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4章-生态系统的稳态1
- 格式:pptx
- 大小:219.35 KB
- 文档页数:9
第4章生态系统的稳态学习重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结构和营养结构);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4.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
学习难点: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2. 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过程【知识点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生态因子(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①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②类型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三)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备注: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将会崩溃②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举例:植物蝗虫青蛙蛇鹰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例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份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解析:这是05年江苏高考题的第5小题,该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一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以不同。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所以在生态系统中大都属于消费者,但蚯蚓等少数动物是分解者,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份。
某些细菌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属于分解者,而属于生产者。
答案:C【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讲义生态系统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就像是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每个部件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是这个机器能够持续运转的关键。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比如说,一场暴雨过后,森林里的树木可能会被吹倒一些,但很快,新的树苗可能会生长出来,森林里的动物们依然能够找到食物和栖息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依然能够正常运转,这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而不被攻破。
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比如一片被火烧过的草原,在一段时间后又能重新长出茂盛的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就像是一个自动的调节器,能够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的变化来进行调整。
比如,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兔子的数量增加了,那么草就会被大量吃掉,草的数量就会减少。
而草的减少又会导致兔子的食物不足,从而使兔子的数量下降,最终让草和兔子的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会失去平衡,甚至崩溃。
比如,过度的放牧可能会导致草原的植被被破坏,土壤沙化,最终变成荒漠,无法恢复。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自然因素,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这些强大的力量可能会在瞬间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不过,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生态系统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来应对这些自然干扰。
然后是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
过度的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捕杀野生动物、排放污染物等行为,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材梳理知识点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对单个生物体而言,其周围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1.生态因子(1)概念: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
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虽然是对环境因子的一种描述,但海拔高度(如2000m)、水域深度(如200 m)并不能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的作用是通过该高(深)度位置的阳光、温度、水、气压及其他因子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是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1913年,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受性定律。
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钟形耐受曲线(如下图)。
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说明:(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很不相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进而成为一个整体,而非彼此孤立。
③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大的生态系统如整个海洋、陆地,其他的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甚至一块农田、一条河流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注意:小的生态系统可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可组合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照对市爱民阳光实验学校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3、生态系统类型: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1〕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根本、最关键的的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腐生动物。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那么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那么处于第四营养级。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过程2、特点:●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去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06-第4章-生态系统的稳态1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课时1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飞天杖生物在生命活动中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环境。
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生态学。
那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什么规律呢?★精华地⊙基本知识一、环境、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关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的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和分布的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则只属于环境因子,因为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温度、光照、气压等生态因子间接地体现出来的,它们本身对生物没有直接影响。
2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表明,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范围被称为能耐受范围(这个范围又称为生态幅),而能耐受范围中又存在着一个最适范围(又称最适区),耐受范围的两端(即除去最适范围后所剩的部分)为生理受抑区,若再往外延伸超出能耐受范围后,则为不能耐受区。
三、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四、知识梳理概念非生物因子类型含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生物因子对生物影响的规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作用特点与生态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关系⊙要点解析1、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与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所谓的3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时,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百变蓬某一生物个体的环境由该生物周围的同种其它个体和不同种其它生物以及无机环境因子组成。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生态系统,就像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这个大家庭,它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而生态系统的稳态,则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想象一下,一个生态系统就像是一台复杂的机器,各个零部件都需要协调运作,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等,都需要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生态系统才能为其中的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例如,一片森林中的树木、花草、动物以及土壤、水分、空气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大量树木被砍伐,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表现(一)结构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它们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各自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就像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藻类等生产者,鱼类等消费者,还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它们的数量不会突然大幅增加或减少,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的长度和每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相对固定,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也保持相对稳定,这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顺利进行。
(二)功能稳定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比如碳循环、氮循环等,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输入和输出大致相等,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供应和平衡。
能量流动则是单向的,从生产者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各级消费者。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散失,但总体的输入和输出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通过物理、化学和行为等方式传递信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机制(一)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也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机制。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而生态系统的稳态,指的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这种稳定状态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比如,一片森林中,树木的数量可能会因为某些自然因素(如火灾、病虫害)而暂时减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调整,又会重新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
生态系统的稳态包括多个方面,如物质循环的平衡、能量流动的稳定、生物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等。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稳态对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能够适应并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从而更好地生长、繁殖和进化。
其次,有助于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容纳丰富的生物种类,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网络。
再者,生态系统的稳态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森林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调节气候;湿地能够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
三、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稳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种间关系等。
比如,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某个物种过度繁殖,可能会打破种间的平衡,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态。
外部因素则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地震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能够逐渐适应并恢复到稳态。
人为因素是当前对生态系统稳态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人类的活动,如过度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排放污染物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稳态难以维持。
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其稳态。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讲义一、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而又奇妙的生态系统,从广袤的森林到辽阔的海洋,从无垠的草原到小小的池塘。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态呢?简单来说,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
这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都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范围内,不会出现剧烈的波动或崩溃。
比如,一片森林中的树木、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土壤中的养分循环、阳光的获取和水分的分配等,都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稳态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它为生物提供了稳定的生存环境。
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能够适应其环境,找到合适的食物和栖息地,从而繁衍后代,延续物种。
其次,稳态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这些服务功能包括净化空气和水、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提供食物和原材料等。
想象一下,如果生态系统失去了稳态,例如气候变得极端不稳定,水源被严重污染,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此外,生态系统的稳态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的生态环境能够容纳更多种类的生物,促进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
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多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就像是生态系统自身拥有一套“内在的平衡机制”。
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它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来恢复平衡。
比如,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食草动物的数量突然增加,那么草的数量会减少。
但随着草的减少,食草动物的食物来源减少,其数量也会相应地下降,从而使草原生态系统重新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保持相对稳定。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不断地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能量则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渐递减。
只要这种流动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就能维持稳态。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辅导教案导学诱思一、生态系统的稳态1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馈调节。
(2)类型①负反馈:最常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很少见,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思考:我国蓟县盘有一片原始森林,那里树木郁郁葱葱,百鸟争鸣,风景秀丽迷人,当地人称之为“八仙桌子”。
科学家去“八仙桌子”调查过,发现那里害虫种类非常多,但是那里却从未出现害虫的大发生,也未造成大的伤害。
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该地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各种生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发生害虫的大爆发。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思考:我国的黄土高原最初是一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清水秀之处,后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变成了不毛之地。
近十几年,政府不断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但还没有完全恢复原貌。
试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差。
合作探究探究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稳定性的前提条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第六章生态系统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态、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这三方面内容。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本小节需要用本章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第七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
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③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②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
②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2.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3.解决方法: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有趋于稳态的特点,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姓名 班级 学号【课程标准】一、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二、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1.地球上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3.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如何获得的?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如何分配的?5.第二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是如何分配的?6.能量传递的渠道是什么?以什么形式传递?【例1】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假设所有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 ,消费者利用的能量为b ,全部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为c ,那么 ( )A .a >b >cB .a =b +cC .a >b +cD .a <b +c【例2】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
(单位:102KJ/m 2/Y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可表示为 ( ) A .甲→乙→丙→丁 B .乙→丁→丙→甲 C .乙→丁→甲→丙 D .丙→甲→丁→乙 【例3】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A .用于自身生命活动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所获得C .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D .被分解者分解放散到环境中去【例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蜕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 .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人生物群落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例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B .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例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B .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 .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 .从能量关系看② > ③+④【例7】(高考试题:2007广东生物) 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 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