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那些问题,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姓名:***学号:L********专业:13级行政管理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
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等。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持续上升。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
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
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发展不和谐。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
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国家,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0%左右,城市化进程表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实质内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城市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加速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也导致了一些人口的流失。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小城市的发展支持,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尽力弥补这些城市之间的差距。
二、土地资源紧张土地资源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纷纷被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土地资源的保护制度,加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需要增加先进技术的使用,从而保护土地资源。
三、城市交通瓶颈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城市交通问题愈发突出。
城市人口增多,各种交通工具增加,同时道路条件未能跟上,交通问题更加严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减少城市交通问题的发生,通过协调规划,合理规划交通设施,利用现代化交通技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四、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也加深了城市环境污染的愁人之处。
城市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废气、废水、垃圾等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增加环保技术装备,建立环保财政扶持体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普及率,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
五、城市居民素质问题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多,如何提升城市居民的素质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良好的城市社会文明和公共道德素质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城市的稳定和和谐。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城镇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比例的增加,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同是也是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
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就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展开详细讨论。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化率与城市基础设施不匹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迅速,超出了城市规划的预期,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人口的增长。
比如,交通拥堵、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
2.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消耗不均衡: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同时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如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等。
3.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增加,这些留守人口通常是老人和儿童,由于缺乏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条件较差。
4.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和交通带来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5.城市社会治理问题:城镇化使得城市的社会管理问题更加复杂,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矛盾增加、犯罪率上升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政府可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例如修建更多的道路、铁路、扩建供水供电设施等,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2.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和地区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进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均衡。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学校医院建设等,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压力。
4.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监管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虽然城市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一、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一些城市过于集中发展,导致城市之间的连通性不够强,城市间的发展差异较大。
另外,一些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中心地区资源过度集中,导致城市发展不协调。
应对措施:在城市化规划中,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分担和配置城市资源,打破城市壁垒,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二、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的污染问题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都给城市居民带来很大的困扰。
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的环保机制,实施能源、材料、产品等节能环保标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三、城市交通问题突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困扰和危害。
应对措施:优化城市交通规划,提升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加强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交通体系的优化升级。
四、城乡差距较大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有很大的差异。
这也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不够平衡。
应对措施: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全面融合,提高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发展协调。
五、城市管理体系不完善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
这也导致了城市管理效率不高、城市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解决。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污染等。
本篇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城市人口过度集中。
这种情况不仅使城市拥有了数量众多的人口,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大量汽车在路上排放尾气,使得城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
2. 资源短缺问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还会导致城市资源短缺,如供水、供电、供气等。
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策:推进城市群发展为了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群发展的推进力度。
城市群的发展可以实现城市之间的分压,居民可以在城市群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地。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还能够实现一体化发展,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但是一些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还是存在的。
1. 城市土地浪费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会导致城市土地的浪费。
例如,在一些城市中,为了建设高档住宅区而占用大量农田,这种情况严重浪费了城市资源。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还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例如,在一些城市中,由于道路规划不合理,道路过于狭窄,交通流量大,道路拥堵状况日益严重。
对策: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加大对城市规划的审查力度,避免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的出现。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城市土地的保护力度,避免城市土地的浪费。
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化发展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这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1.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问题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也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城市规划建议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规划建议。
二、人口拥挤和资源短缺1. 问题描述随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大量人口涌入造成了城市拥挤的问题。
尤其是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已经超过其承载能力。
