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89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初中阶段对于燃烧及燃烧条件的认识。
提升学生对燃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激励学生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归纳现象、得出结论、养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对燃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形成勇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意识。
3、认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通常所说的燃烧,对通常所说的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激励学生能努力升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了解继续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燃烧进行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用一系列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对燃烧有一个新的认识,认识继续求学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再议燃烧
要求学生回顾对燃烧和燃烧条件的认识。
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知识点,。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燃烧和灭火的条件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知道燃料燃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3.通过“知识回忆、知识应用、知识归纳、知识拓展”等环节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基础知识,并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主要核心内容的整体结构,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科学知识
的学习是一个不断递进、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环境问题
2.实验的探究改进
3.框架图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
回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涉及到燃料的种类、性质、利用和开发。
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燃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燃料的基本知识,对于燃料的燃烧、性质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环保意识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认识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燃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掌握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方法。
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方法。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了解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安排实验室,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3.设计好相关问题,准备实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燃料相关的图片,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燃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介绍燃料的种类、性质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燃料的燃烧过程,观察不同燃料的燃烧现象,从而加深对燃料性质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更多有效的燃料利用和开发方法。
新沂市第六中学教案课时总编号新沂市第六中学教案课时总编号新沂市第六中学教案课时总编号备课组化学上课时间第3课时课型复习主备教学内容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复习3)教学目标1.熟悉常见的盐(食盐、纯碱、硫酸铜、碳酸钙)的性质及用途2.熟练掌握盐的溶解性,铵盐的检验,化学肥料的使用。
3.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重点1.盐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教学难点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教学方法总结归纳练习教具教学过程教学活及组织过程动个案创新自学指导一、知识点归纳1.你知道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猜想:操作方法现象结论及方程式2.总结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3.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何用途?4.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于在溶液中进行的两类置换反应:(一)、金属+酸→盐和氢气.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在氢前边;2.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浓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极弱的酸除外(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1.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的金属元素前边;2.盐必须可溶.交流展示拓展提高5.化肥哪几种?6.铵态氮肥的检验:活动二:交流展示拓展提高例1.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是( )A.银 B.镁 C.锌 D.铁例2.为验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将它们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
再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
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b>a>c B.a>b>c C.b>c>a D.c>a>b例3.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总结】设计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般思路1-金属与酸:能反应的比不能反应的活动性强,都能反应的比较反应的快慢,反应快的比反应慢的活动性强2-金属与盐;能置换说明该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的金属活动性强二、随堂测试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及相关原理;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7》;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试剂等。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2.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30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及特点;2. 探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展开,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5.1.1.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5.1.2.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5.1.4.知道化石燃科(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5.1.5.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5.1.6.了解我国资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认识常见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及其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通过复习,掌握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通过复习,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4.通过复习,知道煤和石油是混合物及煤和石油加工的主要产品。
5.通过探究,了解常见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常见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及其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中考考点】考点1.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考点2.煤和石油是混合物及煤和石油加工的主要产品。
考点3.常见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及其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4.常见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课时安排】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请看图片,燃料的燃烧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加强环保意识.这一节课我们来一起复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有关知识。
这部分知识在考查时,经常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相结合。
近几年中考所占分值较高,13年8分;14年4分;15年8分;16年10分。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
