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7)1.5 培育产业新型业态的孵化基地 (8)第2章把握县域百强“先锋军”新内涵2.1 百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10)2.2 百强县是县域社会治理的展示窗 (11)2.3 百强县是县域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12)第3章优化县域评价“双门槛”新方法3.1 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 (14)3.2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5)3.3 数据介绍 (16)第4章 2020年百强县4.1 2020年百强县........................................................ . (18)4.2 百强县区域分布格局.............................................................. 194.3 百强县分布时空演变.................................................. ............ 204.4 百强县四大方阵分析.......................................... . (21)第5章洞见百强县的“高质量”新特征5.1 发展规模 (23)5.2 发展水平 (24)5.3 发展动力 (25)5.4 发展空间 (26)第6章展望未来6.1 未来县域的设想 (28)6.2 发展建议 (29)《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截至2020年2月(根据民政部2020年3月30日发布的《202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辖区和林区以外的1879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387个县级市、132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研究对象图1 2020年中国县域行政区划类型图行政区划数量(个)3871323117493县级市 县 自治县 旗 自治旗主要发现◆2020年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格局极不平衡。
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8席,中部地区占21席、西部地区占8席,东北地区3席。
与上年相比,东部地区席位减少3位,中部增加2席,西部增加1席,东北保持不变。
从省域来看,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和15席。
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一半,并包揽前3位。
此外,百强县四大方阵间差异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近三年中部地区的百强县席位增势明显。
长三角地区的县域依然雄踞百强县榜单前列,仍在多方面引领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中部地区入榜数上升明显,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特别是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百强县数量增长明显。
东北地区入榜数稳中上升,随着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累积,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部地区保持平稳,产业转移、区域协调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县域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
◆县域经济仍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百强县中突破千亿GDP级别的县域达到33个,较上年增加3个。
◆富民与强县并举,百强县人均收入较高。
百强县人均收入水平较高,2019年百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均值为3.8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万元,比全国分别高出26%、13%、59%,充分体现了百强县对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所做出的努力与成效。
◆百强县工业实力超越发达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为百强县经济增长做出卓越贡献。
工业是百强县发展的强劲引擎,百强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增速都远超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发达省份。
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平均水平为6.79%,高于全国水平。
◆百强县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有待提升。
百强县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占比高达到51%,而三产仅占43.4%,远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和发达省水平。
同时,第三产业增速低于第二产业。
◆百强县对外经济开放度差异较大,资金吸附能力不足。
百强县对外经济开放度差异大,7成县域不到全国平均水平,比例最高的义乌市达到200%以上,但部分县域甚至不足1%。
此外,百强县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92万亿元,远低于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
◆对未来县域的设想:科学布局的城市规划、特色产业体系、水平优良的生态环境、数字孪生的信息服务、清洁集约的公共供给、和谐文明的社区组织、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发展建议: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县域核心竞争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县域特色发展空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县域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支撑。
01擘画县域经济“十四五”新蓝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打好三大攻坚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关键节点,对县域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提出新的目标,而县域经济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小康要求“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小康还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微观单元,其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均直接决定了小康社会发展质量的高低。
县域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关键在农村。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好广大农村地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使最大群体的农民实现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
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继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由城市带动农村,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把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有机连接,实现农产品溢价,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发展县域经济对城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世界城镇化的历史来看,由农业人口占比较高的农业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规律性经济社会现象;由此,城镇化率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6%,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县域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2019政区划,人口约8.3占全国351/2 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 我国县域国土面积达85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89%,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核心。
治理,强化基层民主建设;另一方面,推进基层民主向地方民主发展。
在改革中加速县域政权治理能力和民主结构均衡的县域政治生态重构,推进全面小康社会政治建设。
2020年,我国文化GDP 的10%。
图2 “五位一体”小康社会建设与县域经济关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在发展新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完成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等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县域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招商引资模式带来新机遇、新契机,并将助推县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产业布局加快调整,县域经济迎接新机遇。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形成明显的区域发展差距,即东部地区先于中西部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时期。
随着产业转移的政策推进,东部地区产业也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而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过程中,县域经济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工业实现跨越发展,当前县域经济已经具备大规模聚集新的发展要素资源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基础,承接产业转移将成为现阶段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引擎承接区域产业转移,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缺乏的问题,需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相结合,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县域集中,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一是县域要合理布局产业,以产业新城或产业园区为依托,根据资源禀赋优势承接城市的人口、产业转移,对接要素流动,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增长同步。
二是通过完善创业服务和扶持政策,打造创业基地或园区,吸引人才、技术、信息和知识等高端要素等向县域转移,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
三是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县域经济要注重对现有经济的扶持,还要确保转移产业与本地原有经济的融合,促进引进产业的配套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以产业新城或产业园区为依托,承接产业、人才、科技等要素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移产业与本地经济的融合,进一步激发县域发展活力产业承接要素融合县域人口基数大,潜在消费能力有待开发。
县域提供了承接产业资源转移的空间,与此同时,县域人口基数大,消费有待进一步开发,消费潜力巨大。
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经济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而随着城镇居民、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的提高,县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
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购买力,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可以说,没有县域经济大发展,就难以加快实现富民强国新跨越。
图3 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的三大重点工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县域经济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扮演重要载体。
县域经济要打破壁垒,谋求跨行政区域共赢。
受行政区划、传统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县域发展仍旧停留在县域行政区划的区域范围内,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
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县域竞争日趋激烈和深化,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需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打破时空局限,融合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充分整合与利用区域内资源和市场,通过优势互补、生态共建,将县域经济定位放到大区域内,进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