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0
从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上海烟草为例
1. 导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解与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Introduction),并提出本文不但提出了信息化意义建构,而且提出了共演的意义建构框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关于如何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学者与产业界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认为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而不是简单集成,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意识不到信息化的存在”{计算机世界报, 2007 #2100}。但在理论上,对于什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是怎样理解融合产生的过程,还缺乏微观层次的解释。本文从企业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讨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过程。意义建构(sensemaking)是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组织通过理解其外部环境,产生对环境意义的理解,并在组织成员中交流与互动从而产生对外界环境的“集体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采取下一步行动{Isabella, 1990 #2101; Sackmann, 1991 #2102; Starbuck, 1988 #2103; Weick, 1993 #2104}。组织意义建构过程代表了组织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过程。信息化对于工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环境互动,但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于信息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不同的。从企业层面出发,了解不同的阶段企业信息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历史,找到融合的规律。本文以上海烟草为例,提出了一个共演的(Coevolution)的意义建构框架,解释了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是怎样理解信息化,并进行信息化实施、融合的。最后对针对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模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2. 意义建构理论
♦明确本文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意义建构;详细解释什么是信息化的意义建构(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的一般模型,图0);解释从信息化意义的建构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对意义建构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意义建构过程,讨论:意义赋予、意义接受,单向与双向的意义建构,以及这些过程对于我们研究人员的意义。
意义建构是指组织理解外部环境,并将对环境的理解以文字等方式显性化,以此作为
组织采取下一步行动的跳板{Weick, 2005 #2107}。意义建构可以体现在个体与组织两个层面。在个体层次,当个体发现现行(ongoing)的时间流程中,有些事务并不符合以往认知。此时,个体便会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回溯(retrospect)整个事件的发生经过,借此发现其中是否有造成认知差异的线索(cue)存在,而后,在提出一些较合理的推测(plausible speculation)来解释线索产生的原因。
与个体相似,组织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例如信息化的广泛推行),同样会对这一环境进行意义建构,以便能够对自身所处的整体环境作一澄清,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意义建构是组织的一项关键活动{Weick, 1995 #2105},对于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对环境的关注与解读等意义建构活动是影响组织战略变革的关键活动{Maitlis, 2005 #2106}。在动态和急剧变革的情境下,意义建构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更需要通过意义建构来统一认识,并基于这一集体认识采取行动{Weick, 1995 #2105}。
组织层次的意义建构可以表现如入下图所示的范式:
图 1 意义建构的一般范式
对于技术促发的意义建构而言,促发因素包括这样一些因素{Louis, 1991 #2108}:
(1) 面对的情况对企业而言是新奇的(Novel);
(2) 在预期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之间存在差异;
(3) 被要求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组织内的成员对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达成共识,以便让过去的经验或环境具有可感知性(sensible),使其得以被保留并应用于未来相似的情境{Choo, 1998 #2109}。意义建构的结果代表了组织对外界环境的共同认知。
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作为一种外部事物,它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是新奇的,也可能企业发现信息化支持的运作方式与现有的运作方式之间存在差异,同时,由于外界的积极推动(例如行业协会、上级主管部门等),企业必须主动思考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因此,对于企
业而言信息化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触发因素。但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不同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由于企业的知识水平的差异,意义建构过程也呈现不同的特征。对这些意义建构过程的考察可以使我们了解:
(1)企业是如何理解信息化的。
(2)信息化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是如何与企业现有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融合的。
3.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从案例出发,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的共生理论。分三个阶段说明意义建构的过程。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于1993年由原上海烟草公司所属企业改制组建,拥有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卷烟工业及其烟草储运、印制、机械、材料等配套工业,并涉足商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宾馆酒店业等领域,是一个以卷烟工业为主的,多元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大型企业。从1982年开始,公司就开始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在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有着较长的发展过程。1982年公司购买了第一台IBM AS/400小型机,主要用于---;1993年,公司开始实施SSA公司的BPCS系统;1995年到2000年,公司对所有的业务进行了基本的业务电算化改造。从2000年开始,公司对离散的系统进行了系统整合。在二十多年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公司对于信息化这一外部事物的认识也经历了较大的转变,在信息化的导入过程中,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与公司现有业务的融合。
3.1 第一阶段信息化中的意义建构:信息化迷信
上海烟草集团是国内较早开始信息化的企业,从1982年就开始引进第一台电脑用于材料的核算;从1987年开始就建立了公司范围的Novell网。从1992到1994年是上海烟草(集团)引进了国外某著名公司的MRPII软件。在谈到引进这个软件的动因的时候,公司信息中心的负责人说:
当时国家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专门开了一个信息化的推进会,全国范围内确定了7家企业作为信息化示范企业,上海烟草也是其中的一家。在引进这个软件的时候,这个时候SSA和Oracle这两个公司是竞争的。Oracle认为我们提供的软件像工具一样的,可以搭的,如果买一个SSA软件,当时就是面临这个选择。但,我们讨论下来呢就觉得,引进国外一个软件呢,就等于引进一种管理。但是当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很明白地了解引进SSP的风险、会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做BPR等等,或者说还不是很清楚。我们认为就是引进一个管理思想吧。
从信息化的动因看,在第一阶段信息化的促发因素上,很大部分的促发来自外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