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爨嬲鞘

禅趣之美

——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O俞美玉

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

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

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这一说

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

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王维的山水诗

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王维山水诗的理趣即为禅趣。王维有很高深的佛学修为,他

先从师北宗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后倾心于南宗掸

法,从师神会禅师,深得禅学真谛。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

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有深刻的体悟。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

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慧能认

为心性虚空,所以广大天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

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

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

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性,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

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

无疑王维对此心领神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王维把宗教体

会与其文学才华巧妙融合,形成他富有禅趣的有意味的形式——

山水诗。

这些山水诗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禅理,其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

禅诗偈颂。一般的禅诗偈颂由于着意使用某种类比表现意蕴,常

常陷人概念化,沦为说理诗、说教诗、宣传诗,不但违反了禅学宗

旨,而且也缺乏审美情趣。而王维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在状景抒

情中充满着禅机禅理,而这禅机禅理与其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

着痕迹,形成了其独特的诗美——禅趣。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这首诗是他山水诗中脍炙人VI的佳作,诗中写春天山中月夜

景色,从字面上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也许伫立于山

林之中,或畅望,或沉思,这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它幽柔的清

光洒向深山丛林。这洁白的月光,使幽暗的山林显现出它丰富的

体态,那么明了,那么富有层次。抬眼四望,但见山谷空旷,幽谷草

长,溶溶月色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薄纱,整个山林显得静谧而安

详。然而这欣欣向荣的春山沉睡了吗?没有,月色“静”而不寂,春

山“空”而不虚,山鸟被月光惊醒,不时鸣叫几声,使“春涧”显得更

加空阔寂静,突出一个“静”字。但诗人所要描写的不仅是空寂的“静”,在“静”的画面中有动的生机,具有浓厚的生命气息。首句中的“落”字便是“静”中之“动”,是无形的但又存在于宇宙中的必然的“动”,同时又是借助于诗人想象产生的“动”,旨在把天上地下景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因此《鸟鸣涧》借诗情画意,表达了王维所深刻领会的掸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而不虚,静中有动。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

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一切万物可以在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

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

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

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

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牵无挂、无缚无累的自我

之性的,并因此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磐寂静的境界。而这

深刻而丰富的禅观是凭借其一幅恬静闲适、意境高远而丰富生动

的“春山月夜图”来表现的,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享受

同时,也给人以禅趣之美感体验,真正达到了“理之在诗,无痕有

味”的境界。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的理趣之美。

进一步说,王维诗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是其禅理的感性显

现。禅宗认为,一切诸相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而是

人心造成的,“人心能造成相,也能脱离相,做到离相,也就成佛

了”。对此王维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体悟,因此无论空

山明月、石上清泉,还是深树蝉鸣都是人的自性生发。“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之空灵清妙的心性在感性上的沉淀。《鸟

鸣涧》是王维之“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虚空”的禅理的形象表现,

景与诗人在此融为一体,景即是诗人,诗人即景。王维的诗表面上

看似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

自然物象本身声、光、色、态的纯然呈现,而实际上是诗人的禅理

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极为清楚、动人的表现,即是诗人自我巧妙的

显现。这是由于诗人心境极为澄明空寂,心生万象,而使景物自映

照于心而不必再着意去寻幽访胜了。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题

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是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陶渊明也好,王维也好,他们都是白

性圆满具足,无待无求,亦不着意之人,他们的精神已近乎庄子所

说的“圣人”境界,因此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于心而无待

其去望了。也就是说诗中一切景物皆由诗人心中禅意的自在生

发,加上诗人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意境优美的艺术作品,

即“有意味的形式”——富有禅趣的山水诗。

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王维的山水诗往往是他心

灵的表现,是其禅理的艺术再现,它以静默素穆、意在象外方式表

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万物的一种体悟。王士祯说王维的山水诗“妙

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以“世尊拈花”、?‘迦叶

微笑”来喻王维之诗恰到好处,说明王维正是把禅理“无形有味”地

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的美感体验——禅趣。

(俞美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4.10 万方数据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作者:俞美玉

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刊名: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4,(10)

