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2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作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壮丽的气势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就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展开讨论,包括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
一、宏伟壮观的结构哥特式建筑的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宏伟壮观的结构。
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高耸的拱顶和尖顶使人感叹不已。
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主要采用了教授拱(也称尖拱)和飞扶壁的设计,这种结构能够将重量合理分配,并且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建筑物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和外部力量的冲击。
此外,哥特式建筑内部还采用了复杂而精细的支撑系统,如侧廊、螺旋楼梯等,使建筑更加稳固和安全。
二、尖形拱和窗户的运用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尖形拱和窗户而闻名。
尖形拱是哥特式建筑中最明显的设计元素之一,它代表了这种建筑风格的特征和精神。
尖形拱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压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建筑的垂直感,使建筑更加高大和庄重。
而哥特式建筑中的尖形窗户则以其狭长的形状和复杂的装饰而著名,它们使得阳光透过教堂的窗户投射出多彩的光影,创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
三、详细精湛的装饰哥特式建筑以其详细精湛的装饰而闻名。
装饰是哥特式建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建筑更多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哥特式建筑的外立面和内部墙壁通常都覆盖了繁复而精致的雕刻和浮雕,其中常见的元素包括人物、动植物等。
此外,哥特式建筑的墙壁上也常常出现玫瑰窗、穹顶和拱形天花板等特殊的装饰元素,它们被认为是建筑中最具艺术性的部分之一。
四、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
每个建筑单元都被精确地设计为相互连接的部件,这使建筑物能够承受重量并保持稳定。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注重对称性和比例感,以创建一种和谐而美丽的整体。
这种布局方式有效地展示了建筑物的结构和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完美秩序的崇尚。
综上所述,哥特式建筑以其宏伟壮观的结构、尖形拱和窗户的运用、详细精湛的装饰以及模块化和结构合理的布局等特点而著称。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简述内容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凭借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设计师们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正文: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12至15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意为野蛮人的艺术, 含有一定的贬义;但今天哥特式已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一种并不逊色于古典艺术的中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 也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世纪的建筑历史包括四个阶段:地下墓窟时期;拉丁、墨洛温王朝及加洛林王朝时期;罗马时期;哥特时期。
哥特式吸收了罗马式的部分风格, 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哥特大教堂以升腾取胜;而罗马大教堂则以庄严见长。
哥特式建筑风格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以一种外显的凝固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汹涌激荡的神秘而诡谲的宗教感受,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一笔。
哥特式艺术最成熟和最完善的体现是哥特式建筑艺术。
其中尖峭、高耸、空灵、纤瘦是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
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是尖峭的形式;斜撑技术、扶壁技术塑造了高耸的墙体。
高耸的尖塔,中庭的山墙,成为哥特式建筑室内空间的主要特征。
苏热修道院长创建了一个新的教堂,这种风格是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然后“哥特”风格开始扩展到整个欧洲。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摘要】哥特式建筑作为中世纪西方三大建筑风格之一,不仅代表着中世纪的时代特征,也具有美学意义。
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子雕像等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
神秘、威严、华丽的感官效果造成对天国世界的向往。
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哥特式风格使得中世纪西方的各种艺术形式——雕刻、绘画、家具及各种工艺美术,都具有了自身鲜明的特点。
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中世纪;艺术风格一、起源与艺术史的许多其他词汇一样,“哥特”(Gothic)最开始使用是代表贬义的。
它是由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在1533年引入到法语中的,几十年后意大利人乔吉奥·瓦萨里把“哥特人表达的风格”称为是“怪异和野蛮的”。
另一方面,“哥特的”这个形容词在中古拉丁语中也已经被用来定义任何用于罗马经文之外的任何其他语言书写的文本。
“哥特”这个词带有随意、不和谐和粗糙的概念,最初被用来指与拉丁和地中海文化相对的北欧日耳曼世界,而拉丁和地中海文化认为自己是唯一保存了美与和谐的文化,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哥特文化拥有和古典及其衍生的文化同样的艺术性。
哥特式建筑的发源地主要是法国北部,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直到19世纪,才获得广泛共识。
1140年由修道院长叙热(Abbot Suger)发起建造的巴黎附近的圣丹尼修道院教堂(图1),是第一个表现哥特特征的建筑。
明亮的唱诗班的席位被一个回廊所环绕。
这座建筑赋予罗马式风格图1 圣丹尼教堂以新的成熟,为哥特风格在法国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二、艺术形象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其拱券结构(图2)。
其室内采光与罗曼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因为采用了尖券,可以承受更多的荷载,同时使更大的开窗和柱墩变小成为可能。
尖券创造了向上升腾的感觉,弥漫着象征和宗教的特性:奋力接近上帝。
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it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一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盒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
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等。
二、哥特包含的三重含义
第一,在建筑上的哥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
第二,在文学上哥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
第三,哥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广州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厂 编辑:ejdnchh。
哥特式建筑特点赏析文明的脚步时而轻盈,时而蹒跚,古老的城邦分分合合,几经易主,留下来的多是些远古的传说、史诗的记载和建筑的遗迹。
这其中,建筑对文明的记录较之前两类更加直观,更加准确,也更权威。