同时,人口增长还带来了对交通、住房、教育等公共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2. 建议为解决人口拥挤和资源短缺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鼓励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
-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交通系统,并加大投入力度。
- 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并推动租赁市场发展。
- 提前规划好学校和医疗机构布局,确保公共服务能够跟上人口增长步伐。
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 问题描述城镇化进程中,排放量增加和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成为一大难题。
同时,过度开发和建设也导致了大量土地的破坏,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
2. 建议为了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 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污染物排放。
- 加强城市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 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市民节约资源并参与环保行动。
四、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治理问题1. 问题描述城镇化进程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不平等现象也日益突出。
包括收入分配不公、社区服务不足等问题。
此外,由于人口流动、文化差异等因素,城市面临着治理难题。
2. 建议为解决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治理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财税体制,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
-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
- 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 注重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强城市公民的凝聚力。
五、城市规划未来发展方向1. 精细化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更加注重精细化规划,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所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既呈现出世界各国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显现出自身的个性差异。
在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还是城市的功能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步伐的加快,使得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本身所累积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
概括地讲表现在六个方面。
1.城乡分割,协调性较差。
在长期计划经济“城乡分治”制度的作用下,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得以产生、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
政府借助于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粮油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逐渐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体系。
城乡居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和职业的不同最终演化成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即所谓的城乡差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其聚集经济效应的强化作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的产业格局,最终使得城市和乡村演化成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人为的封闭系统。
由于城市的磁化作用,使得农村中原本匮乏的资金和人才被城市合理“掠夺”。
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作为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2.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肇始于重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其地域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培植上皆表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首先,表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行政偏好。
一是在城市选址和规划上的强烈行政垄断。
政府包办了城市建设中的一切事务,而作为切身利益者的城乡居民几乎被完全排斥在外;二是绝大多数城市都是所在地政府驻地,政治色彩十分浓厚。
相比之下,城市产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的经济因素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其次,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成为普遍现象。
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大、中、小城市均希望借助各种游说手段为当地争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并通过构建完备的工业体系,努力为政府官员创造更多的政绩。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被推到了前台。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推进,并在不断加速。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50%,这标志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车道。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1. 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的浪费城市化进程中最显着的问题之一是城市扩张的速度过快,这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扩展都是向外进行,不断占用周边农村的耕地、林地、河道等自然资源。
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高楼大厦、商业中心、道路、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但很少有人去考虑如何合理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源。
应对策略:重视规划,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城市扩张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2. 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剧导致的社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这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中老人和儿童成为留守人口。
其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买卖力度不断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增加。
应对策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良好的城乡互动机制。
政府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课程,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消费主导型的扶贫项目。
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些农民工专门的就业补贴和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
3. 住房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价的上涨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一些大城市中的房价已经突破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影响消费者购房的问题,还涉及到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很多的房子空置着,而有些人只购买了房子,却没有实际居住。
应对策略:政府应该调控房价,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开展社会扶贫事业,推动住房共有产权制度。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亦在不断发展。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今天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和对策。
一、城市化带来的问题1.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工业生产和交通出行对空气、水源等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2.人口问题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下水道、垃圾管理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城市拥挤程度加剧,影响了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3.城乡差距拉大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但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落后,使得农民难以享受到城市的优越条件。
4.房价问题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房价不断攀升,使得普通居民难以在城市内购买房屋。
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对策1.把生态与城市化结合起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环保,控制污染和碳排放,推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建立绿色低碳的城市管理模式。
2.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完善城市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保证城市运转的顺畅。
3.加强社区建设注重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改变单纯的规划、建设形式。
激发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达到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4.处理好城乡关系建立健全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个交易平台机制:一个是农民工的流动与就业机制,另一个是两地货物的交流与配送机制。
5.处理好房地产问题完善房地产市场正常秩序,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速度,发展租赁市场,使普通居民能够在城市里安居乐业。
总之,针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政府需要制定更好的政策,推进城市发展;市民需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共建和谐社会。
只有这样,城市化进程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体现,让城市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如今,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7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7%,但是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中,需要采取一些对策,从而解决和缓解一些问题。