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414025082.html,/Periodical_xdyw-llyj20041000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曾在其诗作《偶然作》里这样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可见,他对自己的能诗善画颇为自负。王维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刻画特征和形状,并能从线条、布局、角度、色彩等多方面下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提示性作用,在读者心中唤醒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因此,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绝佳的画作,读来便有“画面感”。苏东坡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作品艺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本文将从“色彩美”、“线条美”、“布局美”和“意境美”四个层面浅析王维诗中的“绘画之美”。 一、王维诗的“色彩美” 绘画在我国被称为“丹青”,可见色彩对于绘画的重要性。至于传统水墨画,这也是特殊的色彩,不过不是有彩之色,而是无彩之色。王维对淡墨是有偏爱的,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比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在这里,诗人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眼前的磅礴气势,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这里的“胜”则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除了水墨画,王维的诗中也善用颜色明媚的浓笔重彩。其中《田园乐·其六》中的两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典型的代表。诗人通过“桃花”、“柳丝”两种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副春意盎然的图画。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诗人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也因此展现出一派柳暗花明的景象。正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再加上“杨柳依依”,景物确实宜人。着色之后诗人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徐恭斌 内容提要:王维以诗负盛名,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保留下来的有四百多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他的山水诗里多虚清空灵,秀雅闲逸,表现出了一种禅趣生动而生命节律活泼的艺术静美,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山水情结。王维精通画理,他能自觉地运用自身深厚的绘画艺术功底,遣色弄彩,将画艺引入诗中,以绘画之理通于诗,诗作充满了艺术的画意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富于诗情、画意,而且饶有禅趣。诗人以无我之心来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以禅理入诗情,诗作深含着不尽的禅趣。王维的诗歌可以说是情、景、理妙合无垠。他的大多数诗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在空灵的诗境里又蕴涵着不尽的禅趣。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禅语”,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总之,王维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杰出的创作才能,融会前人写景经验之大成,一改前人借景寄兴,感怀兴物的述景方式,化禅宗理趣为艺术精神,将性情具象化为空灵虚渺的山水姿态,开创了我国古代山水诗歌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情趣画意禅理艺术美 王维以诗负盛名,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保留下来的有四百多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水之作如《终南山》、《华岳》描写雄伟的山岭,《汉江临泛》描绘浩瀚的江流,《山居秋暝》表现秋山雨后的清

