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的审美意蕴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小说《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重要设定,作为一种隐喻,它表达了作品的普遍主题,以及人们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力感。
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小说《威尼斯商人》中的暴风雨隐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中的主题。
一起来解析小说《威尼斯商人》中暴风雨的隐喻吧!首先,暴风雨本质上代表了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力感以及脆弱性。
在剧中,暴风雨象征着情感、压力和不可抗力,它袭击了威尼斯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用暴风雨可以更好地表达人们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恐惧和束缚,一旦发生,暴风雨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接下来,《威尼斯商人》中暴风雨的隐喻也代表了诸多社会问题
和矛盾冲突。
在剧中,暴风雨通常象征着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流言蜚语和偏见,它们让更弱势的一方处于困境之中。
经过暴风雨的侵袭,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被暴露,令人们感到恐惧和无助。
最后,《威尼斯商人》中暴风雨的隐喻还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更广
泛的主题:抗争与改变。
在剧中,暴风雨不仅带来了无家可归的痛苦,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即通过团结协作,当地居民能够克服暴风雨带来的磨难,并重新建设自己的家园。
这个隐喻扩展到整个小说,无论处境多么糟糕,人们应当团结起来,共同抗争,勇敢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自身的宿命。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小说《威尼斯商人》中暴风雨的隐喻揭示了作者对人与自然联系以及抗争与改变问题的深刻思考。
暴风雨不仅象
征着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力感,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诸如社会不公正、流言蜚语和偏见等社会问题,以及团结协作、勇敢抗争和改变自身宿命的主题。
莎士比亚传奇剧时期的戏剧意蕴——以《暴风雨》为例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后时期,又称传奇剧时期。
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
这时期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还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
《暴风雨》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也是莎翁最后一部完整的杰作,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
这部剧追要是讲述了普洛斯彼罗公爵的故事,他的弟弟安东尼奥野心勃勃,利用那不勒斯国王阿隆索的帮助,篡夺了公爵的宝座。
普洛斯彼罗和他那三岁的小公主历尽艰险漂流到个岛上,他用魔法把岛上的精灵和妖怪治得服服贴贴。
几年后,普洛斯彼罗用魔术唤起一阵风暴,使其弟弟和那不勒国王的船碰碎在这个岛的礁石上,船上的人安然无恙,登岸后依然勾心斗角。
普洛斯彼罗用魔法降服了他的弟弟和阿隆索,使他们答应恢复他的爵位。
最后大家一起回到意大利。
本剧还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而我的感觉是《暴风雨》作为一个戏剧天才最后阶段的创作,其风格不仅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而且被提升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与境界,这是作家思想和艺术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作品审美特性综合表现的结果。
莎士比亚一般言简意赅,用很少的语言就能使观众或读者进入作品所描写的境界,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暴风雨》中的女主角米兰达,她寄托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精神破灭后的复苏。
她美丽纯洁,从小与父亲居住在海岛,没有受到喧嚣俗世的污染,幼小的心灵对人世充满了最质朴纯真的爱。
她第一次见到许多人时惊叹道:“人类是多么美好啊!这个新世界多棒呀!有这样好的人物!”在这里,作者仅仅通过这句话,就足以反映了米兰达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莎士比亚语言简单朴素,形象生动鲜明,十分传神,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这些语言的使用,都建立在形象美的基础上。
内容摘要:纵览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其中存在的意象多种多样,如视觉意象、神明意象、正义意象、动物意象等,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含义,不但生动描写出生活在混乱社会中的人的本性和伦理道德,也显示了莎士比亚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更拓展和丰富了剧本的意义和内涵,赋予了剧本一种永不消失的美感和力量。
约翰·德莱顿这样评论莎士比亚:“是一个在所有现代,也许还有古代诗人中具有最大和最全面心智的人。
所有自然界的意象都在他的脑中,他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当他描述任何事物时,你不仅仅看到它,你还能感觉到它。
”①其中水意象在莎剧中曾直接或间接多次出现,当今学界却罕有专文对此问题做深入探讨。
笔者认为,水意象在莎剧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拟对其剧中水意象的最为主要的类型——暴风雨意象进行探讨,并对其在剧作中的象征意义进行揭示。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在《李尔王》中,“暴风雨”是其中心场景。
在他两个“鹈鹕般的女儿”(pelican daughters)的命令下,李尔王及其弄人被挡在了葛罗斯特宫殿大门的外面,在荒原中饱受暴风雨的狂虐。
第三幕第一场中这样叙述:狂风暴雨极其恐怖,加上电闪雷鸣,连“被小熊吸干了乳汁的母熊,也躲着不敢出来,狮子和饿狼都不愿沾湿它们的毛皮。
”②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这位曾经拥有神圣权利、一言九鼎的李尔王被他的血亲拒之门外,不得不跟暴怒的大自然进行斗争。
在笔者看来,正是由于这一角色此时被置于暴风雨这一特定情境下,才绽放出独特而永恒的艺术魅力,使我们充满同情和怜悯。
纵览全剧,受此暴风暴雨之苦,是前几场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之后李尔王顿悟,走上救赎之路的开端。
因此,我们不得不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暴风雨这一中心场景对其进行分析。
一.象征自然力量的“暴风雨”《李尔王》中的“暴风雨”意象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而最为主要的是与自然力量相联系的,同时也与人物的矛盾心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相联系。
暴风雨莎士比亚读后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一部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而闻名。
这部作品探讨了权力、背叛和复仇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暴风雨》这部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情节展开讨论,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读后感。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暴风雨》这部作品所探讨的主题。