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挑选,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推敲,精心设计而肯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7单元教案1一、素养教育目标1.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知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会判定一些易辨论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视察、描写实验的能力,启示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运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现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爱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判定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解决办法:(1)通过视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分。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分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点、相伴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分;从变化产生进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觅它们的联系。
2. 学会视察化学实验。
第一要视察变化前物质的色彩、状态;再注意视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色彩、状态、气味等。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制备和性质等。
2.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备战期末考试。
二、教学重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金属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1. 辨别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2. 熟练掌握金属的制备和性质。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1.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示例演练:(1)单质氧化反应:Mg + O2 → MgO(2)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3. 复习金属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4. 示例演练:(1)金属氧化物还原制金属:2Fe2O3 + 3C → 4Fe + 3CO2(2)金属与非金属盐溶液反应:Cu + 2AgNO3 → Cu(NO3)2 + 2Ag5. 进行练习和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总结本单元知识点,强化重点内容。
五、教学方法:1. 示范演示法:通过示例演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互动探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反应:Mg + O2 → MgO2. 非金属氧化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金属的制备和性质1. 金属氧化物还原制金属:2Fe2O3 + 3C → 4Fe + 3CO22. 金属与非金属盐溶液反应:Cu + 2AgNO3 → Cu(NO3)2 + 2Ag七、教学反馈:1. 随堂小测:通过随堂小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答疑解惑: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强化重点内容。
3.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化学第七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通过示例演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制备及性质的相关知识。
回顾与交流(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
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量的实验。
要想得出燃烧离不开氧气这个条件,应先控制好温度(即使温度保持不变),做接触氧气和不接触氧气的对比试验;要想得出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这一条件,必须先控制氧气这一条件(即使可燃物都与氧气同时接触),做达到着火点和没达到着火点的对比试验;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也不燃烧(2)③④②④(3)图乙梳理整合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煤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乙醇清洁燃料氢气开发、利用新能源诊断练习1.2016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利用下列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是()A.太阳能B. 煤C.石油D.天然气2.2010年7月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大量原油泄露对附近海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且不可再生B.可以用燃烧法处理泄漏的石油,既快速又无污染C.石油是化石燃料,被誉为工业的“血液”D.在合理使用石油资源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3.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C.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发现天然气泄露时,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4.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现象,更轻松、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案篇一: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的: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2、介绍爆炸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教学过程:[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灭火器的原理和常见灭火器。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P124图7-4 图7-5。
(回答课本P125的问题)[设问]:1、为什么在相同温度下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2、为什么热水中白磷的温度早已高于空气中白磷的温度而并没有燃烧?3、为什么当有氧气气泡通过白磷后又烧起来了?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板书]:一、燃烧需要的条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和要有氧气接触。
[设问]:由此可以看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因此燃烧属于哪种反应类型呢?[设问]:根据燃烧必须的两个条件。
思考一下如果发生火灾,应该如何灭火。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绝)或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之低于着火点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板书]:三、燃烧的现象[设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碳、硫、磷、蜡烛等物质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讲述]: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相同的燃烧物,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
[板书]:1、燃烧首先取决于物质的性质。
即是否为可燃物。
2、其次取决于氧气的密度(浓度)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讲述]: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入]:前几年,南京炼油厂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死伤很多人。
大火冲天,但我们在家里燃烧液化气时,却能够安静燃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
[板书]:四、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产生爆炸。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制作酥油茶揭示蕴藏生活中的化学奥秘,学会总结和归纳生活中用到的化学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复习并归纳相关知识,学会实验操作,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酥油茶的过程,复习相关物品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感受化学的奥秘、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复习重难点】对知识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1.引言:本单元学习了燃料燃烧的相关知识,现在对知识进行梳理。
2.明确学习目标,明确复习重难点。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燃烧与灭火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熟记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并记住一些常用的图标。
知识模块二 燃烧与热量1.化石燃料⎩⎪⎪⎨⎪⎪⎧煤⎩⎪⎨⎪⎧成分: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硫、氮等元素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为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石油⎩⎪⎨⎪⎧成分:主要含碳、氢元素利用蒸馏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等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性质:易燃烧,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 4+2O 2=====点燃CO 2+2H 2O2.化学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足够多的空气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化学能⎩⎪⎨⎪⎧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知识模块三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清洁燃料⎩⎪⎨⎪⎧氢气(H 2)⎩⎪⎨⎪⎧最清洁燃料实验室制法:Zn +H 2SO 4===ZnSO 4+H 2↑乙醇(C 2H 5OH )⎩⎨⎧由高粱、玉米等发酵、蒸馏制得性质:易燃烧,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 2H 5OH+3O 2=====点燃2CO 2+3H 2O 2.使用燃料对 环境的影响⎩⎪⎨⎪⎧煤的燃烧:排放的SO 2、NO 2会形成酸雨车用燃料的燃烧:尾气中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会污染空气3.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本章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 ,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的酸碱性 ,酸碱度 ,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中和反响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 ,将各知识点连成线 ,织成网 ,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 ,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比照、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性 ,酸碱度 ,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中和反响 ,化学肥料。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分类能力。