新气氛,《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之中溪涧或寺院的幽邃景象,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五言绝句《皇甫岳云溪杂题》5首、《辋川集》20首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田园乐》等10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王维把农家生活写得非常和平宁静,将田夫野老写成了悠闲自得的隐士式的人物,以这些诗歌表现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喜爱。其他一些描写隐居生活的诗篇,也常有出色的写景片断,绘出了山林田园间种种动人的风景画面。王维的诗歌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他的山水诗里多虚清空灵,秀雅闲逸,表现出一种禅趣生动而生命节律活泼的静美,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山水情结,洋溢着丰富的情趣。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故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诗序,《全唐文》卷一二九)。他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①。这种心情也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从前面所举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正因为他观察自然的艺术本领很高,所以他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下面,我就从情趣、画意、禅理三方面赏析王维山水田园歌的艺术美。 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山水情结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美学理想的共同哺育下,中国古代诗人大多具有一种特殊的山水情结,并且逐步形成了中国山水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诗人们往往把田园山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其四,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在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上表现得相当突出,涌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年),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等。 通观这些著作,成果相当喜人。但我们为这些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在禅宗研究中,还留下了一些未曾涉足或涉足较浅的领域,等待着致力于禅宗研究的学者进一步调适视角、填补空白。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为禅宗研究百花园增添了春色。 吴言生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文学硕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摘要:王维作为盛唐山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其语言的高度清新洗炼,诗歌意境的空灵、深远,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样意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巧妙将诗作与美景融为一体,深具禅意。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作品中品味这种独特意境。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文:王维(701-762),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官居汾州司马,故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母亲崔氏,是个虔诚的禅宗弟子,这对王维日后接受禅学思想有着较深的影响。王维多才多艺,于音乐、绘画方面造诣尤深。 王维跟许多唐代诗人一样年轻气盛,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受张九龄提携出仕,后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政局出现很大变动,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转折。他从此“无可无不可”“万事不关心”,亦官亦隐,逍遥度日。隐居在蓝田辋川别墅,常与友人弹琴赋诗,萧吟终日。后来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入兵长安迫其接受伪职。当时,王维在被囚禁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菩提寺中作诗抒发对帝京沦陷的悲痛和对唐王朝的思念。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以后,王维虽因接受伪职被论罪,但因上述的诗以及他弟弟的平叛之功,所以不久就得到赦免,而且官职升迁,最后官至尚书右丞。但晚年的王维,早已无意于仕途,退朝之后,常以礼佛为事。上元二年(761),卒于蓝田辋川别业,年六十一岁。 王维的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思想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个时期主要创作边塞诗和游侠诗,如《少年行》、《老将成》等。这些诗笔力雄健,风格豪放。 王维后期因政治挫折,生活上半官半隐,王维又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里。所以他思想中又表现出遁世、隐居、万事不关心的消极面,“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正是他这种心态。这一时期他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语主要是针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为了取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王维调动了他作为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一切艺术手段,善于发现并把握那些特定的客观景物,艺术再现并创造独特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现了浓郁的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描写自然山水和农村风光的幽美以及隐居生活中的情怀。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这首诗可看出王维擅长借景物创造意境。寻常的风景寻常的人物一经王维的简笔勾勒,便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山村秋天的黄昏,空明澄净、清新纯美:一阵秋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月光透过松枝,斑斑点点洒落地上,山泉叮咚作响,水底沙石历历可见。翠绿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是浣纱的姑娘要回家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打鱼的人们晚归了。作者遣词用语不着意经营却构成这样一幅清新而宁静、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对仗工整又不留痕迹,原原本本经王维一写仿佛散发出精神的魅力。王维如何作到仅以白描手法,不用词藻雕饰,就描写出了环境的优美,秋光的可爱呢?因为作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刻划景物既能形神俱似,整首诗又能浑然一体,使画面既生动活泼,又有动有静,才具有了完整融合的境界。沈德潜说此诗“佳处不在语言”(《唐诗别裁》),正言其妙在有意境。 先让我们来看看何为“诗的意境”吧,“诗的意境”又称“诗境” 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形成的饱含思想感情,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共鸣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诗总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故而诗的语言要求简炼而生动,要在廖廖数字中包孕深刻的感情,以达到“以约总博,寓万里与尺幅间”的艺术效果。明确提出“意境”说的是王国维,他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

王维山水诗感想

王维山水诗感想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山水诗具有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美。这表现在他对语言、意象、色彩、音响的细致锤炼上。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山水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属文赋诗。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无所不通。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他的山水诗常常通过自然的光、色、声、形、质等构成的具体可感性形式,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境遇、知识水平、审美修养进行艺术的审美创造,含蓄地表现自然清静、秀丽的本色,令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疏野意趣。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并的。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本文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一、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 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王维在语言上追求明净淡雅,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言。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写景如画,随心挥洒,这样动人的自然写景,正是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丰姿摇曳,耐人寻味。 二、意象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 司空图的《诗品》中就曾用"白云"比喻"超诣"的神韵,说"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王维将心性具象为白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也恰恰是这种效果。王维在诗中取意象最多的是