作品中最明显的主题之一是权力。
在剧中,主人公普洛斯泰罗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权力的滥用成为了故事的核心。
他通过使用魔法和欺骗来控制其他人,并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这一主题反映了人类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权力的滥用所带来的后果,同时也呈现了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背叛。
在剧中,普洛斯泰罗被他的弟弟安东尼奥背叛,而安东尼奥又被他的臣民斯特凡诺和特里诺背叛。
这种背叛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这一主题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以及背叛行为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此外,复仇也是《暴风雨》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主人公普洛斯泰罗被背叛和驱逐后,决心要向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复仇。
他利用魔法和欺骗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悲剧性的事件。
这一主题表达了对复仇行为的警示,以及复仇所带来的恶果。
除了主题之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精彩的。
普洛斯泰罗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角色,他既具有强大的力量和智慧,又充满了对背叛的愤怒和对复仇的渴望。
他的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矛盾和复杂性,使人们对他的命运产生了共鸣和思考。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角色也都各具特色。
米兰的公主米兰达是一个善良和纯洁的角色,她的存在为整个故事注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而斯特凡诺和特里诺则代表了对普洛斯泰罗的背叛和对权力的渴望,他们的形象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作品中的情节。
《暴风雨》的情节非常紧凑和扣人心弦。
从普洛斯泰罗的被背叛和驱逐,到他的复仇和最终的救赎,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同时,作品中的魔法元素和幻想情节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和奇幻的色彩,使读者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一部著名的戏剧作品,被誉为莎士比亚晚期四大悲剧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描绘了权力、背叛、复仇和宽恕等主题,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
首先,这部戏剧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而著称。
主要人物包括对自然界有着超自然力量的巫师普若斯班,以及他的女儿米莉班。
此外,还有被背叛的公爵普洛斯佩罗和他的女儿米莉班,以及被困在荒岛上的船员们。
每个人物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使得整个戏剧充满了张力和冲突。
其次,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展现了复杂的情节。
故事发生在一个荒岛上,普洛斯佩罗被背叛,被迫与女儿流落孤岛。
在这个孤岛上,他利用自己的巫术力量控制了岛上的一切,包括天气和其他人的命运。
然而,他的复仇之心最终被宽恕所化解,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上的冲突。
此外,《暴风雨》还充满了象征意义。
暴风雨象征着内心的痛苦和混乱,而孤岛则成为人物内心的一种投射。
普洛斯佩罗的巫术力量和对他人的控制也象征着权力的滥用和对自由的剥夺。
整个戏剧中的象征意义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欲望,而这些动机和欲望又在故事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和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使得整个戏剧更加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暴风雨》是一部充满深刻人性描写和戏剧性冲突的作品。
莎士比亚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象征意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
这部戏剧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论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的审美意蕴李清(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提要]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中所传达出的审美意蕴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主题思想中的人性美;二、语言表达上的形象美;三、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四、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
作品中隐含着对莎剧总体艺术风格的深入思考和揭露。
[关键词] 《暴风雨》;人性美;圆形结构威廉·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世界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二十多年戏剧活动中,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和他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本·琼生称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穿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
《暴风雨》(1611年)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
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
那么,他在后期所创造的传奇剧《暴风雨》中,又体现出了何种风格特色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我们的体会是《暴风雨》作为一个戏剧天才最后阶段的创作,其风格不仅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而且被提升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与境界,这是作家思想和艺术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作品审美特性综合表现的结果。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稍作具体阐说。
一、主题思想中的人性美接纳与和解是《暴风雨》的主题思想。
在剧中,损失得到了弥补,邪恶受到了打击。
这与莎士比亚其它几部晚期作品一样,主题都是人性的复活、再生,使人深刻意识到,清除了邪恶的人间是何等美好,那是一种表面覆盖着坏现象的美好事物。
它不仅展现了表面现象与事物的本质之间的反差;它还是一种反思,一种对动物界、人类社会和精神界诸方面的反思。
这是莎士比亚对人认识的思想基础。
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研究《暴风雨》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之一,让人们深受感动。
关于它的内容,大多数人都会知道一些关键信息,比如卡尔维诺波拉芬尼克的角色,他的女友对他的幻想和对爱的态度,关系的破裂,失去的爱,死亡的悲剧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深受感动的主题。
