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摘要】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两种文明在融合中相互促进,相互认同,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交流影响

一,两种文明的特点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缺少商品交换、向内的凝聚力和向外的排斥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朴实有韧性。

而游牧文明是在人类早期原始狩猎文明和原始采集文明之后,与农耕文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就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言,比农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逐水草而居”形象地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游牧文明更加接近自然,也就更加尊重自然,同时形成了游牧民族豪爽的性格。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限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在向北移,现在定下来的是4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是游牧文明,以南是农耕文明。

二,两种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经济方面

农耕文明发展较游牧文明更发达,因此经济上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影响更大。如水利技术、制瓷工艺、纺织、酿造、冶炼、印刷、造纸、砖瓦、采盐制盐等技术先后传入游牧民族地区,为游牧民族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当然游牧民族中也有许多影响农耕文明的。

汉初由于国力的不足,休养生息六七十年,积蓄了足够的国力,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为了获得精锐的战马,汉武帝曾经发动对大宛的远征,所得大宛马大大改善了中原马匹的质量;同时张骞通西域带回了饲养马匹的饲料——苜蓿,以及养马的先进方法。以此汉朝养马数十万匹,对阵匈奴时能够出动强大的骑兵。依靠强大的国力,汉朝对匈奴屡战屡胜。中国在汉代首次获得河西之地,并且置郡长期统治。

政治方面

五代十国之时,两种文明的交流尤其繁荣。契丹人制造鞍辔、服装的技术传入中原,

回鹘人与汴京百姓在市肆交易,这大大促进了汉民族与回鹘人的经济文化交流。

政治制度方面

政治制度方面主要是游牧文明建立政权后向中原地区学习。如

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占领河套地区以后,北魏政府为了加强了对河套地区的管理,采取了融合两种行政体制的方略进行管理,既有汉族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置郡县进行管理,也有采取军镇管理

的方式,并且以后一种方式占主要地位

五代十国之时,沙陀原属西突厥别部,后从西域边陲一步步地来到了中原。沙陀皇帝及其宗室控制着实权,但在所有的军政部门中均吸收了大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参加。许多制度也仿效唐。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文化方面

沙陀王朝对汉文化也有强烈的认同。统治者也讲究避讳,也注意刻印经籍,在正式场合都使用汉语、汉文,诏令、文诰、法律也都以汉文颁布,沙陀还承袭了唐代朝会时的礼乐制度,如石敬瑭在崇元殿集会,宫廷乐队演奏只有汉族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及《玄同》、《照德》、《文同》、《成功》等歌曲。

西夏还仿制唐设立蕃学和太学。

女真族在侵略中原后,抢劫到大批汉族图书,一批汉族文人前来归附,使女真文化发展起来。女真贵族自幼学习汉族语文和各种文化知识,朝廷还采用骈体文写诏谕和奏章。唐、宋诗词,也是金国宫廷文学的主要形式。

另外,游牧民族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都依据汉字创造了自己民族的文字,如契丹族、党项族(后建立西夏族)等。

同时游牧文明也对农耕文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如北魏时的《敕勒歌》气势恢弘、立意高远,千百年来成为大漠风情的真实映照。许多农耕文化中关于《敕勒歌》的描写无疑是这种文化精神的流传。温庭筠《敕勒歌塞北》诗云:“敕勒金帻壁,阴山无岁华。帐外风飘雪,营前月照沙。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是借《敕勒歌》描述河套地区风土人情的写照。元好问《诗评〈敕勒歌〉》云:“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恢宏大气,无疑是怀古寓今

社会生活

在风俗习惯上,沙陀人也接受了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正月十五上元节,以皇帝生日作为节日等。

而农耕文明中关于婚姻嫁娶的习俗对游牧地区也有较大影响。

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影响也很大,如唐时市民竞衣胡服,习胡旋舞。白居易有一句诗"臣妾人人学团转",又元稹《法曲》一诗所称:"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女性

游牧民族的妇女可以象男人一样照料生活的一切,她们可以让男人们腾出手来专事剽掠。北方则不论政坛还是民间,女性都极活跃(如北魏文明太后)。而南方的女性较少管事,唐代女性频繁出现于政坛,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明显和北朝这个传统有关。

生态环境方面

战争固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历史上对北方边境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影响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中原文明为了抵御游牧文明的侵袭而采取的移民塞边和屯田制的措施。尤其到了汉王朝,因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控制权,曾几次出兵今鄂尔多斯和河套地区,汉武帝时更迁徙70万人开垦黄土高原,使原来的牧区变为农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开垦使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局部恶化,因此到东汉时期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移民的种植业趋于衰微。

唐在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在河套和鄂尔多斯地区开辟屯田,并在边境上修筑了三个受降城作为屏障。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再次大兴屯田。尽管唐代在内蒙古草原的垦殖没有达到汉代的规模,但由于这时内蒙古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已不如汉代,导致了迅速荒漠化的结果,鄂尔多斯地区南部已有风沙肆虐,库布其沙丘开始扩大并以普纳沙、库结沙等名字为世人所了解。唐朝屯田制后来迅速由盛转衰,就是其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自然报应。鄂尔多斯地区的沙丘大约是在这个时期陆续出现的。

三对两种文明交流和影响的认识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都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两种文明的交流中,大部分时候是不断的战争与对峙,只有屈指可数的穿插其中的和平时代。但在不断的交往中,两种文明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