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 格式:docx
- 大小:19.53 KB
- 文档页数:3
名词解释 1.列宁在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辩证法也就是(黑 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核心思想 , 是列宁关于 “三者同一” 思想的集中表述.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列宁的 哲学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各项工作 ,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的本质是指人的根本属性,也是支配其他属性的属性。马克思的这一著 名论断说明: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是社会 性,因此,人的本质只能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 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 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3.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 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 的问题,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 针、方法和措施。 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而能 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简答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可是伴随着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 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阶级是指相同经济利益的人 组成的利益集团, 如奴隶社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有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利益不同, 所以在以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阶级社会里,两大阶级之间 的关系是根本对立的,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 争。 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 本手段。 一切阶级斗争, 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 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 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2.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他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 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 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
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 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实质上都把精神看成是 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可见,历史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就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 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 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 法.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 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理论脱离实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空洞无物,是一切思辨哲学根 本的弊端。(2)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有其合理的 一面, 但他理解的感性并非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他仍然是脱离实践来理解人的 感性和直观, 这实际上是把人的感性降低为动物的感性本能活动,而不是在社 会实践基础上上升为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从而有着理性指导的人的现实 的感性。 这种感性实际上仍然只是费尔巴哈仅凭头脑想象的观念的感性或动物 式的感性。(3)动物式的感性只能外在地直观所面对的对象,而不能通过社 会实践内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是根本谈不上能动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有效地 指导实践、发挥其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客观现实性力量的。这样,不仅人的思维 的能动性被否定了, 而且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现实性和其在实践中所表现 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也被统统否定了。 论述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朱性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 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 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工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 改革旧的经济体制, 用第一, 从目的和功能上看, 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 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 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 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 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 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 已经不是个别“环节”、 “方 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 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 问题, 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 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 是一种革命性变革, 实质工是一场革命。 当然, 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工的革命, 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 进行革命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