像古希腊城邦的柱式建筑;古罗马原始的混凝土和拱券结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各类宗教建筑;以及近代欧洲客厅里、园林外的巴洛克艺术等等。
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
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在不同国家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法国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首先出现。
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模式为: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采光神秘幽暗。
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一般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窗,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后期的亚眠主教堂、博韦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同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天主教教堂。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斯德岛上。
1163年兴建,1345年完工,是哥特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采用拉丁字母式型制,全长130米,宽48米。
大厅由4排列柱划分为1个中厅和4个侧厅,约可容纳9000人。
教堂用石材建造,结构采用二圆心的肋架式拱券,中厅高约35米。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充满了神秘、庄严和宏伟的气息,被誉为建筑史上的一座巅峰。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探讨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点。
一、建筑结构哥特式建筑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其高而瘦的结构。
相比于罗马式建筑的低矮沉重,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垂直性而脱颖而出。
这种垂直性不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高度上,还体现在建筑的细节上。
哥特式建筑常常采用尖拱形的拱门和窗户,这种形式使建筑看起来更加纤细、苗条,给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采用了飞扶壁和尖顶。
飞扶壁是指在建筑的外墙上加建一种独立的支撑结构,用以承担建筑的重量。
这种结构使得墙体可以开设更多的窗户,使光线能够更好地进入建筑内部。
而尖顶则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之一,它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还赋予了建筑一种神秘而崇高的气质。
二、装饰手法哥特式建筑的装饰手法也是其独特之处。
与罗马式建筑的浮雕和壁画不同,哥特式建筑更注重线条和结构的装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哥特式建筑的花窗玻璃。
花窗玻璃是一种将彩色玻璃拼接而成的艺术品,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细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在哥特式建筑中,花窗玻璃常常被用于教堂的窗户上,通过阳光的折射,营造出一种神圣而梦幻的氛围。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采用了雕刻和镂空的装饰手法。
建筑外墙上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以其细腻的纹理和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令人叹为观止。
而在内部空间,建筑的柱子和拱顶常常采用镂空的设计,使得光线可以透过空洞的部分进入室内,创造出一种幽暗而神秘的效果。
三、艺术表现哥特式建筑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和装饰手法,表现出一种庄严、神秘而宏伟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哥特式建筑常常被用于教堂和宫殿等宗教和政治场所,它们的庄严和宏伟不仅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也表达了人们对神圣的崇敬之情。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引言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
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
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
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
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
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
哥特音乐流派众多。
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
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
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
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
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在。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的信仰与精神体验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一种信仰与精神的体现。
这种建筑风格在12世纪至16世纪盛行于欧洲,其独特的形式和结构使人们产生了一种与神灵沟通的感觉,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宏伟而庄严的场所,供人们进行宗教仪式和精神体验。
首先,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的信仰体验体现在其宏伟的外观和尖顶的设计上。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高耸的尖顶,这种设计让人们不禁仰望,感受到一种崇高的力量。
当人们站在教堂前,仰望着尖顶消失在云层之中,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神的伟大相比较。
这种体验使人们更加虔诚地信仰神灵,并且感受到神圣的存在。
其次,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的精神体验体现在其内部的空间布局和装饰上。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通常有高大而宽敞的中殿,两侧是狭窄而高耸的侧殿,整体呈现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
这种布局让人们在进入教堂后,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越凡俗的空间中,与尘世的烦恼隔绝。
此外,教堂内部装饰着精美的彩色玻璃窗,这些窗户透过光线投射出的色彩,给人们带来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感觉。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能够更加专注地沉浸于自己的信仰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除了空间布局和装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的信仰与精神体验还表现在其雕塑和壁画上。
哥特式教堂的门廊和内部墙壁上常常装饰着精美的雕塑和壁画,这些作品常常描绘圣经中的故事和宗教人物。
人们通过观赏这些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宗教的教义和信仰,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艺术所传递的宗教情感。
这些雕塑和壁画的细节和神圣的主题,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与神灵亲近的感觉,加深了人们对信仰的理解和体验。
此外,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的信仰与精神体验还体现在宗教仪式和音乐上。