但是,当《暴风雨》的情节被深刻的隐喻来描述时,它会更加有力地打动人的心,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所在。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为人们描述了一次风暴,并将它用作一种隐喻。
当巴勃罗芬尼克(卡尔维诺波拉芬尼克)和他的女友西西娅(莎伦莫拉)在偏远的山谷中突然遭遇了风暴时,他们陷入了自然恐惧中,他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也无法逃离风暴。
尤其是当风暴变得越来越猛烈时,他们更加紧张和害怕。
然而,当风暴结束时,巴勃罗和西西娅的情况反而变得更加恶劣,他们失去了对彼此的爱,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破坏,最终,他们的爱情以悲剧的方式告终。
风暴的象征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它是巴勃罗和西西娅爱情的一个象征,他们的爱情在风暴中挑战了自然秩序和规则,但最终没能战胜激烈的暴风雨。
它也象征着他们的爱情不断变大,渐渐压倒了他们,最终使他们陷入深深的悲剧之中。
另外,这场风暴还象征着无法抵抗的力量,它表示巴勃罗和西西娅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最终他们也不得不迎接悲剧的结局。
《暴风雨》中的风暴隐喻还可以用来表现巴勃罗和西西娅之间关系的变化。
他们第一次遭遇风暴时,他们仍然热爱彼此,就像当风暴开始时,天空依然晴朗一样。
但是,当风暴越来越强烈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失去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就像乌云密布一样。
最终,当巴勃罗的梦想被粉碎时,他们的爱情也消失了,就像暴风雨过后,两人只剩下沮丧和悲哀。
因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利用了深刻的隐喻来描述巴勃罗和西西娅的爱情故事,他对这场风暴的描述不仅深刻而精细,而且也将它用作一种隐喻,来深刻揭示他们之间的悲剧爱情。
最后,通过对《暴风雨》中隐喻的加深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背后的情感世界,进而更好地欣赏它。
《暴风雨》赏析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悲剧,这部剧作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教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暴风雨》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含义。
《暴风雨》的背景发生在17世纪欧洲的一个海岛。
这个海岛被暴风雨袭击,经常有船员因为无法抵挡暴风雨而惨死。
因此,这个海岛的统治者们十分恐慌,他们认为暴风雨是上帝在考验他们的统治是否公正。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凯奥、米凯盎、菲奥伦和亚特兰特。
凯奥是这部剧作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欺骗者,表面上是岛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却是阴谋篡位的。
米凯盎是凯奥的姐姐,她是一个贤良正直的女性,对暴风雨的降临感到非常担忧。
菲奥伦是凯奥的仆人,他是一个忠诚的仆人,但同时也是一个阴谋者。
亚特兰特是凯奥的密友,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对暴风雨的来临感到非常担忧。
剧情一开始,暴风雨便袭击了海岛。
米凯盎和菲奥伦都死了,他们的死让凯奥非常悲伤。
但是,凯奥却阴谋篡位,他表面假装悲伤,实际上却感到非常高兴。
他认为暴风雨的袭击是上帝在考验他的统治是否公正,他因此决定要篡夺权力。
然而,篡位的计划被暴风雨所破坏。
暴风雨不仅摧毁了房屋和庄稼,还使得许多人在海上失踪。
这让凯奥非常惊恐,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计划是否成功。
最后,风暴过后,凯奥的阴谋被揭穿,他的弟弟费奥伦承认了阴谋篡位的罪行,而凯奥则被流放到荒岛。
《暴风雨》给我们的教训是:世间的恶行终有报应。
剧情揭示了凯奥的阴谋篡改以及他的最终失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如果阴谋篡改,等待他的只会是悲惨的结局。
内容提要:《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期剧作中引人关注的名著,通常被莎评家誉为戏剧诗人的传奇剧的代表作。
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并结合伦理学批评理论,论证此剧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暴风雨》通过普洛斯彼罗其人其事所展示的“主旋律”,突出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期待:通过优化人性、提升道德的教育,祛除假丑恶,普及真善美,构建人人幸福的“理想之国”。
剧中许多象征性的画面所显示的天地万象共存共荣,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的理想,不仅有其历史认知价值,而且颇富超越时空的审美意义。
细读精思《暴风雨》,追溯戏剧诗人文艺创作的“心路历程”,鉴赏其寓意深刻的象征意义:这是人类走向全面和谐的“深绿色之路”。
这种绿色是富有永恒生命力的“未来色”,莎士比亚文艺创作的魅力因此而日新月异,青春长在。
关键词:莎士比亚《暴风雨》主题思想象征意义生态美学伦理学批评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 The Tem pest)诞生在他文学创作的最后阶段即第三时期(1608 - 1613) ①,正值17世纪第一个10年之末与第二个10年之初,也是詹姆士一世恣意倒行逆施的年代,在这一时期里,戏剧诗人的人文主义理想接受了严峻的考验,他进一步深思并确认:他所执着向往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幸福的“理想之国”,与丑恶的封建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
如何选择通往“理想之国”的有效途径,无疑被一代人文主义者视为当务之急,但强大的社会阻力使之成为当时的“镜花水月”。
在这种情势下,戏剧诗人的创作思路伴随着精神探索之发展而产生重大的变异,从以悲剧创作为主转化为以传奇剧为主,在传奇剧中借助幻化无穷的超自然力量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他采用神话传奇性人物故事,再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揭露社会现实中的阴毒残酷,提倡人文主义的人性教化、“恕道”精神和道德自我完善,描绘“舍己为人”、“化敌为友”、“改恶从善”的典型,构建深绿色的自然与人、人与人亲善和美的“乌托邦”。
如此绿色的“乌托邦”显然涂上了幻想色彩,但对照黑暗的现实,其嘲讽意味深长,其道德批判力量强劲,而且可以引导人们对“现存事物”永远不变之说,产生怀疑乃至彻底否定,莎士比亚的传奇剧融会了悲剧和喜剧的各种原素,颇有悲喜剧( tragicomedy)的风韵,《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都是其中驰名全球的杰作。
解析《暴风雨》中的象征主义与主题思想摘要:《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期剧作中的作品。
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和伦理学批评理论这两方面展开,论证此剧的象征主义和主题思想。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对剧中的普洛斯彼罗和所发生的事情为主要线索的。
突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关键词:《暴风雨》象征主义主题思想莎士比亚在他文学创作的最后时期创作了《暴风雨》,那个时期是詹姆士一世恣意专政的年代。
诗人在这个年代的人文思想受到了巨大的考验,也引发了他对“以人为本”和“人文思想”的向往,而此时与诗人所处的封建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
一、《暴风雨》的简述在15 世纪意大利的北部,原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生性善良、仁慈,并且非常精通魔法。
他为了能够专心钻研自己的学术,就让他的弟弟安东尼奥代理朝政。