浅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继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414025082.html, 浅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黄才俊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1期 摘要:王维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三大巨匠之一,就多才多艺而言,盛唐诸公没人能及得上他;就诗思入禅而言,也未见得有人能及得上他。在山水诗方面,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踵事增华,继承了自六朝以来山水诗某些大家的艺术成就,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使山水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继承;创新 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1],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由于 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差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比起以往的山水田园诗来,多了绘画、音乐之美。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体现了盛唐诗歌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型风貌。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 一、王维诗歌中的继承 王维总结了自陶渊明、谢灵运以来山水田园诗发展中的全部成就,将初唐局限于别业的京洛山水开拓到行役、隐逸、边塞等多种生活中去,以多种风格描绘了北方雄伟壮丽的大漠长河、名山胜水、雄郡大邑,山林田园优美清空的环境,以及士大夫优游林泉的风雅情致。将南朝山水詩形象鲜明、重在观赏,陶渊明田园诗意蕴深厚、重在感受的两种表现方式融为一体,创造出既有名句,有和谐浑成的艺术境界[3]。 王维还在原有的山水田园诗上解决了运用动静虚实相生之理以简化意象,追求象外之趣的问题。在创造静美的意境和处理空间的表现方法等方面,为后世的文人诗和文人画树立了极高的艺术标准。由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陶谢到王孟,山水田园诗由分而合,虽然选材范围不断拓宽,风格愈趋多样,技法不断进步,但对陶谢的基本表现方式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继承性,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流派。 (一)对陶渊明诗的继承 王维年轻时受开元前期诗坛思潮的影响,也很喜爱江左的文风。在《同崔傅答贤弟》这首诗里,他充分表露了对晋人风流的向往:“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诗人巧妙地将江东典型的美景、吴、晋史迹及名人遗迹穿插交织,利用歌行大幅度跳跃的特性,概括了盛唐人心目中的江左风流:九江青青的枫树,扬州淼漫的五湖绿林起兵的下江,谢灵运曾经游过的富春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石头城;那里有前溪歌等优美的文学艺术;有王羲之写过的曲

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在中国诗歌创作发展中源源流长,广泛存在的,王维只是集大成的佼佼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为唐代王维诗派的代表,王维既“精于画”,又“妙于诗”。正因为如此,他的诗对于绘画的美,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产生一种绘画无法追踪的特殊的艺术美。这就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美学特征,是对中国山水诗艺术的重大贡献。原因:他的诗画不但有各自的特色,而且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因此他作诗如作画,下字如下彩,往往运用画理剪取自然界那些最有特征,最富想象的水光山色入诗。从而突破了文字形象的间接性的局限,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诗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具有直接具体的可感特点,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描绘的形象,是更加鲜明具体的形象。由此产生了比他人的诗作更为强烈的画意。 既然诗和画都是视觉想象为主导的。这就启示我们:对王维地“诗中有画”,仅仅以诗析诗,从文学角度来分析,是难以阐发其诗地画意的,只有以画析诗,来作具体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品味其中地绘画美。 (一)王维的诗体现了绘画的色彩美 绘画再现客观物象的美得借助于色彩。王维是富于颜色感,他凭着对这种颜色感的敏锐感受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大自然光色变化的美。他的集子中不乏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以山光水色作画幅的远影。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流向望无边际的远方。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可算是典型水墨淡彩画面。又如《终南山》中的“百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同样是一幅水墨构思的画面,这些历来被人们传诵和品赏。 再者,王维不但善用无彩之色,而且更多的用有彩之色。如《田园乐》其六就是一幅典型的工笔重彩的画。试看:“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中先勾勒景物,进而用“红”、“绿”两个颜色着色,使景物鲜明怡目。着色后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辨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更加迷人,经过层层渲染,再用那如丝浓鲜的对比色使诗境自成一幅浓笔重彩的图画。如不用如此鲜丽的对比色,很难表现出辋川的阳春美景。 其次,色彩并不是无情物,它本身赋有思想感情,画家可以用色彩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也同样可以用色彩来影响看画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段,也被王维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如:“绿色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红牡丹》)。“绿”与“艳”的组合,看似奇特,但正是这“艳”点出了绿叶浓,绿而旺盛的生命活力。不过它的气质又是那么闲静安祥,宁静得衬托着正在渐放着的,色彩层次丰富的粉红色牡丹,整个画面美丽和谐而又生机盎然;“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诗人在雨中怒发的桃花中感受到了春天大自然蓬蓬勃勃的生机,那浓艳的桃花,活跃跳动着,似乎马上就要燃烧起来;诗人奇特的联想体验了一种色彩的映照,在色彩中注入了“心灵的生气。” 不仅如此,色彩还有暖色、冷色之分。“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清浅百古滩,绿薄问堪把”“(《白石滩》),这些诗句既随类赋彩地反映了自然界景物“青”、“绿”等色彩,不仅给人造成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而又表现出这类色彩所引起的寒冷和宁静之感,真可谓情景交融。 王维山水诗大量的色彩描绘使文字概念增加了形象感,把抽象的情、意化为具体可感的实体,构成一幅幅具体生动,鲜明强烈的画面。 (二)王维的诗体现了绘画的线条美 王维的诗善于用极其简炼而又和谐的线条来“形天地万物”“贯山川之形神。”如“大漠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王维《鸟鸣涧》古诗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鸟鸣涧》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文解释: 译文一: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译文二: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词语解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王右丞集笺注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不时地啼叫. 空:空寂。 时鸣:不时地啼叫。 诗文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