哥特式教堂通常有宏伟的管风琴和深沉的钟声,这些音乐元素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管风琴的音乐响起,钟声回荡在教堂中,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宗教仪式,体验到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净化。
中世纪哥特教堂的名词解释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是欧洲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其奠基于罗马式建筑的基础上,于12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并大量兴建。
这种建筑风格代表了中世纪欧洲人对上帝的崇拜与虔诚,其建筑特色独特、壮丽,结构复杂而庞大。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哥特式建筑的完整面貌。
首先就是它们的高耸塔楼和尖顶。
哥特教堂通常拥有高耸的塔楼,以及尖顶和尖拱的穹顶。
这种特点使得教堂从视觉上更具吸引力,也增加了人们对于上帝力量的崇拜。
其次,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还包括拱形结构和窗户。
教堂内部采用了拱形结构,可有效分散压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洛可可时期的圆拱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哥特式的尖拱,极大地增加了建筑物的高度和空间感。
在教堂的外墙,会发现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
这些窗户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和花窗玻璃的特殊排列,营造出神圣而庄重的氛围。
哥特教堂还有一特点是其精细而繁复的雕刻。
青铜或石膏的浮雕被广泛用于教堂内外的装饰。
建筑物外墙被雕刻成各种复杂而美丽的细节,如天使、圣徒、动物、植物和几何形状。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独特构造方式。
它是指在教堂外部的墙体上,加建一些突出的支撑结构,来承担原主墙的部分负荷并稳定主墙。
这种装饰性结构使得教堂更加宏伟壮丽,也减轻了内部结构的压力。
最后,哥特教堂还采用了垂直式的设计风格。
相比之前的罗马式建筑,哥特式教堂的设计更加注重垂直感。
教堂内部通常设计有高大的圆柱、长长的柱廊和进深的空间,让人们感受到超越尘世的神圣氛围。
总之,中世纪哥特教堂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风格。
它们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繁复的装饰,成为了中世纪欧洲人在建筑领域的杰作。
这一建筑风格的名词解释向我们展示了哥特式建筑的独特之处,以及为什么它们至今仍然被赞美和研究。
虽然已经过去了数个世纪,但哥特教堂的辉煌仍然令人瞩目,在当今世界的建筑领域中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巴黎圣母院》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分析1. 引言1.1 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岛屿地区的圣母院广场上。
作为中世纪的杰作,它展现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巴黎圣母院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设计原理、艺术特点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
接着,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起源与背景,并深入探讨其特点与特色,并阐明其在建筑艺术领域中的影响与传承。
第三部分将重点关注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概述,包括其设计和布局、石雕和装饰元素以及窗户与玫瑰花窗的创作等方面。
第四部分将通过具体细节分析揭示巴黎圣母院中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包括拱形与拱券的运用、尖顶和尖塔的景观效果以及空间布局和光线处理技巧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巴黎圣母院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并归纳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同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巴黎圣母院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并通过分析其设计原理与艺术表现,加深读者对这一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的认识。
同时,我们希望展示出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引发人们对于该风格在未来发展中可能的新方向和潜能的思考。
通过本文,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巴黎圣母院这一杰出作品背后蕴含的哥特式建筑之美。
2. 哥特式建筑风格:2.1 起源与背景: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
它是中世纪晚期罗曼式建筑风格的一种演变和延续。
哥特式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上具有革命性的创新,突破了以往平面布局简单、外部装饰少的局限性。
2.2 特点与特色: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是使用尖顶、尖塔和高耸的拱形结构,塑造出垂直向上感十足的外观。
这种纤细高大的垂直线条成为哥特式建筑的标志之一。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采用了复杂而精美的石雕和装饰元素,如花窗玻璃、雕像、浮雕等,使建筑更具艺术性和华丽感。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外国美术史论文)】哥特式建筑特色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它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大地,前承罗马式后肩文艺复兴。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哥特式建筑艺术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了雕像等经典建筑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哥特式建筑艺术不只影响着中世纪欧洲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更影响着现今世界各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哥特式花窗尖拱大教堂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哥特式宗教建筑特色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
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束柱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哥特建筑风格解析摘要:哥特式建筑形象独特,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勃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如果说整个中世纪的文化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话,那么,唯有建筑这只雄鹰直搏云天,高傲地飞翔,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
然而哥特式建筑,这一伟大的艺术,却不仅诞生于并不伟大的时代,而且也得到了一个并不伟大的称号:哥特式建筑。
关键词:哥特欧洲古典建筑风格造型特点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尖峭。
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尖峭的形式,是尖劵,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括着斜撑技术与扶撑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准确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而又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