他的弟弟安东尼奥对哥哥的王位觊觎已久,他利用了这次机会,勾结那不勒斯国王阿隆索,借助外力夺取了王位,还将自己的哥哥和哥哥的亲生女儿逐出了国家,对其不管不顾,任其在海上到处漂泊。
接着普洛斯彼罗漂到了一个荒岛之上,为了在这个荒岛上得以生存,他运用魔法与这里的精灵成为了朋友,并且成为了这座小岛的主人。
他在这个小岛上一待就待了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经过他的辛勤努力,这个荒岛变成了童话般的世界。
后来安东尼奥和阿隆索在海上遇难的时候,是普洛斯彼罗用魔法把他们救到海岛上的。
初始安东尼奥在小岛上也是依旧本性不改,他原以为腓迪南已经遇难,便开始怂恿阿隆索的弟弟把哥哥杀掉,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
然而这一切多亏被普洛斯彼罗发现,并阻止了阴谋,而且还感化了他们。
二、关于人性《暴风雨》中有两个情节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第一个是普洛斯彼罗对人的感化并让人改邪归正的方法;第二是普洛斯彼罗的女儿和腓迪南的相恋。
普洛斯彼罗使恶人改邪归正的方法别出心裁,他通过道德去洗礼净化对方恶的情感,同时他希望恶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能够感悟觉醒,自愿地去接受道德的净化,能够痛改前非,改过自新。
暴风雨读后感《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戏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节而闻名于世。
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复杂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读完《暴风雨》,我深受震撼,对人性、爱情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部戏剧通过主要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在剧中,主人公普罗斯佩罗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是一个有爱心的父亲,又是一个复仇心切的人。
他对女儿米兰达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在面对仇人时,他又展现出了强烈的复仇心理。
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同时,剧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动机,这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这部戏剧通过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复杂性。
在剧中,普罗斯佩罗和米兰达的爱情是纯洁而又坚定的,他们在逆境中依然坚守着对彼此的爱。
而在另一条线上,女巫塞雷娜和她的爱人阿方索的爱情则是扭曲而又复杂的,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外界的干扰和破坏,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些爱情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复杂性,爱情不仅是美好的,也可能是痛苦的,这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部戏剧通过命运的安排,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在剧中,主人公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挑战,他们的命运似乎被操纵着,无法自主。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人生充满了变数和挑战,我们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对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总的来说,读完《暴风雨》让我对人性、爱情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戏剧通过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爱情的力量和复杂性,以及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这些都让我深受震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戏剧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分。
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之一,其中充满了大量的隐喻。
首先,莎士比亚利用暴风雨这一自然现象来暗示人物内心的变化。
主角奥赛罗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情感由淡然洒脱变成了惊恐和恐惧。
就像暴风雨骤然而至,他的情感也发生了突变,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苦恼。
其次,暴风雨也表达了政治和宗教观念,反映了那些无力对抗官僚制度的人们感受到的无奈和压抑。
对于奥赛罗来说,暴风雨的到来引起的愤怒和不满,也象征着他尝试挣脱权利的烦恼。
最后,莎士比亚采用暴风雨的隐喻来表达他对人生至理的追求。
奥赛罗的命运似乎是受到暴风雨的苛求,他越是攀登,就越是被击倒,他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却受到无法抵抗的现实的摧残,最终他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总之,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运用隐喻,表达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精神至理的追求。
暴风雨莎士比亚读后感《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戏剧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被世人所推崇。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观众,而我也不例外。
在阅读完《暴风雨》后,我深受启发,不禁感慨万千,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暴风雨》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
其中,主要人物包括布鲁顿、米兰达、阿里奇博、安东尼奥等。
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布鲁顿是一位被放逐的公爵,他在孤岛上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并没有沦为悲剧的英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赢得了自由和尊严。
米兰达则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少女,她对爱情和正义充满了向往,最终和心爱的费迪南德走到了一起。
阿里奇博则是一个充满野心和欺诈的反派,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最终却遭到了惩罚。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的思考。
其次,我被《暴风雨》中的情节和结构所震撼。
整部作品以孤岛上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交织的剧情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和爱情的伟大。
作品以布鲁顿被放逐和米兰达被救起为开端,通过布鲁顿的回忆和对话,逐渐揭示了他们的身世和命运。
在布鲁顿和米兰达的父女情感和费迪南德与米兰达的爱情之间,散发出一种纯净而深刻的情感力量。
而阿里奇博和安东尼奥的背叛和复仇则为整个故事注入了一种悲剧色彩。
这些情节和结构的安排,使得整部作品既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我被《暴风雨》中的主题所感动。
作品通过布鲁顿的遭遇和反思,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孤岛上,布鲁顿经历了身世的揭秘和自我的觉醒,最终从一个被放逐的流浪汉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作品通过布鲁顿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同时,作品也通过阿里奇博和安东尼奥的背叛和复仇,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欺诈,以及罪恶必然受到惩罚的道理。