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渭川田家》一诗: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送别诗大全 2011-11-16 12:29 12099xzc|分类:文化/艺术|浏览549719次 分享到: 2011-11-21 19:04 提问者采纳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唐卢纶)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爨嬲鞘 禅趣之美 ——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O俞美玉 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 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 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这一说 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 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王维的山水诗 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王维山水诗的理趣即为禅趣。王维有很高深的佛学修为,他 先从师北宗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后倾心于南宗掸 法,从师神会禅师,深得禅学真谛。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 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有深刻的体悟。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 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慧能认 为心性虚空,所以广大天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 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 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 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性,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 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 无疑王维对此心领神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王维把宗教体 会与其文学才华巧妙融合,形成他富有禅趣的有意味的形式—— 山水诗。 这些山水诗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禅理,其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 禅诗偈颂。一般的禅诗偈颂由于着意使用某种类比表现意蕴,常 常陷人概念化,沦为说理诗、说教诗、宣传诗,不但违反了禅学宗 旨,而且也缺乏审美情趣。而王维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在状景抒 情中充满着禅机禅理,而这禅机禅理与其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 着痕迹,形成了其独特的诗美——禅趣。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这首诗是他山水诗中脍炙人VI的佳作,诗中写春天山中月夜 景色,从字面上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也许伫立于山 林之中,或畅望,或沉思,这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它幽柔的清 光洒向深山丛林。这洁白的月光,使幽暗的山林显现出它丰富的 体态,那么明了,那么富有层次。抬眼四望,但见山谷空旷,幽谷草 长,溶溶月色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薄纱,整个山林显得静谧而安 详。然而这欣欣向荣的春山沉睡了吗?没有,月色“静”而不寂,春 山“空”而不虚,山鸟被月光惊醒,不时鸣叫几声,使“春涧”显得更 加空阔寂静,突出一个“静”字。但诗人所要描写的不仅是空寂的“静”,在“静”的画面中有动的生机,具有浓厚的生命气息。首句中的“落”字便是“静”中之“动”,是无形的但又存在于宇宙中的必然的“动”,同时又是借助于诗人想象产生的“动”,旨在把天上地下景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因此《鸟鸣涧》借诗情画意,表达了王维所深刻领会的掸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而不虚,静中有动。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 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一切万物可以在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 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 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 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 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牵无挂、无缚无累的自我 之性的,并因此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磐寂静的境界。而这 深刻而丰富的禅观是凭借其一幅恬静闲适、意境高远而丰富生动 的“春山月夜图”来表现的,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享受 同时,也给人以禅趣之美感体验,真正达到了“理之在诗,无痕有 味”的境界。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的理趣之美。 进一步说,王维诗中之景即是心中之景,是其禅理的感性显 现。禅宗认为,一切诸相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而是 人心造成的,“人心能造成相,也能脱离相,做到离相,也就成佛 了”。对此王维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体悟,因此无论空 山明月、石上清泉,还是深树蝉鸣都是人的自性生发。“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之空灵清妙的心性在感性上的沉淀。《鸟 鸣涧》是王维之“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虚空”的禅理的形象表现, 景与诗人在此融为一体,景即是诗人,诗人即景。王维的诗表面上 看似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 自然物象本身声、光、色、态的纯然呈现,而实际上是诗人的禅理 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极为清楚、动人的表现,即是诗人自我巧妙的 显现。这是由于诗人心境极为澄明空寂,心生万象,而使景物自映 照于心而不必再着意去寻幽访胜了。