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的审美意蕴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的审美意蕴

李清

(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提要]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中所传达出的审美意蕴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主题思想中的人性美;二、语言表达上的形象美;三、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四、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作品中隐含着对莎剧总体艺术风格的深入思考和揭露。

[关键词] 《暴风雨》;人性美;圆形结构

威廉·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世界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在二十多年戏剧活动中,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和他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本·琼生称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穿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年)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那么,他在后期所创造的传奇剧《暴风雨》中,又体现出了何种风格特色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我们的体会是《暴风雨》作为一个戏剧天才最后阶段的创作,其风格不仅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而且被提升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与境界,这是作家思想和艺术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作品审美特性综合表现的结果。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稍作具体阐说。

一、主题思想中的人性美

接纳与和解是《暴风雨》的主题思想。在剧中,损失得到了弥补,邪恶受到了打击。这与莎士比亚其它几部晚期作品一样,主题都是人性的复活、再生,使人深刻意识到,清除了邪恶的人间是何等美好,那是一种表面覆盖着坏现象的美好事物。它不仅展现了表面现象与事物的本质之间的反差;它还是一种反思,一种对动物界、人类社会和精神界诸方面的反思。这是莎士比亚对人认识的思想基

础。

《暴风雨》显然是个童话故事,在剧中既有凡人,又有鬼神、精灵、迷人的王子和漂亮的公主。在某种意义上说,此剧表现了正义对邪恶的胜利。一场暴风雨把剧中的人物与世隔绝,把他们带到一个神秘的小岛上。像莎士比亚晚年的其他三出戏剧一样,该剧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冒犯、忏悔、惩罚、宽恕及和解的主题。虽然在这出剧里,罪人的忏悔和受侮辱者的宽宏大量看来似乎是表面化、形式化的。而在普洛斯彼罗这方面,原谅中也欠缺和解的诚意。他只是因为明白自己处于优势,敌人已到了任他摆布的地步罢了。但是普洛斯彼罗因他的才能和威望而得到人们崇拜。他头脑冷静,对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和客观的眼光。这正好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背景下,理性和人性从容登场的一种奇妙的暗喻。

当然《暴风雨》并不仅仅影射自然界的暴风雨,它尤其表现了剧中人物那充满汹涌纷繁情感的内心世界。但人类这种激情如同暴风雨在自然界的表现一样,一旦雨过天晴,则神奇地化为和解、宽恕和平安。《暴风雨》这个故事体现了莎士比亚最渴望的圆满:恶人悔改、义人不死、公道还回。最重要的是,人性的软弱也得到了修补,宽恕成为主题——所有四大悲剧中的踞在《暴风雨》中全都得到了补偿。

在《暴风雨》中更为重要的,还深深地蕴含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彻理解和豁达态度。生活中难免苦难,难免变故,但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直面人生,遇变不惊,从容以对的胆魄与气度,这样才能充分领略生活中的“人性美”。

二、语言表达上的形象美

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据后人统计,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在一万五千个之上,许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藻。语言形式则既已无韵诗为主,又杂有古体诗、民谣体、俚谚与轻快滑稽的散文体对话,可谓多种多样、丰富生动,成为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大厦的材料。然而,最重要的是莎士比亚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表现出的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他善于运用比喻(明喻、暗喻)、替代和矛盾的拼合、错位、夸张、突降等手法以求取新鲜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了高度的形象化和个性,使语言呈现出动人的魅

力。如夸张的运用,莎士比亚善于在描写人或事物时,在现实基础上,作必要的扩大形象的描述,或超乎事实的描绘,使被写的对象的本质特征,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以便给人深刻的印象,增强语言的具体可感性。“(我)遮暗了中天的太阳,唤起作乱的狂风,在青天碧海之间激起浩荡的战争:我把火给与震雷,用乔武大神的霹雳劈碎了他自己那株粗干的橡树;我使稳固的海峡震动,连根拔起松树和杉柏……”。这是何等逼真传神的描述啊!作者就是运用夸张的语言描写普洛斯彼罗的“魔力”,正是依靠“魔力”制服丑怪(象征野蛮),驱使精灵(象征人的精神),识破阴谋,制止恶行,而这“魔力”是科学和技艺,智慧和理性的代名词,人类正是靠着它,才摆脱了原始的野蛮状态,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一步步地朝着现代社会迈进。最终他放弃“魔力”,并非放弃科学,恰恰是进一步表明了他宽恕仁爱之心和对人性的尊重。正是莎翁笔下新意迭出的形象夸张,总是这么及时地联翩而来,异彩流光、美不胜收,所写事物的特征与本质也就这样刀刻斧凿般深深印在读者心中。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有时只用一句话,就能使观众或读者进入作品所描写的境界,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暴风雨》中的女主角米兰达,她寄托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精神破灭后的复苏。她美丽纯洁,从小与父亲居住在海岛,没有受到喧嚣俗世的污染,幼小的心灵对人世充满了最质朴纯真的爱。她第一次见到许多人时惊叹道:“人类是多么美好啊!这个新世界多棒呀!有这样好的人物!”在这里,作者仅仅通过这句话,就足以反映了米兰达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米兰达是纯洁美丽的仙女:秀丽,柔美,脱俗,热情!米兰达对新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人性的赞美不禁让我们想起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主题: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作品正是企图通过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作品向遥远的后人传递的一个信息,这是诗人行将离开人间,在为人类的未来祝福。

总之,莎士比亚语言的特色就是:简单朴素,形象生动鲜明,十分传神,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些语言的使用,都建立在形象美的基础上。它们恰到好处地再现了事物特征,揭示了事物的内在神韵,起着其它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