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4)鲁迅等人对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幽默与闲适文学的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学是否应该强调社会功能。左翼作家批评朱光潜、沈从文等的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的观点。

二二、、3300年年代代的的小小说说

1.小说流派:

(1)普罗小说派。活动于1921-1928年间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他们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旗帜,标明革命立场,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眼,其艺术风格上多显得粗粝浓烈。代表作品有《流亡》(洪灵菲)、《暗夜》(华汉)、《咆哮了的土地》(蒋光慈)等。

1932年华汉的长篇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易嘉(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屯和作家本人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提出批评。

浪漫蒂克:一、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幻想;二、基本上都有恋爱存在

蒋光慈: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1930年3月发表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1932年出版单行本时易名为《田野的风》。

普罗小说的功与过:

功:一、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把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真实的革命人物引进小说领域;二、注重塑造群象,体现集体主义思想。 过:一、这类作品对革命与恋情、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认识存在简单化倾向,往往表达恋爱心理比较细腻而对革命活动描写相当浮夸,存在很强的浪漫蒂克倾向;二、这类作家对实际的革命情形缺乏真切深入的认识,写工农群众及其斗争生活不免苍白,概念化痕迹很重;又因许多作家对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便在作品中流露出对革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狂热情绪。

(2)左联青年作家群:代表人物有柔石、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叶紫等。 柔石:《二月》(1929)、《为奴隶的母亲》(1930)

艾芜:短篇集《南行记》(《山峡中》)

叶紫: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集《星》。代表作《丰收》和茅盾《春蚕》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样以“丰收成灾”为主题。鲁迅对其评价:叶紫写出了“太平世界的奇闻,而现在却是极平常的事情”。

丁玲:处女作《梦珂》(1927.12)《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2);早期作品收入《在黑暗中》(1928)《自杀日记》(1929)《一个女人》(1930)三个集子中;《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形式,饱含感情的对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腻地揭示,显示出了作者心理描写的出色才能。

转型期(1929):由个性主义转向集体主义革命主题。长篇小说《韦护》《母亲》;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1931年秋,在《北斗》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水》,标志着她创作的明显转变,也显示了30年代左翼文学的发展;

张天翼:讽刺小说基本主题: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讽刺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伪善、狡诈的上层社会人物;一类是庸俗可鄙的小知识者、小公务员和小市民。代表作品《包氏父子》(1934)

(3)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代表人物有茅盾、吴组缃、沙汀等。这批作家的写作特点有三点:一是有小说家的艺术,又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一是采用横断面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