这些主题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引起了我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暴风雨》是一部充满着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它展现了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方面的非凡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语言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戏剧之一,其中充满了象征主义和隐喻语言。
在该剧中,莎士比亚用隐喻语言表达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隐喻语言的涵义及其隐晦的内涵有许多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彰显出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也表达了他一贯的主题,即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上古时期,天气现象被视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天气变化几乎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与此同时,自然界中的习惯也正在渐渐变化。
《暴风雨》中特别强调了天气现象,苏格拉底曾说:“天气是人们生活中最稳定的元素,而且它也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莎士比亚在剧中用暴风雨的形象来呈现他的思想,他把暴风雨形象隐喻为各种抗争和变革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显示了他对社会改变的抱负和决心。
例如,在剧中,贾实穆贝弗雷夫和费尔菲德布朗说:“穿过暴风雨,穿过敌人的笑声,穿过乌云和汹涌的怒潮!”这些台词暗示了征服困难和变革的决心。
此外,在剧中,塞缪尔贝克也发表了“锋利的风暴必须在天空中发出,让大地可以被新的活力和热情捍卫”的言论,这似乎是一种对变革的呼唤,表明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费尔菲德布朗还毫不留情地谴责了那些奉行成规的人,阻碍了变革的行动:“只有一次,只有一次,世界在那时发出了暴风雨,只有一次国王决定要让画眉鸟飞走,只有一次,他决定要破坏故弄玄虚,只有一次他决定要从故弄玄虚中解放出来……”显然,这句话批判了那些准备把变革变成一场游戏的官员和权势者,而不是真正的变革者。
另一方面,在《暴风雨》中,莎士比亚还用隐喻来表达他对人们行为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以此加强他的主题:真理的追求。
例如,孔克雷夫特桑在剧中说:“假如鱼类说话,它们还是会飞出水面;假如兔子可以作诗,它可能还是会像渔夫一样躲藏起来。
”这句话暗示了人们对理性思维和自然行为之间的矛盾,强调了真理的智慧和平衡。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充满了象征主义和隐喻语言。
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一部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戏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和复仇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震撼,对人生、命运和欲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暴风雨》中,莎士比亚通过主人公普洛斯彭罗和他的两个女儿米兰达和安东尼奥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普洛斯彭罗是一个被背叛的领袖,他的弟弟安东尼奥出卖了他,夺取了他的权力。
而米兰达则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善意。
这些角色的塑造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动机,而这些欲望和动机往往会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作品中的魔术师普洛斯彭罗更是让我深受震撼。
他利用魔法和巫术来控制自然和人类的力量,展现了权力和欲望的复杂性。
他的复仇心理和对权力的渴望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类对权力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控制。
这些都是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对人性和权力的深刻思考,让我对人类的本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作品中还有一些深刻的思考和哲学意味。
比如,作品中对自然的描写和对自然力量的控制,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对自然的控制。
同时,作品中对复仇和宽恕的探讨,也让我对人类的复杂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都是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对人类命运和欲望的深刻思考,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一部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它通过对人性、权力和复仇的深刻思考,让我对人生、命运和欲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仅得到了娱乐,更是得到了对人类本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启发。
暴风雨莎士比亚读后感《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他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精妙的情节安排和富有哲理的对话而闻名。
在阅读了这部戏剧后,我深受震撼,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被戏剧中的人物所深深吸引。
在《暴风雨》中,主要的人物包括普洛斯佩罗、米兰达、阿里奥、卡利班等。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普洛斯佩罗是一个复仇心切的父亲,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痛苦和愤怒,但最终他选择了宽恕。
米兰达则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她的出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温暖和希望。
阿里奥是一个智慧而善良的仆人,他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卡利班则代表了原始的野性和复仇心理。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转折让人深思。
其次,戏剧中的情节安排也让我印象深刻。
整个故事以一个暴风雨为开端,普洛斯佩罗和他的女儿米兰达被卷入了一场生死考验之中。
他们被迫流落荒岛,受尽折磨。
然而,在这个荒岛上,他们遇到了善良的阿里奥和原始的卡利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磨难。
最终,普洛斯佩罗选择了宽恕,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最后,戏剧中的对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莎士比亚的对话一向以其精妙而著称,而在《暴风雨》中更是达到了巅峰。
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例如普洛斯佩罗的“人生如梦”、“我们都是神的幻象”等对白,都让人深思不已。
这些对话不仅为整个故事增色添彩,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