一、地区不均衡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一些发达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在一些落后的地区,人口规模和生活水平则始终徘徊在低水平。
解决办法:建设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区,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在落后地区大力引进优秀企业,重点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制造业升级,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二、城市人口规模过大由于城市快速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过于庞大会导致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不断升级等。
解决办法:打造宜居城市,促进城市内部区域发展平衡,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大绿化覆盖率、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政策措施,实现城市内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品质。
三、房地产泡沫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房价不断高涨,房地产泡沫形成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资金用于炒房,资源分配不均也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决办法:坚持“房住不炒” 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的真正健康发展。
加大政府在商品房供应中的配套力度,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土地使用和供应管理等方面的调控,从而实现房屋供需的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
四、社会矛盾城市化增进了社会交流,但是也带来了新问题:社会矛盾的加剧,治安问题等。
解决办法:建立和谐社会秩序,着重推动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
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均衡,建立必要的法律规范,使各方之间能够共同维持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城市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面临着众多问题。
为了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对策,重点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品质,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背景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 城镇化问题分析2.1 户籍制度限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户籍制度,将农民工等农村居民限制在农村,导致他们在城市没有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等。
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生活和发展,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潜力。
2.2 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规划不合理、布局不科学,导致城市功能不完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
同时,城市扩张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2.3 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一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的发展相对迅速,而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导致城乡差距逐渐拉大。
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2.4 就业与社保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
然而,由于一些城市没有完善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3.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建议3.1 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取消或放宽户籍制度限制,使农民工等农村居民能够在城市落户,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3.2 优化城市规划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发展绿色低碳的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应加强交通规划,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减少交通堵塞问题。
3.3 推动农村发展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也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4 完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附件:1. 城镇化相关数据统计表2. 城市规划示意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 户籍制度:根据国家规定,对居民的身份、住所和职业等进行登记管理的制度。
2. 城乡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中国城镇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问题,其次是城市基础设施问题,最后是城市管理问题。
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问题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存在大规模滥用土地的情况。
在很多地方,土地被用于建设住房和商业用途,而忽略了农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二是城市规划乱象。
很多城市规划不合理,以低密度的郊区为主,而忽略了城市中心的开发建设。
还有的城市规划缺乏环保考虑,导致了一些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要解决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土地保护。
政府可以加大对滥用土地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同时加强对城市用地的规划管理。
二是促进城市智能化。
通过智能化技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优化城市规划。
三是鼓励民间投资。
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建设领域,为城市更新换代提供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限制城市的发展。
例如,交通拥堵、供水不足、垃圾处理问题等等。
要解决城市基础设施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要加大政府投资,同时通过PPP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
二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鼓励城市智能化。
通过智能化技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城市管理问题城市管理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城市治理水平的落后,不仅会限制城市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治理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
要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通过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能力。
二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和治理能力。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分别探讨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一、资源环境问题1.1用地紧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地紧张,影响城镇化进程。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包括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资源保护等。
1.2水资源紧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产业发展的壮大,水资源供应压力不断增加。
为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可以采取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推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措施。
1.3大气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和汽车尾气排放等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对此,可以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强对污染源的排放监管等。
二、社会问题2.1城乡差距拉大:部分地区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差距。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2.2就业压力: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增长的劳动力供应使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解决。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推动新型城镇化,培育和扩大新兴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等。
2.3社会治安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增加和流动性增强,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社会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会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等。
三、环境问题3.1垃圾处理难题:城镇化进程中,废弃物的产生量急剧增加,垃圾处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水平等。
3.2水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不当导致水环境污染加剧。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水环境保护,推行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管理手段,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等。
3.3生态破坏: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民工流动性大,房屋保障滞后,难以得到足够的住房保障;
2、城市社会服务水平低,公共安全、治安、卫生清洁和交通出行等公共设施不够;
3、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出现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地消耗、城市污染和水资源消耗;
4、城市管理上出现了权力与财力联结的现象,给管理有关的行政程序失去了效力;
5、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上述问题的对策主要是:
1、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实行入住补贴、租赁补贴等政策,提高农民工、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房屋保障率;
2、加强城市社会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加强城市社会公共服务;
3、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完善城市规划,限制过度开发;
4、加大对城市行政程序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现行法律法规;
5、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便利程度,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强化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一、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人口过度集中: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部分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超载问题。
这会导致城市资源供给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大量土地变成城市用地,这会带来严重的土地和环境资源浪费,特别是城市周边的农田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到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大量外流,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差距加大。
4.就业问题: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但就业机会有限,尤其是在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城市,会出现大量就业问题,造成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
5.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滞后,大量的城市化问题将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如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电力不足等。
6.社会治安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也日益严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聚集在城市中,带来了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治安问题。
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引导农民有序迁移: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迁移,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迁移,同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使农民更加愿意在乡村发展。
2.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遏制城市扩张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3.发展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增强留守农村人口的就业能力,降低城乡差距。
4.优化城市资源配置:采取措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5.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应通过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创业和自主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
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前言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城镇扩张问题2.1 城市用地不足随着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滞后,导致城市用地不足。
这使得城市发展受限,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议】加强土地管理,优化土地使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浪费和不合理用地。
2.2 城市拥堵问题城市中大量的人口集中导致交通拥堵成为了普遍问题,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
【建议】加强交通规划,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加强对私人汽车的管理,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人车辆数量。
3:社会问题3.1 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资源和服务集中在城市,而农村人口则面临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建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政策,使农村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3.2 城市贫困化问题城市中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城市贫困化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
【建议】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贫困人口得到及时帮助。
4:环境问题4.1 城市污染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产业发展快速,城市污染问题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垃圾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建议】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保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4.2 自然资源浪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自然资源的浪费现象。
大量的土地、水资源等被滥用,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建议】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节约型、环保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好处,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等。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分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城市人口过度膨胀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这导致城市住房紧张、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人口密度过高,给城市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资源短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都面临着短缺的困境。
例如,城市用水紧张,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缺水;城市建设用地不足,导致房价居高不下;能源供应紧张,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三)环境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空气、水和土壤质量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仅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也降低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四)交通拥堵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车辆的增多,使得交通拥堵成为许多城市的顽疾。
道路拥堵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行效率。
(五)社会分化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在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对策(一)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重要前提。
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科学确定城市的规模、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
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的规划,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外来人口难以进入在中国现有的制度下,要素市场在城乡间和地区间都是呈分割状态,这种分割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地区间要素流动的不充分。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当前的户籍制度制约上,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进城的自由,限制着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进入城市就业的外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
由户籍制度引发的歧视性制度障碍。
城市在就业、就学等方面对外来户口的歧视,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拥有与当地居民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土地制度为土地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设置了壁垒,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最重要的是摆脱长期以来农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身份上真正的转变,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土地使用权转让困难,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二、进入以后难以生存发展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
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与质量跟不上城市化进程。
食品质量降低,众多人口的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受到威胁;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人为社会安全危机等。
三、发展不均衡贫富分化加剧和城市贫困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城市贫困者在短期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导致温饱难以维持。
目录一、相关的概念1.城市化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支持观点总结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三、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分析四、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一、相关的概念1.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概念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和比重提高的过程。
其中,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迁移城市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就地城市化。
