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 格式:pdf
- 大小:220.92 KB
- 文档页数:6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⒉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
⑴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人的行动)决定的。行动表现了性格
⑵情节重于性格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组织情节,靠“突转”“发现”实现“惊心动魄”。
⑶剧中人物品质由性格决定
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是:1.性格必须善良;2.性格必须合适;3.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4.性格必须一致。
⑷对情节的与性格看法与他的伦理观相联系(性格从习惯中养成)
情节与性格的辩证关系:①性格是过去行动的产物,行动是性格的意向
②性格是潜在的,不是现实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表现
⒊悲剧的布局(悲剧的情节安排或事件的安排)
⑴“情节的整一性”,达到“结构完美”。(赞美荷马、批评“穿插式”)
⑵悲剧情节要有一定长度,“以易于记忆为限”
⑶“突转”: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的情节
“发现”: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
⒋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⑴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⑵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情欲→错误):①明知故犯②不知误犯
⒌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陶冶)
Katharsis:①宗教学术语“净化”(道德教化)②医学术语“宣泄”(情感心理平衡)国内:<1>朱光潜“净化”①+②
<2>罗念生“陶冶”(伦理),养成一种习惯
三、贺拉斯《诗艺》的古典主义诗学原则
贺拉斯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
古典主义,是指罗马的文艺要像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㈠借鉴原则(首要)。即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来学习借鉴。目的是创造罗马帝国的艺术。㈡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贺拉斯为艺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确立的具体法则。
“合式”原则,主要指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自然、符合情理、符合观众心理、符合艺术原则。源于古希腊的史学和美学传统,其理论基础是柏拉图“有机统一说”和亚里士多德悲剧的艺术应该成为有机整体的“整一性”原则其社会根源是罗马贵族生活与意志、贵族审美理想情趣的体现。
所谓“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贴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它既包括形式的要求,也涉及对内容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⒈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在内容、形式技巧、整体效果上要和谐一致。
⒉人物性格上要自相一致,合乎类型,合乎特征。
⑴人物的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
⑵人物语言要符合个人的身份和遭遇
⑶要有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
⒊大红补丁说:贺拉斯反对为卖弄文采而随意插入一些与整体不协调的、色彩特别绚烂的辞藻,他给这种与上下文不协调的、色彩特别绚烂的辞藻起了个绰号叫“大红补丁”(purpureus pannus)。这一名词,及本文中其它只言片字,经后代特别是古典主义文学家的宣传,已成为文学批评和修辞学中的格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