通过对人物、情节和对话的深入理解,我对这部戏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这部戏剧不仅给人以欣赏,更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伟大的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深刻。
暴风雨莎士比亚读后感《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为神秘和复杂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
读完《暴风雨》,我深受启发,对人性、权力和复仇的探讨让我深思不已。
首先,我被《暴风雨》中的人物所吸引。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动机,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深受过去的影响。
例如,主人公普洛斯佩罗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被流放到一个荒岛上后,变得疯狂并试图通过魔法来报复。
他的女儿米兰达则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她的存在给普洛斯佩罗带来了一丝人性的温暖。
另外,船长阿方索和他的追随者们也是复杂的角色,他们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后,被迫登陆普洛斯佩罗的荒岛,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改变。
这些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暴风雨》成为一部充满活力和深度的作品。
其次,我对《暴风雨》中探讨的主题深感震撼。
权力、复仇和原谅是这部戏剧的核心主题。
普洛斯佩罗在流放后变得疯狂,并试图通过魔法来报复他的敌人。
这表现了权力对人的腐蚀和毁灭。
另外,复仇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普洛斯佩罗和其他角色都受到过去的伤害,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受到这些伤害的影响。
然而,最终,原谅成为了戏剧的结局,普洛斯佩罗原谅了他的敌人,并决定放弃复仇。
这表现了原谅的力量和重要性,也让人深思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最后,我认为《暴风雨》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深度的作品。
莎士比亚通过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深刻地探讨了人性、权力和复仇这些永恒的主题。
这部戏剧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在思想深度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读完《暴风雨》让我深受启发。
这部戏剧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性和情感的探讨上也具有深刻的启示。
它让我思考人类的复杂性和深度,也让我对权力、复仇和原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暴风雨》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将继续激励和启发读者,成为经典的不朽之作。
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这部戏剧以其丰富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无数观众和评论家。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被其所展现的人性、权力和复仇的主题所触动。
首先,我被《暴风雨》中的人物所深深吸引。
主要人物包括被放逐在荒岛上的前公爵普洛斯佩罗和他的女儿米兰达、邪恶的巫婆西库拉以及船员们。
这些人物塑造得非常丰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内心世界。
普洛斯佩罗的野心和复仇心理、米兰达的纯真和善良、西库拉的邪恶和欺诈都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的行为和对话都展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其次,《暴风雨》中的权力和复仇主题也让我深思。
普洛斯佩罗被放逐在荒岛上,他的权力被剥夺,这让他产生了对复仇的渴望。
西库拉利用自己的巫术和诡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复仇的欲望也让人不禁感到恐惧。
这些人物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复仇心理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让人深思人类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复仇的欲望。
最后,《暴风雨》中的情节和对话也让我深深着迷。
整个戏剧的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莎士比亚的对话也充满了智慧和诗意,每一句台词都让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最后的收场,普洛斯佩罗的宽恕和西库拉的被惩罚,展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善恶的思考,让人深受触动。
总的来说,《暴风雨》是一部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通过对人物、权力和复仇主题的展现,莎士比亚让人深刻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莎士比亚的智慧和对人类命运的洞察,让我对人性、权力和复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暴风雨莎士比亚读后感《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它被认为是他最为复杂和深刻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它探讨了权力、背叛、复仇和宽恕等主题。
在读完《暴风雨》后,我深深被这部戏剧所震撼,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暴风雨》中的人物所吸引。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动机,使得他们变得栩栩如生。
例如,主人公普洛斯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权力和背叛的诱惑下陷入了疯狂,并最终通过宽恕来实现内心的和解。
而他的女儿米兰达则是一个善良纯洁的角色,她的存在给这部戏剧注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此外,像卡利班这样的奴隶和斯特凡诺这样的反叛者也都展现了不同的人性和命运。
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使得《暴风雨》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张力的戏剧作品。
其次,我被《暴风雨》中的象征意义所深深吸引。
这部戏剧中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暴风雨象征着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而岛上的魔法和幻觉则象征着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此外,舞台上的音乐、舞蹈和视觉效果也使得这部戏剧更加具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这些象征意义使得《暴风雨》成为了一部不仅仅是文字的作品,而是一个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品。
最后,我被《暴风雨》中的主题所触动。
这部戏剧探讨了权力、背叛、复仇和宽恕等主题,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有关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通过普洛斯特的经历,莎士比亚向我们展示了权力和背叛的诱惑是如何使人陷入疯狂和绝望之中,但最终宽恕和和解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这些主题使得《暴风雨》成为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作品,它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暴风雨》是一部充满活力和张力的戏剧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