一般情况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城市化为人口城市化的主流,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就地城市化通常是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城区扩大或新设城市带来的人口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广义概念,除包括人口城市化以外,还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
应该说,人口城市化是基础,城市化的这些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市化衍生出来的。
2.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不同支持观点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经过笔者的总结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观点展开。
观点1:小城镇发展论。
认为我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众多的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而中国的国情国力又难于再建那么多新城市。
福利补贴、粮食补贴等国家已负担不起,城市住房、交通、供水、就业等问题已相当紧张。
因此,只能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
这样就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观点2:中小城市战略论。
认为农村城市化有远见的选择是,依托现有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再辅之以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造和建设一部分重点小城镇。
这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可避免发达国家“城市病”在我国重演。
观点3:大中小城市并举论。
认为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
即:挖掘大城市潜力,扩大和建设中等城市,择优和适当发展小城市。
理由是:(1)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病”,可以通过社会自身发展而得到治理。
由城市化滞后的“农村病”是一种“停滞病”,它不仅难治,而且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城市病”。
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因害怕“城市病”而不敢发展特大、大中城市。
(2)全面发展大中小城市是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结合的最佳选择。
(3)以大中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是充分利用大中城市原有基础、挖掘潜力的正确途径。
(4)发展大中城市,打开城门是顺应农民迫切要求城市化积极性的根本举措。
观点4:大城市论。
认为中国城市化道路应以发展大城市为重点,理由是:(1)发展大城市是世界共同趋势;(2)从经济、社会、环境和建设四个方面分析城市规模效益,大城市的规模效益都高于中小城市。
因此,大城市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普遍规律;“城市病”和城市规模大小并无必然联系。
观点5:多元模式论。
认为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别很大,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和发展方向上,不可强求一律。
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地方,应以中等城市为主;远离大中城市和广大内陆地区或山区,应以小城市、县城(建制镇)为主;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应以建制镇为主。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难以融入城市,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2.土地城镇化,快速人口城镇化使得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
1996—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724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57万亩;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
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
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3.城镇化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4.服务水平不高,存在城市病。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5.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
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6.体制不健全,阻碍城镇化发展。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小城镇化模式的具体分析从建国后中国城市化几十年的实践来看,虽然各种规模等级的城市都有所发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地区出现了城市带。
大城市数目增多,出现了一批以地区级城市为主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发展迅猛。
但从总体上说,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在实际上选择了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化模式,小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关键问题,人口转移问题上,小城镇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所遇到的突出而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把农村中进行传统耕作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小城镇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小城镇由于具有更接近农村,进入门槛较低,转移的难度和风险较小等优势。
成为人们常说的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2 小城镇的发展减轻了城市化的阻力。
小城镇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有力的冲击了城市化中最大障碍:城乡二元结构3 小城镇的发展增强了城市化的推力。
小城镇的发展减小了农村系统的脆弱性。
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增大了城市化的推力。
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多样化和农村市场的繁荣,使农村市场的交易对象,交易种类,交易方式,交易关系日趋复杂化,现代化促进了农村市场网络的形成。
4 小城镇的发展无形之中增大了城市化的引力。
小城镇的崛起丰富了民众对于城市化的认识。
使城市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无形之中为城市化作了宣传,增大了城市化的引力。
在小城镇发展之前,城市与农村这两个并行的体系基本互不干涉,由于信息闭塞与城市交流较少等原因,农民对城市的了解很少,小城镇发展之后,与农村相比它所具有的良好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和教育氛围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的人口,并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先进的城市文明,小城镇利用自身向人们展示了城市化的魅力。
活跃人们城市化的思维,使城市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城市化做了无声的宣传,增加了城市化的引力,同时小城镇与城市生活,生产方式的差距给人们留下了一定的想象,希望和奋斗的空间使人们努力向更高层次的城市迁移,从而在意识,精神层面上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
5 小城镇的发展开拓,创立了一种新的城市化建设观,以农民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建设方式。
尽管,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
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决策者始料不及的各种负面作用。
站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角度对其做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在指导思想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格局和大农村小城市的局面。
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改变城市与乡村互相独立冲击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现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质上这一模式在指导思想上与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充其量只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对传统思想的一种变通而已,在这种根本思想指导下的,小城镇式城市化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二元结构,但不利于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不仅如此,还使中国的社会结构演变成目前的农村,小城镇,城市的三元结构。
使部分小城镇即不像城,又不像村生活在小城镇的农民即不像城市居民,又区别于农民,使小城镇及其居民的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不相符,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准城市化现象,从更深层次上讲这样的城市化模式将不利于,把城市化进行到底,而是小富即安满足于低层次的城市化。
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忽略了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的有限性和特定承载力的逻辑前提和经验事实,使城市化的可持续能力大打折扣。
一国城市化的可持续能力是建立在该国资源基础之上的,其中自然资源构成了城市化的重要约束条件。
在我国资源特别是土地短缺,节约耕地更应该是我国城市化的逻辑前提,而在分布上点多面广的小城镇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耕地的锐减,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在使城镇人口增加的同时反而加剧了人地矛盾。
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一种成本较高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得到改善的过程,资源配置效率不仅来自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和经济要素组合的配置效率也来自空间结构的配置效率,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着重发展城市空间体系中的小城镇。
使空间结构配置效率降低。
四、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关于我们需要怎样的发展模式,笔者比较支持我国城市化的模式中有关学者提出的“市场主导型城乡综合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即我国未来的城市化模式应是市场主导型城乡综合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
所谓市场主导型城乡综合发展的多元城市化模式是指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以城乡一体化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迁移,要素集聚,城市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城乡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通过多种具体方式推进城市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