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中的民间美术——印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纺织和印染的国家,这一发明为丰富和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民间印染泛指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和彩印花布,它们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所做的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和门帘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反映出浓郁的乡俗民情。
⒈、民间印染的历史
人类使用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顏料染成了紅色。在新石器時期,人们开始利用植物制作染料,給纺织品染色。西周時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到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已经出现了 ,并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各种颜色的面料虽形成了服裝色彩的变化,但仍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於是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用染料在纤维织物上施加花纹的方法,这种手绘的方法一直流传在民间,被称作"画缋"。秦汉时期,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认识了有地控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纹,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汉代,有了用木版捺印和手绘相结合的方法,到唐代以后各种防染法开始流行,即人们常说的“染缬”(蜡缬、夹缬、纹缬)。
⒉民间印染的品种
⑴蜡 染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蜡染生产绝大多数工序是手工操作,先把蜡溶化成液体,用蜡刀沾取蜡液在白色底料上描绘纹样,然后浸入染料中染色。上染之后,去掉蜡纹即呈現白色花纹,就得到了藍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至今,貴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蜡染仍然流行 。
⑵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经很盛行,到了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在民国年间蜡染已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之中。苗族蜡染历来都是自制自用,不作商品生产,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湘西地区则用作床单、帐沿、枕巾等。苗族蜡染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苗族蜡染花纹多是世代相传,变化不大,有的是属于纪念性的,密布全幅,传授多代,不能舍弃或更改,创新较少。
⑶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是过去农村人们普遍使用的手工印染品。印制蓝印花布纹样采用的是镂空
印花的工艺,历史比较悠久。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随葬的印花敷彩纱,已用小幅镂空花版直接漏印银灰色藤蔓底纹,新疆民间出土的东汉蓝印花布残片,斑点之间互不相连,似用镂空花版和防染浆剂印成。民间蓝印花布的生产地主要在汉族地区,其图形纹样内涵主要来自汉文化传统影响,选用的纹样图形素材往往都含有某种吉祥或积极的意义,同时,直接或间接反映传统的民间风俗和人民的审美情趣等。
⑷彩印花布
在中国的农村民间中,彩印花布同样是比较有特色的传统印染工艺。然而南北方地区的彩印花布制作方法略有不同,北方地区的彩印花布多采用漏版工艺进行印制,南方地区则采用木版捺印的方法制作。彩印花布所用的布均为家织土布,对纺纱、织布均有一定的要求,染料有矿物质染料和植物染料,颜色鲜艳,且经久耐用。彩印花布由鸟兽、虫、鱼、花卉、果蔬、戏剧、人物等构成若干吉祥主题,多用于民间习俗的喜庆场合,烘托气氛。
⑸扎染
扎染,古代称“绞缬”,又名 "扎花布"等,扎染方法比较简单,在白布上用针引线扎住或用绳索捆成意外花纹,目的是防染,扎好后投入染缸浸泡染色,干后拆线,紧扎的地方不上色,呈现出白色花纹。山东的豆花布就是放入黄豆、高梁扎结后进行染色而成。扎染在云南大理白族妇女中比较流行,一个白族妇女会扎数十上百种花纹,戴扎染制成的头帕,还是白族妇女婚后当妈妈的标志。
⒊民间印染的艺术特点
中国民间的印染花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其印染图形独具魅力的造型审美意蕴深受民众喜爱,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⑴民间印染作为人们十分珍爱的艺术品,既贴近人们的生活,又应用于人们生活中。中国农村,人们喜爱用印染花布做成被面、床单、门帘、桌布、包袱、帐檐、枕头盖、饭蓝巾、小孩兜肚等,民间艺人常常根据生活实用的需要,变幻出各式各样的图形,妥加调配,让印染花布图形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气象。
⑵民间印染图形纹样千变万化,文化内涵丰富。 受传统汉文化的影响,汉族地区的民间印染在表意方面具有含蓄和隐喻的特点,常常借助一件美好的事物,间接地表达希翼吉祥的心愿,可细分为象征、比喻、谐音、特定符号等四种。少数民族印染图案的喻意与本民族历史发展、起源、崇拜、祭祀、传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