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题 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是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陶渊明也好,王维也好,他们都是白 性圆满具足,无待无求,亦不着意之人,他们的精神已近乎庄子所 说的“圣人”境界,因此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于心而无待 其去望了。也就是说诗中一切景物皆由诗人心中禅意的自在生 发,加上诗人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创造了意境优美的艺术作品, 即“有意味的形式”——富有禅趣的山水诗。 可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王维的山水诗往往是他心 灵的表现,是其禅理的艺术再现,它以静默素穆、意在象外方式表 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万物的一种体悟。王士祯说王维的山水诗“妙 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以“世尊拈花”、?‘迦叶 微笑”来喻王维之诗恰到好处,说明王维正是把禅理“无形有味”地 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的美感体验——禅趣。 (俞美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4.10 万方数据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顶峰,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著名的诗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本文将从复归自然的生命状态;王维诗歌中的“闲”与“空”;有声的诗歌,清雅的语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自然人 中国诗歌在唐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无数的著名诗人。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唐代整个社会的开放风气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士人胸怀开阔、志向高远并且很多人都非常有个性,他们的生活与理想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的诗歌创作,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唐代之前,很多文人墨客由于政治道路崎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发挥,憎恶社会的污浊,不愿与当权小人同流合污,而归隐山林,在自然的怀抱里,畅叙幽情,由于远离世俗干扰,但是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寄托自己的政治情怀,总不那么纯粹。而唐代士人多为积极进取的文人骚客,他们漫游于山水之间,拥入自然的怀抱之中,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隐居的目的,而是出于自身爱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山水田园诗少了一种影射、暗示的色彩,反而使得诗歌显得更为纯粹。东晋之后,山水游赏常反映到诗文中来。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唐代的文人骚客在踏入仕途之前,大多有了丰富的漫游经历,漫游的地点为繁华的都市与风景瑰丽、壮观的山水之间,这种漫游山林的习惯一来直接为唐代的诗人的提供了丰富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在提高他们自然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将人自身与自然拉近,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思考,并建立联系,这在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诗歌中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创作手法,这些手法在人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自然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通过这些可见、可触、可闻的自然景物传达内心中那极其强烈而又无形的情感,我们可以借用一首词来说明人的情感与自然事物的关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笔墨淡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苏轼就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张明非 古往今来能诗会画者固然不少,但罕能并臻其妙,而王维却得天独厚。他“文章冠世,画绝古今”(《纯全集》)。《诗活总龟》把他在诗画方面的成就与杜甫、顾恺之相提并论,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其实,王维不只擅长作诗、工于绘画,而且妙通音律。正是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之成为诗坛上声名卓著的大家,杜甫也曾用“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表示对他的钦佩。王维诗很有特色,与他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已经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到了宋代,苏试进一步用“诗中有画”作他的考语,因其精辟允当,屡为后人征引,广泛流传,此后便成为对他诗歌的定评。 其实,凡以景语入诗,即是用文字代替绘画使用的线条和色彩来刻划形象,都可以叫作“诗中有画”,山水诗尤其如此。自晋宋到唐,三百年间,有成就的山水诗人不独王维一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同时的还有孟浩然,李白和杜甫也颇多山水之作。他们的诗虽各具特色,但大都鲜明如画。然而,本来可以用来概括他们共性的“诗中有画”却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特征,足见他在这方面高人一筹,有独到之处。 不妨将他与山水诗的创始人谢灵运作一比较。谢灵运为了再现大自然的风貌,“惨淡经营,钩深索隐”(沈德潜《古诗源》),努力探索山水诗的表现技巧。他有两句诗:“白云抱幽石,绿条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最能反映春天气象的绿色,与白色互相映衬,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又将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山、水、木、石,由上而下,次第写出。两句诗展现了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他诗中另外两句:“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也是异“句”同工。由此可见。