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
- 格式:pdf
- 大小:182.09 KB
- 文档页数:7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的作用与意义:1)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命支持系统2)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物质基础3)为人类提供消纳废物的场所,即沉库服务4)为人类提供美学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3.环境特点:稀缺性;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外部性
4.环境阈值:环境在其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的.
5.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6.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类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旱灾等自然力引发的灾害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7.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类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生活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这种退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主要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引起的.例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量土地开垦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除的废弃物和余能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扰乱和侵害,并反过来对人类生产不利的影响
8.环境问题的实质:1)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9.两条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格鲁斯曼1990年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原理提出了~学说,即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纵:污染程度横:人均收入资源依赖性曲线:一个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呈现倒U形曲线轨迹.纵:资源依赖程度横: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初中后期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先增大后减小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条件与工业化国家当初面临的条件不同(越早发展的国家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越小;而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不具备).2)实际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传统模式.3)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明无法等待曲线的转折点.4)中国必须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使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快平稳向右移动直至出现稳定下降.路径①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生产率②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10.经济资源:指能够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一切自然的、人类的以及已生产出来的资源,如土地、矿藏、资本设备、劳动力等.而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11.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12.稀缺资源最优配置应至少满足两点:1)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2)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13.环境管理: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14.市场: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并非单一的交易场所)
15.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核心是价格与竞争机制.
16.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可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显然竞争市场比非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有效率.
16.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福利: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映或主观评价,是评价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标准
帕累托改进:如果改变资源配置会使每个人的境况都较前变好了,或者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了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坏,那么现存的资源配置就没有达到帕~,在这种情况下,按一定的方向调整现存的资源配置,就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提高称为~
启示:环境物品的买方和卖方之间,不存在现成的市场机制,因为大多数环境物品是公共物品,没有价格,因此对环境物品存在市场失灵.
17.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买的商品数量.
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需求和供给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
支付意愿: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购买该商品时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
18.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种限制,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效率,即市场配置资源出现低效或无效.
市场失灵的根源: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完全市场、外部效应、公共物品、非凸性、不对称信息.
不完全市场:没有明确的产权体系,也不是充分竞争.
外部性效应:外部性的存在,扭曲了价格机制,价格体系不能有效地传递资源稀缺的信号,致使资源无法实现有效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理论界一般把环境问题的成因归结为环境外部性造成的资源使用浪费,并要求进行环境成本内在化.
公共物品: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变动来调节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调节却往往无能为力,或调节作用甚微.其根源在于公共物品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公共物品的这两个特征,往往导致“公地的悲剧”在公共物品消费中,价格反映偏好的机制失灵,出现搭便车现象.环境服务往往包含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但免费搭车行为使其供给不足,达不到最优水平.
不对称信息:当一方无法确定另一方的类型或行为特征时,则会出现逆向选择.
19.政府干预有效应该满足:1)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2)政府干预得到的利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
政府干预的有效领域:1提供公共物品:政府通过税收开支,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2鼓励和保护具有正外部效应的行为:如生态保护,政府通过各种奖励措施形成激励机制.相反,对于负外部效果,如环境污染,政府借助行政、财政、税收等手段来处理3减少信息不对称:政府应该发挥强有力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市场类型,采用不同的参与方法,以利于信息披露4反对垄断:政府通过对一些垄断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的限制,打破垄断企业的壁垒,鼓励其他企业进入市场,保护市场竞争5保护产权: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产权进行清楚界定和有效保护6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利用信息优势,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政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0.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进一步扭曲市场的现象.
政府失灵的结果:①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②实现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对环境产生外部效应③政府失灵的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④当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干预,政府没有反应.
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①信息不足与扭曲②政策实施的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执行与生效时滞③公共决策的局限性④政策作用对象的理性反应⑤寻租活动的危害:寻租活动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活动会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会浪费社会经济资源,会导致行政官员的腐化堕落.⑥政府目标函数的非利润最大化:政府官员的目标是追求机构规模的最大化,而不是追求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政府行动不能或不愿按成本——收益原则来选择最优方案.帕金森定律:无论政府机构的工作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或者没有什么工作可以做,政府机构的规模和人数总是按同样的速度递增.
21.资源环境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1)环境政策失灵是指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扭曲了环境资源使用或配置的私人成本,使得这些成本对个人而言是合理的,但对社会而言是不合理的,甚至会损害社会财产的规章制度、财政、金融、价格、收入和其他政策等,从而影响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a项目政策失灵b部门政策失灵(包括森林政策、土地政策、水资源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c宏观政策失灵(表现为一、政策对国民生产总值DNP等宏观总量的片面追求,导致“有增长,无发展”和“高增长,高污染”现象的出现.二、片面的产业