一、溶液的酸碱性1.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1〕溶液的酸碱性有酸味的物质 ,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这种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这种溶液显碱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这种溶液显中性。
〔2〕酸碱指示剂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指示剂的颜色变化2.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液少许 ,滴在pH试纸上 ,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 ,pH<5.6的雨水为酸雨。
二、酸、碱、盐的组成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解离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三、酸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解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响: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设计一、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九年级化学的教学设计过程,是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确实提升讲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提升讲堂的实效性,就一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怀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迪、辨析、点拨为主导,培育学生的综合思想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想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目标。
二、教材剖析“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设计内容。
本单元共3个课题:焚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此中 1 、 3 课题是要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批的实验来解决要点和难点。
本单元从常有的焚烧现象下手,介绍焚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利用焚烧反响的实例好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焚烧,所以,在介绍焚烧等知识以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本质问题,表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剖析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自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习和生活中常有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觉;同时,注意经过与研究、检查研究、议论和实验等形式,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还适合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有关的资料,以宽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设计目标知识与技术:1、认识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侧重要作用;同时认识化石燃料的不行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俭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认识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足焚烧的重要性。
3、认识化石燃料焚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洁净燃料及各样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 、经过活动与研究,学习对获取的事实进行剖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构成及其变化角度,剖析化石燃料焚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3、经过对燃料的采纳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育比较、分类、归纳、归纳等信息加工能力。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作者:史德伟
【考点梳理】
考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⒈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发生的一种、发热的剧烈的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⑵;⑶。
⒉着火点: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
⑴;⑵⑶
⒉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⑴: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训练1:以图说话
考点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燃烧越剧烈爆炸越危险。
⒉一切的气体或粉尘,(如:、、、)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⒊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29)
训练2:以图强记
【典型范例】
1、解释下列现象
(1)钻木取火形字(2)燧石取火
(3)大侦探:案件――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2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声还。
……
谁是凶手?(提示:由燃烧的条件入手)
2、练习:连线选择合适的灭火器
棉被床单失火泡沫灭火器
桌椅等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
精密仪器室失火干粉灭火器
3、讨论:金属镁燃烧能否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为什么?
(提示:2Mg + CO2 ==== 2MgO + C )
4、指出下列灭火措施是采用什么方法:
(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处割除草,打出防火带。
()
(2)纸张着火,用脚踩灭。
()
(3)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抹布盖住。
()
(4)将沙土铺在燃烧的化学药品。
()
A、隔绝空气 B 、移开可燃物或建立隔离带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5、在赤壁之战中 , 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 , 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 ,
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 : 曹军的木船是 ,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6、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 , 家庭用煤经过了从 " 煤球 " 到 " 蜂窝煤 " 的变化 , 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 , 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体 , 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
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 , 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 , 可设法把煤转化
较洁净的水煤气 ( 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 , 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在式。
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时气体 , 其目的是。
7、简易灭火器中的反应物是和,产生的气体具有
和的性质,所以可以灭火。
【考点巩固】
1. 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燃烧一定是发光放热的现象
B. 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
C. 燃烧一定是化学反应
D. 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发生燃烧
2. 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不同 , 这种变化是()
A. 燃烧
B. 生锈
C. 蒸发
D. 液化气爆炸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可燃烧
B. 燃烧、自燃、缓慢氧化都发光和放热
C. 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通风 , 并严禁烟火
D.CO 混有空气或氧气一定会发生爆炸
4. 敞口放置的一瓶汽油 , 与空气接触 , 但并未燃烧 , 这是因为汽油()
A. 没有与氧气接触
B. 温度低于着火点
C. 具有挥发性
D. 是液态物质
5. 在太空的国际空间站划燃火柴 , 火柴过一会儿会熄灭 , 原因是()
A. 氧气不够
B. 空间站温度太低
C. 在失重情况下 , 空气不流通
D. 达不到着火点
6. 下列物质中允许旅客带上列车的是()
A. 酒精
B. 白糖
C. 橡胶水
D. 白磷
7.用水灭火的原理是()
A. 仅是降低温度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仅是隔绝空气
D. 既降低温度 , 又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8. 下列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发光发热的现象都是由于物质的燃烧所致
B. 凡是可燃物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C. 所有爆炸一定同时发生氧化反应
D. 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在生产上可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