首先是外部造型。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劵,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供劵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墙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墙和墙恒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越划分细巧,形态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凡脱俗,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尤为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
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以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
在哥特式建筑中,尖劵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
引言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
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
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
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
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
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
哥特音乐流派众多。
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
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
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
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
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在。
总的来说,哥特的意识形态主要还是建立在审美之上的。
正文哥特式吸收了罗马式的部分风格,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哥特大教堂以升腾取胜;而罗马大教堂则以庄严见长。
罗马风(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是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原义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
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 形尖肋拱等建筑形式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所以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更高旷、轻巧。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
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
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户尺寸大大的增加了,一起应运而生的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
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
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
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
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风格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 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的典型实例。
结构用柱墩承重,柱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
正面是一对高60m的塔楼,夹着中厅的山墙,使立面纵分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
正中的玫瑰窗、两侧的尖券形窗、遍布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布尔戈斯大教堂和法兰西大教堂均始建于13世纪,完成于15世纪和16世纪。
布尔戈斯大教堂因圣洁慈爱的圣母像而闻名。
祭坛背后精雕细刻的屏风和墙壁,皇族墓室,唱诗班席位,长排座椅,彩色玻璃等融汇,刻画出独特的艺术之美,是哥特式建筑的精典之作。
大祭坛主座堂为十字形平面布局的大厅,其内部有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祭坛,装饰了许多镶嵌在壁龛或山墙内的圆形半身人像浮雕。
统帅小教堂因安奉熙德夫妻的墓穴而得名。
堂内有豪华的穹窿屋顶,并配有星星状的塔式天窗。
墓穴上的统帅及其妻子的白大理石睡眠雕像闭目安祥、栩栩如生。
所谓的金梯,是由于楼梯的栏杆上,配有极为华丽的金色花叶、人像和各种复杂图案的透雕装饰而得名。
金梯有左右两座支梯,属文艺复兴式的作品。
重要碑石在主座堂十字形的交叉处竖立着一块墓碑石,上面刻着11世纪西班牙声名卓著的军事统帅与摩尔人作战屡建奇功的民族英雄熙德(1030-1099年)和他妻子希门娜夫人的名字。
熙德为阿拉伯文的译音,意为"封主",在此指西班牙骑士罗德里戈.迪亚斯|.德比瓦尔(RodrigoDiaz Devivar)。
迪亚斯不仅是反抗摩尔人的英雄,也是基督教与异教斗争的代表人物,因此,在大教堂中占有重要位置。
传说迪亚斯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在决斗中杀死未婚妻希门娜的父亲,希门娜也迫于同样原因,请求国王处死迪亚斯,但国王因迪亚斯击溃入侵之敌,成为民族英雄,于是说服希门娜放弃原来的要求,成全了他们的婚姻。
西班牙最早的一部史诗(约1140年)就是描写迪亚斯反抗摩尔人的经过,以及与国王间矛盾,反映基督教对异教斗争的《熙德之歌》。
石碑上方天花板的圆形穹窿屋顶布满了星星,众星璀灿,与地面相距54米。
在唱诗班的席位处共有103张黄拨木镶嵌的胡桃木座椅。
高排座椅上有描绘《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内容的雕刻作品。
低排座椅上的雕刻都是描绘一些离奇的神话和传说的故事场面,这些雕刻全是1507-1512年间的古代作品。
米兰大教堂是米兰的地标,整座建筑物融合哥特、文艺复兴、新古典等多种建筑风格,其位居米兰市中心,雄伟的气势,令人望之而生仰慕之心,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状构建而成,四周有数百座尖塔成林,和高达108公尺的主塔相衬,仿如相互扶持,伸向蓝天,展现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1、法国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
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
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
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
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
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
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2、英国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
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
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
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
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
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
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3、德国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
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
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
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
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4、意大利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
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
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