注意色彩的鲜明协调,考虑景物的选择刻划,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文心雕龙·物色篇》说得好:“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明确指出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早期山水诗以追求形似为最高标准。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批评只求形似是比较幼稚低级的阶段,不足为法。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实践都说明,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不仅注意形似,更注重神似;不要求毫发毕现,重在传神写意。通过画家精心选景,巧妙构思,运用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不仅从浓淡的变化中,甚至从画面的空白处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形神俱似为最高境界,以含蓄、淡雅、空灵见长,这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正是在这一主要方面,王维的诗与之有相通之处。比如,他有一首《汉江临泛》,其中有两句是说汉江的浩渺宽广,他却不对汉江作直接正面的描写,而是着笔与它有关的天地和山色,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样写虽不像谢诗那样具体可感,一目了然,却耐人寻味,给读者以丰富联想的余地。试想,说汉江之水连囊括万物的天地都无法容纳,仅一江之隔的对岸山色都显得朦胧不清,若有若无,其浩荡宽阔则可想而知。所以(《弇州山人稿》说它“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这样的例子在王维诗中比比皆是。如为了突出山的高大而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为了表现山的深幽却描写花和树:“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李处士山居》)为了渲染薄暮静谧的气氛,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前一句说渡头是最喧闹的地方,此刻唯余落日,四周的安谧可想而知;后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两句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感受到田园的和平恬静。王维的许多山水诗都是如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色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关键词:(略)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兼画家,是整个盛唐文化精神的凝聚,是盛唐的第一位大诗人。王维以他的山水田园诗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对后世诗人及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论述。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王维的生平及思想、王维的艺术成就以及王维山水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其中也有汲及王维山水田园诗语言特色的研究,本论文就这一论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以图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基于此目的,我对涉及本论题的前人关于王维诗歌创作的研究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王维生平及思想的研究 关于王维的生平有不少研究,如赵殿成笺注的《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介绍了王维的生平、生活背景,记录了王维四百二十一首诗歌;还有陈铁民著《王维年谱》(选自《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一文将诗人一生的行事作了详细的考述;陈铁民在《王维生平五事考辨》(同上)中确切地说了王维隐居、做官的时间及次数、地点;陈铁民还在《王维生年新探》(同上)中推定了王维生于701年。 王维的思想比较复杂。他一生奉佛,尤其到后期,他对佛教的信仰更深了,《论王维的佛学信仰》(选自陈铁民《王维新论》)中提到王维大抵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汲取佛学思想的。他对奸臣专权的黑暗统治感到不满,不愿同流合污,但又具有封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于是产生逃避现实的想法,正是这些使王维转向佛学。 《居士信仰——王维文化心态论略》(严国荣《王维研究》<二>三秦出版社,1996年)一文则认为王维的一生就是在儒、道、佛融合与消长的时代背景下,由儒释互补到最终超越“我执”“法执”的心灵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终,由对佛教的简单爱好到最终笃志信佛的转化,居士信仰则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关于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成就总论 学界对王维诗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方法多样,角度不一,所以也是比较深入和细致的。出现了一大批从禅意、绘画、音乐等角度研究王维诗歌艺术性的文章,而且还有人分析王维各体诗歌的不同特点和创作成就,使得王维诗歌研究形成较大的规模。 陈贻焮在《王维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中首先分阶段地探讨了王维诗歌地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作者认为,“王诗长于彩绘”;他还认为,王维早期诗歌采取不同方式“直截了当地抨击权贵”;而后期的山水田园诗,“许多作品的确是消极的,充满了佛老思想”,但是因为“诗人投身到大自然中,从当时腐臭的政治空气中苏醒过来,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平添了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从而使他后期的诗歌得以从玄言禅意、奄奄一息的低调中一振而起,成为千古绝唱。”作者对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并分析了其所以能有如此成就的各种原因,以及后来得不到重视的缘故。 刘禹昌的《王维诗赏析》(《唐代文学》第1期,《西北大学学报丛刊》1981年)一文认为,王维的诗歌创作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艺术风格同具“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他是“具范兼熔”的“大家”。《论王维诗歌的多样风格》(陈铁民《王维新论》)一文认为,王诗情景交融,意境浑然一体,刻划景物,能达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王维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诗人的最具自家面目、最独树一帜的风格,是清淡、简远、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