通过阅读这部戏剧,我不仅仅是被其故事所吸引,更是被其深刻的思想所触动。
它使我对人性、命运和和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对《暴风雨》这部戏剧作品充满了敬意和赞赏,它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语言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作者精心的创作了大量的隐喻语言,使得这部戏剧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些隐喻语言通过对人物、事件及其他客观物体的抽象描述,使得故事情节及其主题能够更加明确深刻地传达给观众。
一开始,《暴风雨》就用“大水”、“洪水”和“海浪”等隐喻来描述宏大的社会动荡,这些隐喻表明,当时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宗教和社会变化正在缓慢地淹没着人们的梦想和理想。
隐喻不仅可以表达深刻的想法,还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此外,《暴风雨》还有大量的对比隐喻,比如,诺瓦克对艾尔杜埃的比喻,比喻他本身是一只受苦受难的鸟儿,受到“强烈的暴风雨”的摧残。
诺瓦克的比喻不仅表达了他的悲惨遭遇,而且也为剧中的主题传达了重要的信息,即“暴风雨”会破坏一切,而温和的风只会带来快乐。
此外,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比喻也表明了暴政的危害,引发了社会上的负面传播。
在《暴风雨》中,诺瓦克还使用这些隐喻来描述社会上当时蔓延的腐败和不公。
他将贪污行为比作“黑暗”和“腐烂”,表达了社会腐败的恶劣气氛。
此外,他还提到“腐肉”和“血液”,表达了社会不公。
这些隐喻更加形象地表达了社会恶劣的状况,并引发了观众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
最后,诺瓦克在《暴风雨》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主题隐喻,比如“光明”、“暗影”、“黑暗”等,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的思考,即“邪恶有限,善良永远存在”。
他还利用“光明”的比喻来表达对未来的希望,表明只要一直坚持正义,光明总会照亮路,结束社会的混乱。
总之,莎士比亚通过在《暴风雨》中运用大量的隐喻语言,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也为我们发出了宏大的主题信息,使我们在今天看到了它令人兴奋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隐喻语言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暴风雨》的内涵,使其能够在时间考验中存活下来。
论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的审美意蕴李清(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提要]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中所传达出的审美意蕴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主题思想中的人性美;二、语言表达上的形象美;三、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四、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
作品中隐含着对莎剧总体艺术风格的深入思考和揭露。
[关键词] 《暴风雨》;人性美;圆形结构威廉·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世界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二十多年戏剧活动中,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和他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本·琼生称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穿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
《暴风雨》(1611年)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
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
那么,他在后期所创造的传奇剧《暴风雨》中,又体现出了何种风格特色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我们的体会是《暴风雨》作为一个戏剧天才最后阶段的创作,其风格不仅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而且被提升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与境界,这是作家思想和艺术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作品审美特性综合表现的结果。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稍作具体阐说。
一、主题思想中的人性美接纳与和解是《暴风雨》的主题思想。
在剧中,损失得到了弥补,邪恶受到了打击。
这与莎士比亚其它几部晚期作品一样,主题都是人性的复活、再生,使人深刻意识到,清除了邪恶的人间是何等美好,那是一种表面覆盖着坏现象的美好事物。
它不仅展现了表面现象与事物的本质之间的反差;它还是一种反思,一种对动物界、人类社会和精神界诸方面的反思。
这是莎士比亚对人认识的思想基础。
《暴风雨》显然是个童话故事,在剧中既有凡人,又有鬼神、精灵、迷人的王子和漂亮的公主。
在某种意义上说,此剧表现了正义对邪恶的胜利。
一场暴风雨把剧中的人物与世隔绝,把他们带到一个神秘的小岛上。
像莎士比亚晚年的其他三出戏剧一样,该剧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冒犯、忏悔、惩罚、宽恕及和解的主题。
虽然在这出剧里,罪人的忏悔和受侮辱者的宽宏大量看来似乎是表面化、形式化的。
而在普洛斯彼罗这方面,原谅中也欠缺和解的诚意。
他只是因为明白自己处于优势,敌人已到了任他摆布的地步罢了。
但是普洛斯彼罗因他的才能和威望而得到人们崇拜。
他头脑冷静,对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和客观的眼光。
这正好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背景下,理性和人性从容登场的一种奇妙的暗喻。
当然《暴风雨》并不仅仅影射自然界的暴风雨,它尤其表现了剧中人物那充满汹涌纷繁情感的内心世界。
但人类这种激情如同暴风雨在自然界的表现一样,一旦雨过天晴,则神奇地化为和解、宽恕和平安。
《暴风雨》这个故事体现了莎士比亚最渴望的圆满:恶人悔改、义人不死、公道还回。
最重要的是,人性的软弱也得到了修补,宽恕成为主题——所有四大悲剧中的踞在《暴风雨》中全都得到了补偿。
在《暴风雨》中更为重要的,还深深地蕴含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彻理解和豁达态度。
生活中难免苦难,难免变故,但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直面人生,遇变不惊,从容以对的胆魄与气度,这样才能充分领略生活中的“人性美”。
二、语言表达上的形象美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
据后人统计,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在一万五千个之上,许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藻。
语言形式则既已无韵诗为主,又杂有古体诗、民谣体、俚谚与轻快滑稽的散文体对话,可谓多种多样、丰富生动,成为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大厦的材料。
然而,最重要的是莎士比亚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表现出的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他善于运用比喻(明喻、暗喻)、替代和矛盾的拼合、错位、夸张、突降等手法以求取新鲜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了高度的形象化和个性,使语言呈现出动人的魅力。
