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

第七组:王磊,李超越,龙阳艳,文国香,陈璞,彭慧玲,谢英英,刘文,韦乔

1、摘要:针对不同课堂(任选课和专业课)不同时段(一节大课的前中后时段)的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结合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观察,观察其在课堂上的与学习任务相关和不相关的言语和动作,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课堂行为,并得出了结论:(1)任选课上无关学习的行为明显多于专业课。(2)在课堂前十分钟和课堂中十分钟的学习状况比较好,而后十分钟的状况较差。(3)任选课上学生几乎没有言语行为。

关键词:时间取样,事件取样观察,大学生课堂行为,语言,动作

引言:课堂行为,就是在课堂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在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研究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助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课堂行为一直是课堂研究领域的问题之一,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关注基础教育课堂的多,而对高等教育课堂研究的少;关注教师较多,关注学生较少;放在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之下进行的研究多,微观情境特别是课堂情境中的研究少。尤其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学生群体的课堂行为,国内的研究更是非常少,而在凤毛麟角的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姚本先等人对大学生课堂行为的表明,大一新生在英语课上的问题行为比率只占5.5%,而大三的比率占到33%,大四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比率则高达40%。当代大

学生的学习实况是否真是如此糟糕?只研究问题行为是无法全面体现的,眼里只见问题不见正常显然太过片面。

因此,本研究结合使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观察,来记录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相关的以及不相关的行为,而课堂中的社会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从行为的主体构成来看,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行为;从行为的媒介来看,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本研究主要观察外线的言语行为和动作以此来对大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现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研究方法:

1观察对象:任选课和专业课上的华中师范大学学生

2.预观察

2.1编制观察记录表:为了编制观察记录表,精确地描述和记录大学生课堂行为,小组以两人一组的方式,进行了第一次预观察,在随机选取的十分钟内,记录观察对象的所有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并讨论归类,最终确定了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包括性别,课堂类型,观察时间段,以及相关和不相关的言语和动作及其具体分类(见附录1)

2.2 第二次预观察旨在了解观察者一致性程度,使用所编制的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进行预观察,计算观察者一致性系数,比较理想。

3.正式观察

3.1观察对象:共观察华中师范大学学生19人。

3.2观察工具:大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精确到秒的手表和手机等。

3.3观察过程:两人一组,分为4组,以便两人针对同一个对象进行观察,独立记分。在任选课和专业课上随机选取观察对象(其中专业课与任选课的比例为1:1),在一大节课的开始10分钟,最后10分钟,以及每小节课的中间10分钟,以30s为单位,连续观察10分钟内被观察者的行为,“正”字记分,30s内出现一次记一分。

4.数据的处理

将所获的的每份观察表计算其观察者一致性系数,选取其中观察者一致性系数大于80%的15份数据进行分析,其中7名男生8名女生。由于样本较小,没有进行SPSS分析。

结果分析:

1、如图一所示:任选课上的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08,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10.9,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2.08,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为14.08;专业课上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22,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

17.17,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1.56,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约为9.72。由此可知,无论专业课还是任选课,动作频次远远大于语言频次。

图(一)

2、如图二所示:任选课上有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1)明显少于专业课上的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7);任选课上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6)明显多于专业课上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1)。

图(二)

3、如图三所示:在课堂前十分钟,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16,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2.5,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约为9.1;在课堂中十分钟,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5,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16.9,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0,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约为12.1;在课堂最后十分钟,语言—学习相关频次约为0,动作—学习相关的频次为11.1,语言—学习不相关频次约为2.8,动作—学习不相关的频次约为13.2。由此可知,无论时哪个时间段,动作频次都大于言语频次。

图(三)

4、如图四所示:在课堂前十分钟,学习相关的行为(频次约为16)明显多于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1.6);在课堂中的十分钟,学习相关的行为(频次约为17.4)明显多于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2.1);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学习相关的行为(频次约为11.1)明显少于无关学习的行为(频次约为16)。

图(四)

讨论:

1.专业课和任选课上大家的行为有很大差异,任选课上无关学习的行为明显多于专业课。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课堂管理的原因,有些任选课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使课堂未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缺乏指正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

第二,学生缺乏正确的知识价值取向,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同强调“实用性”,而学生对“实用性”的理解之限于是否能帮他们考到各种资格证,看不到知识的内在价值,所以,而其在任选课堂上,学生认为这些知识缺乏“实用性”,对今后没有多大用处,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缺乏应有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