如夸张的运用,莎士比亚善于在描写人或事物时,在现实基础上,作必要的扩大形象的描述,或超乎事实的描绘,使被写的对象的本质特征,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以便给人深刻的印象,增强语言的具体可感性。
“(我)遮暗了中天的太阳,唤起作乱的狂风,在青天碧海之间激起浩荡的战争:我把火给与震雷,用乔武大神的霹雳劈碎了他自己那株粗干的橡树;我使稳固的海峡震动,连根拔起松树和杉柏……”。
这是何等逼真传神的描述啊!作者就是运用夸张的语言描写普洛斯彼罗的“魔力”,正是依靠“魔力”制服丑怪(象征野蛮),驱使精灵(象征人的精神),识破阴谋,制止恶行,而这“魔力”是科学和技艺,智慧和理性的代名词,人类正是靠着它,才摆脱了原始的野蛮状态,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一步步地朝着现代社会迈进。
最终他放弃“魔力”,并非放弃科学,恰恰是进一步表明了他宽恕仁爱之心和对人性的尊重。
正是莎翁笔下新意迭出的形象夸张,总是这么及时地联翩而来,异彩流光、美不胜收,所写事物的特征与本质也就这样刀刻斧凿般深深印在读者心中。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有时只用一句话,就能使观众或读者进入作品所描写的境界,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暴风雨》中的女主角米兰达,她寄托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精神破灭后的复苏。
她美丽纯洁,从小与父亲居住在海岛,没有受到喧嚣俗世的污染,幼小的心灵对人世充满了最质朴纯真的爱。
她第一次见到许多人时惊叹道:“人类是多么美好啊!这个新世界多棒呀!有这样好的人物!”在这里,作者仅仅通过这句话,就足以反映了米兰达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米兰达是纯洁美丽的仙女:秀丽,柔美,脱俗,热情!米兰达对新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人性的赞美不禁让我们想起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主题: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作品正是企图通过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作品向遥远的后人传递的一个信息,这是诗人行将离开人间,在为人类的未来祝福。
总之,莎士比亚语言的特色就是:简单朴素,形象生动鲜明,十分传神,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这些语言的使用,都建立在形象美的基础上。
它们恰到好处地再现了事物特征,揭示了事物的内在神韵,起着其它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
歌德曾指出:“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
”这生动源自莎士比亚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
尤其是充满艺术魅力的形象美,更使读者流连忘返,满口余香。
独特的人物、情境和见解,在形象比照下,跃然纸上、栩栩栩如生,给人以无穷的感触和联想。
三、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在莎翁传奇剧里,在剧情里“悲”转“喜”的过渡阶段,都有一个自然背景和田园环境的描绘。
如《暴风雨》中有地中海里的无名孤岛。
这里人迹罕至,荒远偏僻。
作者描写这些场所,固然有着以此对照都市的喧嚣繁杂。
宫廷的雍容华贵的目的,而更多的,是为了给他的主人公,提供一个逃避苦难,修身养性的理想去处。
田园背景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是悠闲自得的。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融洽的。
大自然提供人们广阔的天地,肥沃的土壤,润泽的草原,富庶的物产,人们依靠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获取生活资源,过起了丰衣足食、纯朴美好的生活。
荒岛上的主人普洛斯彼罗和他的女儿,他们依靠魔法,降服精灵,驱使它们为自己服务,俨然过起了如同帝皇与公主般的优裕生活。
莎翁传奇剧中的田园背景,是一处处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虚无飘渺,宛若海市蜃楼,是“浪漫的乌有之乡”,但却摒尘绝俗、悠闲恬适,令人无限向往。
更其令人陶醉的是那里的人们的精神境界。
仿佛是大自然的纯朴灵性陶冶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一个个变得胸襟宽阔,性格淳厚,富于同情心,因而在待人接物上,体现出了真诚和友爱,无私和温情。
他们救援落水遇难者,即使是自己的冤家对头,也是前嫌不计,体现出了罕有的宽厚仁慈的心肠。
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沐浴在灿烂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中,心灵无比纯洁,感情无比真诚;在他们眼里,世界原本就是充满光辉、充满温暖与幸福的。
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谐的人际关系,把莎翁笔下的“世外桃源”,点染上一片令人眩目的金黄。
不言而喻,只有闲遐的心境,方可能描绘出悠闲恬适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环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与莎翁的心境颇为相似。
而这,只有洞察人情世故,摒却虚名浮利以后,才有可能具备。
因此,莎翁驰骋自己的想象,描绘“乌有之乡”的恬适景象和人际关系,尽管这是心造的幻影,情铸的冰花,离开现实环境异常遥远,但却渗透着一种真挚的感情追求,一种持久的美好向往,因而弥足珍贵。
四、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莎翁传奇剧的结构原则为:剧情(家庭关系)由合(和谐)到分(分裂)再到合(和谐),场景由宫廷到社会(田园)再到宫廷。
这是一个“圆”形结构方式。
通过这一方式,反映出了莎翁对于自然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他看来,自然界的“周而复始,循回往复”的规律,诸如、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和动植物的轮回生长等等,同样适用于现实生活;也就是说,通过“宽恕和解”的精神,人类生活中的矛盾与仇恨可能得到消除,而代之以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恰如“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一样。
因此,“圆”形结构本身,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意境。
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显然,这种(结构)模式是与莎翁当时的宽恕和解思想,和他当时的思想状态完全一致的。
他希望最终能使破裂变成完整,分裂变成和谐,恨变成爱,而不希望让社会的罪恶破坏他理想中的人类关系。
”正是为表达上述思想,在莎翁传奇剧的“圆”形结构中,“时间”也就成了“一个寓意人物”,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时间”将剧情一分为三:第一部分为悲剧阶段,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在主人公面前,苦痛和灾难接踵而至,一切都在向着死亡和毁灭迅速推进;第二部分为过渡阶段,矛盾和冲突正在冰消雪融,阴郁的气氛正在被欢快明朗的气氛所取代,形势发展的趋势愈益有利于主人公的命运;第三部分为喜剧阶段,矛盾冲突迅速解决,主人公的愿望得到完满实现,一切都沉浸在欢乐和音乐之中。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上述三部分情节安排中,作者并非均衡地分配“时间”,而是相对处长情节的中间(过渡)阶段。
比如在《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落难荒岛,度过了十二年离群索居的生活之后,才得以重返故国。
中间(过渡)阶段“时间”的相对延长,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表明从分裂到和谐,从不幸到欢乐,既取决于人们心灵创伤的治愈,也取决于人们污浊灵魂的净化,而这两者,都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经历长时期的精神磨励和脱胎换骨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